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這時候使出了好幾種手法,他既向革命軍威脅,又向清政府要挾,他的手法是:
(一)北洋軍由薑桂題、馮國璋等發表聯名通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
這是對付革命軍的;
(二)清政府駐外使節,由出使俄國大臣陸徵祥領銜,電請清帝退位。這是對付清廷的;
(三)命令張勳的辮子軍反攻南京,以試探革命的力量。可是辮子軍太不中用,先被江浙聯軍和粵軍在固鎮擊敗,又被粵軍和淮軍在南宿州痛擊,張辮帥結果連徐州也守不住,乃逃到山東;
(四)設法取得革命軍方麵保證,如果清帝退位即推袁繼任總統。其實這一默契早已形成,不過袁還不太相信。在革命軍這方麵由於妥協分子太多,大家認為基於民族主義觀念,隻要清室讓國就已經完成革命目的了,袁手上有北洋軍,不該逼他走曾國藩的路,所以隻要袁參加革命,無妨推袁為大總統。
南北和談轉入幕後,楊度和汪兆銘變成了主要人物。汪已被袁收買,又曾在北京和楊度組織了“國事共濟會”,南方妥協分子又占多數,因此,促孫大總統讓位於袁,由袁負責推翻滿清政府的交換條件便更加成熟了。
孫中山先生不是不知道袁的奸險,不過他是位“民主熱”的政治家,處處尊重多數人意見,虛懷若穀。當時革命陣營裏流行一種:“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的淺薄意見,孫中山先生遂通電宣布:“袁若表示贊成共和,當以總統相讓,但須南下就職。”
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看到一般革命同誌隻注意選總統、組內閣、製約法,和他所規定的革命方略:“三年軍法之治,六年約法之治,然後進入憲法之治”,完全背道而馳。
加上獨立各省各自為政,散漫而無組織,革命軍力亦不夠強大,財政情況更無把握,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組成一支強大有力的革命武力北伐,將袁世凱的北洋軍摧毀,是很不可能的,於是他也轉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革命暫時告一段落。他看到自己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後,袁焦躁不安,逼唐紹儀辭去和議代表,因此他為了促使袁能堅定地參加革命陣營,乃在自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即主動地致袁世凱一電,電雲:
“北京袁總理鑒:前日抵滬,諸同誌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隻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幹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袁這時對孫中山先生誠意還將信將疑,所以在孫中山先生就職的次日(元月二日)複電大打官腔,電曰:“孫逸仙君鑒:蒸電悉。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慚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鑒為幸。”孫中山先生擔心袁仍搖擺不定,因再複一電,以釋誤會,電曰,“袁慰庭君鑒:鹽電悉。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誌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誘致之意,則誤會矣。”孫中山先生這個電報的誠懇,簡直是對袁指天誓日,隻要袁能把清室推翻,他即以總統一席相讓。袁世凱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已得結果,所以剩下來便是對清皇室如何處置了。
本來,早在獨立各省代表到漢口開會時,便已決定議和綱要四款:(一)廢除清朝政府;(二)建立共和政體;(三)清帝優給歲費;(四)以人道主義待滿人。所以對於清皇室的優待,是不成問題的。當袁對自己地位問題有了保障後,便就清皇帝和皇族優待條件尋求協議,有了這個優待條款,他便可以脅迫清室退位。
北洋軍閥史話
廿九、南京臨時政府
辛亥年十一月初二日,孫中山先生由歐洲返國抵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由廣州趕至香港迎候。胡對於當時的革命形勢自有一套看法,因此主張孫中山先生不要北上,留粵主持一切。他的理由是:
“當前的革命形勢,滿清垮台已無問題,可是袁世凱則是革命最大阻力。袁的問題不僅是他本人為一奸雄,加上他還有北洋係的四鎮兵力,這四鎮兵力無疑的乃是當前最富戰鬥力的部隊,所以袁的勢力至少可以達到武漢,甚至湖南,而廣東對北洋軍來說,因為距離較遠,鞭長莫及,自可埋首建立一支反袁的革命部隊。目前姚雨平已組成勁旅,不過人數不多,若有半年時間,簡練民軍,全力擴充,則五六萬精兵不難組成,以此和袁一拚,才有必勝把握。所以先生目前以留粵為上策,因為現在赴上海,必被擁為總統,這個總統沒有能戰的兵卒,一定受製於袁,對革命事業是無補的。”
胡的意見很正確,可是孫中山先生卻更有卓見,孫先生說:
“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革命不是靠堅甲利兵,如果我們不能登高一唿,身入虎穴,那麽人民所仰望於革命誌士的是什麽呢?我們如果能以和平收革命全功,則是開世界革命的先河,何必先在家鄉練兵。目前的形勢是急需要一個革命政府以資號召,如能建立一個政府,則滿清必然傾覆,袁世凱也不可能抗拒。我們是革命同誌,應該示人以誠,信任別人,不宜先預防他人不服,而一意謀以武力取天下。”
胡漢民、廖仲愷都被孫中山先生偉大抱負和開誠胸襟所感動,胡表示願隨孫先生北上。這時追隨孫先生同赴上海的還有吳敬恆、馬君武、張繼等。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先生一行抵達吳淞,上海方麵革命黨人陳其美、黃興、汪兆銘等均在碼頭歡迎,大家相見狂喜,竟至擁抱跳躍。
孫中山先生抵滬後下榻愛儷園。初七日召集最高幹部會議,出席的有:黃興、胡漢民、汪兆銘、陳其美、宋教仁、張靜江,居正、馬君武等,會商組織臨時政府方案,一致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教仁主張實行責任內閣製,孫先生認為責任內閣不是中國鼎革時所宜實行的製度,但宋堅持,孫中山先生終於勉強同意,並命宋和張繼等磋商內閣總理人選。張繼主張推宋教仁,宋堅決不肯接受,並提議推黃興。黃初不肯接受,宋乃請居正、田桐、呂天民等再敦勸黃興,黃最後才應允。但此擬案,必須交由南京的各省代表通過,因各省代表原已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總統製,而現在卻要改為內閣總理製。
辛亥年十一月初八日黃興、宋教仁專車赴南京,駐丁家花園,晚赴諮議局出席各省代表大會,討論修改臨時政府組織法。可是各省代表多不贊成內閣製,因此表決時還是通過總統製。
初十日17省革命代表開正式選舉會,出席的17省代表名單為:奉天代表吳景濂,直隸代表穀鍾秀,河南代表李搫,山東代表謝鴻燾,山西代表景耀月、李素、劉懋賞,陝西代表張蔚森、馬步雲,江蘇代表袁希洛、陳陶怡,安徽代表許冠堯、王竹懷、趙斌,江西代表林子超、趙士北、王有蘭、愈應麓、湯漪,浙江代表湯爾和、黃群、陳時夏、陳毅、屈映光,福建代表潘祖彝,廣東代表王寵惠、惠憲甫,廣西代表馬君武、章勤士,湖南代表譚人鳳、鄒代蕃、廖名搢,湖北代表馬伯援、王正廷、楊士傑、胡瑛、居正,四川代表蕭湘、周代本,雲南代表呂誌伊、張一鵬、段宇清。由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江蘇代表袁希洛為書記。首由議長湯爾和宣布開會,並報告我國數千年專製政體已告結束,共和政體已經實現,大家熱烈鼓掌。隨後即進行選舉,每省為一票,共17票,開票結果,孫中山先生以16票當選,另一票為黃興。議長遂隆重宣布孫中山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大會同時通過,推舉湯爾和、王寵惠至上海恭迎孫中山先生至南京就職。十二日開會,黃興臨時提議以中華民國為紀元,改用陽曆,大會亦一致通過。散會後黃興乃發兩則電報,一致陳其美:“陳都督鑒:今日參議會決議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元。明日為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請公布。”
</br>
(一)北洋軍由薑桂題、馮國璋等發表聯名通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
這是對付革命軍的;
(二)清政府駐外使節,由出使俄國大臣陸徵祥領銜,電請清帝退位。這是對付清廷的;
(三)命令張勳的辮子軍反攻南京,以試探革命的力量。可是辮子軍太不中用,先被江浙聯軍和粵軍在固鎮擊敗,又被粵軍和淮軍在南宿州痛擊,張辮帥結果連徐州也守不住,乃逃到山東;
(四)設法取得革命軍方麵保證,如果清帝退位即推袁繼任總統。其實這一默契早已形成,不過袁還不太相信。在革命軍這方麵由於妥協分子太多,大家認為基於民族主義觀念,隻要清室讓國就已經完成革命目的了,袁手上有北洋軍,不該逼他走曾國藩的路,所以隻要袁參加革命,無妨推袁為大總統。
南北和談轉入幕後,楊度和汪兆銘變成了主要人物。汪已被袁收買,又曾在北京和楊度組織了“國事共濟會”,南方妥協分子又占多數,因此,促孫大總統讓位於袁,由袁負責推翻滿清政府的交換條件便更加成熟了。
孫中山先生不是不知道袁的奸險,不過他是位“民主熱”的政治家,處處尊重多數人意見,虛懷若穀。當時革命陣營裏流行一種:“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的淺薄意見,孫中山先生遂通電宣布:“袁若表示贊成共和,當以總統相讓,但須南下就職。”
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看到一般革命同誌隻注意選總統、組內閣、製約法,和他所規定的革命方略:“三年軍法之治,六年約法之治,然後進入憲法之治”,完全背道而馳。
加上獨立各省各自為政,散漫而無組織,革命軍力亦不夠強大,財政情況更無把握,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組成一支強大有力的革命武力北伐,將袁世凱的北洋軍摧毀,是很不可能的,於是他也轉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革命暫時告一段落。他看到自己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後,袁焦躁不安,逼唐紹儀辭去和議代表,因此他為了促使袁能堅定地參加革命陣營,乃在自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即主動地致袁世凱一電,電雲:
“北京袁總理鑒:前日抵滬,諸同誌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隻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幹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袁這時對孫中山先生誠意還將信將疑,所以在孫中山先生就職的次日(元月二日)複電大打官腔,電曰:“孫逸仙君鑒:蒸電悉。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慚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鑒為幸。”孫中山先生擔心袁仍搖擺不定,因再複一電,以釋誤會,電曰,“袁慰庭君鑒:鹽電悉。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誌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誘致之意,則誤會矣。”孫中山先生這個電報的誠懇,簡直是對袁指天誓日,隻要袁能把清室推翻,他即以總統一席相讓。袁世凱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已得結果,所以剩下來便是對清皇室如何處置了。
本來,早在獨立各省代表到漢口開會時,便已決定議和綱要四款:(一)廢除清朝政府;(二)建立共和政體;(三)清帝優給歲費;(四)以人道主義待滿人。所以對於清皇室的優待,是不成問題的。當袁對自己地位問題有了保障後,便就清皇帝和皇族優待條件尋求協議,有了這個優待條款,他便可以脅迫清室退位。
北洋軍閥史話
廿九、南京臨時政府
辛亥年十一月初二日,孫中山先生由歐洲返國抵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由廣州趕至香港迎候。胡對於當時的革命形勢自有一套看法,因此主張孫中山先生不要北上,留粵主持一切。他的理由是:
“當前的革命形勢,滿清垮台已無問題,可是袁世凱則是革命最大阻力。袁的問題不僅是他本人為一奸雄,加上他還有北洋係的四鎮兵力,這四鎮兵力無疑的乃是當前最富戰鬥力的部隊,所以袁的勢力至少可以達到武漢,甚至湖南,而廣東對北洋軍來說,因為距離較遠,鞭長莫及,自可埋首建立一支反袁的革命部隊。目前姚雨平已組成勁旅,不過人數不多,若有半年時間,簡練民軍,全力擴充,則五六萬精兵不難組成,以此和袁一拚,才有必勝把握。所以先生目前以留粵為上策,因為現在赴上海,必被擁為總統,這個總統沒有能戰的兵卒,一定受製於袁,對革命事業是無補的。”
胡的意見很正確,可是孫中山先生卻更有卓見,孫先生說:
“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革命不是靠堅甲利兵,如果我們不能登高一唿,身入虎穴,那麽人民所仰望於革命誌士的是什麽呢?我們如果能以和平收革命全功,則是開世界革命的先河,何必先在家鄉練兵。目前的形勢是急需要一個革命政府以資號召,如能建立一個政府,則滿清必然傾覆,袁世凱也不可能抗拒。我們是革命同誌,應該示人以誠,信任別人,不宜先預防他人不服,而一意謀以武力取天下。”
胡漢民、廖仲愷都被孫中山先生偉大抱負和開誠胸襟所感動,胡表示願隨孫先生北上。這時追隨孫先生同赴上海的還有吳敬恆、馬君武、張繼等。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先生一行抵達吳淞,上海方麵革命黨人陳其美、黃興、汪兆銘等均在碼頭歡迎,大家相見狂喜,竟至擁抱跳躍。
孫中山先生抵滬後下榻愛儷園。初七日召集最高幹部會議,出席的有:黃興、胡漢民、汪兆銘、陳其美、宋教仁、張靜江,居正、馬君武等,會商組織臨時政府方案,一致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教仁主張實行責任內閣製,孫先生認為責任內閣不是中國鼎革時所宜實行的製度,但宋堅持,孫中山先生終於勉強同意,並命宋和張繼等磋商內閣總理人選。張繼主張推宋教仁,宋堅決不肯接受,並提議推黃興。黃初不肯接受,宋乃請居正、田桐、呂天民等再敦勸黃興,黃最後才應允。但此擬案,必須交由南京的各省代表通過,因各省代表原已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總統製,而現在卻要改為內閣總理製。
辛亥年十一月初八日黃興、宋教仁專車赴南京,駐丁家花園,晚赴諮議局出席各省代表大會,討論修改臨時政府組織法。可是各省代表多不贊成內閣製,因此表決時還是通過總統製。
初十日17省革命代表開正式選舉會,出席的17省代表名單為:奉天代表吳景濂,直隸代表穀鍾秀,河南代表李搫,山東代表謝鴻燾,山西代表景耀月、李素、劉懋賞,陝西代表張蔚森、馬步雲,江蘇代表袁希洛、陳陶怡,安徽代表許冠堯、王竹懷、趙斌,江西代表林子超、趙士北、王有蘭、愈應麓、湯漪,浙江代表湯爾和、黃群、陳時夏、陳毅、屈映光,福建代表潘祖彝,廣東代表王寵惠、惠憲甫,廣西代表馬君武、章勤士,湖南代表譚人鳳、鄒代蕃、廖名搢,湖北代表馬伯援、王正廷、楊士傑、胡瑛、居正,四川代表蕭湘、周代本,雲南代表呂誌伊、張一鵬、段宇清。由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江蘇代表袁希洛為書記。首由議長湯爾和宣布開會,並報告我國數千年專製政體已告結束,共和政體已經實現,大家熱烈鼓掌。隨後即進行選舉,每省為一票,共17票,開票結果,孫中山先生以16票當選,另一票為黃興。議長遂隆重宣布孫中山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大會同時通過,推舉湯爾和、王寵惠至上海恭迎孫中山先生至南京就職。十二日開會,黃興臨時提議以中華民國為紀元,改用陽曆,大會亦一致通過。散會後黃興乃發兩則電報,一致陳其美:“陳都督鑒:今日參議會決議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元。明日為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請公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