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估計複辟的可能性:第一,段表示無可無不可的態度;第二,馮國璋和陸榮廷可引為同誌,其餘的一般武人,張早已窺破了他們的心理,對內閣問題、參戰問題、複辟問題一切都無所謂,他們沒有中心思想,隻以個人權位及地盤為前提。張又自命深深懂得一般人的心理,以為民國疆吏不及前清督撫之尊。這位“心理學家”抓住了許多要點,又利用北方政潮,所以絕不躊躇地認為是複辟的千載一時之機。他對老上司(李經羲)並沒有任何好感。他對黎的密使郭同,極口稱讚:“咱們的大總統真是一位忠厚長者,咱斷斷乎不許別人欺負他老人家。倘有用得著張某人之處,咱們當部下的難道不能替他出一番死力!”郭迴京報命後,黎認為張本是督軍中最不可理喻的人,現在他尚且肯就範,還有那個敢公然造反!他又深信張的話說一不二,決非口是心非的人,所以他下了免段的最後決心。


    督軍團呈請解散國會,國會議員紛紛避居東交民巷和六國飯店,有錢的老百姓都紛紛逃難到天津。


    5月20日後,段知道府方改派內閣總理的命令即將發布,因此召集有關方麵舉行秘密會議,討論對策。到這時候,連最靠攏他的研究係人物也勸他作必要的退卻,以便積蓄力量,待機反攻。於是段派範源濂到天津,請徐世昌出麵來組織新內閣,本人願意在新閣中留任陸軍總長。徐這時當然不肯跳火坑,他表示他決不接受組閣的新命。


    21日,段又親訪王士珍,請其權代內閣總理。王也向他作揖打拱地“敬謝不敏”。


    同一天,段出人意料地到公府來見黎,表示迫切希望擺脫一切。他說:“我已經找過了徐菊老,找過了王聘卿,他們都不肯擔任內閣總理。請總統從速為我找到替身,以便交卸。”黎迴答說,他一時還沒有找到適當的人選。段從公府退出來,即命陸軍部向路局接洽專車,宣稱於當晚9時離開北京。


    直到這時,段既未呈請辭職,又與督軍團保持密切聯繫,企圖留任。其所以演出這套戲法,是用以和緩黎下令免他的職,以便爭取時間來布置另外一套戲法。在此以前,他的黨徒曾建議用清一色的自己人補充已辭職和已去職的閣員,以便與國會和總統作戰到底。他沒有接受這個意見。此時,他擬就了一張補充閣員的新名單:以夏壽康為內務總長,饒漢祥為司法總長,湯薌銘為海軍總長,孫寶琦為財政總長,莊蘊寬為農商總長,汪大燮為交通總長。耐人尋味的是:這張名單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段的私黨,打頭三名就是黎所喜愛的湖北人,其餘也都是黎具有相當好感的人。很明顯,這是段想以此交換黎維持其內閣總理的地位。


    22日,段命院秘書長張國淦攜帶這張名單徵求黎的同意。黎因段戀棧感到十分驚奇,他沒有在這張名單看上一眼就冷冷地說:“名單上都是一些安徽人吧!”可是,當他接到手裏一看,看見名單上有不少湖北人時,臉色就和靄多了。張國淦退出來後,黎立刻召集幕僚討論這張名單。幕僚們都很樂觀地說,老段外強中幹,不可中他緩兵之計。這時,伍廷芳已經答應代理內閣總理,王士珍答應在老段下台後盡力幫總統的忙,東交民巷外交團方麵也已經接洽好,督軍團則已經離開北京,一切都是罷免老段的最好時機,此時如不下手,更待何時?黎也相信這是大好良機。


    23日,張國淦再到公府討迴信,黎就把免段的最後決心向他直截說明。張勸他再加考慮,話剛出口,站在黎身邊的金永炎突然拔出手槍來,對著張的胸膛晃了一晃,惡狠狠地說:“不許開口!一開口我就一槍打死你!”黎揮手叫金永炎退下去,並向張表示歉意,派衛士護送他離開公府。


    黎把印鑄局局長吳芨孫叫出來,把免段的命令交給他即日公布。但是吳不肯接受,他說總統命令從來都是由國務院交到局裏來的,沒有由總統直接交下來的前例,他一鞠躬退了下來。


    同一天,那位年老多病久不視事的伍老博士出人意料地到了國務院總理辦公室,將三道總統命令發交印鑄局發表。第一道命令是免去國務總理段祺瑞的職,特派外交總長伍廷芳暫代國務總理;第二道命令是派陸軍部次長張士鈺暫代陸軍總長;第三道命令是派王士珍為京津一帶警備總司令,並派江朝宗、陳光遠為副司令。原來還擬好了懲戒倪嗣沖和告誡督軍團的兩道命令,卻被黎臨時抽迴,沒有發表。


    同一天,黎通電各省報告處理內閣問題的經過。電報說:


    “段總理任事以來,勞苦功高,深資倚畀。……乃日來閣員相繼引退,政治莫由進行,該總理獨力支持,賢勞可念。當國步阽危之日,未便令久任其難。本大總統特依《約法》第三十四條,免去該總理本職,由外交總長伍廷芳暫行代理,俾息仔肩,徐圖大用。一麵敦勸東海(徐世昌)出山,共膺重寄。其陸軍總長一職,擬令王聘卿繼任。


    執事等公忠體國,偉略匡時,仍冀內外一心,共圖國是。”


    同一天,段乘車往天津,黎派公府顧問丁槐贈以程儀1萬元,並派侍從武官長蔭昌代表送行。段臨行前發表漾電說:“……查共和各國內閣製,非經在任內閣總理副署,不能發生命令效力。以上各件(指以上三令),未經祺瑞副署,將來地方及國家因此生何影響,祺瑞一概不能負責。”這個電報顯然是控訴總統以非法手段免去他的國務總理,不承認這個命令有效;電報末尾署名為“國務總理段祺瑞”,顯然仍以在職的國務總理自居。


    伍廷芳也發表通電否認命令違法,他根據《約法》的第三十四條,解釋總統有任免文武官吏之全權,並且舉出“民元唐(紹儀)、熊(希齡)免職,陸(徵祥)、趙(秉鈞)受代,先例具在,與《約法》皆無牴觸”。他是以北洋派之矛,攻北洋派之盾,因為更換內閣總理的命令,不經原任內閣總理副署,已由北洋派的創立者袁世凱開其端,而當時並未被認為違法,則這次發表的命令也不能認為違法。


    北洋軍閥史話


    一一三、徐州的複辟會議


    當北京城發生府院政潮和督軍團要挾解散國會的時候,外間就傳出清室複辟的謠言。


    大家以為這隻是一個謠言,實際,複辟不是一種謠言。複辟的主角是張勳。張勳也不是不重視個人利益,正為了個人利益才進行複辟活動的。張勳以一個北洋係的外圍而虎踞江南,袁世凱在日也讓他三分,可見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民國成立了五六年,他和他的部隊留著辮子,我行我素,但他也不是完全沒有政治主見,他忠於清室,日望複辟,隻能批評他頭腦不清楚,他的決心還是有的。當北京城內發生府院糾紛,以及督軍團大鬧北京城時,他卻在徐州撚須微笑,他策劃清朝複辟的謠言煊騰一時,日本報紙也大字揭露,可是一般人都不重視,一般人有種妥協心理,大家認為袁世凱有那麽大力量,一搞洪憲帝製就一敗塗地,則誰還會傻到走袁的覆轍,再作嚐試!


    至於張勳呢?他曾仔細地研究袁失改的癥結,他認為:袁稱帝失敗,是因為在北方失去馮國璋,在南方失去陸榮廷,馮不肯支持帝製,陸則反對帝製。如果袁當時得到馮國璋的支持,北洋派就不會解體,袁也有足夠的力量對西南用兵,以武力統一中國,完成帝業。如果陸榮廷不在廣西舉兵反對帝製,蔡鍔所率的護國軍一定會被袁擊敗,反袁的力量將潰不成軍。可惜當時袁智者千慮,竟有一失,對馮對陸都存猜忌之心,使馮坐觀成敗,而陸站起來反對,袁的帝業遂告失敗。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