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係軍人曾在會議前向徐世昌提出了一個條件——“和平我們不反對,隻反對梁士詒一手包辦和平。”


    會議開始,徐世昌在簡短的開會詞後即請段祺瑞表示意見,段說自己已經下野,未便參預國家大計,和平問題應請大總統主持。但不能採取對等和平,也不應該討論國會問題。徐接著發言,推崇段主持對德宣戰的功績。也談到恢複國內和平的重要。隨後錢能訓發言,強調應採取和平統一政策。倪嗣沖、曹錕則提出南方有無和平誠意的疑問?


    錢能訓答覆說岑春煊、陸榮廷都有和平誠意,少數反對派沒有力量。因此,這一天的討論一點火藥味都沒有。


    11月16日北京督軍會議繼續第二次會議,議決:(一)如果南方不提出過苛條件,一致贊成和平統一的方針;(二)歐戰停止,參戰督辦處改為邊防督辦處;(三)預籌各省善後;(四)收束軍隊,先從調查軍隊實數入手;(五)責成各省照章報解中央稅收。


    就在這一天,北京政府下令前方軍隊罷戰退兵。錢能訓代總理電勸南軍撤退。


    19日英、美、法、意、日五國駐廣州領事,奉各該國政府訓令,向廣東軍政府遞送一項照會,勸告南方接受徐世昌的唿籲,罷戰息爭,照會全文如下:


    “法、英、意、日、美諸國政府,因見此二年內中國內亂不停,大有分崩景象,甚為懸係。此項紛亂情形,不特與外國利益有損,且影響中國治安極大。因此所生不靖之情,反足鼓勵敵人之氣,而於大戰緊急之轉機中,妨礙中國與協約諸國實行合作。今該轉機已成過時黃花,各國人民正盼環球各處人民達到安居樂業之時,中國未能統一,則各國人民應為之事,難於進行。茲法、英、意、日、美諸國政府對於中國大總統解決內亂之所設施,深滋冀望,對於南方各要人之態度,亦樂觀其有欲和平了結之誌趣。是以各該政府就此聲明,對於北京政府及南方各要人,願各廢除私見及泥守法律之意念,一麵謹慎從事,免除一切阻礙議和之行為,一麵迅以慷慨和合態度,根據法律暨維護中國國民利益之熱心,尋一兩造和息之路,始克使華境以內平安統一,此各國政府之所殷盼者也。


    此時法、英、意、日、美諸國政府雖聲明其切實贊同雙方欲解決向日分裂之爭端,惟毫無最後幹涉之策,亦無指揮或諫勸此次議和條件之意,故此項條件,必須由中國國人自行規定。各國政府隻係盡其所能,鼓勵雙方於所望所行各事上,達議和統一之目的,但中國國民對於各國冀望重建之功,所肩之責,於中國曆史上更為增大而已。特此勸告。”


    22日南方通令休戰。軍政府七總裁岑春煊等電告徐世昌,全文如下:


    “徐菊人先生鑒:護法軍興年餘,雙方相持,國是莫由解決。比者歐戰告終,強權銷滅,吾國亦有順世界潮流,而迴複和平之必要。美總統威爾遜,於本年九月二十九號為開募第四次自由公債之演說,實為國際及國內解決一切政爭之根據,無論何國,均可賴之以為保證。世界各國,方將崇正義而永息兵爭,豈吾國獨不可舍兵爭而求和平之解決?執事既令所部停戰,本軍政府亦令前敵將士止攻。惟彼此猶未實行接近和平談判,玩日廢時,殊屬無謂。煊等特開誠心,表示真正和平之希望,認上海租界為適中之中立地點,宜仿辛亥前例,由雙方各派等人數之代表,委以全權,克日開議。一切法律政治問題,不難據理而談,依法公決,庶可富民利國,永保和平。特電錶意,即希速複!”


    徐世昌接到南方軍政府七總裁來電,立即複電:


    “廣州岑雲階(春煊)先生,伍秩庸(廷芳)先生,林悅卿(葆懌)先生,武鳴陸幹卿(榮廷)先生,畢節唐蓂賡先生(繼堯),上海唐少川先生(紹儀),孫中山先生鑒:來電敬悉。生民不幸,遭此擾攘,兵革所經之地,膏血盈野,井裏為墟,溯其由來,可深憫惻。歐戰告終,此國彼國,均將偃戈以造和平,我以一國之人,猶複紛爭不已,勢必不能與世界各國,處於同等之地位。淪墮之苦,萬劫不複。世昌同是國民,顛覆是懼,況南北一家人也,本無畛域可分,故迭次宣言,期以苦心謀和平,以毅力致統一。


    今讀美總統威爾遜今年九月間之演說,所主張國際同盟,用知世界欲躋和平,必先自求國內息爭,然後國際和平,乃有堅確之保證。爰即明令停戰退兵,表其至誠,冀垂公聽。


    固知諸君亦是國民之一分子,困心橫慮,冒百艱以求一當,決無不可解決之端。今果同聲相應,是我全國垂盡生機,得有挽救之一日也。世昌憂患餘生,專以救世而出,但求我國依然比數於人,芸芸眾生,得以安其食息,營其生業,此外一無成見。所有派員會議諸辦法,已由國務院另電奉答,敢竭此衷,唯希明察!”


    北京國務院亦電南方軍政府雲:


    “讀諸公致元首電,敬諗開誠表示,共導和平,至深佩慰。歐戰告終,潮流方迫,元首鑑於世界大勢,早經曆頒明令,申正義而弭兵爭,當為國人所共見。近於通令停戰之後,繼以籌議撤防,積極進行,實出渴望和平之旨。會議辦法,前已詳細藎畫,李督秀山轉商,茲承示雙方各派代表,克日開議。籌謀所及,實獲我心。所雲代表人數,論省區版籍,不能無多寡之殊,惟為迅釋糾紛,固可不拘成見,似可由雙方各派同等代表十人,臨時推定首席,公同協議。至會議地點,原定南京,本屬適中之地,寧滬同屬國土,焉有中立可言?且會議商決內政,不宜在行政區域之外,鄙意仍在南京,最為適宜。


    至來電所舉辛亥前例,辛亥係因國事問題,不幸同時而有兩國體,今則雙方一體,論對內則同是國人,協商國政,固無畛域之分。論對外國交,隻能有唯一政府,尤非辛亥之比。值此時局急迫,促進和平之意,彼此所同。亟當於會議辦法,切實商決進行,其他枝節之論,宜從蠲棄,以免曠廢時日。此間現正酌選代表為事先之籌備。尊處遴派有人,即希電示,以便雙方派定,剋期組織,俾法律政治各問題,日趨接近,速圖解決,民國幸甚。”


    北洋軍閥史話


    一四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民國7年11月11日協約國和德國簽定了休戰條約,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大戰曆時四年半,開始於民國3年6月,奧地利和塞爾維亞宣戰,帝俄出兵助塞,德國出兵助奧,先攻與帝俄同盟的法國。英國因為德國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遂助法抗德。英法俄等稱為協約國,德奧土耳其及保加利亞等稱為同盟國。協約國方麵參戰的國家和日期如下:


    俄羅斯1914年8月1日宣戰。(即中華民國3年)法蘭西1914年8月3日宣戰。(同上)


    比利時1914年8月3日宣戰。(同上)


    英吉利1914年8月4日宣戰。(同上)


    塞爾維亞1914年8月6日宣戰。(同上)


    門的內哥羅1914年8月9日宣戰。(同上)


    日本1914年8月23日宣戰。(同上)


    葡萄牙1916年3月9日宣戰。(即中華民國5年)義大利1916年8月28日宣戰。(同上)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