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冬天,中共富平特支組織和發動的驅逐縣教育局長樊益三的鬥爭在第一高小發起,黨組織決定利用選舉之機,推選在一高學校任教的共產黨員石林侯代替樊益三任教育局長。後選舉未完全如願,但將樊益三趕下了台。習仲勛積極投入驅樊鬥爭。他們揭露樊任內的劣跡,進行宣傳演說,形成了富平縣一次較大的革命學潮。
年底,習仲勛高小修業期滿。這時,已在省立第三師範上學的好友宋文梅,極力鼓動他報考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在後來的升學考試中,習仲勛即以優異的成績被省立第三師範錄取。
然而,他的師範生學習生活是短暫的,一場厄運突然降臨到這位剛剛走出家鄉的少年身上。
●“三師”學潮
1928年農曆正月初的一天,習仲勛和富平縣十多位同學來到三原縣內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報到。盡管隆冬季節的寒風仍一陣緊似一陣,但在這裏已感觸到了春天的氣息。
陝西省立第三師範設立在距省城西安五十公裏的三原縣城內城隍廟街“大公館”,這是一個地居渭北要衝有“小北京”之稱的關中重鎮。東北鄰臨潼、富平,東南接高陵,西連涇陽。因境內有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取名三原,是渭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京、津滬、蓉、渝及甘、寧、青等地交往頻繁。四川的大鹽商要在這裏歇息,甘肅的牛羊、青海的藥材、關中的糧棉要在這裏集散交易。交通貿易的發達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使進步思想和國內外新聞信息在這裏得以迅速傳播,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鬥爭也自發開展起來。僅靖國軍以三原為根據地的數年間,三原的小學校,即由原有的一所縣立高級小學增加到七所;中學由原由的一所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後改為第三職業學校),增加到有省立渭北中學、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和縣立三原女子中學、三原初級中學等五所中等學校。五四以來,反對二十一條賣國條約、募捐贖迴膠濟鐵路、抵製日貨等較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活動接連不斷。學生運動、農民運動深入發展。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共三原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領導著涇陽、三原、富平、蒲城四個縣五個特別支部,三個支部,有黨員四十七名。一時三原成為渭北黨團組織的重要活動據點和領導中心。
習仲勛報考第三師範,與其說是對學校的選擇,不如說是對自己心中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他的老師嚴木三就畢業於這所學校,他從嚴先生和好友宋文梅那裏對這所具有革命傳統的學校有了更多的了解。
陝西省立第三師範誕生於五四運動的潮流之中,於右任、胡景翼等民主主義革命家和一批留學生,把許多新鮮的教育內容和先進的辦學方式帶給了這所學校。在這些革命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這所學校從一成立就具有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擁護孫中山護法運動的進步思潮。第三師範實行兩種學製,一種是四年製,課程設置較多,稱為“完全科”;另一種是兩年製,課程相對簡單,稱“速成科”。當時開設講授瞿秋白、蔡和森編寫的《社會科學概論》、《社會進化史》。一九二四年初,正在該校讀書的蒲克敏、嚴木三、梁益堂、亢心栽等人受《共進》雜誌宣傳的影響,組織建立了有社員二十餘人的“青年同誌共進社”。是年冬,受共青團中央委託,由上海大學迴鄉組建團組織的李子健,了解到“青年同誌共進社”的情況以後,即倡議成立了“渭北青年社”,社章以共青團章程為藍本,發展組織,出刊《渭北青年》雜誌。這一組織迅速輻射到三原各學校和鄰近各縣,習仲勛就曾經是立誠分社的社員。
一九二六年三月,第三師範學生為開展紀念巴黎公社活動,爆發了一場轟動渭北達四個月之久的學潮。三月三十日,共青團三原地委在第三師範成立。三師又成為團地委機關的所在地。團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直接發送這裏,進而又變成團地委的精神,傳達到基層團組織及團員青年。一九二七年七月,陝西政治形勢發生逆轉以後,共青團三原地委隨地方黨組織的變化改為共青團三原縣委,機關移至三原北城。但是三師黨團支部仍然健全,活動從未停止。三元縣城內近十所學校互相影響,團員青年各種形式的活動顯得異常活躍。
四十年後,習仲勛對初入三師的情況記憶猶新:“一九三八年一月下旬,我考入三原第三師範讀書,當時學校黨的負責人是李文華、宋若璟。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宋若璟即另名宋文梅的直接聯繫下,我們進行校內的學生運動和校外的革命活動,對外主要是每天晚上外出散發標語傳單,採取各種方式對工農兵學商進行宣傳,反對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和習仲勛同在第三師範上學的另兩位富平籍學生董子平、華嶽重對這段鬥爭也有著深刻的記憶:當時學校宋文梅是團支書、學生會會長是楊樹榮。在三月十二日以前,宋文梅叫我們到東關武延俊家中去,和三中、三職的兩個同學寫標語。之後,學校及街巷的牆上就貼滿了“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劣紳”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標語。我們十多位團員曾在三原縣東關清河沿上的公共體育場秘密舉行會議,我還通知過人。會議由宋文梅召集,主要分析形勢,布置如何做好宣傳,加強組織活動等問題。還經常書寫張貼標語,散發傳單。
在白色恐怖下,三原學生運動自然引起了地方當局的注意。他們派一些反動骨幹到學校擔任校長、訓育主任等職,加強對學生的監視和控製。這樣就使得反動當局實施黑暗管教與中共黨團組織領導學生進行反黑暗統治的鬥爭日益尖銳。在三師則具體表現為中共黨團組織與校長王藩臣、訓育主任魏海爭取學校大多數師生的鬥爭。王藩臣,陝西鹹陽人,出身大地主家庭,曾參加進化社,專與中共領導的共進社作對,其任三師校長後又拉攏一些人,打擊進步師生。魏海,又名魏博如,為人驕橫,目中無人,對學生行動嚴加限製,動輒用教鞭抽打體罰學生,上課時有時就一屁股坐在了講台上,同學們對其尤為憤恨,送以“吝蟲”綽號。一次上課時,因其打罵學生,引起眾怒,學生齊聲高喊“攆出去”。但真正引起矛盾激化,是緣於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活動一事。
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二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學校當局準備開展紀念活動,進步師生出於對王、魏不滿,即提出不參加校方組織的活動,以表示抗議。十二日晨,由學生會會長楊樹榮出麵召集學生開會,宣布不參加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活動。但是,部分學生又反對學生會的意見,而引起爭吵。這時,住在教室隔壁的訓育主任魏海聽到吵聲後,即質問楊樹榮:“為什麽不讓參加紀念活動?”
楊迴答說:“是大多數學生的意見。”
魏又問:“都是誰?”並讓取來紙張,楊樹榮說一個名字,魏自己在紙上記上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楊樹榮一連說出了劉繼鍔、高天作、劉全中、惠貞祥、王秉衡、李彥倉、華嶽重、董子平、習仲勛等九位共青團員的名字。然而,就是楊樹榮的這一隨意行為,造成了日後九名學生四個多月身陷囹圄。【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br>
年底,習仲勛高小修業期滿。這時,已在省立第三師範上學的好友宋文梅,極力鼓動他報考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在後來的升學考試中,習仲勛即以優異的成績被省立第三師範錄取。
然而,他的師範生學習生活是短暫的,一場厄運突然降臨到這位剛剛走出家鄉的少年身上。
●“三師”學潮
1928年農曆正月初的一天,習仲勛和富平縣十多位同學來到三原縣內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報到。盡管隆冬季節的寒風仍一陣緊似一陣,但在這裏已感觸到了春天的氣息。
陝西省立第三師範設立在距省城西安五十公裏的三原縣城內城隍廟街“大公館”,這是一個地居渭北要衝有“小北京”之稱的關中重鎮。東北鄰臨潼、富平,東南接高陵,西連涇陽。因境內有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取名三原,是渭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京、津滬、蓉、渝及甘、寧、青等地交往頻繁。四川的大鹽商要在這裏歇息,甘肅的牛羊、青海的藥材、關中的糧棉要在這裏集散交易。交通貿易的發達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使進步思想和國內外新聞信息在這裏得以迅速傳播,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鬥爭也自發開展起來。僅靖國軍以三原為根據地的數年間,三原的小學校,即由原有的一所縣立高級小學增加到七所;中學由原由的一所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後改為第三職業學校),增加到有省立渭北中學、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和縣立三原女子中學、三原初級中學等五所中等學校。五四以來,反對二十一條賣國條約、募捐贖迴膠濟鐵路、抵製日貨等較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活動接連不斷。學生運動、農民運動深入發展。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共三原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領導著涇陽、三原、富平、蒲城四個縣五個特別支部,三個支部,有黨員四十七名。一時三原成為渭北黨團組織的重要活動據點和領導中心。
習仲勛報考第三師範,與其說是對學校的選擇,不如說是對自己心中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他的老師嚴木三就畢業於這所學校,他從嚴先生和好友宋文梅那裏對這所具有革命傳統的學校有了更多的了解。
陝西省立第三師範誕生於五四運動的潮流之中,於右任、胡景翼等民主主義革命家和一批留學生,把許多新鮮的教育內容和先進的辦學方式帶給了這所學校。在這些革命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這所學校從一成立就具有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擁護孫中山護法運動的進步思潮。第三師範實行兩種學製,一種是四年製,課程設置較多,稱為“完全科”;另一種是兩年製,課程相對簡單,稱“速成科”。當時開設講授瞿秋白、蔡和森編寫的《社會科學概論》、《社會進化史》。一九二四年初,正在該校讀書的蒲克敏、嚴木三、梁益堂、亢心栽等人受《共進》雜誌宣傳的影響,組織建立了有社員二十餘人的“青年同誌共進社”。是年冬,受共青團中央委託,由上海大學迴鄉組建團組織的李子健,了解到“青年同誌共進社”的情況以後,即倡議成立了“渭北青年社”,社章以共青團章程為藍本,發展組織,出刊《渭北青年》雜誌。這一組織迅速輻射到三原各學校和鄰近各縣,習仲勛就曾經是立誠分社的社員。
一九二六年三月,第三師範學生為開展紀念巴黎公社活動,爆發了一場轟動渭北達四個月之久的學潮。三月三十日,共青團三原地委在第三師範成立。三師又成為團地委機關的所在地。團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直接發送這裏,進而又變成團地委的精神,傳達到基層團組織及團員青年。一九二七年七月,陝西政治形勢發生逆轉以後,共青團三原地委隨地方黨組織的變化改為共青團三原縣委,機關移至三原北城。但是三師黨團支部仍然健全,活動從未停止。三元縣城內近十所學校互相影響,團員青年各種形式的活動顯得異常活躍。
四十年後,習仲勛對初入三師的情況記憶猶新:“一九三八年一月下旬,我考入三原第三師範讀書,當時學校黨的負責人是李文華、宋若璟。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宋若璟即另名宋文梅的直接聯繫下,我們進行校內的學生運動和校外的革命活動,對外主要是每天晚上外出散發標語傳單,採取各種方式對工農兵學商進行宣傳,反對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和習仲勛同在第三師範上學的另兩位富平籍學生董子平、華嶽重對這段鬥爭也有著深刻的記憶:當時學校宋文梅是團支書、學生會會長是楊樹榮。在三月十二日以前,宋文梅叫我們到東關武延俊家中去,和三中、三職的兩個同學寫標語。之後,學校及街巷的牆上就貼滿了“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劣紳”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標語。我們十多位團員曾在三原縣東關清河沿上的公共體育場秘密舉行會議,我還通知過人。會議由宋文梅召集,主要分析形勢,布置如何做好宣傳,加強組織活動等問題。還經常書寫張貼標語,散發傳單。
在白色恐怖下,三原學生運動自然引起了地方當局的注意。他們派一些反動骨幹到學校擔任校長、訓育主任等職,加強對學生的監視和控製。這樣就使得反動當局實施黑暗管教與中共黨團組織領導學生進行反黑暗統治的鬥爭日益尖銳。在三師則具體表現為中共黨團組織與校長王藩臣、訓育主任魏海爭取學校大多數師生的鬥爭。王藩臣,陝西鹹陽人,出身大地主家庭,曾參加進化社,專與中共領導的共進社作對,其任三師校長後又拉攏一些人,打擊進步師生。魏海,又名魏博如,為人驕橫,目中無人,對學生行動嚴加限製,動輒用教鞭抽打體罰學生,上課時有時就一屁股坐在了講台上,同學們對其尤為憤恨,送以“吝蟲”綽號。一次上課時,因其打罵學生,引起眾怒,學生齊聲高喊“攆出去”。但真正引起矛盾激化,是緣於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活動一事。
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二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學校當局準備開展紀念活動,進步師生出於對王、魏不滿,即提出不參加校方組織的活動,以表示抗議。十二日晨,由學生會會長楊樹榮出麵召集學生開會,宣布不參加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活動。但是,部分學生又反對學生會的意見,而引起爭吵。這時,住在教室隔壁的訓育主任魏海聽到吵聲後,即質問楊樹榮:“為什麽不讓參加紀念活動?”
楊迴答說:“是大多數學生的意見。”
魏又問:“都是誰?”並讓取來紙張,楊樹榮說一個名字,魏自己在紙上記上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楊樹榮一連說出了劉繼鍔、高天作、劉全中、惠貞祥、王秉衡、李彥倉、華嶽重、董子平、習仲勛等九位共青團員的名字。然而,就是楊樹榮的這一隨意行為,造成了日後九名學生四個多月身陷囹圄。【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