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習仲勛主持召開西北軍政委員會第十三次行政會議,檢查總結春耕工作,提出下一步應該注意的問題。會後,習仲勛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於五月五日再次發布命令,要求各地政府組織工作組,派幹部下鄉,“必須把主要注意力集中於春耕生產的組織和領導”,抓緊播種棉花和早秋作物,擴大宣傳黨和人民政府發展生產的政策,把政府的計劃變成群眾自己的計劃和實際行動。


    一九五〇年西北地區小麥長勢良好。為了保證做好夏收工作,按照習仲勛的指示,以彭德懷、習仲勛、張治中名義,於五月二十一日發出西北軍政委員會令,指示各地“夏收為一切工作的中心”,“組織群眾,抓緊時間,快收淨割,速曬細碾,做到迅速‘麥人倉,草上堆’,避免風雹災害,並注意割低麥茬,拾淨麥穗,不使浪費麥草”,“組織選種工作,凡經群眾親身經驗證明的優良品種,應即單割單收,保證純淨,提倡農戶相互調劑品種”。要求各地組織“檢查團或工作組下鄉,直接幫助夏收,切實解決群眾中的困難問題,特別注意解決裂、軍、工屬及鰥、寡無勞力者的困難”,“提倡親幫親,鄰幫鄰,‘趕麥場’,攬短工”,“把所有可能從事生產的男女老幼,都組織到夏收工作中來”。【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習仲勛抓農業生產之細緻,由此可見一斑。但不僅僅如此,從他處理一九五一年六七月出現的旱情和隨後出現的“飽”雨,更能見其工作的細緻人微。六月後,西北地區出現了較大麵積的旱情,七月二日西北軍政委員會即發出指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加強抗旱防災工作。不久,陝西、甘肅及青海等地又普降“飽”雨,習仲勛親自修改下發《關於加緊雨後搶種及鋤草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即抓緊時間,領導農民,發動變工隊,突擊搶種晚秋作物(穀子、糜子、蕎麥、小豆和秋菜等),已種早秋土地,因災、旱缺苗者應即進行補種”,強調:“這是當前農業生產工作的重點,務須集中力量,切實執行,並幫助農民解決種子、勞畜力等具體困難,爭取迅速下種,不誤天時。”他還要求:“部分沿河低窪地帶,尚須注意修堤防洪,開溝排水,以免水災。”


    習仲勛在領導農業生產過程中,還根據自己多年在農村生括的經驗,十分注意解決農業生產資金信貸問題。他深知,許多貧苦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在春荒不接和遇到天災、疾病時,發展生產會遇到困難,需要資金支持和群眾的互相幫助。因此,在他領導西北軍政委員會的三年中,每年春耕前,都會及時以西北軍政委員會三位主要領導人的名義,發出《關於農業生產貸款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成立“農貸委員會”,“由同級的行政首長親自負責,各有關部門必須依照規定職權,明確各自應盡的責任,密切配合”,用國家寶貴的資金“有重點有計劃的扶助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增產糧棉繁殖牲畜”。他強調:“貸款必須以生產積極而資金困難的農牧民為主要對象”,“專款專用”,“有借有還”,“倡導自由借貸,組織群眾自己的力量,實行互相調劑資金及解決部分生產資料的需要,以配合農貸更多的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問題。”


    由於習仲勛正確細緻的領導,農村工作政策和措施落實得比較紮實,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農業生產任務超額完成。一九五。年糧食產量較一九四九年增產十二億斤,提高百分之十,戰勝了解放後第一年出現的嚴重災荒。“通過領導生產,黨和政府進一步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愛戴與擁護,從生產上更加促進與鞏固了民族團結。並且,經過一年農業生產的實踐,進一步熟悉了情況,取得了經驗,教育提高了幹部。”


    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下旬,陝西省召開農業生產會議。習仲勛出席會議並講話。他說:這一年在戰爭剛剛結束,社會秩序還未完全安定的情況下,我們做了許多工作,如興修水利,活躍借貸,改良種子,防蟲防旱等,“更重要的是動員和組織了廣大群眾參加到生產戰線上來。而群眾對我們最滿意的也是這一件事,這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是看不到的,而在幾千年的曆史上也是沒有見過的,我們今天能獲得廣大群眾的擁護,主要的原因也就在這裏。革命就是要辦好群眾的生產事業,而領導群眾生產又是最實際最具體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他對來年的農業世生產形勢進行了分析展望,認為一九五一年農業生產條件會更好,要求各級領導做好充分的生產準備,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廣大幹部要用說服鼓勵和典型示範的辦法,“發動廣大農民由過去‘沒心勁’好好生產,走向有組織有計劃的努力生產”,“培養勞模,推動生產”,“續活躍借貸,保證有借有還”和“組織自願變工,開展合作運動”。之後,習仲勛主持召開了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會議,全麵總結一九五〇年農業生產工作,提出九五一年糧棉增產任務和工作措施。


    為了順利完成一九五一年的農業生產任務及各項工作,按照習仲勛的指示,二月十四日,西北軍政委員會發出《關於西北區一九五一年農業生產的指示》,強調了做好農業生產特別是春耕生產的重要性,重申了幾項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措施,要求各級政府抽派主要負責同誌和得力幹部,深入農村,切實指導和推動春耕生產。


    習仲勛在領導農業生產中,特別重視讓農民群眾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他在多次會議上號召農業技術人員要深入下去,到農民群眾中去普及優良品種和先進耕作方法。他關心農業科技的發展,為此專程到武功縣楊陵的西北農學院視察工作。


    西北農學院位於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陝西楊陵。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農官後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農耕文明的先河。一九三四年,著名愛國人士於右任和楊虎城在這裏選址創立了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後來發展成為西北農學院,是中國西部地區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發源地。西北農業生產會議剛一結束,習仲勛就來到這裏,同農學院的學生親切交談,向師生介紹國內情況和韓戰的形勢,介紹西北地區建設取得的成就和今後的方針任務。他說,一九五一年西北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農業,先解決群眾的吃飯問題,再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工業,繁榮經濟;繼一續鞏固財政與物價的穩定,發展國內市場;正確地有步驟地發展合作事業,搞好城鄉物資交流,特別是收購和運銷農村土產。他勉勵同學們努力學好農業科學知識,說:“西北是廣大的農業地區,將來要很大發展,其正確方向就是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就要依靠我們的農學院來解決。”他強調:科學技術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人民群眾需要它。科學技術要實現它的偉大作用,又必須與群眾結合,交給群眾,經過群眾的實踐去實現它、證明它、充實它、發展它。因此,科學技術人員與群眾結合,是堅定不移的方向。他要求同學們學習時就要注意這個結合,如到農村幫助群眾選種、除害,吸取群眾中的生產經驗等;將來到實際工作中去,更要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習仲勛還關心農業戰線知識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在學院看望和慰問了長期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專家教授。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仲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習仲勛傳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習仲勛傳編委會並收藏習仲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