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了,這還了得。”小廝眼淚已流了出來,細聲地說:“小的端茶進來時,看見床上睡的不是大人。”袁厲聲問:“是什麽?”小廝說:“是一條五爪金龍橫躺在床上,小的嚇了一大跳,一不小心便把玉杯跌碎了。”袁的麵色突然好轉,聲調也緩和下來說:
“胡說,不許在外邊講,讓我聽見打斷你的狗腿。”袁說完便在抽屜裏拿出十塊洋錢給小廝說:“這個賞給你。”小廝接了賞錢,歡天喜地而去,一場天大的禍事便如此這般化為烏有。
由於這個幻覺,袁世凱便真的以為自己有九五之尊,其實袁並不是一個糊塗蟲,他平素頭腦很清楚,為什麽卻會相信這種鬼話,利令智昏呢?西方人有句諺語:“大人物常在僕人麵前露出馬腳。”袁的老家人深懂官場中的一切,同時跟袁久了,摸透了袁的脾氣和弱點,所以輕輕一指點,便讓小廝化挨責為受獎。
癩蛤蟆和袁世凱的附會在北方傳說很廣,當袁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有“南下窪”
(地名)蛤蟆結隊朝王的怪事,真的出現了一大群蛤蟆。民國3年袁大總統舉行祀天大典,北方爭傳“蛤蟆祭天”。到了袁死時也離不開蛤蟆,因為中國俗語:“癩蛤蟆難過端午節”。袁死在民國5年6月6日,早一天袁已人事不知,6月5日正是舊曆5月5日端午節。當時還有人說袁斷氣時,床下跳出一個大蛤蟆,怒目而視,不知所終。
清朝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使清統治階級認識了兩點:一是滿籍軍隊綠營已腐化到不堪一戰,不可依恃,而漢人的戰爭潛力是巨大的;二是由於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對清廷的忠貞,使清廷的統治集團認為漢人仍可信賴。清末的垂危王朝能苟延數十年,便是由於這個信念得到證實。可是這隻屬於對內而非對外。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於外國一直視為番邦,從沒有以平等地位相待。鴉片戰爭後雖飽受列強的欺淩和迫害,也並不覺悟,直到甲午中日之戰,才真正認清自身力量的薄弱可憐。因為在這次戰爭中,清朝的海陸軍麵對小日本竟不堪一擊,這一個刺激結束了清廷朝野的舊觀念,於是在軍事上要整軍經武,西法練兵;在政治上要變法圖強,除舊更新。
整軍經武落到袁世凱身上,演變成北洋軍閥自成一係,這是當時清朝統治階級所沒有預料到的。而變法圖強則分為兩途:一是康有為公車上書,導致維新運動;一是孫中山先生領導全民革命,創建了中華民國。
袁世凱在這新舊交替的時代成了寵兒,對清王朝來說,他取天下於革命黨;對革命黨來說,他則是繼承清王朝的天下。
北洋時代就是這麽開始的。
北洋軍閥史話
二、早年的袁世凱
北洋時代是袁世凱開創的,因此我們先介紹一下袁世凱。
袁是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人,名世凱,字慰亭,別號容庵。他出生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八月廿日。出世的地方是項城縣北的張營。因有撚軍,袁家遂徙居張營東廿裏,築寨聚處,稱為袁寨。袁家在陳州府是一個世家,他的父親袁保中(字受臣)在地方上位列钜紳,剿辦撚軍期間,籌辦團防,平撚有力;袁的叔父是袁保慶(字篤臣)一向追隨世凱的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是淮軍中剿平撚軍最有功勳的名將,最後官拜總督。
袁保慶隨袁甲三轉戰皖豫兩省,頗著功績。
袁世凱排行第三,他的父親因為自己兄弟袁保慶征戰在外,年已四十還沒有兒子,而自己卻子女很多,因此便把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為其養子。
袁世凱過繼到叔父家以後,頗獲寵愛。他天性聰慧、好強、有決斷,六歲啟蒙,他的啟蒙老師也姓袁,是個不第秀才,名叫袁執中,也是袁保中的遠房族弟。袁讀書寫字雖然悟性很高,卻極不用功。
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時年八歲,也隨養父一塊到山東,袁保慶替他請了一位老師王誌清為他課讀。過了兩年,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亦隨同前往。同治八年(1870年)袁保慶由揚州調到江寧(即南京),這時袁世凱生父袁保中夫婦和他的長兄世敦(字厚甫)、次兄世廉(字清泉)都遷到南京來同住。保中和保慶倆兄弟對袁都很溺愛,所以他雖和兩個哥哥一塊讀書,卻極不用功,時常逃學,這時他不過十二三歲,善騎悍馬。業師曲沼頗擅武藝,教以拳術,袁便以馳馬試劍為樂。同治十二年(1874年)五月袁保慶卒於江南鹽巡道任內,他生前好友劉銘傳、吳長慶來給他治喪,並把袁送迴原籍項城。
過了一年,袁的堂叔袁保恆迴家,見袁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就命他和二哥世廉一同赴北京,受業於堂叔袁保齡。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這時袁保恆任戶部左侍郎,對袁的管教更嚴。第二年秋天,袁返項城應鄉試落第,他的生母劉氏和嗣母朱氏給他娶了一位於家的小姐為妻,袁這年是18歲。婚後再到北京,隨袁保恆堂叔到河南賑災,因嗣母朱氏病重趕返項城,而袁保恆則在開封任內病故。光緒四年(1878年)十二月袁妻於氏臨盆生了長子克定於陳州。
袁習製藝不守繩墨,他喜讀周犢山文,但又不肯卒讀,僅摘取周文中豪邁不羈之句,朗朗成誦。對於引經據典,也不求甚解。所以他所作的八股文,表麵上似能模仿周文的皮毛,而蠻橫無理,則又不失袁本人野性難馴的本色。他的老師王雁臣曾命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及呈卷,則所作之文,前後多不成句讀,惟其中有二小段妙句,可資奇文共賞。句雲“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王老師看完這篇文章,為之咋舌不已。
袁亦喜作詩,但不諳平仄,不講對仗,所賦律絕,多不合體裁;惟桀驁不馴的氣慨,則躍然紙上,流露無遺。嚐作感事詩七絕一首:“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肯;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又有登雨花台所作七律一首,題為《懷古》:
“我今獨上雨花台,萬古英雄付劫灰;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鬱何時開;隻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詩以言誌,可以看出他的懷抱。
袁自幼好大言,歸裏守製時,有空即泛覽兵書,雖不能通曉其意,但對客談兵,每侃侃無作色。他曾經對一位老朋友說:“過去我好奮匹夫之勇,現在學了萬人之敵,才知道好勇鬥狠,實在沒有什麽用處。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他的書房中擺滿了六韜三略,陰符,兵經新舊各版,搜羅頗富。當時同縣有湯侍郎公子名叫曲池的,有周郎癖,對宋元以來的曲本,廣加搜集,無一不備。因此,鄉人把這兩位名公子稱為“湯曲癡”與“袁書呆”取其同音,以資嘲笑。
</br>
“胡說,不許在外邊講,讓我聽見打斷你的狗腿。”袁說完便在抽屜裏拿出十塊洋錢給小廝說:“這個賞給你。”小廝接了賞錢,歡天喜地而去,一場天大的禍事便如此這般化為烏有。
由於這個幻覺,袁世凱便真的以為自己有九五之尊,其實袁並不是一個糊塗蟲,他平素頭腦很清楚,為什麽卻會相信這種鬼話,利令智昏呢?西方人有句諺語:“大人物常在僕人麵前露出馬腳。”袁的老家人深懂官場中的一切,同時跟袁久了,摸透了袁的脾氣和弱點,所以輕輕一指點,便讓小廝化挨責為受獎。
癩蛤蟆和袁世凱的附會在北方傳說很廣,當袁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有“南下窪”
(地名)蛤蟆結隊朝王的怪事,真的出現了一大群蛤蟆。民國3年袁大總統舉行祀天大典,北方爭傳“蛤蟆祭天”。到了袁死時也離不開蛤蟆,因為中國俗語:“癩蛤蟆難過端午節”。袁死在民國5年6月6日,早一天袁已人事不知,6月5日正是舊曆5月5日端午節。當時還有人說袁斷氣時,床下跳出一個大蛤蟆,怒目而視,不知所終。
清朝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使清統治階級認識了兩點:一是滿籍軍隊綠營已腐化到不堪一戰,不可依恃,而漢人的戰爭潛力是巨大的;二是由於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對清廷的忠貞,使清廷的統治集團認為漢人仍可信賴。清末的垂危王朝能苟延數十年,便是由於這個信念得到證實。可是這隻屬於對內而非對外。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於外國一直視為番邦,從沒有以平等地位相待。鴉片戰爭後雖飽受列強的欺淩和迫害,也並不覺悟,直到甲午中日之戰,才真正認清自身力量的薄弱可憐。因為在這次戰爭中,清朝的海陸軍麵對小日本竟不堪一擊,這一個刺激結束了清廷朝野的舊觀念,於是在軍事上要整軍經武,西法練兵;在政治上要變法圖強,除舊更新。
整軍經武落到袁世凱身上,演變成北洋軍閥自成一係,這是當時清朝統治階級所沒有預料到的。而變法圖強則分為兩途:一是康有為公車上書,導致維新運動;一是孫中山先生領導全民革命,創建了中華民國。
袁世凱在這新舊交替的時代成了寵兒,對清王朝來說,他取天下於革命黨;對革命黨來說,他則是繼承清王朝的天下。
北洋時代就是這麽開始的。
北洋軍閥史話
二、早年的袁世凱
北洋時代是袁世凱開創的,因此我們先介紹一下袁世凱。
袁是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人,名世凱,字慰亭,別號容庵。他出生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八月廿日。出世的地方是項城縣北的張營。因有撚軍,袁家遂徙居張營東廿裏,築寨聚處,稱為袁寨。袁家在陳州府是一個世家,他的父親袁保中(字受臣)在地方上位列钜紳,剿辦撚軍期間,籌辦團防,平撚有力;袁的叔父是袁保慶(字篤臣)一向追隨世凱的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是淮軍中剿平撚軍最有功勳的名將,最後官拜總督。
袁保慶隨袁甲三轉戰皖豫兩省,頗著功績。
袁世凱排行第三,他的父親因為自己兄弟袁保慶征戰在外,年已四十還沒有兒子,而自己卻子女很多,因此便把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為其養子。
袁世凱過繼到叔父家以後,頗獲寵愛。他天性聰慧、好強、有決斷,六歲啟蒙,他的啟蒙老師也姓袁,是個不第秀才,名叫袁執中,也是袁保中的遠房族弟。袁讀書寫字雖然悟性很高,卻極不用功。
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時年八歲,也隨養父一塊到山東,袁保慶替他請了一位老師王誌清為他課讀。過了兩年,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亦隨同前往。同治八年(1870年)袁保慶由揚州調到江寧(即南京),這時袁世凱生父袁保中夫婦和他的長兄世敦(字厚甫)、次兄世廉(字清泉)都遷到南京來同住。保中和保慶倆兄弟對袁都很溺愛,所以他雖和兩個哥哥一塊讀書,卻極不用功,時常逃學,這時他不過十二三歲,善騎悍馬。業師曲沼頗擅武藝,教以拳術,袁便以馳馬試劍為樂。同治十二年(1874年)五月袁保慶卒於江南鹽巡道任內,他生前好友劉銘傳、吳長慶來給他治喪,並把袁送迴原籍項城。
過了一年,袁的堂叔袁保恆迴家,見袁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就命他和二哥世廉一同赴北京,受業於堂叔袁保齡。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這時袁保恆任戶部左侍郎,對袁的管教更嚴。第二年秋天,袁返項城應鄉試落第,他的生母劉氏和嗣母朱氏給他娶了一位於家的小姐為妻,袁這年是18歲。婚後再到北京,隨袁保恆堂叔到河南賑災,因嗣母朱氏病重趕返項城,而袁保恆則在開封任內病故。光緒四年(1878年)十二月袁妻於氏臨盆生了長子克定於陳州。
袁習製藝不守繩墨,他喜讀周犢山文,但又不肯卒讀,僅摘取周文中豪邁不羈之句,朗朗成誦。對於引經據典,也不求甚解。所以他所作的八股文,表麵上似能模仿周文的皮毛,而蠻橫無理,則又不失袁本人野性難馴的本色。他的老師王雁臣曾命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及呈卷,則所作之文,前後多不成句讀,惟其中有二小段妙句,可資奇文共賞。句雲“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王老師看完這篇文章,為之咋舌不已。
袁亦喜作詩,但不諳平仄,不講對仗,所賦律絕,多不合體裁;惟桀驁不馴的氣慨,則躍然紙上,流露無遺。嚐作感事詩七絕一首:“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肯;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又有登雨花台所作七律一首,題為《懷古》:
“我今獨上雨花台,萬古英雄付劫灰;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鬱何時開;隻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詩以言誌,可以看出他的懷抱。
袁自幼好大言,歸裏守製時,有空即泛覽兵書,雖不能通曉其意,但對客談兵,每侃侃無作色。他曾經對一位老朋友說:“過去我好奮匹夫之勇,現在學了萬人之敵,才知道好勇鬥狠,實在沒有什麽用處。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他的書房中擺滿了六韜三略,陰符,兵經新舊各版,搜羅頗富。當時同縣有湯侍郎公子名叫曲池的,有周郎癖,對宋元以來的曲本,廣加搜集,無一不備。因此,鄉人把這兩位名公子稱為“湯曲癡”與“袁書呆”取其同音,以資嘲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