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非常崇拜曾國藩“起自團練,創辦湘軍”的治軍方法,並加以發展,在袁世凱手下網羅了一批忠於他的親信、心腹、死黨。其中有的原來就是袁的親友、同鄉或家中用人的子弟,如袁乃寬、張鎮芳。有的畢業於清末李鴻章所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被袁委以重用。如號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以及段芝貴、曹錕、李純、王占元、陸建章、楊善德、盧永祥、鮑貴卿、張懷芝等均出身於這一學堂。有的是吸收提拔肯於為袁賣命的淮軍舊軍官弁,如薑桂題、張勳、倪嗣沖、孟恩遠等。有的是出身於袁氏所創辦的各類軍事學堂,如新建陸軍之初,即設“隨營軍事學堂”,分由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任步兵、炮兵、工程等學堂總辦,培養新軍幹部。嗣後,1902年在保定設“北洋隨營將弁學堂”,1905年設北洋軍醫、軍械、經理(訓練軍需官)各後勤軍需學堂。1906年設“保定軍官學堂”,訓練北洋新軍擴軍後的軍事骨幹。袁世凱規定“此後訓練新軍,所有軍中委用人員,應先盡曾習武備暨曾帶新軍者選擇委用”、“迨成軍後,遇有官弁出缺,仍先盡學堂畢業之員選充”(見《清朝續文獻通考》卷204,兵3)。袁用人的標準是任人唯北洋派是親。北洋六鎮新軍的鎮、協、標各級統兵官,幾乎是清一色的北洋係,絕少外省武備學堂畢業生或外省留日學生。故北洋六鎮的軍事骨幹,多是袁氏的門生故吏,視袁為衣食父母。這些人依靠袁的栽培提拔,迅速升任為握有兵權實力的協統、鎮統或總兵、提督等要職。在文職人員中也是如此,如朱家寶、齊耀琳、孫寶琦、張錫鑾、趙秉鈞、楊士錡等都是投靠袁世凱而被重用。經袁“保薦”、“密保”、“特保”等形式向清廷推薦,在短短幾年裏,由知縣、候補道“破格擢用”為各省巡撫和各部侍郎等要職。而徐世昌更是由袁的一個幕僚,飛速地升任為清政府巡警部尚書、東三省總督、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內閣協理大臣,進入清朝的統治中樞。他們依靠袁世凱的引薦保奏,得以升遷,榮獲高官厚祿,名義上是朝廷的官員,實際同袁榮辱與共,帶有濃烈的封建人身依附關係。至清末,以袁為首的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基本上控製了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東三省等省區及中央一些部院的實權,成為清末一大政治勢力。


    1908年袁世凱遭監國載灃等皇族親貴的猜疑被罷官隱居河南,但由於其親信爪牙的維護,使清政府對其也莫可奈何。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得以東山再起,並進而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成為中華民國的正式大總統。他憑藉的就是這一軍事政治集團的實力。嗣後,在北洋軍閥集團勢力控製下的北京政府曆屆總統、執政、大元帥、國務總理、各部總長,各省督軍、省長、鎮守使等軍政大員,多出自這個集團。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中國成為列強激烈爭奪的對象,隨著歐美日本等國在華投資的增加,它們企圖控製中國的貪婪欲望也在不斷加強。


    古老的中華帝國,麵臨空前的民族危機。當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深深地刺激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後登上了中國政治舞台。這些新的因素,對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它與湘淮軍集團相比,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點。


    一、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從清末政治勢力的發展變化源流來看,其本源是李鴻章洋務派的繼續。清末洋務派有三個特點:一是掌握清政府官辦近代工業實權,二是掌握軍事勢力,三是政治上經濟上與外國打交道,是中央或地方上的當權派。洋務派這三個特點,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不僅全部加以繼承,並有所發展,它除有著清末湘淮係集團所具有的一般共性外,最顯著的政治特點,就是在清政府推行新政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朝野上下為之震動。麵對國內外動蕩的局勢,清朝統治層內部一些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見。軍隊是國家統治的重要工具,因此要求改革軍隊的唿聲最高。清廷也連發上諭,認為改練“新軍”是自強的“關鍵”,“救時第一要義”。袁世凱遂以新建陸軍為班底,開始經營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借清政府推行“新政”之際,行擴張自己軍事政治勢力之實。練新軍、設巡警、興學堂、行立憲,這一切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新事物,無不為袁所利用,被當時朝野視為“新政之首腦”。其政治勢力,也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終於成為清末可以左右朝政的一大政治派係。究其原因,是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經濟和政治方麵所產生的影響,還比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和小商品經濟要強大得多。這種新的因素,滲透影響及於清末社會各個方麵,當然也包括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這個集團處處標榜一個“新”


    字,與湘淮係近代軍閥相比,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


    1905年以後,以中國同盟會為代表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資產階級上層的立憲運動也逐漸高漲起來。袁世凱看出沒落的清王朝沒有出路,“不立憲即革命,二者必居其一”,認定立憲即是抵製革命所必需,又與整個北洋軍閥集團的發展有重大利害關係,遂幡然變計,連上奏摺,侈談立憲。這在客觀上促成袁與立憲派的結合。1906年鄭孝胥,張謇、湯壽潛在上海組成“預備立憲公會”,聯合各省立憲派,要求清政府實行憲政。袁世凱極力拉攏他們,對預備立憲公會的活動,給予大力支持,並籠絡立憲派中獨樹一幟的楊度,舉薦他為西太後和皇族親貴講解立憲問題。因此,國內立憲派視袁為憲政運動的中堅,甚至在報上讚揚他是“開明之巨手”。辛亥革命時北洋軍閥集團能夠竊取全國政權,除去掌握有北洋六鎮這樣一支新式軍隊外,得到國內立憲派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二、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民國初年列強在華侵略勢力的影響,決定北洋軍閥集團在政治上不僅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同時又與帝國主義勢力有著一定的聯繫。特別是1916年以後,這個集團的各個派係,大多有著帝國主義的背景與後台,有的甚至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然而曆史的發展和變化是極其複雜的,北洋各派係與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關係,所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與帝國主義密切勾結,公開露骨地出賣國家利益;有的雙方關係則表現得比較隱蔽。這是由於雙方的政治利益和出發點有所不同,當時具體的國際國內環境有所不同而決定的。帝國主義各國從其在華侵略利益出發,視其需要,並不是絕對地支持某一派軍閥。而各派軍閥有時因帝國主義列強的對華侵略,引起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和鬥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其主子的侵略要求,也不是百依百順毫無抵製的。現舉例如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