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濟光在四麵楚歌中,乃向北京請示如何應付?同時請派大軍增援。袁世凱乃密令龍“獨立擁護中央”,另電駐上海的第十師速行援粵,第十師防務則由駐南苑的十二師接防。運兵行動尚未開始,4月4日寄碇廣州的寶璧、江大兩兵艦竟參加義軍,投入魏邦平部,魏遂統率艦隊駛抵海珠,預備攻城。


    4月6日龍濟光、張鳴岐宣布廣東獨立,布告如下:“為布告事:現據廣東紳學各界全體公呈,粵省連年災患,地方已極凋零。近來各省多已反對袁氏,宣布獨立,粵省危機四伏,糜爛堪虞。各界全體為保持全省人民生命財產起見,群眾公議,聯請龍上將軍為廣東都督,以原有職權保衛地方,維持秩序。此係擁護共和,天經地義,請即剛斷執行等情。查閱來呈,持議甚韙。本都督身任地方,自以維持治安為前提,刻經通電各省、各機關、各團體及本省各屬地方文武官,即日宣布獨立。所有各地方商民人等,及各國旅粵官商,統由本都督率領所屬文武官擔任保護,務須照常安居營業,毋庸驚疑。如有不逞之徒,假託民軍,借端擾害治安,即為人民公敵,本都督自當嚴拿重辦,以盡除莠安良之責。其各同心協力,保衛安寧,有厚望為。特此布告。”


    廣東的獨立是假獨立,是奉袁世凱密令獨立,獨立而擁護北京,等於不獨立,所以接著就發生了“海珠事變”,前中國銀行行長湯覺頓代表廣西到廣州來和龍濟光、張鳴岐接洽,竟於4月12日在海珠遇害。


    海珠事變後譚學衡乃急電陸、梁,電雲:“梧州探投陸都督梁任公台鑒:今日海珠會議,湯君覺頓、舍弟學夔當場受槍殞命,王君協吉、呂君清受重傷,隨後亦斃。當經力請龍、張兩公,終始維持,毋使廣東糜爛,均盼召從星夜來粵,妥商善後辦法,全粵幸甚。”龍濟光、張鳴岐對海珠事變的責任完全推到蔡乃煌和顏啟漢身上,蔡乃煌是奉袁克定之命到廣東來搞鴉片煙籌措帝製經費的,他當然反對廣東獨立,顏啟漢是粵軍將領。


    這時候由於廣東各地民軍蜂起,龍濟光的號令不出廣州,當然害怕廣西大軍壓境,所以極力向廣西方麵解釋,陸榮廷遂提出幾個條件:一交出禍首蔡乃煌、顏啟漢,二分調警衛軍出省,三龍軍一半須隨護國軍出征江西,四陸榮廷等到廣州,寓所自擇,龍鬚讓出東園給陸軍駐紮。最後措施結果,議定四款是:(一)查辦海珠禍首;(二)請陸榮廷、梁啓超到粵維持粵局;(三)陸、梁電飭廣東省內各路護國軍暫停進攻,靜待解決;(四)嚴辦土匪,保衛地方。


    龍濟光想用商談來拖,以待大局變化,所以海珠禍首顏啟漢聞風先逃,潛匿上海。


    陸、梁見龍毫無誠意,於是由梧州順流而下向廣東進軍,進至肇慶,肇慶鎮守李耀漢歡迎桂軍,陸、梁乃聯袂發表告龍濟光及廣東軍界全體將士通電,全文如下:


    龍都督並分送軍界全體將校士卒公鑒:榮廷、啟超承龍都督之招,來粵共商大計,本擬輕裝減從,星夜馳來,嗣疊接龍都督四電,力言北伐救國之急務,作兩粵會師進取之遠猷,敦迫率重兵來會,榮廷等義無可諉,隨帶桂軍萬人,次第東下,此事純出於龍都督之意,專為國家前途起見,與兩粵內部交涉,毫無關係。仍恐軍界諸君及粵中父老,或有誤會,謹先將榮廷等之心跡及計劃,披瀝陳之。榮廷生性恬淡率直,毫無爭權貪位之心。粵中軍界,多有曾與榮廷共事者,當能深知其為人。今迫於公義,揮淚興師,自行督兵,出境北伐,並廣西都督一席,亦不願久居。今茲來粵,隻欲以旬日之間,議定大計,即行北上,斷不能久淹滯粵境。外間或有慮榮廷到粵,粵中軍界將有變動。榮廷敢矢信,誓保其必無。望我軍界諸君,推誠信之。至於啟超本一介書生,於軍事素無所知,其不願幹預軍政,自無待論。其對於各黨派之賢俊,惟有敬受,絕無偏袒。兩年以來,專意於社會教育事業,與黨派久脫離關係。此次迫於義憤,勉從諸君子之後,竭其棉薄。首義之始,即自誓無論何種地位,斷不肯居,若有相強,惟有引身而退。今次來粵,惟本恭敬桑梓之心,稍盡維持調護之責。粵事粗定,便須遊曆他方,更思自效,此來於粵中軍界,絕無影響,更何待言?須知今之國賊,實為袁氏。袁氏一日不退,國患一日不息。今袁勢日趨窮蹙,然淫威積之既久,摧陷尚費全力,我軍全力報國,正在此時。若兩粵境內秩序安謐,無內顧之憂,自能出其勁旅,迅定中原。若內部自生葛藤,則為敵所乘,勢將自潰,更何所挾持以救國,而身家權位,更何所託。龍督與榮廷、啟超有鑑於此,故一月以來,苦心調護,務成兩粵一家,同心禦侮之局。耿耿血誠,可表天日。想我軍人必能深會此意也。特此先行馳告。其北伐進取方略,俟與龍督會晤後,當決定迅速進行。凡我軍人誌切從戎者,請各安待,必有以償諸君之壯誌也。陸榮廷、梁啓超。鹹。印。


    接著陸榮廷命莫榮新率軍五千進抵三水,由於三水離廣州不遠,所以龍濟光不能不力求妥協,乃偕張鳴岐親赴肇慶與陸、梁會商,成立五項協議;(一)廣東獨立後仍由龍濟光為都督;(二)肇慶設立兩廣都司令部,舉岑春煊為都司令;(三)懲處禍首蔡乃煌死刑;(西)從速北伐;(五)各地民軍自岑春煊入粵後設法撫綏,並自三水劃清防界,以馬口為界,西南以上歸魏邦平、李耀漢、陸蘭清防守,西南以下歸龍軍防守。


    4月20日龍由肇慶返廣州,著手組織廣東護國軍三個軍,做出整裝待發姿態。


    24日龍把蔡乃煌交給譚學衡解往長堤槍斃。


    北洋軍閥史話


    八十六、浙江獨立


    4月12日浙江繼廣東之後宣布獨立,算是護國倒袁宣布獨立的第五個省份。浙江獨立和滇、黔、粵、桂不同的是它在地區中屬於東南,且和以前各省地勢上並不毗連。促成浙江獨立的,是因為袁打算把駐防上海的北洋軍第十師開駐浙江,因此激起浙江方麵的反對。在杭州的第二旅旅長童葆暄、警察廳長夏超、寧波獨立旅旅長周鳳岐、嘉湖鎮守使呂公望、台州鎮守使張載陽等都有獨立趨向。浙江將軍朱瑞首鼠兩端,他仍採取第二次革命時的老路子不宣布獨立,外間且傳說朱擬誘殺童葆暄以肅清反側,童遂於4月11日先下手為強,進攻將軍署,朱瑞聞變遂從後門逃之夭夭。第二天童召集省城代表集會商量推舉浙江都督,當時浙江軍界找不出一個力能控製全省的人物,大家遂推舉當時富有人望的浙江省巡按使屈映光擔任都督。屈是袁所賞識的人,他對大家說:“我隻能以巡按使名義暫兼總司令,維持地方秩序。”屈的目的是保全浙江,不使動亂損害了浙江,所以他又和淞滬護軍使、北洋軍第四師長楊善德訂立了“淞滬互不侵犯條約”。


    浙江宣告獨立後,由軍方人士聯名發表通電,全文雲:


    “北京政事堂,統率辦事處,各部院長,各省軍民長官,軍警商學各界公鑒:滇黔首義,舉國景從,公理真誠,皎如天日。公望等徇吾浙軍民各界之切望,全體一致於真日宣布獨立,公推屈映光為都督。士氣奮發,秩序晏然,堪以奉告。溯自辛亥發難,共和告成,海內喁喁,翹首待治。項城以國民付託之重,忘天下為公之心,背棄誓言,破壞《約法》箝塞輿論,劫製正人,外債崇於祁山,苛政猛如虓虎,致閭閻無樂生之氣,道路多籲嗟之人。猶複託名籌安,希圖帝號。詭密之電騰笑於友邦,警告之聲皇皇於五國。不知惟信可以立國,惟德可以服人,狙公之術既窮,土崩之局乃見。公望等於國事豈敢輕試,於項城非有私仇,此次仗義興師,枕戈待命,理無反顧,義無還心,實欲將順眾情,鞏固民國。蓋以飄搖風雨,國勢已屬可危。如其朝四暮三,魯難伊於何底?欲減除時局之危難,清弭國內之戰禍,則不得不鑒天下之大勢,示亡秦之決心。權利本無可言,危險更非所計。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中國豈袁家之中國?項城果尚有愛民惜己之心,宜速為潔身避賢之計,庶足示光明之度,猶不失退讓之情。清室尚能以組織全權授諸項城,項城豈不能效法舊君授諸馮、段。馮公在南、段公在北,布置既周於前,禍患自無憂於後。況乎《約法》具存,條文可據,代理既久經規定,爭議自無從發生。方今四海分崩,眾心離渙,川湘北旅,挫敗相尋,各省風雲,日益緊迫。項城亦當知大勢之既去,覆水之難收,佳兵不祥,群情可見,當不為旦夕之延,以重其殃民之咎。矧威信既失,將何以臨民?果擁兵負嵎,則敗亡可待。公望等謹整飭軍旅,嚴陣以待。庶幾海內君子,鑒此微忱。掬血陳詞,佇侯明教!呂公望、張載陽、周鳳歧、童荷暄、王桂林、夏超、俞偉、顧乃斌、徐則恂、童紹基、王萼、施承誌、李煒章、吳鍾鎔、傅其永、來偉良、李全義、伍文淵、韓紹基、汪鎬基、王文慶、莫永貞、張翅、裘紹、葛敬忠等。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