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富平西區組織及其遊擊隊的活動,很快遭到了國民黨地方當局的殘酷鎮壓。一九三三年年初,淡村遊擊隊負責人嶽強明由耀縣返迴唐家窯唐開禮家召集會議時,國民黨富平縣保衛團團長李宏才聞訊帶團丁搜捕。嶽強明與唐開禮一家倉促躲入地窖。李宏才即點燃卷著辣椒的被子熏燒,致使嶽強明、唐開禮等三人昏迷後被團丁帶走,唐開禮妻兒一家四口被活活熏死。民團團丁又將嶽強明家挖地三尺,財物洗劫一空,還槍殺了嶽強明十七歲的小弟嶽強隆。一九八六年,七十三歲的習仲勛還與胞弟習仲凱談起了當時分糧鬥爭的情景:“那晚,分糧群眾沖入西劉堡時,我在城門樓下烤火,房上一個叫趙老八的家丁看見了我,說那不是帶的人來了。後來,因為這次我們燒了地主家的房子,地主們揚言也要燒咱家的房報複。但是,他們膽怯。劉玉琪就既恨又怕地叫罵說,那是個狼,他要在,就要吃人的,最終還是沒有敢對咱家下手。”
富平西區的武裝鬥爭,在習仲勛漫長的革命經曆中隻是短暫的一瞬,但在他的記憶中卻是深刻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紀念十月革命節活動失敗月餘後,我與李豫章到富平西區都村一帶開展遊擊運動,半月後分糧群眾發展到幾千人,成立了遊擊隊,建立了農民總會。不久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五縣民團‘圍剿’,這一區域又遭到破壞。留下來的人,一部分去照金活動,一部分參加渭北遊擊隊。”
●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初,當習仲勛領導富平西區群眾分糧鬥爭深入發展時,中共渭北特委成員在富平縣城內舉行了一次事關渭北根據地前途命運的緊急會議。會後,渭北地區黨的組織和人民群眾為恢複根據地又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在此之前,中共陝西省委得知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向渭北根據地發動“清剿”並占據武字區消息後,立即派遣省委委員賈拓夫以渭北特派員身份到該地區視察工作。當賈拓夫到達武字區時,這裏還處於國民黨軍事“圍剿”的白色恐怖之中,特委的同誌已被衝散,無法聯繫工作。賈拓夫遂轉赴富平縣找到渭北特委委員李沖霄、曾楚川、鄭彥青和富平縣黨組織的負責人,先後兩次召開緊急特委會議,傳達了省委關於渭北工作的決議,檢討了武字區被“圍剿”前後的工作,宣布撤銷李傑夫中共渭北特委書記職務,決定組成以李沖霄為書記的新的渭北特委。不久,中共陝西省省委委員杜衡在武字區特委擴大會議上傳達省委指示,宣布渭北特委由七名正式委員和兩名候補委員組成,金理科為書記。十二月中旬,渭北特委再次召開擴大會議,宣布撤銷渭北特委,成立中共三原中心縣委,習仲勛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委員。
同時,共青團渭北特委改建為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習仲勛任組織委員,二月,繼任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主要管轄武字區、心字區團區委會,機關開始設在縣城南關,後移至省立第三中學。習仲勛任書記後不久,又遷迴武字區。
習仲勛對於團中心縣委書記的任職,開始不很樂意。他覺得自己在第三師範上學時,因鬧學潮被捕關押,並由此失學,加之一些當事人還在三原,很不利於開展工作。但是,他還是服從了組織決定,在團中心縣委“主要搞學運和兵運工作,在省立第三中學和駐三原的王泰吉部發展了一批黨員”。習仲勛還在黨的中心縣委分工聯繫富平地下黨組織的工作,有時也去富平巡視。
一九八六年七月,原中顧委委員、國家民政部副部長張邦英老人曾興奮地談起當初和這位年輕的團中心縣委書記一次會見的情形:“一九三三年初,我從楊虎城部隊做兵運工作迴到耀縣家鄉。黨組織指示我將情況向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習仲勛通報。我來到三原職業學校,一位姓曹的黨內同誌給我交代了會麵地點和聯絡暗號。我按照他的安排來到縣城東關的運動場。隻見一位個頭較高、年輕英俊的小夥子在場上踱來踱去,經過聯繫知道他就是習仲勛。我們便在一個鞦韆旁開始了交談。我談了耀縣黨團組織的情況和如何發展遊擊隊的問題。習仲勛簡單介紹了渭北的形勢和當前任務。他話不多,但顯得非常利索幹練,給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此我們便開始了六十多年戰鬥友誼。”習仲勛也對這次他們的秘密會麵記憶猶新,時常向人談起。
習仲勛任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期間,對他思想產生更大影響的是一位叫康和熙的人。
康和熙,是趙伯平的化名。趙伯平,一九o二年生於陝西省藍田縣,少年時代即投身於反帝反封建壓迫的革命鬥爭。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藍田特別區委書記、縣委書記、省委巡視員、省委候補委員等職。一九三o年秋任中共陝北特委書記,與劉誌丹等同誌一起開闢遊擊戰爭,是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曆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書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陝西省委第二書記、陝西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共八大候補中央委員等職務,於一九九三年五月逝世。其時,習仲勛曾以《一身正氣,滿腹經綸》為題撰文稱讚趙伯平:知難而不退,臨危而不懼;遇險而不驚,蒙冤而不怨。
質樸的語言,是他對這位革命長者六十年漫長革命歲月感情沉澱的迸發。
一九三三年二月,趙伯平受省委派遣接替汪鋒(時化名汪烈)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副書記兼管組織工作,不久任中心縣委書記,化名周中開展工作。趙伯平頗為喜歡這位比自己年輕十多歲的團中心縣委書記,並在實際工作中注意聽取和吸納習仲勛的意見和建議。習仲勛記得,趙伯平工作很有個性特點,尤其重視對黨內同誌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文化教育。其任職伊始就把自己深入學習和具體運用過的黨中央下發的一些文件,如《古田會議決議》、《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經常抽出時間向黨內作傳達和宣講,逐漸形成了慣例,幾乎每天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政治理論學習。他還結合渭北革命鬥爭的實際,和大家一起學習討論黨在南方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戰術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針,以及“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工作要領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簡要法規等。
習仲勛對這種學習和討論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參加革命鬥爭七年中,他還沒有這樣集中時間係統學習過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每次學習和討論,心頭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趙伯平約習仲勛一起登上了縣城東關的城牆。在春寒料峭的微風中,他們暢開心扉,交談了很久,話題一直從渭北特委時期的工作情形,談到了中共三原中心縣委領導下各地方的經濟、政治、軍事和黨的力量情況。他們特別認真地迴顧總結了開展遊擊戰爭、人民反封建等項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趙伯平深有感悟地說道,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在今後的革命鬥爭實踐中,要注意克服甚至抵製“左”傾方針、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對武裝工作方麵的一些幹擾。趙伯平深刻而富有遠見的話語,給習仲勛以深刻啟迪,以至在經曆了五十年滄桑歲月之後,他還深情地迴憶道:“趙伯平對我幫助影響很大,他經常給我講馬列主義基本知識,講中國革命的曆史。那次在三原城牆上和我說話的神態,就像剛發生在眼前,令人久久難忘。”
</br>
富平西區的武裝鬥爭,在習仲勛漫長的革命經曆中隻是短暫的一瞬,但在他的記憶中卻是深刻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紀念十月革命節活動失敗月餘後,我與李豫章到富平西區都村一帶開展遊擊運動,半月後分糧群眾發展到幾千人,成立了遊擊隊,建立了農民總會。不久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五縣民團‘圍剿’,這一區域又遭到破壞。留下來的人,一部分去照金活動,一部分參加渭北遊擊隊。”
●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初,當習仲勛領導富平西區群眾分糧鬥爭深入發展時,中共渭北特委成員在富平縣城內舉行了一次事關渭北根據地前途命運的緊急會議。會後,渭北地區黨的組織和人民群眾為恢複根據地又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在此之前,中共陝西省委得知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向渭北根據地發動“清剿”並占據武字區消息後,立即派遣省委委員賈拓夫以渭北特派員身份到該地區視察工作。當賈拓夫到達武字區時,這裏還處於國民黨軍事“圍剿”的白色恐怖之中,特委的同誌已被衝散,無法聯繫工作。賈拓夫遂轉赴富平縣找到渭北特委委員李沖霄、曾楚川、鄭彥青和富平縣黨組織的負責人,先後兩次召開緊急特委會議,傳達了省委關於渭北工作的決議,檢討了武字區被“圍剿”前後的工作,宣布撤銷李傑夫中共渭北特委書記職務,決定組成以李沖霄為書記的新的渭北特委。不久,中共陝西省省委委員杜衡在武字區特委擴大會議上傳達省委指示,宣布渭北特委由七名正式委員和兩名候補委員組成,金理科為書記。十二月中旬,渭北特委再次召開擴大會議,宣布撤銷渭北特委,成立中共三原中心縣委,習仲勛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委員。
同時,共青團渭北特委改建為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習仲勛任組織委員,二月,繼任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主要管轄武字區、心字區團區委會,機關開始設在縣城南關,後移至省立第三中學。習仲勛任書記後不久,又遷迴武字區。
習仲勛對於團中心縣委書記的任職,開始不很樂意。他覺得自己在第三師範上學時,因鬧學潮被捕關押,並由此失學,加之一些當事人還在三原,很不利於開展工作。但是,他還是服從了組織決定,在團中心縣委“主要搞學運和兵運工作,在省立第三中學和駐三原的王泰吉部發展了一批黨員”。習仲勛還在黨的中心縣委分工聯繫富平地下黨組織的工作,有時也去富平巡視。
一九八六年七月,原中顧委委員、國家民政部副部長張邦英老人曾興奮地談起當初和這位年輕的團中心縣委書記一次會見的情形:“一九三三年初,我從楊虎城部隊做兵運工作迴到耀縣家鄉。黨組織指示我將情況向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習仲勛通報。我來到三原職業學校,一位姓曹的黨內同誌給我交代了會麵地點和聯絡暗號。我按照他的安排來到縣城東關的運動場。隻見一位個頭較高、年輕英俊的小夥子在場上踱來踱去,經過聯繫知道他就是習仲勛。我們便在一個鞦韆旁開始了交談。我談了耀縣黨團組織的情況和如何發展遊擊隊的問題。習仲勛簡單介紹了渭北的形勢和當前任務。他話不多,但顯得非常利索幹練,給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此我們便開始了六十多年戰鬥友誼。”習仲勛也對這次他們的秘密會麵記憶猶新,時常向人談起。
習仲勛任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期間,對他思想產生更大影響的是一位叫康和熙的人。
康和熙,是趙伯平的化名。趙伯平,一九o二年生於陝西省藍田縣,少年時代即投身於反帝反封建壓迫的革命鬥爭。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藍田特別區委書記、縣委書記、省委巡視員、省委候補委員等職。一九三o年秋任中共陝北特委書記,與劉誌丹等同誌一起開闢遊擊戰爭,是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曆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書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陝西省委第二書記、陝西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共八大候補中央委員等職務,於一九九三年五月逝世。其時,習仲勛曾以《一身正氣,滿腹經綸》為題撰文稱讚趙伯平:知難而不退,臨危而不懼;遇險而不驚,蒙冤而不怨。
質樸的語言,是他對這位革命長者六十年漫長革命歲月感情沉澱的迸發。
一九三三年二月,趙伯平受省委派遣接替汪鋒(時化名汪烈)任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副書記兼管組織工作,不久任中心縣委書記,化名周中開展工作。趙伯平頗為喜歡這位比自己年輕十多歲的團中心縣委書記,並在實際工作中注意聽取和吸納習仲勛的意見和建議。習仲勛記得,趙伯平工作很有個性特點,尤其重視對黨內同誌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文化教育。其任職伊始就把自己深入學習和具體運用過的黨中央下發的一些文件,如《古田會議決議》、《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經常抽出時間向黨內作傳達和宣講,逐漸形成了慣例,幾乎每天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政治理論學習。他還結合渭北革命鬥爭的實際,和大家一起學習討論黨在南方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戰術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針,以及“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工作要領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簡要法規等。
習仲勛對這種學習和討論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參加革命鬥爭七年中,他還沒有這樣集中時間係統學習過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每次學習和討論,心頭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趙伯平約習仲勛一起登上了縣城東關的城牆。在春寒料峭的微風中,他們暢開心扉,交談了很久,話題一直從渭北特委時期的工作情形,談到了中共三原中心縣委領導下各地方的經濟、政治、軍事和黨的力量情況。他們特別認真地迴顧總結了開展遊擊戰爭、人民反封建等項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趙伯平深有感悟地說道,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在今後的革命鬥爭實踐中,要注意克服甚至抵製“左”傾方針、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對武裝工作方麵的一些幹擾。趙伯平深刻而富有遠見的話語,給習仲勛以深刻啟迪,以至在經曆了五十年滄桑歲月之後,他還深情地迴憶道:“趙伯平對我幫助影響很大,他經常給我講馬列主義基本知識,講中國革命的曆史。那次在三原城牆上和我說話的神態,就像剛發生在眼前,令人久久難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