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使館對於各國僑商、僑民的生命財產最為關心,變起時便致書袁世凱,請求保護洋商生命財產。北京崇文門內北至總布胡同口,以日本商業為多,3月2日起,凡日本商店均有日兵二名,荷槍守護。英使館則派專員乘車至天津各處訪問僑民。德使則派兵20名前往直隸井陘保護煤礦。外交團在給袁的公文中並質問袁是否繼續清朝所締結的各項條約。袁乃分函答覆各國公使,具內容為:(一)力阻各國分別調遣軍隊來京;(二)強調京師現已平靜,此後決無意外之虞,以及自己如何盡力維持現狀;(三)力陳此次兵變決不影響國際關係,所有清朝過去所締條約均將承認與信守。


    3月4日袁特派顏惠慶、富士英、曹汝霖等前往東交民巷,分赴各國使館慰問,並致謝各國軍隊協助彈壓。同時並有照會給各國使館,對此次兵變表示愧歉,並申明今後決不會再有意外,若萬一有變,損失外人財產,均由袁負責賠償一切損失。此外並派趙秉鈞、薑桂題、烏珍、曹錕、王占元等剴切曉諭部下,對於洋兵入京不可敵視,應互相友愛。更電民政部出示曉諭商民,勿相驚憂。


    袁世凱於4月6日發表告各軍書,情文並茂,特抄錄於下:


    “本大總統自小站創練陸軍以來,先後統兵近廿年,凡所以遇待我軍人者,無不以誠悃相孚,恩義相結,有功必賞,有勞必錄,有過必教,有罪必懲,秉大公之心,行至信之法,如家人肉骨之相愛,如師長子弟之相規,其在本部下由士卒擢升統將者,頗不乏人,而各將士等相從多年,亦皆聽我指揮,遵我約束。且不獨我陸軍為然,即我巡防各軍亦莫不同隸範圍,共遵號令,是以同胞之中鹹重氣誼,薄海之內蔚起聲名。至於武衛左軍創始於宋忠勤,飽經戰陣,懋著勤勞,迄今五十餘年,人皆推為勁旅。此皆無俟本大總統之贅言,亦我各軍同人所自喻而並堪其喻者也。近數年來本大總統養屙家園,無誌問世,四方多難,迫我出山,督師於餉械兩絀之秋,受任於國事阽危之日,焦思勞慮,心竭力逋,察大勢之所趨,順輿情之所向,始終希望惟以國利民福為依歸。幸得共和確定,眾誌翕然,南北東西各省,滿蒙迴藏各族,文電交馳,僉以大總統之任相屬。


    孫大總統複薦以自代,參議院正式選舉,全院一致均以大總統相推,南來歡迎各使亦並無堅持南行之意。統一政府行將成立,自維德薄曷足堪此,第念艱巨投遺,勉擔義務。


    值此民國初建,締構方新,如我軍界同人齊力一心,竭誠贊佐,從此太平可致,郅治可臻,非但鄙人受其光榮,實我國民蒙其樂利,前途幸福,自必與我軍人共之。倘其樂禍幸災,意存破壞,不識大體,徒懷自私自利之心,誤聽浮言,甘為病國害民之舉,則是作全國之公敵,為人群之敗類,非但負本大總統十數年教育之苦心,抑且辜負舉國四萬萬同胞之厚望。中外交詬,天下不齒,於爾軍人又何利焉?萬一因暴動而釀成交涉,因內亂而召致外釁,大局瓦裂,土宇瓜分,目前則戰血橫飛,有化為沙蟲之慘,顧後則神明胄裔,有作人牛馬之悲,爾軍人縱不為一身計,獨不為子孫計耶?總之軍人者亦國民之一分子也,入伍則為兵,離伍是為民,兵與民本屬一體;民出餉以養兵,兵食餉以維民,兵與民更同休戚,故愛民保民乃軍人惟一天職。至於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又凡為軍人者之第一要義,古今中外莫不同之,能不失軍人之資格,方能不失軍人之榮譽。本大總統用是諄切相告,泣涕陳言,願我軍人共體斯意,共明斯理,此勸彼勉,念茲在茲,勖哉三思,懷之毋忽!”


    民國締建時的輿論很有許多敢說敢講的文章,北京兵變後許多報紙的評論都很激烈,對袁世凱的批評也毫不留情,現在特抄數段以一睹當年輿論的風範:


    (一)時事雜感——吾閱袁總統布告各軍,謂本總統自小站練兵,先後近廿年,待軍誠悃相孚,恩義相結等語,吾不禁代總統憂,以總統待彼如是之厚,無端而有此變,待軍不及總統者將何如?或曰是之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變兵為總統親信之兵,惟不識當其大焚之搶之時,其心目中尚有總統在否?總統布告北京市民,有欲竭區區之愚為同胞謀幸福之語。吾思之,吾總統若僅區區之愚誠有不足,無怪乎而猝遭兵變也,尚望吾總統擴而大之。總統布告各軍文有雲:有功必賞,有勞必錄,有過必教,有罪必懲,吾閱斯言乃大疑惑,此次已變之兵為有功乎?有勞乎?有過乎?有罪乎?賞之耶?錄之耶?


    教之耶?懲之耶?總統能無負此言否?


    (二)誰為禍首?——共和成立,總統舉定,專使到京,正在一團高興之時,忽然保衛大總統之第三鎮兵變起蕭牆,禍生咫尺,土匪忽乘間竊發,京城內外落花流水,噫嘻籲奇乎怪哉,人人所不及料也。豈隻人人不及料,即袁大總統及軍官等亦不及料。然人人之不及料,理也,袁大總統及軍官等之不及料,非理也。何則?知兵莫如將,知將又莫如總統也。


    (三)恭頌袁總統——近日以來,共和定矣!總統舉矣!南方革命軍所推戴者惟我公,北方人民所推戴者,亦惟我公,皇族所推戴者,亦惟我公,全國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種族無南北,心中所期望者,口中所恭維者,胥為我公,且皆信我公能鎮撫軍心,我公自茲以後,當有以副天下之望矣,當有以慰天下之心矣,吾北方人民之生命財產皆託付予我公之手矣。無何而賀電至,無何而賀表呈,無何而專使來,無何而軍隊變……今雖如此,吾總統必有以善其後矣。初一日雖有搶劫,初二日竟能寂然無事,是吾總統善後之力也。紳商各家雖被搶掠,而外交團及大內及總統府乃能寂然無事,是吾總統平日之教養之功也。什物雖被搶掠,人民生命乃竟無傷,是吾總統平日之訓練之效也。小疵不掩大醇,吾總統可告無罪於天下矣。爾紳商當有以諒之。


    像這類文章很多,足以想見當日的輿論並不畏懼權勢和軍閥。也可以看出當年推翻清廷締造民國的一段時期,寫文章的人對當時是有重大的鞭策力量。


    北京兵變後,北方各省督撫都通電反對袁南下就職,蔡元培專使亦曾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主張遷就。於是3月6日臨時參議院議決,允許袁在北京通電就職,不過就職時必須履行三個手續:(一)接電後須向參議院宣誓效忠共和;(二)新內閣名單必須得參議院同意;(3)新內閣在南京辦妥接收手續後,孫大總統始行解職。


    由於情勢的變化,迎袁專使的任務已經失去作用,所以3月6日蔡元培等乃致電南京孫大總統,要求南返。原電雲:


    “孫大總統鑒:培等受命歡迎袁君赴寧就職,前月廿七日已以此意麵達袁君,而袁君亦極願南行,一俟擬定留守之人即可就道。不期廿九夕北京兵變,擾及津保,連日袁君內撫各處軍民,外應各國駐使,恢複秩序,鎮定人心,其不能遽離北京,不特北方唿籲,即南方聞之亦當具有同情。故培等據所見聞,迭電陳述,茲承電示,知袁君不必南行,並由袁君委託副總統黎元洪君代赴南京受聽,是培等歡迎之目的已經消滅,似應迴南麵陳一切。謹先電聞,並祈即複。元培等。魚。”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