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散文] 《向死而生》作者:餘傑【完結】
餘傑:向死而生——幾位天才文人的傳奇之死
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入永恆。
——齊克果
死亡是人類永遠也無法克服的有限性。
我很喜歡《金薔淑》中的一則放火:漁村裏,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幾乎全部死在海上。
一名遊客好奇地問:「大海太危險了,你們為什麽不換一種生活方式呢?」漁村裏的小
夥子反問道:「我們都會死去,在床上死去跟在海上死去有什麽區別呢?」於是,我的
腦海裏閃電般地浮現出幾位死去的文人來。他們的死或者是自己選擇,或者是突然降臨。
富於詩意的或者毫無詩意的死,都好像是燈的熄滅與星的墜落。本世紀裏有那麽多值得
我們迴憶的文人之死:飛機失事的徐誌摩、山海關臥軌的海子、老樓上跳下的胡河清、
孤寂地躺在地毯上的張愛玲……他們已經長眠,他們卻向死而生。當逝去的生命被納入
漆黑的彼岸世界時,靈魂卻結晶成雪白的隧石。被追憶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與我們鮮
活的生命同在。
徐誌摩:是人沒有不想飛的
是人沒有不想飛的。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動,就擲了它。可能的話,飛出這圈子!
飛出這圈子!
——徐誌摩
33年間月d日午後z時,一架司汀遜式小型運輸機展翅北飛,把它的身影投射在深秋
斑斕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霧鋪天蓋地,飛機頓時迷失了航向。經過幾分
鍾艱難的飛行,飛機撞到了泰山北麓的白馬山上,「轟」的一聲巨響,緊接著一團沖天
大火,挾裹著濃煙墜落山下……這架飛機上有一位特別的乘客——現代詩壇的夜駕徐誌
摩。在烈焰中,這位年輕的詩人結束了他35歲的生命,而他的靈魂已飛向天外,逍遙地
「雲遊」去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在中國現
代文學史上,徐誌摩是一位從頭到腳都充滿了浪漫氣息的天才詩人。他的一生,如同他
熱烈崇拜的拜倫。雪萊、濟慈一樣,徹底地奉獻給了遠在雲端的理想。我感到驚奇的是,
在那被魯迅形容為「處處是非人間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怎麽會有這樣一個
「單純」信仰的詩人?我始終覺得他不像一個純粹的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很少像他那樣
快快樂樂、認認真真地做夢。中國人都是世故的,鄉願的,滑頭的。而在徐誌摩的眼裏,
生命如同一注清泉,處處有飛沫,處處有閃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處處有鮮花,處處
有芳草。不幸的是,錯亂的時代與困苦的現實一天天浸蝕著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
子那樣哭,像孩子那樣笑,但生活卻強迫他長大。他的歌聲越來越低沉,他的目光越來
越黯淡,他的笑容越來越稀疏,他的詩作越來越晦澀。一隻禿筆去,一隻禿筆迴,再無
當年劍橋的神采飛揚。生活的牽製、政治的壓迫、輿論的指責、友人的背離……團團地
包圍住了這位堅持浪漫理想的詩人。「你們不能更多地責備我,我覺得我已是滿頭的血
水,能不低頭已算好的。」是的,一輩子徐誌摩沒有絕望過,也沒有怨恨過誰。在最悲
壯的那一幕到來之前,盡管現實的黑暗一點點地吞噬著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輝,
他還是在痛苦中竭盡全力掙紮著,寫詩作文、教書、辦刊物、開書店,甚至實驗農村烏
托邦計劃……作為一個詩人,他註定像蠶一樣用生命結成雪白的繭,在繭成的那天羽化
飛升而去;作為一個詩人,他也註定像荊棘鳥一樣,銜著銳利的荊棘,在隻有一彎新月
的夜晚,不斷為理想而鳴唱,直到滿嘴鮮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終了。
徐誌摩是為了藝術,為了自由,為了美而生活的。「我之甘冒世之不題,竭全力以
奮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痛苦,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答
複梁任公的責難時,徐誌摩說出了肺腑之言。但是,世間有沒有真正的「靈魂之伴侶」
呢?張幼儀、林微音、陸小曼…市不愛而勉強愛的,有愛而不能愛的,有且愛且不愛的。
總之,無論怎樣求索,他的「愛」一次次被現實碰得粉碎。這是必然的結果。浪漫的愛,
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愛永遠處於可望不可及的地步,永遠存在於追求的狀態中,永
遠被視為一種聖潔高貴虛無漂渺的東西,一旦接觸實際,真箇的與這樣一個心愛的美貌
女子自由結合,幻想立刻破滅。原來的愛變成了恨,原來的自由變成了束縛,於是從頭
再開始心目中的愛。這樣周而複始、兩次三番地演下去,以至於死。
這是一個無法擺脫的悲劇模式,徐誌摩深深地陷到了漩渦之中,每一次的掙紮反而
加速漩渦的運轉。徐誌摩本不該來到這麽一個世界的,就好像一粒沙落進眼睛裏肯定會
</br>
餘傑:向死而生——幾位天才文人的傳奇之死
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入永恆。
——齊克果
死亡是人類永遠也無法克服的有限性。
我很喜歡《金薔淑》中的一則放火:漁村裏,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幾乎全部死在海上。
一名遊客好奇地問:「大海太危險了,你們為什麽不換一種生活方式呢?」漁村裏的小
夥子反問道:「我們都會死去,在床上死去跟在海上死去有什麽區別呢?」於是,我的
腦海裏閃電般地浮現出幾位死去的文人來。他們的死或者是自己選擇,或者是突然降臨。
富於詩意的或者毫無詩意的死,都好像是燈的熄滅與星的墜落。本世紀裏有那麽多值得
我們迴憶的文人之死:飛機失事的徐誌摩、山海關臥軌的海子、老樓上跳下的胡河清、
孤寂地躺在地毯上的張愛玲……他們已經長眠,他們卻向死而生。當逝去的生命被納入
漆黑的彼岸世界時,靈魂卻結晶成雪白的隧石。被追憶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與我們鮮
活的生命同在。
徐誌摩:是人沒有不想飛的
是人沒有不想飛的。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動,就擲了它。可能的話,飛出這圈子!
飛出這圈子!
——徐誌摩
33年間月d日午後z時,一架司汀遜式小型運輸機展翅北飛,把它的身影投射在深秋
斑斕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霧鋪天蓋地,飛機頓時迷失了航向。經過幾分
鍾艱難的飛行,飛機撞到了泰山北麓的白馬山上,「轟」的一聲巨響,緊接著一團沖天
大火,挾裹著濃煙墜落山下……這架飛機上有一位特別的乘客——現代詩壇的夜駕徐誌
摩。在烈焰中,這位年輕的詩人結束了他35歲的生命,而他的靈魂已飛向天外,逍遙地
「雲遊」去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在中國現
代文學史上,徐誌摩是一位從頭到腳都充滿了浪漫氣息的天才詩人。他的一生,如同他
熱烈崇拜的拜倫。雪萊、濟慈一樣,徹底地奉獻給了遠在雲端的理想。我感到驚奇的是,
在那被魯迅形容為「處處是非人間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怎麽會有這樣一個
「單純」信仰的詩人?我始終覺得他不像一個純粹的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很少像他那樣
快快樂樂、認認真真地做夢。中國人都是世故的,鄉願的,滑頭的。而在徐誌摩的眼裏,
生命如同一注清泉,處處有飛沫,處處有閃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處處有鮮花,處處
有芳草。不幸的是,錯亂的時代與困苦的現實一天天浸蝕著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
子那樣哭,像孩子那樣笑,但生活卻強迫他長大。他的歌聲越來越低沉,他的目光越來
越黯淡,他的笑容越來越稀疏,他的詩作越來越晦澀。一隻禿筆去,一隻禿筆迴,再無
當年劍橋的神采飛揚。生活的牽製、政治的壓迫、輿論的指責、友人的背離……團團地
包圍住了這位堅持浪漫理想的詩人。「你們不能更多地責備我,我覺得我已是滿頭的血
水,能不低頭已算好的。」是的,一輩子徐誌摩沒有絕望過,也沒有怨恨過誰。在最悲
壯的那一幕到來之前,盡管現實的黑暗一點點地吞噬著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輝,
他還是在痛苦中竭盡全力掙紮著,寫詩作文、教書、辦刊物、開書店,甚至實驗農村烏
托邦計劃……作為一個詩人,他註定像蠶一樣用生命結成雪白的繭,在繭成的那天羽化
飛升而去;作為一個詩人,他也註定像荊棘鳥一樣,銜著銳利的荊棘,在隻有一彎新月
的夜晚,不斷為理想而鳴唱,直到滿嘴鮮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終了。
徐誌摩是為了藝術,為了自由,為了美而生活的。「我之甘冒世之不題,竭全力以
奮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痛苦,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答
複梁任公的責難時,徐誌摩說出了肺腑之言。但是,世間有沒有真正的「靈魂之伴侶」
呢?張幼儀、林微音、陸小曼…市不愛而勉強愛的,有愛而不能愛的,有且愛且不愛的。
總之,無論怎樣求索,他的「愛」一次次被現實碰得粉碎。這是必然的結果。浪漫的愛,
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愛永遠處於可望不可及的地步,永遠存在於追求的狀態中,永
遠被視為一種聖潔高貴虛無漂渺的東西,一旦接觸實際,真箇的與這樣一個心愛的美貌
女子自由結合,幻想立刻破滅。原來的愛變成了恨,原來的自由變成了束縛,於是從頭
再開始心目中的愛。這樣周而複始、兩次三番地演下去,以至於死。
這是一個無法擺脫的悲劇模式,徐誌摩深深地陷到了漩渦之中,每一次的掙紮反而
加速漩渦的運轉。徐誌摩本不該來到這麽一個世界的,就好像一粒沙落進眼睛裏肯定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