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南麵是蔣介石嫡係胡宗南集團二十萬軍隊;西麵駐有馬鴻逵兩個騎兵師;北麵是國民黨第十二戰區晉陝綏邊區總部及其所屬的二十二軍和保九團;東臨滔滔黃河,與晉綏解放區隔岸相望。當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在習仲勛等領導下發起南線出擊之時,駐橫山、榆林地區的國民黨第二十二軍等頻繁襲擾邊區。中央軍委決定,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發動榆橫戰役,以打擊襲擾之敵,保證邊區北線安全,減輕我軍後顧之憂,並策應國民黨陝北保安團隊相機進行反內戰起義,解放無定河以南地區。習仲勛再次承擔了此次行動的組織領導重任。


    六月,習仲勛受到毛澤東的特別召見。毛澤東要習仲勛談談陝甘寧邊區備戰情況,尤其想聽聽習仲勛對邊區北線方麵的看法和設想。在習仲勛作了匯報後,毛澤東指示說:胡宗南已在調兵遣將,準備進攻陝甘寧邊區,並且命令榆林的國民黨部隊一致行動,對我實行南北夾攻。現在胡宗南還沒有採取大的動作,顧不上進犯邊區。你們要抓住這個時機,集中精力,組織北線戰役,策動橫山起義,解放榆橫地區,使我們獲得較大的迴旋餘地,以便對付胡宗南的進攻。最後又叮囑說,保衛延安、保衛邊區必須加強統戰工作,爭取榆林地區國民黨部隊起義,以擴大保衛延安戰爭的戰場。


    七月初,習仲勛在延安花石砭西北局機關駐地主持召開西北局擴大會議,傳達了毛澤東的談話精神和黨中央的北線作戰意圖。習仲勛分析形勢說:國民黨軍隊的人數和裝備都比邊區要強。但是我們的隊伍是黨中央、毛主席領導和指揮的人民軍隊,有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人民的武裝必定能夠戰勝反人民的武裝。我們必須在胡宗南大舉進攻邊區之前,集中力量解決北線問題。一方麵要對北線國民黨軍隊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國民黨官兵站到我們一邊,另一方麵要抓緊北線戰役準備,用政治和軍事相結合的辦法,解放榆橫地區,為我方在反擊胡宗南的自衛戰爭中取得更大迴旋餘地。擴大會議認為:策動國民黨陝北保安指揮部副指揮官胡景鐸率部起義,從政治上講,證明人民是要和平的,即使在國民黨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從軍事上看,陝甘寧邊區洛川以南為胡宗南主力盤踞,隨時可能進攻延安;北線駐榆橫國民黨二十二軍和保安團隊,雖然力量薄弱,但如與南線唿應,勢必對我後方造成威脅。特別是橫山境內的石灣、高鎮、武鎮三地,像三把利刃直插邊區,不僅平時阻我綏德通往三邊要道,到戰時也缺少迴旋餘地。因而爭取胡景鐸率部起義,對於邊區北線安全和進行自衛戰爭是有重要意義的。擴大會議決定: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立即進行北線戰役準備;派曾在國民黨三十八軍長期從事兵運工作的西北局統戰部處長範明進入綏德地區,隨時同胡景鐸直接接觸,具體商定起義事宜。【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北線作戰,綏德分區首當其衝。七月上旬,緊連北線榆林、橫山的綏德分區召開幹部會議,研究北線備戰工作。七月八日,習仲勛在會上發表《陝甘寧形勢及加強備戰問題》的報告。他以提問的口氣,形象而生動地講了四個問題:


    (一)要不要備戰?在全國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形勢下,陝甘寧邊區處在不打不和的局麵下,這就是一種相對和平局麵。但今後這種情況不一定原樣不變,如果全國形勢發生急劇的變化,蔣介石下了“討伐令”,或者中原部隊突圍的影響牽連到邊區,邊區是可能發生戰爭的。蔣介石在軍事上加強防禦,調兵遣將,無論正規軍、地方軍、自衛軍都這樣做。在政治上發動反共宣傳,為進攻邊區製造輿論。在經濟上則運輸彈藥,囤積糧草,在各地恢複補給囤糧區域。表麵看來是防禦,而實際上卻是準備進攻。倘若我們不能深刻認識此點,就會吃大虧的。因之,“爭取時間,積極備戰”已成為當前我們的緊急任務。


    (二)有沒有時間備戰?敵人還沒有按其計劃布置就緒,兵力不足,北線不鞏固。北線需要胡宗南增派軍隊,但胡始終抽不出隊伍來。抗戰以來,北線曾數易長官,但均不得逞而走。而傅作義在今天還沒有力量增加實力。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全國內戰沒有大規模爆發之前,敵人尚不可能冒險進攻。敵人知道陝甘寧邊區是塊難啃的骨頭,搞不好,就會碰掉自己的牙齒的。因之,我覺得在兩三個月內不致發生大規模戰爭,隻要大家清楚認識這些,緊急動員起來,我們還是有時間來準備自衛的一切力量。隻要準備好了,什麽嚴重情況到來都不怕。反之,睡兩三個月的覺,那我們就會受到不可挽救的損失。


    (三)什麽是當前備戰中心?(1)用一切力量爭取今年生產成績超過以往任何一年。“經濟是勝利之本”,搞好生產,經濟上有了基礎,才能完成其他一切準備工作。(2)利用一切空隙反覆練兵。要能一個頂一個,甚至一個打幾個,沒有苦練的功夫,就不能達到這個目的,特別是政治上練兵,更為重要。(3)加強訓練民兵。為迎接新的形勢,我們要精練三萬民兵,才能有力配合正規軍作戰。因此我們要有中心的動員和精心的組織工作。還要教育幹部群眾,克服悲觀情緒,提倡高樹勛運動、曹又參運動。歡迎國民黨部隊中不願打內戰的官兵起義參加革命。


    (四)邊區的前途。陝甘寧邊區是老根據地,是黨中央所在地,有經濟基礎,群眾有鬥爭經驗,群眾和黨有深厚的感情,這樣的一塊土地是不允許敵人占領的,也不會輕易放棄的,除非在中國沒有了八路軍和共產黨。隻要我們還存在一人一槍,就要戰鬥到最後。這個道理要給全邊區群眾講清楚。邊區是不會在敵人進攻之下越打越小的,而將是越打越強,最壞的前途也不過是“得此失彼”,是小換防,而不是大換防。隻要大家努力,邊區是會永遠存在下去的。


    習仲勛為什麽以胡景鐸為策動起義的對象呢?這是有一定的曆史和政治原因的。當時國民黨在榆林駐軍中有胡景通、胡景鐸、胡希仲叔侄三人分別擔任重要職務,胡景通、胡景鐸同為著名愛國將領、舊民主主義革命知名人士胡景翼的胞弟,胡希仲則是胡景翼之子。此時,胡景通任國民黨第二十二軍副軍長兼陝北保安指揮部指揮官,胡景鐸為副指揮官。胡希仲任晉陝綏司令部參議。由於他們的經曆和地位不同,其政治態度和對共產黨的認識亦有差異。胡希仲、胡景鐸受其父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較深,從小就追求進步,嚮往革命。雖身在國民黨軍中,但早有投奔革命陣營的意向。且他們都是習仲勛在立誠學校時的同學,交情頗深,雖然身處不同陣營,但一直保持著長期的秘密統戰關係。而胡景通盡管也走上了率部起義的道路,並在全國解放後長期擔任政協陝西省副主席,但當時思想局限性較大,顧慮較多。當中共組織派人做其工作時,他表示說:鄧寶珊為我大哥(胡景翼)拉了一輩子長工,我也要為鄧先生拉一輩子長工。意即不背棄自己上司,並且對其弟胡景鐸的義舉極力阻撓。


    在此之前,習仲勛為爭取胡景鐸起義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特意將與胡景鐸、胡希仲為同鄉同學關係的師源由關中分區調到綏德地委任統戰部副部長,專門從事對胡部的統戰工作。師源先後兩次進入國民黨陝北保安團隊駐地,同胡景鐸接談,轉達了習仲勛對起義的意見。同時,習仲勛又派出延屬分區專員曹力如和綏德地委副書記劉文蔚一起赴榆林同胡希仲會麵,了解掌握駐榆林國民黨軍上層人士情況。胡希仲讓轉告習仲勛,八十六師是二十二軍的主要力量,新任師長徐之佳是軍統特務,受蔣介石指派監視鄧寶珊的活動;鄧寶珊對國共紛爭持觀望態度,尚無公開反蔣跡象;胡景通聽命於鄧寶珊。現在舉行起義條件尚不成熟。胡景鐸則表明了堅決反蔣立場,又在部隊發展了一批進步骨幹分子,可策動其率部起義。不久,根據胡景鐸的請求,由習仲勛介紹,中共中央特別批準胡景鐸加入中國共產黨(無候補期)。習仲勛主持西北局會議討論了由胡景鐸提出的在該部的黨員發展名單,批準李振華、姚紹文、張亞雄、許秀岐、李振英、楊漢雲、吳鳳德、魏茂臣等人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時,習仲勛指示由延屬分區和綏德分區抽調四十餘名黨政軍幹部,進入駐波羅堡、石灣等地的國民黨陝北保安團隊,由該部黨組織以合法身份安排到不同崗位,秘密進行組織宣傳工作,從而使胡景鐸率部舉行反內戰武裝起義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證和組織基礎。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仲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習仲勛傳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習仲勛傳編委會並收藏習仲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