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還非常注意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經常教育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厲行節約。習家人節儉行為出乎人的意料。習勛習慣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著讓孩子們再洗,然後還要用澡水洗衣服。家裏廳堂的燈晚上一般很少打開,他要求房間裏隻要沒人,一定要隨手關燈。在外麵散步時看見地上有菸頭,他都會俯身撿起,扔到垃圾桶裏。在他的影響下,家人一直保持著隨手關燈、節約用紙、擰緊水龍頭、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習慣,不僅兒女們一直保持著,就連孫輩們也繼承了爺爺的這些好傳統。
為了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習仲勛讓齊橋橋、習安安、習近平、習遠平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學寄宿上學,每周迴家一次,都是他們自己乘公共汽車上下學,習仲勛從來沒有用自己的車接過他們。孩子們除夥食費和乘坐公共汽車費用外,幾乎不給零用錢。有時孩子們吃冰棍花了錢,就沒有足夠的錢乘坐公共汽車,隻好走路迴家。路遠累得走不動了,齊橋橋就拉著弟弟妹妹的手,堅持走到下一站再坐車,為的是省錢。為看電影,孩子們就向秘書張誌功要錢,雖然隻給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張誌功給了他們但還要記帳,月底把帳本送給習仲勛過目。有時孩子們怕父親在帳本上發現自己的秘密,就從媽媽那裏要來錢把帳補上。
習仲勛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許搞任何特權。齊橋橋小學畢業升初中時,報考了北京一。一中學和河北北京中學。由於一〇一中學學風好,齊橋橋很想上,但是成績比一〇一中學的錄取線差了零點五分。習仲勛試探地問:“要不要我去打個招唿?”齊橋橋知道父親不會做無原則的事,看似徵求她的意見,實際上是在考驗她,更不會為她說情,因此她明確地迴答:“考上哪兒就去哪兒”,高高興興地去河北北京中學上學了。雖然學校食宿條件較差,離家也隻有一站路程,但習仲勛仍然堅持讓齊橋橋吃住在學校,和同學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學習,保持平民本色。那時習仲勛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名字經常出現在報紙上,習姓又很少見,很容易讓學校的老師和同學聯想到習橋橋就是習副總理的女兒,習仲勛為了避免學校因此照顧女兒,就讓她改隨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幹部”改為“職員”,齊橋橋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習仲勛工作很忙,往往星期天還在家裏和來人談工作,由於和孩子們見麵的機會少,就讓他們坐在旁邊,一邊照料孩子,一邊和人談話。幼小的橋橋看著父親和人談話,不解地問:“爸爸,幹革命是做什麽呀?”習仲勛迴答說:“革命就是做團結人的工作。”橋橋又問:“團結就是和人一塊兒說話嗎?”習仲勛迴答說:“對呀,談話就是團結人的第一步。”齊橋橋上初三擔任班上團支部書記時,也學著父親的樣子,主動找同學談心、做思想工作。可見孩子們受他的影響有多大呀!
在習仲勛蒙難下放洛陽期間,齊橋橋帶著小弟習遠平去探望父親。一天,他們到工廠小賣部去買蘋果,售貨員知道他們是習仲勛的子女,出於對習仲勛的敬重之心,專門挑了大個的給孩子們,迴家後姐弟倆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卻受到嚴肅批評,習仲勛硬是讓孩子們把大個的蘋果退了迴去。在廣東工作期間,一次一批知名畫家到廣州採風作畫,習仲勛向來尊重文化界人士和藝術家,就熱情招待了他們,但由於公務繁忙,抽不出身子陪他們,就讓齊橋橋等代表他到賓館去看望這些畫家,並一再叮嚀橋橋隻去慰問,不許要畫,說畫家們很辛苦,畫一幅畫不容易!孩子們從來沒有利用習仲勛的權力和威望為自己謀取過一點好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習仲勛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是他一生中職務最高的時候,這時他對子女教育要求更加嚴格。那時,一些幹部子女利用父母的地位和影響經商撈錢,有的違法亂紀、觸犯刑律,嚴重損害了黨的威信,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習仲勛對此十分憂慮,他認為作為黨的高級幹部,糾正黨風,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家屬做起,端正了家風,才能樹起好的黨風。
習仲勛家風之嚴,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他和前妻生有習和平、習幹平、習富平(習正寧)兩女一男。奇兒幹平“文化大革命”前畢業於外交學院,學的是法語,分配到《國際商報》工作。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籌建光大公司。有意調她去工作。習仲勛聞知後,當麵謝絕了王光英的好意,他說:“還是不要調她去好。你這個光大公司名氣大,眾目睽睽,別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後來他將此事告訴了幹平,女兒委屈地說:我是學外語的,到光大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做點事情,有什麽不好?習仲勛嚴肅地說,人隻要有才能,在哪裏都可以發揮作用,就怕你沒有本事。你是習仲勛的女兒,就要“夾著尾巴做人”。幹平繼續留在《國際商報》工作,後來出了幾次國。當時出一次國很不容易,而且還可以低價購買一些進口家用電器。習仲勛知道女兒多次出國的事後,就要她說清出去的理由。父女倆為此在一次吃飯時燃起“戰火”,女兒頂撞說,我是記者,我是學外文的,出國是工作需要。習仲勛忽地站了起來,把筷子一摔,高聲說道,哪有那麽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麽行為都加上工作的名義!直到女兒表示今後不再隨便出去,要踏踏實實工作後,他才消了氣。
兒子習正寧,是“文化大革命”前中國科技大學自動控製專業的高才生,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戶縣山溝裏一個國防科研第單位工作,一幹就是十三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剛恢複的解放軍後勤學院急需從軍內外選調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由於習正寧各方麵的條件都符合要求,被選中並迅速辦理了調動手續。就在快要報到之前卻起了變故,原來習仲勛得知此事後,沒有與兒子商量就讓學院撤迴了調令。習正寧想不通,認為這完全是正常的工作調動,與父親沒有任何關係。習仲勛深知兒子當年是因他的牽連而在畢業分配時受了影響,但他這次還是讓陝西省委做工作,要兒子繼續留在原單位。他說,不能讓人說我習仲勛剛剛恢複工作就調兒子迴北京,如果那樣做就會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
習仲勛經常教育孩子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鼓勵子女到艱苦的地方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由於習仲勛的嚴格教育以及家庭的耳濡目染,他的子女都自立、自強,無論是在逆境中還是在順境中,都經受住了考驗,成為黨和國家的有用之才。
習仲勛在連天的炮火中是錚錚鐵漢,又有著常人的綿綿情絲,性格上既有剛強的一麵,又有柔情的一麵。習安安曾送給父母一對虎皮鸚鵡,一天不小心讓貓吃掉了。習仲勛下班迴來看到籠碎鳥亡,難過得連飯都吃不下。
有一次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習仲勛看到家中的老貓因為哺育小貓變得很瘦弱,就給扔了一塊食兒,結果老貓就給小貓吃。他感慨地說:“看,老貓是怎樣對待它的小貓啊。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人了!”後來有一天,姥爺習仲勛和外孫女張燕南開玩笑,故意發脾氣,她卻仰起稚嫩的臉對習仲勛說:“難道老貓就是這樣對待它的小貓嗎?”惹得習仲勛和在場的人都笑得彎了腰。習仲勛的家庭就是這樣充滿著和諧、溫馨和快樂。
</br>
為了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習仲勛讓齊橋橋、習安安、習近平、習遠平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學寄宿上學,每周迴家一次,都是他們自己乘公共汽車上下學,習仲勛從來沒有用自己的車接過他們。孩子們除夥食費和乘坐公共汽車費用外,幾乎不給零用錢。有時孩子們吃冰棍花了錢,就沒有足夠的錢乘坐公共汽車,隻好走路迴家。路遠累得走不動了,齊橋橋就拉著弟弟妹妹的手,堅持走到下一站再坐車,為的是省錢。為看電影,孩子們就向秘書張誌功要錢,雖然隻給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張誌功給了他們但還要記帳,月底把帳本送給習仲勛過目。有時孩子們怕父親在帳本上發現自己的秘密,就從媽媽那裏要來錢把帳補上。
習仲勛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許搞任何特權。齊橋橋小學畢業升初中時,報考了北京一。一中學和河北北京中學。由於一〇一中學學風好,齊橋橋很想上,但是成績比一〇一中學的錄取線差了零點五分。習仲勛試探地問:“要不要我去打個招唿?”齊橋橋知道父親不會做無原則的事,看似徵求她的意見,實際上是在考驗她,更不會為她說情,因此她明確地迴答:“考上哪兒就去哪兒”,高高興興地去河北北京中學上學了。雖然學校食宿條件較差,離家也隻有一站路程,但習仲勛仍然堅持讓齊橋橋吃住在學校,和同學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學習,保持平民本色。那時習仲勛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名字經常出現在報紙上,習姓又很少見,很容易讓學校的老師和同學聯想到習橋橋就是習副總理的女兒,習仲勛為了避免學校因此照顧女兒,就讓她改隨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幹部”改為“職員”,齊橋橋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習仲勛工作很忙,往往星期天還在家裏和來人談工作,由於和孩子們見麵的機會少,就讓他們坐在旁邊,一邊照料孩子,一邊和人談話。幼小的橋橋看著父親和人談話,不解地問:“爸爸,幹革命是做什麽呀?”習仲勛迴答說:“革命就是做團結人的工作。”橋橋又問:“團結就是和人一塊兒說話嗎?”習仲勛迴答說:“對呀,談話就是團結人的第一步。”齊橋橋上初三擔任班上團支部書記時,也學著父親的樣子,主動找同學談心、做思想工作。可見孩子們受他的影響有多大呀!
在習仲勛蒙難下放洛陽期間,齊橋橋帶著小弟習遠平去探望父親。一天,他們到工廠小賣部去買蘋果,售貨員知道他們是習仲勛的子女,出於對習仲勛的敬重之心,專門挑了大個的給孩子們,迴家後姐弟倆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卻受到嚴肅批評,習仲勛硬是讓孩子們把大個的蘋果退了迴去。在廣東工作期間,一次一批知名畫家到廣州採風作畫,習仲勛向來尊重文化界人士和藝術家,就熱情招待了他們,但由於公務繁忙,抽不出身子陪他們,就讓齊橋橋等代表他到賓館去看望這些畫家,並一再叮嚀橋橋隻去慰問,不許要畫,說畫家們很辛苦,畫一幅畫不容易!孩子們從來沒有利用習仲勛的權力和威望為自己謀取過一點好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習仲勛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是他一生中職務最高的時候,這時他對子女教育要求更加嚴格。那時,一些幹部子女利用父母的地位和影響經商撈錢,有的違法亂紀、觸犯刑律,嚴重損害了黨的威信,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習仲勛對此十分憂慮,他認為作為黨的高級幹部,糾正黨風,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家屬做起,端正了家風,才能樹起好的黨風。
習仲勛家風之嚴,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他和前妻生有習和平、習幹平、習富平(習正寧)兩女一男。奇兒幹平“文化大革命”前畢業於外交學院,學的是法語,分配到《國際商報》工作。一九八三年,王光英籌建光大公司。有意調她去工作。習仲勛聞知後,當麵謝絕了王光英的好意,他說:“還是不要調她去好。你這個光大公司名氣大,眾目睽睽,別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後來他將此事告訴了幹平,女兒委屈地說:我是學外語的,到光大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做點事情,有什麽不好?習仲勛嚴肅地說,人隻要有才能,在哪裏都可以發揮作用,就怕你沒有本事。你是習仲勛的女兒,就要“夾著尾巴做人”。幹平繼續留在《國際商報》工作,後來出了幾次國。當時出一次國很不容易,而且還可以低價購買一些進口家用電器。習仲勛知道女兒多次出國的事後,就要她說清出去的理由。父女倆為此在一次吃飯時燃起“戰火”,女兒頂撞說,我是記者,我是學外文的,出國是工作需要。習仲勛忽地站了起來,把筷子一摔,高聲說道,哪有那麽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麽行為都加上工作的名義!直到女兒表示今後不再隨便出去,要踏踏實實工作後,他才消了氣。
兒子習正寧,是“文化大革命”前中國科技大學自動控製專業的高才生,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戶縣山溝裏一個國防科研第單位工作,一幹就是十三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剛恢複的解放軍後勤學院急需從軍內外選調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由於習正寧各方麵的條件都符合要求,被選中並迅速辦理了調動手續。就在快要報到之前卻起了變故,原來習仲勛得知此事後,沒有與兒子商量就讓學院撤迴了調令。習正寧想不通,認為這完全是正常的工作調動,與父親沒有任何關係。習仲勛深知兒子當年是因他的牽連而在畢業分配時受了影響,但他這次還是讓陝西省委做工作,要兒子繼續留在原單位。他說,不能讓人說我習仲勛剛剛恢複工作就調兒子迴北京,如果那樣做就會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
習仲勛經常教育孩子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鼓勵子女到艱苦的地方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由於習仲勛的嚴格教育以及家庭的耳濡目染,他的子女都自立、自強,無論是在逆境中還是在順境中,都經受住了考驗,成為黨和國家的有用之才。
習仲勛在連天的炮火中是錚錚鐵漢,又有著常人的綿綿情絲,性格上既有剛強的一麵,又有柔情的一麵。習安安曾送給父母一對虎皮鸚鵡,一天不小心讓貓吃掉了。習仲勛下班迴來看到籠碎鳥亡,難過得連飯都吃不下。
有一次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習仲勛看到家中的老貓因為哺育小貓變得很瘦弱,就給扔了一塊食兒,結果老貓就給小貓吃。他感慨地說:“看,老貓是怎樣對待它的小貓啊。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人了!”後來有一天,姥爺習仲勛和外孫女張燕南開玩笑,故意發脾氣,她卻仰起稚嫩的臉對習仲勛說:“難道老貓就是這樣對待它的小貓嗎?”惹得習仲勛和在場的人都笑得彎了腰。習仲勛的家庭就是這樣充滿著和諧、溫馨和快樂。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