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一九四三年夏,邊區政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針,即為抗日戰爭和邊區人民服務,幹部教育第一,國民教育第二。習仲勛結合綏德地區實際提出:文化教育事業要為全區五十二萬人民群眾服務。地區召開全區文教會議,根據邊區確定的教育方針和綏德教育事業的現狀,進一步提出按照教育與勞動結合、教育與社會結合、教育與政府結合、教育與家庭結合的辦學方向進行改革。這一創新之舉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他說,教育上的問題不少,怎樣解決,綏德現在提出了幾個結合,是不錯的,這是個方向問題。現在教育就要改革,怎樣改革?現在主要是要和政治結合,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小學、民辦小學、冬學、識字組、黑板報等多種形式來辦學。我國古代孔夫子辦學就是從小學到大學一起抓的。


    為了解決全區群眾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習仲勛極力提倡因地製宜,大辦冬學。僅一九四三年,全區辦起冬學九百零五所,參加學習的人數達七萬零七百一十五人。其中三百二十二個鄉辦起冬學六百四十四所;五十個區,每區平均一所,使冬學成為普及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陣地。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一日《解放日報》以《綏德國民教育大革新》為題,全麵報導和推廣綏德教育工作的經驗。五月初,習仲勛召集地區領導開會,專題研究教育工作,確定了當前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既重視長遠,又注意當前。重視理論教育、學校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藝術的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重視群眾的辦學力量,開展民辦公助。重視社會教育和成人教育,宣傳時事政治,提倡消滅文盲和推行新文字運動。辦好民辦小學、冬學、業餘學校、夜校和短期訓練班。搞好讀報組、讀書會、黑板報、幻燈、連環畫、漫畫、秧歌隊、說書、講演會、快板等多種形式的教育。至當年秋,全區已有完全小學二百六十所,中小二十一所,普小一百五十所,共有學生一萬一千四百餘人。同時還辦有民校二十二處。


    冬初,習仲勛對子洲縣周家圪嶗辦冬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寫出了《開展冬學運動應掌握的方針》一文。十一月二十三日,《解放日報》刊載了此文。習仲勛的文章指出:一、堅決貫徹“民辦公助”的方針。必須經過群眾,把群眾自覺自願的積極性發動起來,才能把冬學辦得好。二、冬學運動首先要和群眾的冬季生產相結合。三、不能抄襲一套舊的教學方法,必須學用一致。四、冬學運動,要和冬季訓練、鬧秧歌、醫藥、衛生、組織婦紡、植樹等取得有機聯繫。五、在開展冬學運動中,注意團結農村參加冬學運動的部分積極分子是非常重要的。六、訓練冬學教員應採取開會形式,研究典型,交換經驗,不要採取一般灌注式。七、在開展冬學運動中,必須普遍地建立若幹個重點,而不是平均地分散力量。這一經驗的總結和推廣,對全邊區教育工作特別是開展冬學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習仲勛非常重視全區文學藝術事業和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注意發揮文藝為抗日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服務的作用。他熱情地關心、支持和指導綏德文工團的組建和發展長期以來為人們所稱道。


    綏德地區原有一個由文協主管的民眾劇社,是一個以演秦腔地方劇目為主的文藝團體。出生於關中腹地的習仲勛非常喜歡秦腔,因而對民眾劇社給予較多的關愛和支持。但是,他覺得秦腔形式過分單調、呆板,不能充分發揮宣傳、教育、鼓舞群眾的作用。恰好在一九四三年冬,延安魯迅藝術文工團帶著《兄妹開荒》、《血淚仇》等新編秧歌劇到綏德地區巡迴演出,其優秀的劇目和新穎的演出形式在當地幹部群眾中產生了強烈反響。文工團每轉換一地,立即會有許多群眾翻山越嶺、成群結隊趕來觀看。習仲勛從魯藝文工團的演出中得到了啟示,遂決定成立綏德地區文工團,並從綏德師範和米脂中學抽調十多位學生隨魯迅藝術文工團學習培訓。魯藝文工團四個多月巡迴演出結束,習仲勛在歡送晚會上,同隨文工團培訓的學生一起座談說:你們的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學習了政治,還學會了演戲、寫劇本、作曲。魯藝的同誌不但為我們送來了好戲,也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文藝骨幹。我們要成立地區文工團,大家就是我們文工團的骨幹力量。


    一九四四年春,由地委宣傳部部長李華生兼任團長的綏德文工團成立。六十多名文工團員中既有農民群眾喜愛的原“民眾劇社”的秦腔名角,也有由魯藝培訓出來的藝術新秀。為了加強文工團的思想政治工作,習仲勛指示將吳堡縣委宣傳部長黎智調文工團任政治指導員。他還以地委名義從延安魯藝請來了四位專業文藝工作者,幫助文工團排練節目,提高演出水平。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批準為文工團購置了道具、劇裝等。


    文工團成立伊始,習仲勛即參加了由地委宣傳部主持召開的文工團領導和業務骨幹會議。他開宗明義地指出:綏德文工團就是要為全地區六縣五十二萬人民群眾服務。他進而說道,由於曆史的原因,這裏的文化生活還是相對落後的,群眾有逛廟會的習慣,而廟會又常常被舊戲曲和其他藝術形式所占領。文工團的活動要利用群眾逛廟會的習慣,到廟會上開展宣傳演出,用積極向上的新文藝、新劇目占領和改造廟會。我們現在的隊伍,既有經驗豐富的老藝人,也有很多青年學生,劇目有《空城計》等好的曆史劇,又有《血淚仇》那樣的現代劇和《二流子變英雄》、《李蘭英翻身》等新秧歌,隻要大家團結互助,堅持毛澤東同誌提出的文藝方向,綏德文工團一定會在以文藝形式鼓舞人民堅持抗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中做出貢獻。


    習仲勛在繁忙的工作中,對文藝界人士、演職人員的政治進步和生活情況極為關心。時為文工團導演的幹學偉迴憶說:文工團剛下鄉時忙著趕台口,三天換一個廟會,一天演三場戲,還要創作、排練新節目,又緊張,又勞累,我感到很不適應,心理負擔也重。習仲勛見我又黑又瘦,便指示說延安用小米培育的幹部不容易,怎麽到了我們這裏才幾個月就變瘦呢?他患過肺結核,要增加營養,熬羊骨頭湯喝。我知道此事之後非常感動。女演員杜錦玉也迴憶說:當時文工團全部實行供給製。我們年輕人走路、練功時間多,一雙鞋穿不了一星期就“獅子大張口”了,大家戲稱是“禮拜鞋”。一次習仲勛同誌看我們排練時,發現演員的鞋幫和鞋底分了家,就指示總務處說,文工團的演員們練功演出走路多,給他們要多發幾雙鞋。以後我們的鞋襪便成了特殊供應,從而保證了下鄉演出的順利進行。


    在以後的歲月中,綏德文工團緊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堅持為五十二萬人民群眾服務的方向,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足跡踏遍了綏德的村村寨寨,創作演出了許多優秀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熱愛。隨著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綏德文工團改編為西北第二文工團,嗣後名稱幾經變化,在解放戰爭和建國以後不同曆史時期,為革命的文化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仲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習仲勛傳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習仲勛傳編委會並收藏習仲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