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袁氏入京以前,眾情惶惑,主張紛歧,政府已不複能加以統禦。民政部尚書某,因有殺城內漢人之語,複招旗籍巡警二千人,將陸續以代巡警之漢籍者。人心益恐,幾釀巨變。眾以趙秉鈞手創北京警察,須其來以弭此禍,密言於徐世昌及慶王,召秉鈞於彰德,令任民政大臣,並先日由徐備火車星夜專開北上。秉鈞至,即日遣散旗警,人心始安。


    宣布共和,實隆裕所獨斷。自項城入京後,隆裕即主以大權授之,一切由項城逐日入宮,麵取進止。自項城遇險,遂不入朝,由趙秉鈞、梁士詒二人代之。唐紹儀電陳情事,亦均由二人麵奏。厥後磋議優待條件,字斟句酌,隆裕意旨甚多。猶記關於禁衛軍事,唐電雲:民軍主張禁衛軍歸民國陸軍部編製,趙、梁據以請旨,並述並非解散該軍。


    隆裕雲:既雲歸民國陸軍部編製,則如何編製,將來係陸軍部之自由,豈能擔保不解散。


    趙、梁無以答,退朝後甚為焦灼。餘雲:明晨上奏,不妨主張加“額數俸餉仍其舊”八字,表示為一種保證;且可令士官兵卒,一律安心,諒民軍亦無不允。二人次晨試以上奏,果承俞允,遂據以複民軍,此條遂告成立。時禁衛軍共四旅,均駐西郊,頗有不穩之謠;且此條不成立,其他無從議及,故隆裕之決斷,頗關重要也。又宗室親貴反對宣布共和者甚多,隆裕均嚴拒之,或婉止之。十二月廿三、廿四日單獨請起(即請見也)者有多人,隆裕或見而告諭之,或竟不見。廿五日晨猶有數人擬麵阻上諭之發布,隆裕告內閣全體雲:“我們先辦了這事,我再見他們,免得又有耽擱。”遂將遜位詔書,蓋印發出。逮各人入阻,已無及矣。足見隆裕之有決斷,實非尋常,宜乎逝世時全國哀悼之盛也。


    武昌變起,盛宣懷去職,楊士琦繼之,命餘以承政廳廳長兼任鐵路總局長(即各路督辦),餘辭焉。李侍郎經芳笑曰,近日各地紛紛言先複,你亦可以光複。蓋指盛曾撤餘鐵路總局之職也。楊未幾同唐南下議和,旋且辭職。梁士詒繼,以昕夕參與機務,從未到署,副大臣李經邁不就,阮忠樞亦不到部,丞參星散,餘以承政廳長遂總理全部之事。夕則至內閣官舍(即馬大人胡同外務部建備招待德太子者,後遂為外部衙門)助理一切。惟時項城北洋舊幕多不在旁,餘以素無淵源之人,承乏其間,且從不識政界之若幹把戲,惟欲弼成革命之局,故勞怨均所不辭。時民軍中多宿好,始以餘留滯北京,頗怪餘不肯幫忙,嗣知在北多所運用,乃止餘勿南,且以保全交通事業之責相屬焉。十二月初,南北意見已相接近,乃在京滿蒙王公忽生異議,故優待條件內複加入關於王公封爵各條;但仍未熨貼。複經多人疏解,始克就範。時外蒙王公駐京頗視土爾扈特王帕勒塔之意見為從違,餘乃介梅頡雲向其說合焉。


    北京其時有報紙數家,但無一與革命表同情者,餘欲逐漸轉移大眾心理,乃於十月中辦一《光華報》,初不表示意向,至十一月乃漸露頭角,眾皆側目。然視南方各報,實溫和多矣。其時宗社黨有謀炸報館殺館員者,幸未實現。民元初,報即停版。


    新春兵變之夕,餘在馬大人胡同內閣官舍,同數人方晚膳,忽聞槍聲劈拍,起於所坐窗外,始以為新年爆竹,乃空中人聲鼎沸,旋而紅光燭天,知必有變,因同出天井,則衛兵秩序紛亂,出入雜遝,項城神色頗慌,屢由電話問西城情形。蓋其時本有禁衛軍欲入城為變之謠也。乃電話旋斷,電燈亦滅,眾益無措,項城乃與餘等避入地窖。旋命將某處解來之餉,賞與衛隊每人數千元。時探報迭至,已知是兵變搶劫,項城色定,言“他們如此胡鬧,拿我的傢夥來——等我去打他們!”擾攘許多,天已微明,即接汪精衛等人由六國飯店送來致唐少川一信,餘知必重要,乃陳項城拆視,知歡迎團(即歡迎總統南下就職者)如蔡孑民、魏注東諸君,皆已逃至六國飯店,且衣履均不備,餘尚多失蹤,希望趕緊訪尋雲雲。項城因命餘速往晤汪,並為籌購物品,餘因步往京漢鐵路局,取得四千元,費許多事,覓得人力車,坐至東交民巷東口(因北口已嚴守不能入),為守口外兵所拒。幸身有官銜片,出示之,始放行,但仍拒車入。餘身隻有一十元鈔票,即以與之。複步至六國飯店晤汪及同人,則狀甚狼狽,餘因出資付。待至將十二時,始陸續知各人下落,遂召開會議,決電南京,主項城改在北京就職焉。遜位之詔,張金坡(錫鑾)早令人擬一稿,同人嫌其冗長,交與餘修正。餘以為時尚早,密藏衣袋中(時重要文件不敢置家中,故多在衣袋。有一次夜間收到解款數十萬匯單,亦置衣袋中,不敢告一人也)。至十二月二十前後,方擬動筆,而南方已擬好一稿,電知北京(此稿聞係張季直、趙竹君二公所擬),遂由某君修改定稿。此稿末句“豈不懿歟”四字,聞係某太史手筆,餘甚佩之。蓋舍此四字,無可收煞也。


    遜位之將定也,深慮者恐屆時有元後擲璽之事,因議不如先仿英內閣設掌璽大臣之製,以徐東海為太保,令司蓋璽之職。徐之為太保實以此。其後遜位之詔,亦相沿由徐手蓋禦璽焉。


    張先培等之炸袁也,第一彈斃其頂馬,第二彈未中,第三彈斃其駕車之馬,又一彈斃其從騎。其間恰未中袁之座位,亦異事也。餘方經東長安街以往馬大人胡同,親見炸斃之人馬。擲彈者旋即被捕。良弼被炸之夕,晚七時許,袁召之往,令往勸肅王不可堅持反對。良應命往肅府,歸家遂被害。餘時在馬大人胡同,親見良由客廳出門,次晨閱報始知其事。


    清廷覺袁有異誌,乃封侯以慰之,袁不受,其辭表乃吳廷燮所擬。


    溥儀的迴憶錄(摘錄)


    我糊裏糊塗地做了三年皇帝,又糊裏糊塗地退了位。在最後的日子裏所發生的事情,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裏,隆裕太後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麵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後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麽哭。這時殿裏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


    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麽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後。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麽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後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這次召見之後,袁世凱就藉口東華門遇險的事故,再不進宮了。


    武昌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滿族統帥根本指揮不動抵抗民軍的北洋各鎮新軍,攝政王再也沒辦法,隻有接受奕劻這一夥人的推薦,起用了袁世凱。待價而沽的袁世凱,有徐世昌這位身居內閣協辦大臣的心腹之交供給情報,摸透了北京的行情,對於北京的起用推辭再三,一直到被授以內閣總理大臣和統製全部兵權的欽差大臣,軍政大權全已在握的時候,他才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軍向民軍進攻。奪迴了漢陽後,即按兵不動,動身進京,受隆裕太後和攝政王的召見。這時候的袁世凱和從前的袁世凱不同了,不僅有了軍政大權,還有了比這更為難得的東西,這就是洋人方麵對他也發生了興趣,而革命軍方麵也有了他的朋友。北洋軍攻下漢陽之後,英國公使朱爾典得到本國政府的指示,告訴他:英國對袁“已經發生了極友好的感情”。袁到北京不久,英國駐武昌的總領事就奉朱爾典之命出麵調停民軍和清軍的戰事。袁世凱的革命黨方麵的朋友,主要的是謀刺攝政王不遂的汪精衛。汪精衛被捕之後,受到肅親王善耆的很好的招待。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