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川軍將領認為羅督軍不是單獨對待第四師問題,而是和全體川軍生死存亡有關。因此,五個川軍師長聯名通電反對羅佩金裁兵計劃。不過川軍的五個師長,其意見和態度是有差別的;鍾體道、劉存厚、陳澤霈打成一片,周道剛則是兩麵討好政策,熊克武因為是國民黨員,不便倒向北洋派,所以也持中立。周、熊都駐在重慶。


    羅佩金因為裁兵計劃一再受挫,不能再容忍川軍五個師長集體抗命,6年4月5日,他突派滇軍包圍川軍第四師駐成都的兩個團,沒有發給欠餉就勒令繳械遣散,同時還以武力壓迫該師其他各團一律繳械遣散。這一來川軍人人自危,集體反抗,羅乃宣布第四師駐省城以外各團無變動。


    4月18日,在成都的川軍第一軍和滇軍開炮互相轟擊。雙方互相說對方是禍首。羅佩金說是劉存厚先下令炮轟督署,劉有厚說是滇軍首先在西北角開射大炮。18日這天成都城炮聲隆隆,殺聲四起。劉電調各路川軍來援,羅也調動自流井、瀘州、敘州及川北綿陽等縣的滇軍到省接應。成都城內劃分為川軍、黔軍、滇軍三個駐防區,黔軍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不過川、黔兩軍防區的居民卻可以自由往來,滇軍則是獨立的。


    19日滇軍退守皇城,在城牆內發炮阻止攻城的川軍,以煤油灌在皮管內向皇城周圍民房掃射,以掃除障礙。這天成都全城火光燭天,殺聲震地。省議會議長胡駿急忙打電話邀請商會和各國領事,冒險向川、滇兩軍交涉,要求停止戰鬥。20日天明,川、滇軍開放柵門準許災區人民進來,據紅十字會調查,人民被燒死的、被擊死和擊傷的,有1000多人,被焚民房有3000餘戶,災民多向中立的黔軍防區逃命,火勢一直燒到22日才被撲滅。20日由省議會、商會、英法日三國領事分途向雙方進行調停,停戰一天,由黔軍開駐川、滇軍防區之間以阻止雙方開炮互擊。


    成都爆發內戰後,川軍旅長劉湘、劉成勛、但懋辛,團長鄧錫候、田頌堯、賴心輝、向傳義、呂超等發表聯名皓電斥羅:“在任數月,皓嗜淫賭,勒提稅款逾700萬,本省軍餉數月未發。”唐繼堯也發表皓電指責川軍:“川省實行裁兵,原屬正辦,乃劉師長竟令所部圍攻督署,實屬不顧大義,應請主持公道,迅予解決。”四川和雲南兩省議會和兩省國會議員紛紛發表談話,或通電互相攻訐,雲南說川軍“爭權叛變”,四川說滇軍“侵略鄰封”。


    滇、川、黔軍在成都城劃分了三大區域,第一部分是中立區域,係黔軍駐守,由東門起經糠市街、書院西街、湖廣街、華興街轉至會府、順城街、鹽市口、三橋南街直至南門,這些地區全由黔軍駐防,並把地麵的石板築成掩護,堵截亂兵。第二部分由南門自孟家巷起轉西至少城,由北門老關廟之西,及正府街青龍街之北,全是川軍駐紮區域。


    第三部分從東門自宇庫巷經詹天廟、書院北街、梓潼橋、慈惠堂、純陽觀、馬王廟、銅絲街、喇嘛寺以及皇城附近為滇軍駐紮區域。


    滇、川軍戰鬥時,滇軍以皇城為大本營,以東較場為輔助軍。川軍以北較場為大本營,以西較場為輔助軍。皇城在成都的中心,滇軍自皇城發炮向西北兩較場轟擊,同時也受到來自這兩處地方的還擊。成都人民受禍最烈的是皇城壩和北較場附近,其次為東西較場。


    6年4月20日北京政府已經接到四川內戰爆發的消息,於是段祺瑞下令以羅佩金為超威將軍,劉存厚為崇威將軍,而四川督軍一職由省長戴戡暫行兼代,劉雲峰為四川陸軍第二師長。這批人事命令毫無曲直是非,不過段有個私心,便是命令他的內弟吳光新由宜昌帶兵到四川平亂,為吳光新督川鋪路。至於進步黨(研究係)則希望戴戡由兼代而實授,因為戴屬於進步黨。另一批人政學係則支持岑春煊督川,段對國會說:“我在位一天,決不與岑共事!”


    川、滇軍之戰不止在成都,成都城外和內江都有戰鬥。4月21日,羅奉到北京政府的調職令,即將督軍印信送給戴戡,表示遵奉政府命令。22日成都紳商和外國領事邀請羅佩金和劉存厚兩人在省長公署舉行調解會議,羅派代表韓鳳樓,劉派代表徐孝剛參加。


    滇軍要求墊發開拔費60萬,並由英、法、日三國領事擔保安全退出省城,雙方都簽訂了停戰協定。可是到了晚上,又各自逞威地開起炮來。雙方都指責對方背約。大戰到半夜才停止,當晚北京政府電催羅、劉兩人迅速交卸職務前赴北京。


    23日北京政府派王人文為四川查辦使,並嚴令川、滇兩軍停戰。24日段祺瑞接到戴戡的密電,報告羅願遵令卸職,但川軍仍於23日炮攻督署,滇軍並未還擊。段大為光火,乃下令免了劉存厚的崇威將軍,並令聽候查辦。


    24日羅佩金率領滇軍由成都東門退出,劉存厚率領川軍由成都西門退出。羅臨走時發出敬電說:“佩金遵令移交,乃劉存厚仍複施放大炮,並令所部搜捕滇人,受害之家不知凡幾?……劉存厚自稱為四川臨時督軍,廣出布告,並調第一師周道剛所部由東路西上,第三師鍾體道所部由川北赴省。現駐簡陽、新都等處滇軍均被圍攻甚急。……在川滇省軍民是否徒手聽其屠滅?”羅還有電報指摘北京政府從中挑唆。以致引起成都事變,北京國務院發表有電否認其事。唐繼堯也有敬電指摘北京政府處理四川問題不公,他說他和羅佩金、劉存厚兩人都是士官老同學,又曾共事多年,但是“公誼所在,不能偏徇私見。”他認為北京政府如此處置,“國家法紀何在?政府威信何在?長作戰之風,開淩上之漸。”因此他準備出兵昭通作為在川滇軍的後援。


    不論羅佩金在四川功罪如何,也不論羅戴、羅劉之間的是非,有一點羅是可取的,他竭力阻止滇軍糜爛四川,當時滇軍認為劉存厚和川軍迫人太甚,滇軍受侮太重,因此戰意旺盛,羅佩金極力壓製,滇軍中主戰最激烈的團長李植生,竟因奉命不許出戰而舉槍自殺。


    滇軍退出成都後,仍駐紮四川最富足的幾個縣份,如資中、簡陽、榮威、富順、自流井、瀘州、宜賓等地。


    北洋軍閥史話(下)


    作者簡介


    丁中江先生1917年出生於雲南昆明,是台灣一位家喻戶曉的政治家和近代史學家。


    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同盟會早期會員。


    丁先生積二十年心血結晶,撰成《北洋軍閥史話》一書,1962年起在台北《大華晚報》逐日連載,膾炙人口。1964年初版問世,自此前後共版七次,紙貴洛陽,世界各國大圖書館中,凡有中文藏書,必有《北洋軍閥史話》。


    早年曾在重慶、廣州、香港、曼穀等地創辦多種報刊,六十年代後,在台灣三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擔任政治評論,影響頗著。


    1988年冬,雲南耿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災小組,攜藥品、衣物、捐款赴雲南災區慰問,從此致力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以“兩岸一挑夫”自況,矢誌搭建兩岸同胞互愛、互敬互助之橋樑。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