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新政派最大的失策,是誤以為新政可以憑光緒皇帝的一道一道詔書就能達成。至於守舊派則緊緊地抓往西太後,完全不理會新政的詔書,而各省督撫們更是些老奸巨滑的官吏,他們盡管接到了新政詔書,卻並不行動,同時靜觀慈禧和光緒這場政爭,到最後是誰勝誰負。因為當光緒在四月廿三日下“明定國是”詔書後,照理等於宣布變法開始了,可是卻又在四月廿七日下了三道完全相反的詔書,這表示慈禧還可以影響朝政,三道詔書是:
一、“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多年,不忍遽加發譴,著即開缺迴籍,以示保全。欽此!”
二、“上諭:嗣後在廷臣工,仰蒙慈禧太後賞項,及補授文武一品,皆滿漢侍郎,均著於具折後,恭詣皇太後謝恩,各省將軍、都統、督撫、提督等官,亦一體具摺奏謝。”
三、“上諭:署直隸總督王文韶著迅即入題,以大學士榮祿暫署直隸總督。”
這上麵三道上諭,可以看出完全是慈禧的主意,也就顯示光緒在重大問題和人事上仍必須聽命慈禧。由於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又贊成變法,守舊派因之必須去翁為快。
照理說慈禧既已歸政,照例不必再接見大臣,大臣們也不必特別向太後具折謝恩,現在忽然要令二品以上大臣謝恩陛見,並令外官具折,即表示慈禧已經部分臨朝親政了。再說,榮祿是慈禧最寵信的大臣,這時奕已死,榮祿應該取代奕龢地位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現在反而叫他去做直隸總督,就表示慈禧要榮祿在天津直接統率當時北洋的三支主力部隊(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所以從上三項的詔書看起來,完全可以看出是慈禧的重要部署。
新政頒布後不久,光緒為了許多頑固派阻撓新政,曾斥革了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六個堂官。事情經過是因為有個禮部主事王照上奏請光緒遊曆日本,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不肯代奏,被光緒知道,光緒便藉此殺一儆百,把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侍郎堃岫、溥暹、徐曾灃、曾廣漢一齊革職。懷塔布的太太是慈禧的侍從,乃向慈禧哭訴說,光緒要把滿洲人都趕走,這更觸怒了慈禧。
北洋軍閥史話
十一、新政功敗垂成
榮祿到天津出任北洋大臣後,就積極安排在九月間舉行一次盛大閱兵典禮,要恭迎光緒皇帝奉慈禧駕臨閱兵。傳說待慈禧到了榮祿的軍營中後,立即宣布廢黜光緒皇帝,所以七月初光緒皇帝在聽到外間傳聞時,很激動地對慶親王奕劻說:“朕誓死不往天津”。
於是外間又傳說天津閱兵之議取銷。不過到了七月廿日左右,懷塔布、立山等七個守舊派連袂到天津去看榮祿,幾天後禦史楊崇伊等又到天津去看榮祿,外間都不知道這些守舊派和榮祿談了些什麽,隻是不久之後榮祿突然調聶士成的軍隊五千駐紮天津,又命董福祥的軍隊移駐長辛店(距北京彰德門40裏)。這種種行動都不是簡單的,使光緒在深宮中極受刺激。
對舊黨來說,自懷塔布等六堂官被斥革後,接著在七月廿二日李鴻章也被撤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因此內務府的臣子們環跪在太後麵前,一致泣訴皇帝妄變祖法,欺壓滿籍舊臣,要求慈禧重行臨朝訓政。禦史楊崇伊並擬了一個請太後訓政的奏摺給榮祿看,榮祿很贊成,並給慶親王奕劻看,奕劻也贊成,並和李連英一道跪在慈禧前,懇請她老人家親政。慈禧當時並沒有立刻答應,不過政變的醞釀已經成熟了。
另一件事正是慈禧和光緒短兵相接的。在六月間,康有為請開懋勤殿(在幹清宮西廊,離南書房很近)設顧問官,王照也作此請求。光緒命譚嗣同參考康熙、幹隆、鹹豐三朝的先例來草擬上諭,在七月廿八日把這道上諭持往頤和園請慈禧同意。不料慈禧不但不同意,且麵色非常難看,把上諭往禦座旁一扔。光緒知道他的處境很惡劣,而守舊派又把慈禧包圍得很緊,他們母子之間本來已經很淡漠的關係,至此到了瀕於破裂的階段。這種局麵之下,光緒實在是陷於進退維穀境地。
自從頒行新政以後,光緒這位年輕皇帝真是朝幹夕惕,宵旰勤勞,因為皇帝要親閱奏章,無論什麽人的奏章都可以直接送到皇帝禦案。光緒一早起來就看奏章,到天黑都看不完,後來皇帝隻看重要的,其他則分給四京卿去看,仍看不完。奏章的格式也不統一,有的竟用二尺長紙一直寫下去。其中也有攻訐皇帝的,如湖南省有一個舉人就上書痛責光緒,說:
“變祖宗之法自稱開創,置祖宗於何地?”
光緒一方麵如此勤行新政,另一方麵又要對付守舊派的反對,實在是非常艱苦的。
光緒廿四年(1898年)七月廿八日,光緒突然賜給楊銳一道密諭:
“硃諭:近來朕仰窺太後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後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留之,此近來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律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
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漸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誌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處,再行辦理。朕實不勝緊急翹盼之至。特諭。”
同時又有一道密諭交楊銳帶給康有為:
“硃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
特諭。”
憑心而論康有為和他的新政幹部都是一群書生,應付一個非常局勢,既缺乏經驗,又沒有深長的考慮,所以當康有為在南海會館和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接到光緒的硃諭時,大家都有點手足無措。光緒向他們求救,他們也沒有真正的良策。他們在幾經交換意見後,想出了四條對策,然而這四策都不切實際。那是:
第一:仿照日本設立參謀本部,使皇帝能直接統禦軍隊,成為事實上的海陸軍大元帥。
第二:索性革新得徹底,宣布改元為“維新元年”。
第三:遷都上海,以脫出太後和舊黨的迫害。
第四:召見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因為他曾參加過強學會,現在正練新軍,應該說是一個新政派的人,請皇帝在召見袁的時候,予以溫慰,要他為皇帝效力,保護皇帝。
</br>
一、“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多年,不忍遽加發譴,著即開缺迴籍,以示保全。欽此!”
二、“上諭:嗣後在廷臣工,仰蒙慈禧太後賞項,及補授文武一品,皆滿漢侍郎,均著於具折後,恭詣皇太後謝恩,各省將軍、都統、督撫、提督等官,亦一體具摺奏謝。”
三、“上諭:署直隸總督王文韶著迅即入題,以大學士榮祿暫署直隸總督。”
這上麵三道上諭,可以看出完全是慈禧的主意,也就顯示光緒在重大問題和人事上仍必須聽命慈禧。由於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又贊成變法,守舊派因之必須去翁為快。
照理說慈禧既已歸政,照例不必再接見大臣,大臣們也不必特別向太後具折謝恩,現在忽然要令二品以上大臣謝恩陛見,並令外官具折,即表示慈禧已經部分臨朝親政了。再說,榮祿是慈禧最寵信的大臣,這時奕已死,榮祿應該取代奕龢地位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現在反而叫他去做直隸總督,就表示慈禧要榮祿在天津直接統率當時北洋的三支主力部隊(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所以從上三項的詔書看起來,完全可以看出是慈禧的重要部署。
新政頒布後不久,光緒為了許多頑固派阻撓新政,曾斥革了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六個堂官。事情經過是因為有個禮部主事王照上奏請光緒遊曆日本,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不肯代奏,被光緒知道,光緒便藉此殺一儆百,把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侍郎堃岫、溥暹、徐曾灃、曾廣漢一齊革職。懷塔布的太太是慈禧的侍從,乃向慈禧哭訴說,光緒要把滿洲人都趕走,這更觸怒了慈禧。
北洋軍閥史話
十一、新政功敗垂成
榮祿到天津出任北洋大臣後,就積極安排在九月間舉行一次盛大閱兵典禮,要恭迎光緒皇帝奉慈禧駕臨閱兵。傳說待慈禧到了榮祿的軍營中後,立即宣布廢黜光緒皇帝,所以七月初光緒皇帝在聽到外間傳聞時,很激動地對慶親王奕劻說:“朕誓死不往天津”。
於是外間又傳說天津閱兵之議取銷。不過到了七月廿日左右,懷塔布、立山等七個守舊派連袂到天津去看榮祿,幾天後禦史楊崇伊等又到天津去看榮祿,外間都不知道這些守舊派和榮祿談了些什麽,隻是不久之後榮祿突然調聶士成的軍隊五千駐紮天津,又命董福祥的軍隊移駐長辛店(距北京彰德門40裏)。這種種行動都不是簡單的,使光緒在深宮中極受刺激。
對舊黨來說,自懷塔布等六堂官被斥革後,接著在七月廿二日李鴻章也被撤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因此內務府的臣子們環跪在太後麵前,一致泣訴皇帝妄變祖法,欺壓滿籍舊臣,要求慈禧重行臨朝訓政。禦史楊崇伊並擬了一個請太後訓政的奏摺給榮祿看,榮祿很贊成,並給慶親王奕劻看,奕劻也贊成,並和李連英一道跪在慈禧前,懇請她老人家親政。慈禧當時並沒有立刻答應,不過政變的醞釀已經成熟了。
另一件事正是慈禧和光緒短兵相接的。在六月間,康有為請開懋勤殿(在幹清宮西廊,離南書房很近)設顧問官,王照也作此請求。光緒命譚嗣同參考康熙、幹隆、鹹豐三朝的先例來草擬上諭,在七月廿八日把這道上諭持往頤和園請慈禧同意。不料慈禧不但不同意,且麵色非常難看,把上諭往禦座旁一扔。光緒知道他的處境很惡劣,而守舊派又把慈禧包圍得很緊,他們母子之間本來已經很淡漠的關係,至此到了瀕於破裂的階段。這種局麵之下,光緒實在是陷於進退維穀境地。
自從頒行新政以後,光緒這位年輕皇帝真是朝幹夕惕,宵旰勤勞,因為皇帝要親閱奏章,無論什麽人的奏章都可以直接送到皇帝禦案。光緒一早起來就看奏章,到天黑都看不完,後來皇帝隻看重要的,其他則分給四京卿去看,仍看不完。奏章的格式也不統一,有的竟用二尺長紙一直寫下去。其中也有攻訐皇帝的,如湖南省有一個舉人就上書痛責光緒,說:
“變祖宗之法自稱開創,置祖宗於何地?”
光緒一方麵如此勤行新政,另一方麵又要對付守舊派的反對,實在是非常艱苦的。
光緒廿四年(1898年)七月廿八日,光緒突然賜給楊銳一道密諭:
“硃諭:近來朕仰窺太後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登用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且有隨時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後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留之,此近來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律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
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漸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英勇通達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誌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處,再行辦理。朕實不勝緊急翹盼之至。特諭。”
同時又有一道密諭交楊銳帶給康有為:
“硃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
特諭。”
憑心而論康有為和他的新政幹部都是一群書生,應付一個非常局勢,既缺乏經驗,又沒有深長的考慮,所以當康有為在南海會館和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接到光緒的硃諭時,大家都有點手足無措。光緒向他們求救,他們也沒有真正的良策。他們在幾經交換意見後,想出了四條對策,然而這四策都不切實際。那是:
第一:仿照日本設立參謀本部,使皇帝能直接統禦軍隊,成為事實上的海陸軍大元帥。
第二:索性革新得徹底,宣布改元為“維新元年”。
第三:遷都上海,以脫出太後和舊黨的迫害。
第四:召見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因為他曾參加過強學會,現在正練新軍,應該說是一個新政派的人,請皇帝在召見袁的時候,予以溫慰,要他為皇帝效力,保護皇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