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習仲勛一行迴到縣城已經很晚了,但他還是堅持要去收容站看看。收容站主要收容了大批偷渡外逃時被抓迴的人員。在那裏,他問外逃人員:“你們為什麽要跑到香港那邊給人當奴僕,受人剝削?”有人迴答說:“我們窮,分配很低。到香港容易找工作。”方苞告訴習仲勛,有很多偷渡到香港的人,找到工作後很快就可以寄錢迴家,一兩年家裏人就可以蓋 起新房。這對習仲勛觸動很大。
第二天,習仲勛一行從縣城出發,驅車前往皇崗。在邊防部隊的嘹望哨所,習仲勛用望遠鏡觀看了對麵香港九龍新界和麻坑等地的情況,併到水圍大隊走訪了“漁農村”群眾。第三天,習仲勛在蛇口漁業一大隊視察。這個大隊有五對漁船,最大的一百五十噸,有二百多個勞力出海,生產搞得不錯,漁民收入也較高。習仲勛高興了起來。
習仲勛在寶安縣還考察了兩家來料加工廠,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一家是沙頭角的塑料花廠,另一家是皇崗的假發廠。習仲勛認為開展來料加工,賺取加工費,既可以增加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也可以解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大有可為。
這次寶安之行,習仲勛接觸了基層各方麵的人員,了解了很多新情況,耳聞目睹了內地和香港的差距,他感觸很深,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
在聽取方苞工作匯報後,習仲勛指出:“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寶安,總的印象是香港九龍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就冷冷清清,很荒涼。一定要下決心改變這個麵貌,要在全黨統一認識,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逐步縮小和香港的差距。你們反映在英界那邊有七千多畝的土地,但是大部分都丟荒了。這些土地還是要很好地經營。因為這是我們邊境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們邊境地區逐漸繁榮起來的可以利用的一個重要資源。”
他特別強調說:“沙頭角怎麽搞上去,你們要優先考慮。一條街兩個世界,他們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很荒涼,怎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一定要想辦法把沙頭角發展起來。當習然,全縣其他地方也要加快發展、促進平衡,但是要優先意沙頭角。”他支持和鼓勵寶安的幹部破除“左”的思想,利用地理優勢,盡快把經濟搞上去。他說:“我看主要還是政策問題,隻要政策搞對頭了,經濟很快就可以上去。這裏是我們國家的南大門,你們要給國家爭得榮譽,讓外國人進來就看到社會主義的新氣象。”
他還明確答覆方苞等人:“同意你們提的辦法,過去‘文革’搞錯的現在都要改正過來。”他還說:“你們提出要減少糧食種植麵積,省委原則上同意,具體減多少,我們迴去再仔細研究。邊防地區可以不交糧食給省,農民口糧自己解決,然後出口掙外匯。香港市場需要什麽,什麽可以多掙外匯,你們就養什麽、種什麽。”習仲勛的這番話,實際上就是要寶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規劃、來運作。
這次寶安之行,深深震撼著習仲勛。他在想,香港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廣東人,為什麽在香港能把經濟搞好而在廣東卻不行?同時,他經過深入農村實地調查,同基層幹部和群眾談話,就如何搞好生產、發展經濟、改善群眾生活和製止外逃等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這對他進一步認識和考慮解決廣東問題,起了重要作用。
對於方苞等人提出的過境耕作和開展小額貿易等問題,習仲勛雷厲風行,指示省委和省革委會盡快落實。七月中旬,省革委會便批覆同意寶安提出的過境耕作問題。隨後,省委派出工作組到寶安、珠海兩地調研,幫助搞外貿基地建設。不久,省革委會又批準寶安縣過境興辦養雞場,並允許雞場人員在香港居住。除此之外,寶安的小額貿易也在逐步擴大。
這月中旬,習仲勛迴廣州處理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後,又到粵東三個地區做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研究。
廣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粵東主要是山地,有梅縣、汕頭、惠陽三個地區,以農業為主。習仲勛到粵東主要是就如何加快廣東農業發展問題進行考察。
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習仲勛首先到梅縣。他冒著酷暑高溫,翻山越嶺,深入到興寧、蕉嶺、大埔等縣的農村、工廠,在田問地頭、養豬場、煉鐵爐旁,與農民、工人、幹部和知識分子交談,了解各方麵的情況。他聽取地、縣、社、大隊、生產隊幹部的情況匯報,仔細詢問揭批“四人幫”和落實政策的情況,了解夏收夏種、農田基本建設、山區建設、科學種田、發展多種經營和養豬等情況。習仲勛根據調查了解的情況,對悔縣加強山區建設,打農業翻身仗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習仲勛反覆強調,梅縣地區山多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山區的條件,發展梅縣地區的建設。他指出這裏的山區有巨大潛力,山多田少,表麵上看是不利條件,但是如果能夠把山區建設好,做到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物產就會越來越豐富,就會變成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他鼓勵大家多在山上造林,種經濟林、用材林,發展油茶、茶葉、水果,發展養羊、養牛、養兔、養蜂,發展編織業,採摘各種林業副產品,利用山區的水庫、水塘發展養魚,這樣就可以壯大集體經濟和大大增加社員的收入。他還強調,農業要上去,就要搞好科學種田,應把縣農場、農科所作為全縣農業科學研究的中心,搞綜合性科學研究,包括種子、土壤、植保、栽培技術等。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搞群眾性的科學研究。
習仲勛還強調,地、縣和社隊領導幹部要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多和群眾商量辦事,認真落實黨的政策,用政策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農業要大上,幹部要大下。各級幹部都要深入實際,從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不要搞一刀切,要把那些被“四人幫”破壞了的各項政策盡快恢複起來。
七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四日,習仲勛來到汕頭。汕頭緊鄰大海,水天一色。久在北方工作的習仲勛,被這裏的壯美景色所吸引,連聲稱讚汕頭是個好地方。他在汕頭十二天時間裏,先後到饒平、汕頭、南澳、潮安、揭陽、揭西、普寧、潮陽、惠來、陸豐和海豐等縣(市)實地考察,聽取了地委、汕頭市委和各縣縣委的工作匯報。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座談,並深人到饒平縣新豐公社、潮安縣黃厝尾大隊、揭陽縣三擔大隊、華清大隊,和幹部群眾座談,了解農業生產情況。
習仲勛根據汕頭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打好農業翻身仗必須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他說,汕頭地區是人多地少,但需要具體分析,平原是人多地少,山區則是地多人少,要實事求是地解決各自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充分挖掘各個地區的生產潛力。潮安縣黃厝尾大隊,“每人平均隻有五分多地,他們實行水旱輪作和經濟作物輪作,全年糧食畝產達二千六百多斤,經濟作物也獲得高產。”習仲勛充分肯定了黃厝尾大隊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抓科學種田,抓平衡增產的經驗,稱讚他們是潮汕平原的一麵旗幟。在饒平縣,習仲勛聽了縣委關於開發山區,實行林、糧間作,“一手抓了兩條魚”的匯報時,興奮地說,這樣做很對,汕頭地區有一千一百多萬畝山地,這個潛力大得很。這幾年山區建設是個薄弱環節,今後要重視治山,把山區開發起來。要把山地劃分好,規劃好,合理開發。平原地方也可以組織專業隊,參與山區的開發建設。
</br>
第二天,習仲勛一行從縣城出發,驅車前往皇崗。在邊防部隊的嘹望哨所,習仲勛用望遠鏡觀看了對麵香港九龍新界和麻坑等地的情況,併到水圍大隊走訪了“漁農村”群眾。第三天,習仲勛在蛇口漁業一大隊視察。這個大隊有五對漁船,最大的一百五十噸,有二百多個勞力出海,生產搞得不錯,漁民收入也較高。習仲勛高興了起來。
習仲勛在寶安縣還考察了兩家來料加工廠,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一家是沙頭角的塑料花廠,另一家是皇崗的假發廠。習仲勛認為開展來料加工,賺取加工費,既可以增加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也可以解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大有可為。
這次寶安之行,習仲勛接觸了基層各方麵的人員,了解了很多新情況,耳聞目睹了內地和香港的差距,他感觸很深,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
在聽取方苞工作匯報後,習仲勛指出:“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寶安,總的印象是香港九龍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就冷冷清清,很荒涼。一定要下決心改變這個麵貌,要在全黨統一認識,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逐步縮小和香港的差距。你們反映在英界那邊有七千多畝的土地,但是大部分都丟荒了。這些土地還是要很好地經營。因為這是我們邊境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們邊境地區逐漸繁榮起來的可以利用的一個重要資源。”
他特別強調說:“沙頭角怎麽搞上去,你們要優先考慮。一條街兩個世界,他們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很荒涼,怎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一定要想辦法把沙頭角發展起來。當習然,全縣其他地方也要加快發展、促進平衡,但是要優先意沙頭角。”他支持和鼓勵寶安的幹部破除“左”的思想,利用地理優勢,盡快把經濟搞上去。他說:“我看主要還是政策問題,隻要政策搞對頭了,經濟很快就可以上去。這裏是我們國家的南大門,你們要給國家爭得榮譽,讓外國人進來就看到社會主義的新氣象。”
他還明確答覆方苞等人:“同意你們提的辦法,過去‘文革’搞錯的現在都要改正過來。”他還說:“你們提出要減少糧食種植麵積,省委原則上同意,具體減多少,我們迴去再仔細研究。邊防地區可以不交糧食給省,農民口糧自己解決,然後出口掙外匯。香港市場需要什麽,什麽可以多掙外匯,你們就養什麽、種什麽。”習仲勛的這番話,實際上就是要寶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規劃、來運作。
這次寶安之行,深深震撼著習仲勛。他在想,香港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廣東人,為什麽在香港能把經濟搞好而在廣東卻不行?同時,他經過深入農村實地調查,同基層幹部和群眾談話,就如何搞好生產、發展經濟、改善群眾生活和製止外逃等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這對他進一步認識和考慮解決廣東問題,起了重要作用。
對於方苞等人提出的過境耕作和開展小額貿易等問題,習仲勛雷厲風行,指示省委和省革委會盡快落實。七月中旬,省革委會便批覆同意寶安提出的過境耕作問題。隨後,省委派出工作組到寶安、珠海兩地調研,幫助搞外貿基地建設。不久,省革委會又批準寶安縣過境興辦養雞場,並允許雞場人員在香港居住。除此之外,寶安的小額貿易也在逐步擴大。
這月中旬,習仲勛迴廣州處理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後,又到粵東三個地區做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研究。
廣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粵東主要是山地,有梅縣、汕頭、惠陽三個地區,以農業為主。習仲勛到粵東主要是就如何加快廣東農業發展問題進行考察。
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習仲勛首先到梅縣。他冒著酷暑高溫,翻山越嶺,深入到興寧、蕉嶺、大埔等縣的農村、工廠,在田問地頭、養豬場、煉鐵爐旁,與農民、工人、幹部和知識分子交談,了解各方麵的情況。他聽取地、縣、社、大隊、生產隊幹部的情況匯報,仔細詢問揭批“四人幫”和落實政策的情況,了解夏收夏種、農田基本建設、山區建設、科學種田、發展多種經營和養豬等情況。習仲勛根據調查了解的情況,對悔縣加強山區建設,打農業翻身仗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習仲勛反覆強調,梅縣地區山多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山區的條件,發展梅縣地區的建設。他指出這裏的山區有巨大潛力,山多田少,表麵上看是不利條件,但是如果能夠把山區建設好,做到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物產就會越來越豐富,就會變成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他鼓勵大家多在山上造林,種經濟林、用材林,發展油茶、茶葉、水果,發展養羊、養牛、養兔、養蜂,發展編織業,採摘各種林業副產品,利用山區的水庫、水塘發展養魚,這樣就可以壯大集體經濟和大大增加社員的收入。他還強調,農業要上去,就要搞好科學種田,應把縣農場、農科所作為全縣農業科學研究的中心,搞綜合性科學研究,包括種子、土壤、植保、栽培技術等。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搞群眾性的科學研究。
習仲勛還強調,地、縣和社隊領導幹部要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多和群眾商量辦事,認真落實黨的政策,用政策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農業要大上,幹部要大下。各級幹部都要深入實際,從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不要搞一刀切,要把那些被“四人幫”破壞了的各項政策盡快恢複起來。
七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四日,習仲勛來到汕頭。汕頭緊鄰大海,水天一色。久在北方工作的習仲勛,被這裏的壯美景色所吸引,連聲稱讚汕頭是個好地方。他在汕頭十二天時間裏,先後到饒平、汕頭、南澳、潮安、揭陽、揭西、普寧、潮陽、惠來、陸豐和海豐等縣(市)實地考察,聽取了地委、汕頭市委和各縣縣委的工作匯報。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座談,並深人到饒平縣新豐公社、潮安縣黃厝尾大隊、揭陽縣三擔大隊、華清大隊,和幹部群眾座談,了解農業生產情況。
習仲勛根據汕頭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打好農業翻身仗必須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他說,汕頭地區是人多地少,但需要具體分析,平原是人多地少,山區則是地多人少,要實事求是地解決各自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充分挖掘各個地區的生產潛力。潮安縣黃厝尾大隊,“每人平均隻有五分多地,他們實行水旱輪作和經濟作物輪作,全年糧食畝產達二千六百多斤,經濟作物也獲得高產。”習仲勛充分肯定了黃厝尾大隊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抓科學種田,抓平衡增產的經驗,稱讚他們是潮汕平原的一麵旗幟。在饒平縣,習仲勛聽了縣委關於開發山區,實行林、糧間作,“一手抓了兩條魚”的匯報時,興奮地說,這樣做很對,汕頭地區有一千一百多萬畝山地,這個潛力大得很。這幾年山區建設是個薄弱環節,今後要重視治山,把山區開發起來。要把山地劃分好,規劃好,合理開發。平原地方也可以組織專業隊,參與山區的開發建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