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四川總督錫良實在是位可敬可愛的人物,能識拔人才,而且禮賢下士,他一聽陳宦來見,即問明陳下榻的客棧,第二天微服簡從去拜防陳。陳這時不過廿多歲,見到不速之客來訪,接談之下,才知就是聲勢煊赫的錫製軍,兩人促膝暢談,錫對陳大為傾佩,認為陳不但有學問,而且知兵,第二天立刻發表陳為四川講武堂提調。由於這一經曆,後來的四川軍人劉湘、劉成勛、劉存厚等多出陳門下。錫良調任雲貴總督,又把陳調到雲南任講武堂堂長,後來錫良繼徐世昌為東三省總督,陳亦追隨赴關外,辦講武學堂。錫早想提撥陳為統製,隻因陳資格不夠,不是暗中給他捐一個四品京堂,不久便派陳為廿鎮統製。錫良之於陳宦確是有知遇之恩,官場常有受恩深重,感激涕零的口語,這句話在陳宦對錫良來說,實在是千真萬確的。
陳宦受錫良的特達知遇,曾赴歐洲考察,迴國後任清鄉督辦。錫良生病辭官後,陳又受知於袁世凱,這時的陳宦已經名滿海內,有湖北三傑之譽。這三傑是吳祿貞、藍天蔚、陳宦。陳在袁的下麵,是重要的軍事智囊之一,專責川、滇、黔、粵、桂五省軍務,且為統率辦事處的中堅分子。民國三年蔡鍔由雲南都督內調後,袁派蔡為統率辦事處處員,陳蔡兩人相處甚歡,有英雄相惜之感。一來蔡是湖南人,陳是湖北人,兩湖素有大同鄉之誼;二來蔡的出身,和陳相同,均是貧窮出身,也均靠自己苦讀奮鬥見重於世;三來蔡受知於雲貴總督李經羲,和陳受知於雲貴總督錫良如出一轍,蔡的門生故吏遍西南,陳的門生故吏也遍西南。有此多種因素,兩人往還甚密,魚水相歡,並且互相敬重。
日後蔡領導護國倒袁,和陳相拒於四川,也靠了這一段友誼而收最後迫袁退位之功。
陳二爺由京動身時,北京文武長官紛紛到車站送行,汽車排成一字長蛇陣,沿途軍警密布,鐵路兩旁和月台上都是人山人海。一個軍務會辦,在北京城裏並不算是一個夠威風的人,可是,陳宦卻身價不同,他離京的這種排場,在北京除了歡迎孫中山先生和黎元洪有過這麽熱鬧場麵外,還沒有別的送往迎來有如此局麵。
民國4年3月12日,陳宦乘火車抵達漢口大智門,湖北文武官吏都排隊到車站歡迎,場麵盛大,氣派煊赫,誰會想到,20年前一個窮書生,連迴家吃一餐飯都不敢的,而今卻衣錦榮歸了。3月18日彰武上將軍“幹殿下”段芝貴、幫辦王占元特備大紅帖把陳和他的隨員都接過江來,宴以極豐盛的筵席,珠烹玉饌,極一時之盛,賓主極為歡洽。
陳宦一行浩浩蕩蕩於3月24日抵沙市,26日到宜昌,沿途禮炮震耳欲聾。船過巫峽,陳不勝感觸,20年前種種注到心頭,往事如煙,為之黯然,乃在船上作了一首五言詩,詩曰:
“二十年前事,追恩亦愴神;有門常閉雪,無甑可生塵。
世態驚奇險,家貧累老親,迴首望鄉國,蹉子又西征。”
陳到成都後,四川巡按使陳廷傑,因丁艱請假,職務由財政廳長劉瑩澤代行,袁就於5月1日下令派陳兼任四川巡按使。6月22日令調成武將軍胡景伊入覲,派陳督理四川軍務。陳就職後以胡鄂公為軍署一等秘書官,這職務實際就是秘書長,軍務科長王某,軍需科長馬觀生,另以雷飈為劉存厚部旅長。後三人都是湖南人,並且都是蔡鍔薦給陳的,陳、蔡相得於此更可證實。
陳督川後,立刻做了兩件事:一為清鄉剿匪,一為督修皇城。皇城仿北京宮殿式,朱甍畫棟,奪目壯觀。川人奇怪,以陳的長才,不見有經世大策,卻致力於此不急之務,問之於陳,陳說:“我是替老大當差的,將來他也許會封為蜀王,我不能不替他準備好府邸。”別人說:“他是太子,太子應該留在京裏,為何出就藩封?”陳答:“依我看,儲位不一定輪得到他,老頭子有立愛不立長的意思,可能老五克權有希望。”問的人說:
“如果老大到四川,將軍往何處去呢?”陳笑了一笑答:“我大約又走老路,從前我是由四川到雲南,將來可能也是這個途徑,命中注定我的任務是開路先鋒。”
北洋軍閥史話
六十九、楊度和籌安會
袁的帝製活動,有兩個外國才子和一個中國才子支持。兩個外國才子,一個是公府政治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博士,一個是公府法律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博士。袁搬出這兩個洋才子,是有深意的。美國博士古德諾以精通政治學聞名於世,他竟發表專文認為共和不適合中國國情,那就足以證明中國是該行帝製了;而有賀長雄主張中國改行帝製,有賀是日本法學家,日本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強國,如果中國改行帝製,則亦將步武日本為亞洲強國了。至於一個中國才子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度。楊在袁的智囊中,代表新派,他自認是袁袖中的一張王牌,不料袁選內閣總理也好,選國務卿也好,總選不上他,他真是一肚悶氣。他擔任“漢口商場督辦”,越做越無聊,民國3年4月辭去這個督辦,迴任北京的參政,由老袁的智囊一變而為太子袁克定的智囊。這時袁身邊最接近的是內史夏壽田,夏是楊的同鄉又兼同學,年少而有才名,其入袁幕也是楊所介紹。內史長阮忠樞雖是袁在小站時代的老幕僚,可是他這時鴉片菸癮很重。另一小站時代的老幕僚張一麐則專任政事堂的機要局長。袁每天一大早就到籤押房,按時到公的隻有夏壽田一人,所以遇事都和夏商量,夏由此一變而為袁身邊親信,知道袁的動向和意圖。夏既是楊度所介紹,楊、夏關係自是極為接近,夏經常到楊家吃晚飯,因此夏所知道的事,楊也知道。
楊度既然對袁的意圖完全了解,乃撰了一篇《君憲救國論》,交夏壽田轉呈給袁,袁看了擊節讚賞,連聲說:“真乃曠代逸才也。”遂把這篇大作寄給段芝貴,令他秘密付印。
“曠代逸才”四字是民國3年5月袁親題橫匾贈給楊度,楊有謝恩折:
“為恭達謝忱事:五月卅一日奉大總統策令,楊度給予匾額一方,此令等因。奉此。
旋因政事堂頒到匾額,賜題‘曠代逸才’四字,當即敬謹領受。伏念度猥以微材,謬參眾議,方慚溺職,忽荷品題,維祓飾之逾恆,實悚惶之無地。幸值大總統獨膺艱巨,奮掃危疑,度得以憂患之餘生,際開明之嘉會,聲華謬竊,返躬之疚彌多,皮骨僅存,報國之心未已。所有度感謝下忱,理合恭呈大總統鈞鑒!”
對日問題告一段落後,就有投機政客徐佛蘇、丁世嶧等看出袁的隱衷,秘密呈請袁改行帝製,袁命夏壽田把這些意見就商於楊度。袁初意是想叫楊做一個居間人,與徐、丁等聯絡,幕後指揮徐佛蘇等組織一個研究國體問題的學術團體,併網羅一些名流參加,使這個團體能影響和領導民意,借為帝製打下基礎。袁自己既不能發號施令。也不能親自指揮,因此由楊擔任最為適當。不要楊出麵,是因為楊和袁關係太深,色彩太濃,楊出麵就讓人看出這是自拉自唱的戲。
</br>
陳宦受錫良的特達知遇,曾赴歐洲考察,迴國後任清鄉督辦。錫良生病辭官後,陳又受知於袁世凱,這時的陳宦已經名滿海內,有湖北三傑之譽。這三傑是吳祿貞、藍天蔚、陳宦。陳在袁的下麵,是重要的軍事智囊之一,專責川、滇、黔、粵、桂五省軍務,且為統率辦事處的中堅分子。民國三年蔡鍔由雲南都督內調後,袁派蔡為統率辦事處處員,陳蔡兩人相處甚歡,有英雄相惜之感。一來蔡是湖南人,陳是湖北人,兩湖素有大同鄉之誼;二來蔡的出身,和陳相同,均是貧窮出身,也均靠自己苦讀奮鬥見重於世;三來蔡受知於雲貴總督李經羲,和陳受知於雲貴總督錫良如出一轍,蔡的門生故吏遍西南,陳的門生故吏也遍西南。有此多種因素,兩人往還甚密,魚水相歡,並且互相敬重。
日後蔡領導護國倒袁,和陳相拒於四川,也靠了這一段友誼而收最後迫袁退位之功。
陳二爺由京動身時,北京文武長官紛紛到車站送行,汽車排成一字長蛇陣,沿途軍警密布,鐵路兩旁和月台上都是人山人海。一個軍務會辦,在北京城裏並不算是一個夠威風的人,可是,陳宦卻身價不同,他離京的這種排場,在北京除了歡迎孫中山先生和黎元洪有過這麽熱鬧場麵外,還沒有別的送往迎來有如此局麵。
民國4年3月12日,陳宦乘火車抵達漢口大智門,湖北文武官吏都排隊到車站歡迎,場麵盛大,氣派煊赫,誰會想到,20年前一個窮書生,連迴家吃一餐飯都不敢的,而今卻衣錦榮歸了。3月18日彰武上將軍“幹殿下”段芝貴、幫辦王占元特備大紅帖把陳和他的隨員都接過江來,宴以極豐盛的筵席,珠烹玉饌,極一時之盛,賓主極為歡洽。
陳宦一行浩浩蕩蕩於3月24日抵沙市,26日到宜昌,沿途禮炮震耳欲聾。船過巫峽,陳不勝感觸,20年前種種注到心頭,往事如煙,為之黯然,乃在船上作了一首五言詩,詩曰:
“二十年前事,追恩亦愴神;有門常閉雪,無甑可生塵。
世態驚奇險,家貧累老親,迴首望鄉國,蹉子又西征。”
陳到成都後,四川巡按使陳廷傑,因丁艱請假,職務由財政廳長劉瑩澤代行,袁就於5月1日下令派陳兼任四川巡按使。6月22日令調成武將軍胡景伊入覲,派陳督理四川軍務。陳就職後以胡鄂公為軍署一等秘書官,這職務實際就是秘書長,軍務科長王某,軍需科長馬觀生,另以雷飈為劉存厚部旅長。後三人都是湖南人,並且都是蔡鍔薦給陳的,陳、蔡相得於此更可證實。
陳督川後,立刻做了兩件事:一為清鄉剿匪,一為督修皇城。皇城仿北京宮殿式,朱甍畫棟,奪目壯觀。川人奇怪,以陳的長才,不見有經世大策,卻致力於此不急之務,問之於陳,陳說:“我是替老大當差的,將來他也許會封為蜀王,我不能不替他準備好府邸。”別人說:“他是太子,太子應該留在京裏,為何出就藩封?”陳答:“依我看,儲位不一定輪得到他,老頭子有立愛不立長的意思,可能老五克權有希望。”問的人說:
“如果老大到四川,將軍往何處去呢?”陳笑了一笑答:“我大約又走老路,從前我是由四川到雲南,將來可能也是這個途徑,命中注定我的任務是開路先鋒。”
北洋軍閥史話
六十九、楊度和籌安會
袁的帝製活動,有兩個外國才子和一個中國才子支持。兩個外國才子,一個是公府政治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博士,一個是公府法律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博士。袁搬出這兩個洋才子,是有深意的。美國博士古德諾以精通政治學聞名於世,他竟發表專文認為共和不適合中國國情,那就足以證明中國是該行帝製了;而有賀長雄主張中國改行帝製,有賀是日本法學家,日本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強國,如果中國改行帝製,則亦將步武日本為亞洲強國了。至於一個中國才子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度。楊在袁的智囊中,代表新派,他自認是袁袖中的一張王牌,不料袁選內閣總理也好,選國務卿也好,總選不上他,他真是一肚悶氣。他擔任“漢口商場督辦”,越做越無聊,民國3年4月辭去這個督辦,迴任北京的參政,由老袁的智囊一變而為太子袁克定的智囊。這時袁身邊最接近的是內史夏壽田,夏是楊的同鄉又兼同學,年少而有才名,其入袁幕也是楊所介紹。內史長阮忠樞雖是袁在小站時代的老幕僚,可是他這時鴉片菸癮很重。另一小站時代的老幕僚張一麐則專任政事堂的機要局長。袁每天一大早就到籤押房,按時到公的隻有夏壽田一人,所以遇事都和夏商量,夏由此一變而為袁身邊親信,知道袁的動向和意圖。夏既是楊度所介紹,楊、夏關係自是極為接近,夏經常到楊家吃晚飯,因此夏所知道的事,楊也知道。
楊度既然對袁的意圖完全了解,乃撰了一篇《君憲救國論》,交夏壽田轉呈給袁,袁看了擊節讚賞,連聲說:“真乃曠代逸才也。”遂把這篇大作寄給段芝貴,令他秘密付印。
“曠代逸才”四字是民國3年5月袁親題橫匾贈給楊度,楊有謝恩折:
“為恭達謝忱事:五月卅一日奉大總統策令,楊度給予匾額一方,此令等因。奉此。
旋因政事堂頒到匾額,賜題‘曠代逸才’四字,當即敬謹領受。伏念度猥以微材,謬參眾議,方慚溺職,忽荷品題,維祓飾之逾恆,實悚惶之無地。幸值大總統獨膺艱巨,奮掃危疑,度得以憂患之餘生,際開明之嘉會,聲華謬竊,返躬之疚彌多,皮骨僅存,報國之心未已。所有度感謝下忱,理合恭呈大總統鈞鑒!”
對日問題告一段落後,就有投機政客徐佛蘇、丁世嶧等看出袁的隱衷,秘密呈請袁改行帝製,袁命夏壽田把這些意見就商於楊度。袁初意是想叫楊做一個居間人,與徐、丁等聯絡,幕後指揮徐佛蘇等組織一個研究國體問題的學術團體,併網羅一些名流參加,使這個團體能影響和領導民意,借為帝製打下基礎。袁自己既不能發號施令。也不能親自指揮,因此由楊擔任最為適當。不要楊出麵,是因為楊和袁關係太深,色彩太濃,楊出麵就讓人看出這是自拉自唱的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