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春天到來之前死去,他斷然拒絕了90年代,他很明智。
海子很喜歡蘭波的詩句「生活在別處。」這句被米蘭?昆德拉引用無數次的名言,
早已成為人們日常談話中故弄玄虛的口頭禪。沒有一個人能夠像海子那樣深刻地理解這
句話的真正含義。想起古龍在《楚留香》中描述絕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顧一切地向上
攀登,山路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過一個又一個的行人,到達絕頂時你卻失去擁有過
的一切。俯瞰山下,後來的人還沒能爬上山腰。孤獨是山峰給征服者唯一的禮物,這時
你再想迴頭已經來不及了。」對於生活在山腳下的人們來說,海子生活在別處;對於生
活在山頂的海子來說,人們生活在別處。「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就是在這樣「前
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創作著他最輝煌的「史詩」。海子
就象是陽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瘋狂的賭徒,孤注一擲,把寶全部押給了「崇高」。難道
「崇高」也能逃避麽?海子在旗幟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劍,明晃晃
的劍。「你說你孤視就像很久以前/長星照耀十三個州府/的那種孤軟你在夜裏哭著/
像一隻木頭一樣哭著/像花色的土散發著香氣。」他痛斥日益猖撅的後現代主義者「都
是背棄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樣呢?神對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對待約伯那麽殘酷。
海子走過的每一座橋都成為斷橋,峰迴路不轉,「我走到了人類的盡頭」當海子寫下這
樣的詩句時,他已然選擇了死亡。
於是,剛剛用「大詩」為自己加冕的海子,卻被「絕對」的詩歌過著退位,海子忙
忙碌碌設置好祭壇,他早就知道祭品隻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間宿舍裏,他不分白
天黑夜寫詩,詩句就像黑暗裏的菸頭,閃爍,閃爍,然後熄滅。「我請求熄對生鐵的光,
愛人的光和陽光/我請求下雨/我請求/在夜裏死去。」靈魂是如此的沉重,脆弱的身
體再也支撐不住它。此刻,幸與不幸都已變得毫無意義。耶穌在受難中忍受著別人所加
給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樣深重的憂傷中忍受著自己所加給自己的痛苦。耶穌在地上是孤
獨的,不僅沒有人體會並分享他的痛苦,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痛苦;隻有上天和他自己才
有這樣的感受。就連耶穌也有憂傷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種極痛的悲苦的時候:「我的
靈魂悲痛得要死了。」然而此時此刻,他的弟子們都睡著廠。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
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萬人口的巨型都市裏,卻找到了與當年曠野中的耶穌一模一樣
的感覺。他一遍一遍地翻《聖經》,《聖經》的字跡在泥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關的那一幕。庸硬如我輩,無法知道海子為什麽選擇山海關,為什
麽選擇鐵軌。海子的朋友、詩人西川這樣說:「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
話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將越來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黃昏,我們失去
了一位多麽珍貴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著失去一1偉大的靈感,失去一個
迴聲。」我卻覺得西川過於樂觀了。有多少雙「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的眼睛呢?對於受
難者來說,慈母般溫暖的土地已不複存在;對於肉食者來說,沒有詩的生存似乎更為輕
鬆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換上了一批捧著《托福大全》的學子。海子
理應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這樣的隊伍裏;海子將永遠痛苦,即使他用死亡來消解痛苦。
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詩。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詩。
胡河清:滿天風雨下西樓
有些人通過指出太陽的存在來拒絕苦惱,而他則通過指出苦惱的存在來拒絕太陽。
——卡夫托
胡河清走了。他選擇了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選擇了一種毫不妥協的方式,從他居
住的那幢有上百年曆史的公寓的窗口跳出,在地上畫出一個豐碩的紅點。在這個每天都
有無數人死去的大都會,即使是這樣不尋常的死法也尋常得無人關心。「勞歌一曲解行
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這是胡河清最喜歡的一首
唐詩。沒想到最後詩意盎然的七個字,竟成了他最後時刻的寫照。作為一個文人,胡河
清終於獲得了純粹的自由。在跳下去的一瞬間,他釋放的全然是個體生命本身所擁有的
能量。
胡河清,祖籍安徽績溪,1960年生於西部黃河之濱。少年時代,他就已過早地挑起
了家庭中幾乎所有的生計,當時穿的衣服在班上是最為襤褸狼狽的。「我常常在風雪交
加的夜晚騎自行車路過咆哮的黃河,遠處是黑黝黝的萬重寸草不長的黃土高山,歸路則
是我的已經感情分裂缺乏溫暖的家庭。」這樣的情境,即使在胡河清進入熙熙攘攘的大
上海之後也難以忘懷,這樣的情景,也鑄就了他敏感孤獨的心隊從小學,中學到大學,
</br>
海子很喜歡蘭波的詩句「生活在別處。」這句被米蘭?昆德拉引用無數次的名言,
早已成為人們日常談話中故弄玄虛的口頭禪。沒有一個人能夠像海子那樣深刻地理解這
句話的真正含義。想起古龍在《楚留香》中描述絕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顧一切地向上
攀登,山路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過一個又一個的行人,到達絕頂時你卻失去擁有過
的一切。俯瞰山下,後來的人還沒能爬上山腰。孤獨是山峰給征服者唯一的禮物,這時
你再想迴頭已經來不及了。」對於生活在山腳下的人們來說,海子生活在別處;對於生
活在山頂的海子來說,人們生活在別處。「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就是在這樣「前
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創作著他最輝煌的「史詩」。海子
就象是陽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瘋狂的賭徒,孤注一擲,把寶全部押給了「崇高」。難道
「崇高」也能逃避麽?海子在旗幟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劍,明晃晃
的劍。「你說你孤視就像很久以前/長星照耀十三個州府/的那種孤軟你在夜裏哭著/
像一隻木頭一樣哭著/像花色的土散發著香氣。」他痛斥日益猖撅的後現代主義者「都
是背棄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樣呢?神對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對待約伯那麽殘酷。
海子走過的每一座橋都成為斷橋,峰迴路不轉,「我走到了人類的盡頭」當海子寫下這
樣的詩句時,他已然選擇了死亡。
於是,剛剛用「大詩」為自己加冕的海子,卻被「絕對」的詩歌過著退位,海子忙
忙碌碌設置好祭壇,他早就知道祭品隻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間宿舍裏,他不分白
天黑夜寫詩,詩句就像黑暗裏的菸頭,閃爍,閃爍,然後熄滅。「我請求熄對生鐵的光,
愛人的光和陽光/我請求下雨/我請求/在夜裏死去。」靈魂是如此的沉重,脆弱的身
體再也支撐不住它。此刻,幸與不幸都已變得毫無意義。耶穌在受難中忍受著別人所加
給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樣深重的憂傷中忍受著自己所加給自己的痛苦。耶穌在地上是孤
獨的,不僅沒有人體會並分享他的痛苦,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痛苦;隻有上天和他自己才
有這樣的感受。就連耶穌也有憂傷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種極痛的悲苦的時候:「我的
靈魂悲痛得要死了。」然而此時此刻,他的弟子們都睡著廠。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
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萬人口的巨型都市裏,卻找到了與當年曠野中的耶穌一模一樣
的感覺。他一遍一遍地翻《聖經》,《聖經》的字跡在泥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關的那一幕。庸硬如我輩,無法知道海子為什麽選擇山海關,為什
麽選擇鐵軌。海子的朋友、詩人西川這樣說:「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
話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將越來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黃昏,我們失去
了一位多麽珍貴的朋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著失去一1偉大的靈感,失去一個
迴聲。」我卻覺得西川過於樂觀了。有多少雙「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的眼睛呢?對於受
難者來說,慈母般溫暖的土地已不複存在;對於肉食者來說,沒有詩的生存似乎更為輕
鬆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換上了一批捧著《托福大全》的學子。海子
理應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這樣的隊伍裏;海子將永遠痛苦,即使他用死亡來消解痛苦。
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詩。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詩。
胡河清:滿天風雨下西樓
有些人通過指出太陽的存在來拒絕苦惱,而他則通過指出苦惱的存在來拒絕太陽。
——卡夫托
胡河清走了。他選擇了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選擇了一種毫不妥協的方式,從他居
住的那幢有上百年曆史的公寓的窗口跳出,在地上畫出一個豐碩的紅點。在這個每天都
有無數人死去的大都會,即使是這樣不尋常的死法也尋常得無人關心。「勞歌一曲解行
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這是胡河清最喜歡的一首
唐詩。沒想到最後詩意盎然的七個字,竟成了他最後時刻的寫照。作為一個文人,胡河
清終於獲得了純粹的自由。在跳下去的一瞬間,他釋放的全然是個體生命本身所擁有的
能量。
胡河清,祖籍安徽績溪,1960年生於西部黃河之濱。少年時代,他就已過早地挑起
了家庭中幾乎所有的生計,當時穿的衣服在班上是最為襤褸狼狽的。「我常常在風雪交
加的夜晚騎自行車路過咆哮的黃河,遠處是黑黝黝的萬重寸草不長的黃土高山,歸路則
是我的已經感情分裂缺乏溫暖的家庭。」這樣的情境,即使在胡河清進入熙熙攘攘的大
上海之後也難以忘懷,這樣的情景,也鑄就了他敏感孤獨的心隊從小學,中學到大學,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