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走下神壇的智者:諸葛亮成長之謎 作者:韓春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家譜也有記載:諸葛氏,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後來葛家遷到陽都縣,初來乍到,需要從頭開始。首先需要打造一些日常的用具,於是請當地鐵匠幫忙。鐵匠很是經心,特地在打造的用具上做了記號,鑄上了葛家的姓氏。當時陽都縣城已經有了一個葛氏的家族。鐵匠為了防止混淆,將葛家的葛氏姓前麵加上一個諸字吧。意思是說,這個葛家是來自諸城的葛家,以便與陽都縣城原來的葛家區分。就這樣,在陽都縣,人們一提起葛家,就說是諸城葛家,再後來,久而久之就簡化為諸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陽都縣城,琅琊郡,甚至京城洛陽,都有了諸葛人家,於是,就這樣增加了諸葛這個複姓。
東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初一,諸葛亮誕生在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地區)。據說當天出現了日蝕這樣的奇異天象,父親諸葛珪給他取名為「亮」,希望他能給諸葛家帶來光明。
諸葛亮三歲啟蒙,琴棋書畫,四門功課,樣樣興趣濃厚,件件愛不釋手。他每天撫琴彈曲,棋盤圍獵,吟詩詠詞,讀書習字,從來不知厭倦,到4歲已經認識千八百個字,讀了《詩經》、《論語》幾十篇文章。他的求知慾望與日俱增。
一天,諸葛珪抱起兒子,問道:「小亮,你說說長大想幹什麽?」諸葛亮想了想,搖搖頭,沒有說話。他對父親總有點畏懼感。諸葛珪又問:「那你現在想幹什麽?」諸葛亮眨巴眨巴眼睛,記起母親平時的囑咐,迴答:「學會做人,明白道理。還有,多學本領。」
諸葛珪問:「你要明白什麽道理呢?」
諸葛亮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諸葛珪說道:「首先還是要學做人。老子講『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這就是做人的道理。咱們諸葛家的祖宗諸葛豐做過朝廷的大官,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對自己本身不了解,沒有看明白自身的能力,結果,有生之年還是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說到這裏,他又問諸葛亮:「你知道,曆史上誰對自己看得最明白嗎?是孔丘,孔夫子。他是對自己認識最明白的人。」
「那我諸葛亮要學習孔夫子,要明白自己,還要明白世界,明白別人。」
「哈哈,好哇!你已經四歲了,有了名,尚無字。這樣吧,為父送你字號:就叫孔明吧。諸葛亮,字孔明,學習孔夫子,明白如何做人!」
說到這裏,筆者要插上一筆。對於「孔明」的由來,有人以字猜度,認為是諸葛亮出生時,恰恰是在天明,因此家人便給他起字「孔明」。這樣的推理,實在有些牽強。出生在天明時分,字為「明」尚可解釋,而「孔」從何來呢?莫非是「一孔之見」?說不通。如果說家人希望孩子要學孔子,明白事理,還有些道理。
諸葛亮的祖輩對他的影響(2)
諸葛亮的家教和家風影響了他的一生。這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這個人就是諸葛豐。諸葛家族顯名當始於諸葛豐。他生活於西漢武、昭、宣、元四帝時期,是諸葛亮家前八世遠祖。他謹守臣職,剛直耿介,有「伏節死誼」之誌,後因彈劾周堪、張猛遭元帝免職抑鬱而死。諸葛豐「殺身以安國,蒙誅以顯君」的忘我犧牲精神,奠定了諸葛家族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諸葛豐,字少季,自幼聰慧,讀經閱史,少年名特立,初為禦史大夫貢禹屬官,後薦舉為文學禦史。漢元帝時,授其為司隸校尉,加封光祿大夫。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到了這個官位,大約可以稱之為國家的棟樑了。
諸葛亮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諸葛珪講遠祖諸葛豐正直忠誠的故事:「遠祖諸葛豐擔任司隸校尉後,他認為皇帝給自己的這個名分和位置就是要他敢於說話,敢於抨擊不法行為。於是,他不管是誰,不管是什麽事情,隻要涉及江山社稷穩固,他就要麵見皇帝,直言相諫。不管皇帝是在床榻安歇養神,還是在宮苑與嬪妃欣賞花草,他總是徑直進入禁地,照本宣科,向皇帝告狀。」
「時間一長,皇帝雖然表麵上沒說什麽,可內心開始討厭遠祖了。史書上說他是『數侵貴戚,在位多言其短。』皇親貴戚自然不能容忍遠祖的所作所為了,紛紛向皇帝上書,說諸葛豐不適合擔任司隸校尉,而且編造了遠祖為人的一些短處。皇帝聽到那麽多人反對諸葛豐,也覺得遠祖是一個不懂事的人。於是,一道聖旨,收迴遠祖的符節,『徙城門校尉』。大漢王朝,就是從遠祖諸葛豐開始,司隸校尉沒有了持有符節的權利。」
「發展到這個地步,按說先祖應該自省其身,有所改正吧?沒有,而是依然故我。他對家人講:『我要不直言相諫,我就不是諸葛豐了。』諸葛豐是什麽?諸葛豐就是敢於直言的象徵!就是勇於堅持真理的化身!隻要是他了解到的問題,不管是誰,遠祖照舊向皇帝反映,有時還尖銳地提出彈劾。」
「皇帝對遠祖已經有了成見,根本就不願意聽他嘮叨。有一次,遠祖上書告周堪、張猛兩位高官的罪狀,說他們買官賣官。這一迴,皇上很不耐煩,乃製詔禦史,說城門校尉諸葛豐以前數稱言堪、猛之美,今天怎麽出爾反爾?皇帝給遠祖下了評語,說:『豐前為司隸校尉,不順四時,修法度,專作苛暴以獲虛威;朕不忍下吏,以為城門校尉。不內省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報舉,告按無證之辭,暴揚難驗之罪,毀譽恣意,不顧前言,不信之大也。』」
</br>
後來葛家遷到陽都縣,初來乍到,需要從頭開始。首先需要打造一些日常的用具,於是請當地鐵匠幫忙。鐵匠很是經心,特地在打造的用具上做了記號,鑄上了葛家的姓氏。當時陽都縣城已經有了一個葛氏的家族。鐵匠為了防止混淆,將葛家的葛氏姓前麵加上一個諸字吧。意思是說,這個葛家是來自諸城的葛家,以便與陽都縣城原來的葛家區分。就這樣,在陽都縣,人們一提起葛家,就說是諸城葛家,再後來,久而久之就簡化為諸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陽都縣城,琅琊郡,甚至京城洛陽,都有了諸葛人家,於是,就這樣增加了諸葛這個複姓。
東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初一,諸葛亮誕生在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地區)。據說當天出現了日蝕這樣的奇異天象,父親諸葛珪給他取名為「亮」,希望他能給諸葛家帶來光明。
諸葛亮三歲啟蒙,琴棋書畫,四門功課,樣樣興趣濃厚,件件愛不釋手。他每天撫琴彈曲,棋盤圍獵,吟詩詠詞,讀書習字,從來不知厭倦,到4歲已經認識千八百個字,讀了《詩經》、《論語》幾十篇文章。他的求知慾望與日俱增。
一天,諸葛珪抱起兒子,問道:「小亮,你說說長大想幹什麽?」諸葛亮想了想,搖搖頭,沒有說話。他對父親總有點畏懼感。諸葛珪又問:「那你現在想幹什麽?」諸葛亮眨巴眨巴眼睛,記起母親平時的囑咐,迴答:「學會做人,明白道理。還有,多學本領。」
諸葛珪問:「你要明白什麽道理呢?」
諸葛亮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諸葛珪說道:「首先還是要學做人。老子講『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這就是做人的道理。咱們諸葛家的祖宗諸葛豐做過朝廷的大官,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對自己本身不了解,沒有看明白自身的能力,結果,有生之年還是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說到這裏,他又問諸葛亮:「你知道,曆史上誰對自己看得最明白嗎?是孔丘,孔夫子。他是對自己認識最明白的人。」
「那我諸葛亮要學習孔夫子,要明白自己,還要明白世界,明白別人。」
「哈哈,好哇!你已經四歲了,有了名,尚無字。這樣吧,為父送你字號:就叫孔明吧。諸葛亮,字孔明,學習孔夫子,明白如何做人!」
說到這裏,筆者要插上一筆。對於「孔明」的由來,有人以字猜度,認為是諸葛亮出生時,恰恰是在天明,因此家人便給他起字「孔明」。這樣的推理,實在有些牽強。出生在天明時分,字為「明」尚可解釋,而「孔」從何來呢?莫非是「一孔之見」?說不通。如果說家人希望孩子要學孔子,明白事理,還有些道理。
諸葛亮的祖輩對他的影響(2)
諸葛亮的家教和家風影響了他的一生。這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這個人就是諸葛豐。諸葛家族顯名當始於諸葛豐。他生活於西漢武、昭、宣、元四帝時期,是諸葛亮家前八世遠祖。他謹守臣職,剛直耿介,有「伏節死誼」之誌,後因彈劾周堪、張猛遭元帝免職抑鬱而死。諸葛豐「殺身以安國,蒙誅以顯君」的忘我犧牲精神,奠定了諸葛家族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諸葛豐,字少季,自幼聰慧,讀經閱史,少年名特立,初為禦史大夫貢禹屬官,後薦舉為文學禦史。漢元帝時,授其為司隸校尉,加封光祿大夫。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到了這個官位,大約可以稱之為國家的棟樑了。
諸葛亮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諸葛珪講遠祖諸葛豐正直忠誠的故事:「遠祖諸葛豐擔任司隸校尉後,他認為皇帝給自己的這個名分和位置就是要他敢於說話,敢於抨擊不法行為。於是,他不管是誰,不管是什麽事情,隻要涉及江山社稷穩固,他就要麵見皇帝,直言相諫。不管皇帝是在床榻安歇養神,還是在宮苑與嬪妃欣賞花草,他總是徑直進入禁地,照本宣科,向皇帝告狀。」
「時間一長,皇帝雖然表麵上沒說什麽,可內心開始討厭遠祖了。史書上說他是『數侵貴戚,在位多言其短。』皇親貴戚自然不能容忍遠祖的所作所為了,紛紛向皇帝上書,說諸葛豐不適合擔任司隸校尉,而且編造了遠祖為人的一些短處。皇帝聽到那麽多人反對諸葛豐,也覺得遠祖是一個不懂事的人。於是,一道聖旨,收迴遠祖的符節,『徙城門校尉』。大漢王朝,就是從遠祖諸葛豐開始,司隸校尉沒有了持有符節的權利。」
「發展到這個地步,按說先祖應該自省其身,有所改正吧?沒有,而是依然故我。他對家人講:『我要不直言相諫,我就不是諸葛豐了。』諸葛豐是什麽?諸葛豐就是敢於直言的象徵!就是勇於堅持真理的化身!隻要是他了解到的問題,不管是誰,遠祖照舊向皇帝反映,有時還尖銳地提出彈劾。」
「皇帝對遠祖已經有了成見,根本就不願意聽他嘮叨。有一次,遠祖上書告周堪、張猛兩位高官的罪狀,說他們買官賣官。這一迴,皇上很不耐煩,乃製詔禦史,說城門校尉諸葛豐以前數稱言堪、猛之美,今天怎麽出爾反爾?皇帝給遠祖下了評語,說:『豐前為司隸校尉,不順四時,修法度,專作苛暴以獲虛威;朕不忍下吏,以為城門校尉。不內省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報舉,告按無證之辭,暴揚難驗之罪,毀譽恣意,不顧前言,不信之大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