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電報全是牢騷,雖然沒有明言反對帝製,可是其意卻唿之欲出,且是袁親信中首先勸袁退位的。
自馮的電報發表後,北方軍閥們就紛紛通電勸退。袁對馮的電報不能不答覆,他仍然用顧左右而言它的態度作答:
“銑電悉。該上將軍憂心大局,切實陳詞,披覽再三,莫名嘉佩。集權之爭,采自東鄰,法律專家,言之成理。頃以施行未善,利少害多,誠有如該上將軍所言者。琴瑟不調,則改弦更張,自當別訂政治保邦之計。該上將軍如有辦法,尚望詳細指陳以備採用,……現在停戰期內,亟應早日解決,息事寧人。該上將軍謀國真誠,務望會商各省,迅籌調停之法。至於引咎已往,補過將來,予雖不德,敢忘忠告!”
到4月26日,馮不再含混其詞了,其致徐世昌、王世珍、段祺瑞“三元老”之一電如下:
“元首統馭民國,四年於茲,鹹以保邦製治望之一人。乃帝製發生,未及數月,一時輿論大變,實緣威信已墜,人心已渙,縱挾萬鈞之力,難為駟馬之追。國璋對元首具有特別感情,特以耿直性成,未能隨時俯仰,他人肆其讒構,不免浸潤日深,遂致因間生疏,因疑生忌,倚若心腹,而密勿不盡與聞(帝製之初),責以事功,而舉動複多牽掣(張、倪監視)。減其軍費,削其實權,各省兵力四分,統係不一,滬上一隅,複與中央直接。……近以政府電知川省協議和解條件,與國璋用意略同,方且擔任調人,冀迴劫運。惟報載陳將軍所致中央一電,聲明蔡鍔提出條件後,滇、黔對於第一條未能滿意,而此間接到處轉陳電,似將首段刪節。值此事機危迫,猶不肯相見以誠,調人暗於內容,將從何處著手?……大總統本一代英傑,於舉國大勢諒已洞燭靡遺。頃者段將軍離奉入京(被逐也),未見明令,倪將軍調防湘省,湘又拒絕。……至財政之困窘,軍心之懈怠,上交之困難,物議之沸騰,事實昭然,無可諱飾。……察時度理,毋寧敝屣尊榮,亟籌自全之策。……苟長此遷延,各省動搖,寢至交通斷絕,國璋縱不忘舊誼,獨以擁護中央相號召,亦恐應者無人,則大總統孤立寡援,來日殊不堪設想。……諸公誼屬故人,近參機要,請以國璋電文上陳省覽。”
袁最怕看這一類的電報,他認為他的親信的這類電報比蔡鍔、唐繼堯的電報更可怕。
由於馮既侶始於前,所以各省勸退電比之以前的勸進電更多,而勸退最力的就是那些從前籲懇速正大位刻不容緩的人。隻有“孤忠耿耿”的王占元一言不發。
於是,袁乃派阮忠樞南下向馮國璋疏通,當阮忠樞南下之前,有段故事值得一寫。
一天,袁把公府顧問張國淦找到府裏來(張丁內艱,不肯做官,僅接受這個虛銜)。向之說:“我打算讓位給宋卿(黎元洪),但是宋卿不懂公事。請你向他說,請他到府裏來和我一同辦公,讓他的公事摸熟了,我就放心退位了。”張說:“總統與副總統之間,平日是哪位傳話?”袁應以“楊五(楊士琦)。”張就推開來說:“那麽還是請杏丞傳話的好。”
張是湖北人,袁想利用他以同鄉人資格探聽黎的口氣。張既不肯去,袁隻好和他瞎扯。
袁說:近日外間輿論如何?張答:都在討論退位的問題。袁問:你看,退位好不退位好?張答:要從三方麵分析一下:外交、軍事和輿論。袁說:什麽輿論?我看中國就沒有這件東西。外交我很有把握(實則無把握)。三者的重心是軍事。你看,蔡鬆坡打得倒我嗎?……(他臉上泛著冷笑。)張答:時局重心,在東南而非西南。袁問:什麽,你說華甫(馮國璋)嗎?……(態度極不自然。)張答:華甫做了總統幾十年的部下,知道他的莫如總統。我是局外人,不敢妄置一詞。袁問:你以為華甫左袒則左勝,右袒則右勝嗎?……(又像在平心靜氣地討論這問題。)張答:左右袒倒不怕,獨怕他不左不右耳!……(意思是說以第三者自居,處於敵友之間最難應付。)袁……(微嘆,無語。)張說:我想有八個字貢獻總統:“急流勇退,實至名歸。”袁……(仍無語,又重複地哼了一聲。)
等到張退下來的時候,袁又喚他轉來說:“你去和菊人一談。”張的兄弟國溶是徐世昌的得意門生。張赴到徐宅,徐剛剛駕好了車,對他說:“請你寬坐一會兒。我應公府的電召,馬上就迴。”隔了不久,徐果然從公府迴來了,並且說:“你剛才向他所說:
‘不左不右’的一句話,他倒聽得頗入耳。因此他叫我去,問計於我,我胡亂地答以‘派人疏通一下’,他現在叫鬥瞻(阮忠樞)去了。”
北洋軍閥史話
九十一、馮、張、倪南京會議
當四川方麵停戰後,袁就散播一個謠言:“蔡鍔已承認元首仍居大總統之地位。”
這個空氣是給北洋係軍人再次團結的機會,因為倘若護國軍方麵不把袁打倒,袁仍可作死灰複燃的打算,北洋軍係也不會麵臨四分五裂,所以他派阮忠樞到南京訪馮,要馮聯絡未獨立各省軍民長官發出一個擁袁仍居總統之位的聯名電,藉以表示北洋係仍有團結表現。
馮認為目前正和護國軍停戰談和,不能製造過份緊張的空氣使局麵惡化。他主張最好先作內部的協調,聯合未獨立各省的軍政首長,在南京舉行會議,取得本身意見和步調的一致,才能有發言權。馮這個意見袁當然同意,其實這是馮的一個詭計,他由北洋係的實力派藉此而達成真正的北洋領袖地位,同時利用這個時機在政治上渾水摸魚,他想仿照辛亥革命各省代表在南京組織臨時參議院的辦法,選出臨時總統,然後召集國會,產生正式總統。他以東道主和盟主資格,被推為臨時總統是有可能的。同時還可以提出懲辦洪憲禍首和大赦黨人等條件以討好護國軍和國民黨。馮的如意算盤中,包括他和梁啓超、陸榮廷的關係,他相信護國軍方麵會爭取他來倒袁,如果他真被推為臨時大總統,袁豈不是“不推自倒”了。在護國軍來說,也不必再流血就可以達到反袁勝利的目的。
馮根據這個假想,就打電報請張勳、倪嗣沖二人提出解決時局的具體辦法,以便作為三人的聯合意見向南京會議提出。
不料張勳目的完全和馮不同,張勳一心想複辟,推戴遜清廢帝宣統,張認為在複辟條件尚未成熟以前,不妨仍以袁過渡。張勳對袁有恩有怨,二次革命後他進占南京,袁迫他去徐州,這是怨,然而阮忠樞曾先後三次到徐州,許了他很多條件,袁且首先發表他督理安徽軍務,總算有恩。張勳覺得這時維持袁總比捧馮有利,所以他主張維持袁的總統地位。他的解釋是自袁承認帝位以來,總統地位業已喪失,今後的總統既不能由國會產生,就隻能根據清朝皇帝賦予袁以組織共和政府的主權命令,把這道命令的有效時間延長到現在,袁做總統才是合法的,和名正言順的。
</br>
自馮的電報發表後,北方軍閥們就紛紛通電勸退。袁對馮的電報不能不答覆,他仍然用顧左右而言它的態度作答:
“銑電悉。該上將軍憂心大局,切實陳詞,披覽再三,莫名嘉佩。集權之爭,采自東鄰,法律專家,言之成理。頃以施行未善,利少害多,誠有如該上將軍所言者。琴瑟不調,則改弦更張,自當別訂政治保邦之計。該上將軍如有辦法,尚望詳細指陳以備採用,……現在停戰期內,亟應早日解決,息事寧人。該上將軍謀國真誠,務望會商各省,迅籌調停之法。至於引咎已往,補過將來,予雖不德,敢忘忠告!”
到4月26日,馮不再含混其詞了,其致徐世昌、王世珍、段祺瑞“三元老”之一電如下:
“元首統馭民國,四年於茲,鹹以保邦製治望之一人。乃帝製發生,未及數月,一時輿論大變,實緣威信已墜,人心已渙,縱挾萬鈞之力,難為駟馬之追。國璋對元首具有特別感情,特以耿直性成,未能隨時俯仰,他人肆其讒構,不免浸潤日深,遂致因間生疏,因疑生忌,倚若心腹,而密勿不盡與聞(帝製之初),責以事功,而舉動複多牽掣(張、倪監視)。減其軍費,削其實權,各省兵力四分,統係不一,滬上一隅,複與中央直接。……近以政府電知川省協議和解條件,與國璋用意略同,方且擔任調人,冀迴劫運。惟報載陳將軍所致中央一電,聲明蔡鍔提出條件後,滇、黔對於第一條未能滿意,而此間接到處轉陳電,似將首段刪節。值此事機危迫,猶不肯相見以誠,調人暗於內容,將從何處著手?……大總統本一代英傑,於舉國大勢諒已洞燭靡遺。頃者段將軍離奉入京(被逐也),未見明令,倪將軍調防湘省,湘又拒絕。……至財政之困窘,軍心之懈怠,上交之困難,物議之沸騰,事實昭然,無可諱飾。……察時度理,毋寧敝屣尊榮,亟籌自全之策。……苟長此遷延,各省動搖,寢至交通斷絕,國璋縱不忘舊誼,獨以擁護中央相號召,亦恐應者無人,則大總統孤立寡援,來日殊不堪設想。……諸公誼屬故人,近參機要,請以國璋電文上陳省覽。”
袁最怕看這一類的電報,他認為他的親信的這類電報比蔡鍔、唐繼堯的電報更可怕。
由於馮既侶始於前,所以各省勸退電比之以前的勸進電更多,而勸退最力的就是那些從前籲懇速正大位刻不容緩的人。隻有“孤忠耿耿”的王占元一言不發。
於是,袁乃派阮忠樞南下向馮國璋疏通,當阮忠樞南下之前,有段故事值得一寫。
一天,袁把公府顧問張國淦找到府裏來(張丁內艱,不肯做官,僅接受這個虛銜)。向之說:“我打算讓位給宋卿(黎元洪),但是宋卿不懂公事。請你向他說,請他到府裏來和我一同辦公,讓他的公事摸熟了,我就放心退位了。”張說:“總統與副總統之間,平日是哪位傳話?”袁應以“楊五(楊士琦)。”張就推開來說:“那麽還是請杏丞傳話的好。”
張是湖北人,袁想利用他以同鄉人資格探聽黎的口氣。張既不肯去,袁隻好和他瞎扯。
袁說:近日外間輿論如何?張答:都在討論退位的問題。袁問:你看,退位好不退位好?張答:要從三方麵分析一下:外交、軍事和輿論。袁說:什麽輿論?我看中國就沒有這件東西。外交我很有把握(實則無把握)。三者的重心是軍事。你看,蔡鬆坡打得倒我嗎?……(他臉上泛著冷笑。)張答:時局重心,在東南而非西南。袁問:什麽,你說華甫(馮國璋)嗎?……(態度極不自然。)張答:華甫做了總統幾十年的部下,知道他的莫如總統。我是局外人,不敢妄置一詞。袁問:你以為華甫左袒則左勝,右袒則右勝嗎?……(又像在平心靜氣地討論這問題。)張答:左右袒倒不怕,獨怕他不左不右耳!……(意思是說以第三者自居,處於敵友之間最難應付。)袁……(微嘆,無語。)張說:我想有八個字貢獻總統:“急流勇退,實至名歸。”袁……(仍無語,又重複地哼了一聲。)
等到張退下來的時候,袁又喚他轉來說:“你去和菊人一談。”張的兄弟國溶是徐世昌的得意門生。張赴到徐宅,徐剛剛駕好了車,對他說:“請你寬坐一會兒。我應公府的電召,馬上就迴。”隔了不久,徐果然從公府迴來了,並且說:“你剛才向他所說:
‘不左不右’的一句話,他倒聽得頗入耳。因此他叫我去,問計於我,我胡亂地答以‘派人疏通一下’,他現在叫鬥瞻(阮忠樞)去了。”
北洋軍閥史話
九十一、馮、張、倪南京會議
當四川方麵停戰後,袁就散播一個謠言:“蔡鍔已承認元首仍居大總統之地位。”
這個空氣是給北洋係軍人再次團結的機會,因為倘若護國軍方麵不把袁打倒,袁仍可作死灰複燃的打算,北洋軍係也不會麵臨四分五裂,所以他派阮忠樞到南京訪馮,要馮聯絡未獨立各省軍民長官發出一個擁袁仍居總統之位的聯名電,藉以表示北洋係仍有團結表現。
馮認為目前正和護國軍停戰談和,不能製造過份緊張的空氣使局麵惡化。他主張最好先作內部的協調,聯合未獨立各省的軍政首長,在南京舉行會議,取得本身意見和步調的一致,才能有發言權。馮這個意見袁當然同意,其實這是馮的一個詭計,他由北洋係的實力派藉此而達成真正的北洋領袖地位,同時利用這個時機在政治上渾水摸魚,他想仿照辛亥革命各省代表在南京組織臨時參議院的辦法,選出臨時總統,然後召集國會,產生正式總統。他以東道主和盟主資格,被推為臨時總統是有可能的。同時還可以提出懲辦洪憲禍首和大赦黨人等條件以討好護國軍和國民黨。馮的如意算盤中,包括他和梁啓超、陸榮廷的關係,他相信護國軍方麵會爭取他來倒袁,如果他真被推為臨時大總統,袁豈不是“不推自倒”了。在護國軍來說,也不必再流血就可以達到反袁勝利的目的。
馮根據這個假想,就打電報請張勳、倪嗣沖二人提出解決時局的具體辦法,以便作為三人的聯合意見向南京會議提出。
不料張勳目的完全和馮不同,張勳一心想複辟,推戴遜清廢帝宣統,張認為在複辟條件尚未成熟以前,不妨仍以袁過渡。張勳對袁有恩有怨,二次革命後他進占南京,袁迫他去徐州,這是怨,然而阮忠樞曾先後三次到徐州,許了他很多條件,袁且首先發表他督理安徽軍務,總算有恩。張勳覺得這時維持袁總比捧馮有利,所以他主張維持袁的總統地位。他的解釋是自袁承認帝位以來,總統地位業已喪失,今後的總統既不能由國會產生,就隻能根據清朝皇帝賦予袁以組織共和政府的主權命令,把這道命令的有效時間延長到現在,袁做總統才是合法的,和名正言順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