冰島“破產”
從冰島總理受審看監管套利
就在美國金融危機之際,北歐小國冰島同時爆發危機。
2008年11月6日,冰島總理宣布國家或將要破產。
冰島到底發生了什麽?從銀行業狂潮到一夜破產,冰島發生了什麽?冰島之後,一連串的危機如多米諾骨牌一般推倒愛爾蘭等國家。冰島成為金融危機中最早倒閉的國家,被稱為“礦井中的金絲雀”,其命運預示一場災難的來臨。一位冰島前政要如此迴憶當時的情況:“2008年秋天,冰島經濟崩潰。全世界見證了冰島整個國家金融體係的死亡。過度膨脹的銀行業在一周內土崩瓦解,冰島克朗兌歐元匯率狂跌40%,通脹率和利率躍升至18%,民眾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失業率從接近零漲至近10%。債務不斷增加,收入縮減,支出飆升。”[66]
危機期間,世界上首位國家領導人因金融危機而受審的案例在冰島誕生,2008年宣布冰島破產的冰島前總理哈爾德2011年出庭接受審判。他麵臨兩項正式指控,主要涉及其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舉措是否得當以及是否履行職責。哈爾德此前已經因為金融危機而下野,他的極端境遇則折射出監管者尷尬而永恆的處境:如何做才是好,更嚴格還是更靈活?
冰島危機之後,金融危機陰霾久久不去,主權債務危機全球此起彼伏。全球信貸繁榮背後的陷阱何在?美國金融市場為何崩潰?冰島為何由一個國家變為一個實質上的對沖基金?希臘到底發生了什麽?歐元區的癥結何在?……這些問題背後,某種意義上都存在著共同答案,我們的世界同步瘋狂的背後有其相同癥結。
美國財經作家麥可·劉易斯為此提供了一個側麵描述。[67]他訪問了一係列歐洲國家,包括冰島、愛爾蘭、希臘、德國等,訪問對象從政治要人到一般民眾,當然也少不了中央銀行家以及財政等部門的技術官僚們。
劉易斯的論述從冰島開始,看似偶然,卻有其根源,靈感起源於一位空頭,這是一位美國達拉斯的基金經理。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美國人:不會說外語,也很少到國外旅行,最大的慈善事業是救助受傷的老兵,卻敏銳地對國際金融係統產生了悲觀的看法,甚至主張投資槍枝和實物黃金以及5美分硬幣。劉易斯一度覺得他是瘋子,但他的不少看法在金融危機之中得到驗證。最後,劉易斯不得不再度請教這位神奇的基金經理:“您如何去研究有關這些遙遠國度的金融未來的理論?”這位基金經理迴答:“我一直以來都對冰島十分感興趣。”他小時候很喜歡玩一種叫“大戰役”的桌麵遊戲,他始終把所有的軍隊都部署到冰島,因為可以從冰島襲擊任何人;成年之後,出於興趣,他一直留心冰島的變化,卻發現冰島的經濟在近些年步入崩潰。他不禁反思:“數千年來,這個國家一直在克服所有的自然障礙,做正確的事情,他們怎麽能在突然之間犯如此大的錯誤?哇!這太有趣了。”
基金經理口中的“有趣”,對於現實中的大部分人則意味著不那麽有趣。劉易斯的旅程不乏沉重色彩,他發現冰島已不再是一個漁夫國家了,它已經是一隻對沖基金。
作為一個資深的觀察家,劉易斯顯然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在描述歐洲國家的不同處境的根源之後,拋開冰島的大男子主義等原因之外,他似乎將危機的根源歸咎為信貸狂歡。“信貸並非僅僅意味著金錢,它本身就是一種誘惑。信貸給整個社會群體提供了一次全麵展露其品性的機會,但是,人們根本不能承受這種放縱的代價。信貸向舉國上下的人們發出的信息是:‘現在熄燈了,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沒有人會發現你的所作所為。’在黑暗中,人們想利用金錢達成的事情各不相同。”
信貸狂歡是雙刃劍,無論對於債務人還是債權人。如果“歐豬”國家因深陷債務危機而難辭其咎,甚至其民族性也成為如今窘境的根源,但是那些債主的形象也未必那麽光彩。例如,一直被視為歐元區價值維護者的德國,其對歐元的舉措一直充滿爭議。劉易斯指出,德國人的謹慎態度與冰島、愛爾蘭、希臘以及美國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他國家利用國外資金為國內各種形式的狂熱推波助瀾,而德國人則通過自己的銀行,使用自己的資金助長了外國人的狂熱。一位學者從德國人對於汙物的民間興趣出發(尤其是在泥地摔跤的狂熱),評價德國人在享受泥巴的樂趣的同時,還可以保持自身的潔淨。而劉易斯則由此斷言德國人“希望能看到糗事,但不願身陷其中。事實證明,這就是德國人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顯然,金融危機並非一場桌麵遊戲或者一個動人的故事。當我們考察曆史的時候,我們為人們在其中的表現如此貪婪與疏忽而驚嘆。當一個國家都變為一隻對沖基金之際,大男子主義、放鬆管製與信貸泡沫並不足以解釋全部的故事,其間仍舊有太多教訓值得挖掘。
冰島在金融危機後三年內開始複甦,冰島的財政赤字從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已降至1%~2%,甚至兩次在國際社會發債。有什麽教訓可以吸取呢?其實並沒有太多神奇秘方,緊縮和開源是不二措施,對於政府而言,就是增加收入、削減開支。冰島實行累進稅製,“這種策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淨國民收入分配變得更公平。相對於較高收入群體而言,較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受的影響更小,這使後者能夠繼續積極地參與經濟活動”。其次,冰島克朗的貶值帶動了出口,比如旅遊業、低碳能源、創意產業、高科技和知識產業更加具有競爭力。[68]
做空世界的力量,或許正源自世界本身。金融危機的悲情故事,有太多關於不同國家犯下相同錯誤的橋段,這其實也是基於過去二十餘年金融全球化的突飛猛進,如今這一趨勢或許將隨著全球監管的加強而有所放緩。加強監管還是放鬆監管?這是一個不斷被提出的問題。2011年美國財長蓋特納與亞洲監管者的“隔空對戰”亦表明了全球監管者對此的分歧。蓋特納警告稱,如果亞洲市場不對衍生品交易採取美國式的監管措施,可能使全球麵臨新的金融危機。這番表態自然遭到亞洲的有力迴擊,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甚至駁斥其為“無稽之談”。
蓋特納為何如此表態?其實,蓋特納的表態並不出格,延續了二十國集團希望在2012年前標準化衍生品交易監管的決議精神。蓋特納與亞洲監管者之爭,背後邏輯在於對“監管套利”的潛在擔心:麵臨其他金融中心的競爭之際,例如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剛剛通過從緊的《多德–弗蘭克法案》的美國或許會遭遇監管過嚴的劣勢。
所謂監管套利,主要指金融機構利用不同國家、不同製度之下的政策差異以及漏洞進行套利。過去,這被認為是消除監管漏洞、提高市場靈活性的一大動力。時移事往,伴隨著金融危機,監管套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審視以及抵製。不少監管者往往把監管套利視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認為其不僅有損市場的效率,而且可能造成重大係統性危機。
</br>
從冰島總理受審看監管套利
就在美國金融危機之際,北歐小國冰島同時爆發危機。
2008年11月6日,冰島總理宣布國家或將要破產。
冰島到底發生了什麽?從銀行業狂潮到一夜破產,冰島發生了什麽?冰島之後,一連串的危機如多米諾骨牌一般推倒愛爾蘭等國家。冰島成為金融危機中最早倒閉的國家,被稱為“礦井中的金絲雀”,其命運預示一場災難的來臨。一位冰島前政要如此迴憶當時的情況:“2008年秋天,冰島經濟崩潰。全世界見證了冰島整個國家金融體係的死亡。過度膨脹的銀行業在一周內土崩瓦解,冰島克朗兌歐元匯率狂跌40%,通脹率和利率躍升至18%,民眾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失業率從接近零漲至近10%。債務不斷增加,收入縮減,支出飆升。”[66]
危機期間,世界上首位國家領導人因金融危機而受審的案例在冰島誕生,2008年宣布冰島破產的冰島前總理哈爾德2011年出庭接受審判。他麵臨兩項正式指控,主要涉及其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舉措是否得當以及是否履行職責。哈爾德此前已經因為金融危機而下野,他的極端境遇則折射出監管者尷尬而永恆的處境:如何做才是好,更嚴格還是更靈活?
冰島危機之後,金融危機陰霾久久不去,主權債務危機全球此起彼伏。全球信貸繁榮背後的陷阱何在?美國金融市場為何崩潰?冰島為何由一個國家變為一個實質上的對沖基金?希臘到底發生了什麽?歐元區的癥結何在?……這些問題背後,某種意義上都存在著共同答案,我們的世界同步瘋狂的背後有其相同癥結。
美國財經作家麥可·劉易斯為此提供了一個側麵描述。[67]他訪問了一係列歐洲國家,包括冰島、愛爾蘭、希臘、德國等,訪問對象從政治要人到一般民眾,當然也少不了中央銀行家以及財政等部門的技術官僚們。
劉易斯的論述從冰島開始,看似偶然,卻有其根源,靈感起源於一位空頭,這是一位美國達拉斯的基金經理。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美國人:不會說外語,也很少到國外旅行,最大的慈善事業是救助受傷的老兵,卻敏銳地對國際金融係統產生了悲觀的看法,甚至主張投資槍枝和實物黃金以及5美分硬幣。劉易斯一度覺得他是瘋子,但他的不少看法在金融危機之中得到驗證。最後,劉易斯不得不再度請教這位神奇的基金經理:“您如何去研究有關這些遙遠國度的金融未來的理論?”這位基金經理迴答:“我一直以來都對冰島十分感興趣。”他小時候很喜歡玩一種叫“大戰役”的桌麵遊戲,他始終把所有的軍隊都部署到冰島,因為可以從冰島襲擊任何人;成年之後,出於興趣,他一直留心冰島的變化,卻發現冰島的經濟在近些年步入崩潰。他不禁反思:“數千年來,這個國家一直在克服所有的自然障礙,做正確的事情,他們怎麽能在突然之間犯如此大的錯誤?哇!這太有趣了。”
基金經理口中的“有趣”,對於現實中的大部分人則意味著不那麽有趣。劉易斯的旅程不乏沉重色彩,他發現冰島已不再是一個漁夫國家了,它已經是一隻對沖基金。
作為一個資深的觀察家,劉易斯顯然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在描述歐洲國家的不同處境的根源之後,拋開冰島的大男子主義等原因之外,他似乎將危機的根源歸咎為信貸狂歡。“信貸並非僅僅意味著金錢,它本身就是一種誘惑。信貸給整個社會群體提供了一次全麵展露其品性的機會,但是,人們根本不能承受這種放縱的代價。信貸向舉國上下的人們發出的信息是:‘現在熄燈了,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沒有人會發現你的所作所為。’在黑暗中,人們想利用金錢達成的事情各不相同。”
信貸狂歡是雙刃劍,無論對於債務人還是債權人。如果“歐豬”國家因深陷債務危機而難辭其咎,甚至其民族性也成為如今窘境的根源,但是那些債主的形象也未必那麽光彩。例如,一直被視為歐元區價值維護者的德國,其對歐元的舉措一直充滿爭議。劉易斯指出,德國人的謹慎態度與冰島、愛爾蘭、希臘以及美國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他國家利用國外資金為國內各種形式的狂熱推波助瀾,而德國人則通過自己的銀行,使用自己的資金助長了外國人的狂熱。一位學者從德國人對於汙物的民間興趣出發(尤其是在泥地摔跤的狂熱),評價德國人在享受泥巴的樂趣的同時,還可以保持自身的潔淨。而劉易斯則由此斷言德國人“希望能看到糗事,但不願身陷其中。事實證明,這就是德國人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顯然,金融危機並非一場桌麵遊戲或者一個動人的故事。當我們考察曆史的時候,我們為人們在其中的表現如此貪婪與疏忽而驚嘆。當一個國家都變為一隻對沖基金之際,大男子主義、放鬆管製與信貸泡沫並不足以解釋全部的故事,其間仍舊有太多教訓值得挖掘。
冰島在金融危機後三年內開始複甦,冰島的財政赤字從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已降至1%~2%,甚至兩次在國際社會發債。有什麽教訓可以吸取呢?其實並沒有太多神奇秘方,緊縮和開源是不二措施,對於政府而言,就是增加收入、削減開支。冰島實行累進稅製,“這種策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淨國民收入分配變得更公平。相對於較高收入群體而言,較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受的影響更小,這使後者能夠繼續積極地參與經濟活動”。其次,冰島克朗的貶值帶動了出口,比如旅遊業、低碳能源、創意產業、高科技和知識產業更加具有競爭力。[68]
做空世界的力量,或許正源自世界本身。金融危機的悲情故事,有太多關於不同國家犯下相同錯誤的橋段,這其實也是基於過去二十餘年金融全球化的突飛猛進,如今這一趨勢或許將隨著全球監管的加強而有所放緩。加強監管還是放鬆監管?這是一個不斷被提出的問題。2011年美國財長蓋特納與亞洲監管者的“隔空對戰”亦表明了全球監管者對此的分歧。蓋特納警告稱,如果亞洲市場不對衍生品交易採取美國式的監管措施,可能使全球麵臨新的金融危機。這番表態自然遭到亞洲的有力迴擊,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甚至駁斥其為“無稽之談”。
蓋特納為何如此表態?其實,蓋特納的表態並不出格,延續了二十國集團希望在2012年前標準化衍生品交易監管的決議精神。蓋特納與亞洲監管者之爭,背後邏輯在於對“監管套利”的潛在擔心:麵臨其他金融中心的競爭之際,例如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剛剛通過從緊的《多德–弗蘭克法案》的美國或許會遭遇監管過嚴的劣勢。
所謂監管套利,主要指金融機構利用不同國家、不同製度之下的政策差異以及漏洞進行套利。過去,這被認為是消除監管漏洞、提高市場靈活性的一大動力。時移事往,伴隨著金融危機,監管套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審視以及抵製。不少監管者往往把監管套利視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認為其不僅有損市場的效率,而且可能造成重大係統性危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