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走下神壇的智者:諸葛亮成長之謎 作者:韓春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景升書院授課的老師當中,觀點也是各有側重。以宋忠、隗禧為首的一派,主張以禮治世,以經載道,強調學生應當以儒學中的三綱五常之說為主,不主張學生參與到對時局的討論之中。而司馬徽、穎容為首的襄陽土著學術界首領,則偏重學以致用,主張當前時局需要什麽,就要了解和學習什麽;應當抓住發揮自己學識的機會,輔助明主建功立業。
一次在討論結束,大家收拾書本準備下學時,諸葛亮突然向老師黃承彥提出:我打算離開景升書院。「退學嗎?」黃承彥聞言一愣,又問了一句:「是何原因呢?」
諸葛亮想離開景升書院不是草率的決定,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他對黃承彥說:「我讀書,希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學習增長才幹,學到本領,遇到實際問題,能夠知道如何處理,麵對突如其來的矛盾可以從容化解。如果兩軍對壘,怎樣才能出奇製勝。特別關鍵的一點,就是我想學「八陣」之法,可在書院裏沒有人教授這方麵的課程。」
黃承彥點頭,又是連聲:「好、好!」
執掌書院的學長接到諸葛亮的退學申請十分驚訝,景升書院自建立以來隻有千方百計要進入書院的學生,哪有主動要求辭學的學生呢?特別是諸葛亮,這孩子不光是自身條件好,學習上進,還是上麵特別關照過的人。
院長找諸葛亮談話,特別強調:「你知道嗎?你到景升書院來,那可是劉荊州說過話的。你要走,總要有個交代。否則,荊州牧問起來,我們將如何迴答呢?」
「請先生放心,我自當向劉表大人說明,不會連累書院的各位師長。」
諸葛亮迴到家中,將退學之事告與叔父。諸葛玄一聽,半晌沒有言語,良久才說:「你該先與我說知,然後再與學校講明。你這樣做,或許有你的道理。我知道,你不是一個辦事草率的孩子。可是,我擔心劉表會改變對你的看法。誰都知道,景升書院是荊州牧培養人才的搖籃。也就是說,你從景升書院退學,也就失去了在荊州為官的機會了。」
諸葛亮說:「我隻想得到真才實學,真正學得為官之正道,為將之勝法,不想在書院中虛度光陰。至於能不能在荊州為官,我想也還為時尚早。」
諸葛玄嘆了一口氣:「你呀,和你父親一樣,認定一個理,就不管不顧了。」
諸葛亮退學的得與失(3)
果然,劉表得知諸葛亮擅自退學以後,十分不悅。盡管以後諸葛亮在社會上有了一個「臥龍」的名號,他對諸葛亮也不看好,沒有了重用諸葛亮的想法。
諸葛亮成長之謎 第四部分
諸葛亮發明了上山下鄉
諸葛亮從襄陽景升書院退學以後,緊接著走出了他人生很關鍵的第二步棋:到襄陽郊外躬耕壟畝,做上山下鄉的帶頭人。由此看來,知識分子到農村去,也不是當代人的發明。這也是當年諸葛亮思想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對諸葛亮頗有研究,尤其重視「知識分子到農村實踐」這一點。當年毛岸英從蘇聯迴到國內,毛澤東為了讓兒子成為大器,便讓毛岸英到農村鍛鍊去。諸葛亮上山下鄉的舉動,即使不炒作,在當時也肯定是一大新聞。
好棋手下棋看五步。諸葛亮來到隆中,打著務農的旗號,其實,有著他很深遠的想法。
這是自強自立的具體體現,也是為今後獨立發展創造條件。如果還居住在襄陽城內,人家怎麽看你?你不過是劉表的小老鄉,豫章太守諸葛玄的侄子,是寄人籬下。外人若談到你諸葛亮,必然要同劉表牽扯在一起。人家如果要與你交往,多少也要考慮你與荊州牧的關聯。這樣一來,對你是有利有弊呢?就諸葛亮的為人,必然認為是弊大於利。
那麽,如何改變寄人籬下的形象,如何改變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呢?那就要考慮如何樹立自己的獨立人格。而離開襄陽城內的深宅大院,離開劉表嗬護自己的氛圍,就是必然的選擇。
要自強自立,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如何解決?民以食為天,在農業社會,當然要躬耕壟畝。「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 這個口號要是被諸葛亮一提出來,不說是一片譁然,也肯定會有個小轟動。而他和弟弟守著幾十畝良田,春種秋收,自然衣食無憂。
躲開城市的喧囂,躲開眾多的毫無益處的應酬,靜下心來開展專題研究,專心致誌地進行重大課題的思考,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當前局勢,更加準確判斷社會的種種弊端。臥龍崗依山傍水,環境幽雅,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曆練誌趣的理想場所。
可以為享受田園風光,唿吸新鮮空氣,領略天人合一境界的師友們提供服務,為創辦學術研究中心或是研究基地提供了物質條件。有了隆中獨立自主的活動場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組織和開展學術研討會,吸引興趣相投的學友來臥龍崗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答疑解惑。
隆中的區位優勢明顯,距離襄陽城20裏,不要說以車代步,就是步行也不過兩個時辰,便於及時了解各方麵的資訊。既別有洞天,又不脫離主流社會,還可以表現得卓爾不群。
諸葛亮交友三原則(1)
對於諸葛亮來說,襄陽是他一生當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他從襄陽走上劉備集團總參謀長的工作崗位,從襄陽獲取了「可安天下」的「臥龍」的職稱。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他從襄陽拉走了一大批人才,這批人作為諸葛亮年輕時的朋友,成為日後蜀國的重要領導幹部。比如龐統,是襄陽人吧,通過諸葛亮的推薦,擔任了劉備所轄三軍的副總參謀長。馬良、馬謖哥倆也是襄陽人,還有向朗、及其向朗的侄兒向寵、向充等,均入仕蜀漢。
</br>
一次在討論結束,大家收拾書本準備下學時,諸葛亮突然向老師黃承彥提出:我打算離開景升書院。「退學嗎?」黃承彥聞言一愣,又問了一句:「是何原因呢?」
諸葛亮想離開景升書院不是草率的決定,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他對黃承彥說:「我讀書,希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學習增長才幹,學到本領,遇到實際問題,能夠知道如何處理,麵對突如其來的矛盾可以從容化解。如果兩軍對壘,怎樣才能出奇製勝。特別關鍵的一點,就是我想學「八陣」之法,可在書院裏沒有人教授這方麵的課程。」
黃承彥點頭,又是連聲:「好、好!」
執掌書院的學長接到諸葛亮的退學申請十分驚訝,景升書院自建立以來隻有千方百計要進入書院的學生,哪有主動要求辭學的學生呢?特別是諸葛亮,這孩子不光是自身條件好,學習上進,還是上麵特別關照過的人。
院長找諸葛亮談話,特別強調:「你知道嗎?你到景升書院來,那可是劉荊州說過話的。你要走,總要有個交代。否則,荊州牧問起來,我們將如何迴答呢?」
「請先生放心,我自當向劉表大人說明,不會連累書院的各位師長。」
諸葛亮迴到家中,將退學之事告與叔父。諸葛玄一聽,半晌沒有言語,良久才說:「你該先與我說知,然後再與學校講明。你這樣做,或許有你的道理。我知道,你不是一個辦事草率的孩子。可是,我擔心劉表會改變對你的看法。誰都知道,景升書院是荊州牧培養人才的搖籃。也就是說,你從景升書院退學,也就失去了在荊州為官的機會了。」
諸葛亮說:「我隻想得到真才實學,真正學得為官之正道,為將之勝法,不想在書院中虛度光陰。至於能不能在荊州為官,我想也還為時尚早。」
諸葛玄嘆了一口氣:「你呀,和你父親一樣,認定一個理,就不管不顧了。」
諸葛亮退學的得與失(3)
果然,劉表得知諸葛亮擅自退學以後,十分不悅。盡管以後諸葛亮在社會上有了一個「臥龍」的名號,他對諸葛亮也不看好,沒有了重用諸葛亮的想法。
諸葛亮成長之謎 第四部分
諸葛亮發明了上山下鄉
諸葛亮從襄陽景升書院退學以後,緊接著走出了他人生很關鍵的第二步棋:到襄陽郊外躬耕壟畝,做上山下鄉的帶頭人。由此看來,知識分子到農村去,也不是當代人的發明。這也是當年諸葛亮思想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對諸葛亮頗有研究,尤其重視「知識分子到農村實踐」這一點。當年毛岸英從蘇聯迴到國內,毛澤東為了讓兒子成為大器,便讓毛岸英到農村鍛鍊去。諸葛亮上山下鄉的舉動,即使不炒作,在當時也肯定是一大新聞。
好棋手下棋看五步。諸葛亮來到隆中,打著務農的旗號,其實,有著他很深遠的想法。
這是自強自立的具體體現,也是為今後獨立發展創造條件。如果還居住在襄陽城內,人家怎麽看你?你不過是劉表的小老鄉,豫章太守諸葛玄的侄子,是寄人籬下。外人若談到你諸葛亮,必然要同劉表牽扯在一起。人家如果要與你交往,多少也要考慮你與荊州牧的關聯。這樣一來,對你是有利有弊呢?就諸葛亮的為人,必然認為是弊大於利。
那麽,如何改變寄人籬下的形象,如何改變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呢?那就要考慮如何樹立自己的獨立人格。而離開襄陽城內的深宅大院,離開劉表嗬護自己的氛圍,就是必然的選擇。
要自強自立,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如何解決?民以食為天,在農業社會,當然要躬耕壟畝。「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 這個口號要是被諸葛亮一提出來,不說是一片譁然,也肯定會有個小轟動。而他和弟弟守著幾十畝良田,春種秋收,自然衣食無憂。
躲開城市的喧囂,躲開眾多的毫無益處的應酬,靜下心來開展專題研究,專心致誌地進行重大課題的思考,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當前局勢,更加準確判斷社會的種種弊端。臥龍崗依山傍水,環境幽雅,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曆練誌趣的理想場所。
可以為享受田園風光,唿吸新鮮空氣,領略天人合一境界的師友們提供服務,為創辦學術研究中心或是研究基地提供了物質條件。有了隆中獨立自主的活動場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組織和開展學術研討會,吸引興趣相投的學友來臥龍崗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答疑解惑。
隆中的區位優勢明顯,距離襄陽城20裏,不要說以車代步,就是步行也不過兩個時辰,便於及時了解各方麵的資訊。既別有洞天,又不脫離主流社會,還可以表現得卓爾不群。
諸葛亮交友三原則(1)
對於諸葛亮來說,襄陽是他一生當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他從襄陽走上劉備集團總參謀長的工作崗位,從襄陽獲取了「可安天下」的「臥龍」的職稱。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他從襄陽拉走了一大批人才,這批人作為諸葛亮年輕時的朋友,成為日後蜀國的重要領導幹部。比如龐統,是襄陽人吧,通過諸葛亮的推薦,擔任了劉備所轄三軍的副總參謀長。馬良、馬謖哥倆也是襄陽人,還有向朗、及其向朗的侄兒向寵、向充等,均入仕蜀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