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穀!"
"在。"
"聽說你的槍術進步了?"
"的確進步了。"
"哪有自己誇自己的!"
"大家都說我進步,如果我再謙虛,不是落得說謊之嫌?"
"哈哈!說得臉不紅心不跳。好!下次讓我看看你到底進步多少?"
"我期待著自己能早日派上用場,可是一直沒有戰爭的跡象。"
"沒有戰爭才好呀!"
"少主人可聽過最近的流行歌謠。"
"什麽歌謠?"
"---槍手滿天下,岡穀五郎次第一。"
"你亂唱。"
忠利笑著說。
大家也都笑了。
"那首歌應該是這樣吧---名古穀山三排第一---"
"哎呀!原來您知道?"
"當然!"
忠利本想與部下多談一點,好探知民情,卻謹言慎行,改變了話題。他問道:
"平常你們多少人練槍?多少人練刀?"
在場七人當中,有五個人迴答:
"在下練槍。"
隻有兩人迴答練刀。
忠利又問:
"為何練槍?"
大家一致迴答:
"因為在戰場上,槍比刀有用。"
又問:
"那麽,練刀的人呢?"
練刀的兩個人迴答:
"因為刀不管平時或戰時都有用。"
槍有用?抑是刀有用?
這個問題經常引起爭議。練槍人持的意見是:
"平常的雕蟲小技,在戰場上不管用。隻要手持得住,武器是越長越好。尤其槍有三益:能刺、能撲,又能打。而且打鬥時,即使槍柄斷了,仍可當刀來使用。大刀則不行,刀彎了就不能用了。"
第四部分:
養一個武士談何容易?尤其是新人,更得三思而後行。忠利的父親細川三齋也經常耳提麵命。第一是人;第二是和。再怎麽需要這個人,也要顧慮到細川家能有今日,是世代功臣累積的成果。一個藩所,就像一座石牆。不管多巨大的石頭,質地有多好,如果它無法與其他石頭砌在一起,就無法使用。一個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即使再優秀也不能成為藩裏的一員。天下之大,有很多偉材巨石,卻被埋沒於荒郊野外。
認為刀有用的人則說:
"戰場並非武士活動的惟一場所。行、住、坐、臥,刀經常帶在身上,是武士的靈魂。因此,練刀等於是磨鍊魂魄。雖然用在戰場上略遜一籌,但它本來的含意便是磨鍊武士的心誌。如果刀法能貫通武道的精髓,其理亦通於槍術,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
這種議論總是沒有結論。忠利不偏袒任何一方,卻對著剛才贊成練刀的鬆下舞之允說道:
"舞之允,剛才你說的不像是你的論調,你跟誰學的?"
舞之允認真答道:
"不,是我自己的論調。"
忠利卻識破他的謊言:
"不可能,我聽得出來。"
舞之允隻好承認:
"老實說---有一次我受邀到岩間角兵衛先生位於伊皿子的住處。當時也出現相同的爭議,寄居該處的佐佐木小次郎贊成練刀較好。他的言論正好與我的意見吻合,我才會把他的說詞當作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無欺騙大家的意思。"
忠利聽了苦笑:
"你看!我說的沒錯吧!"
說完,他突然想起藩裏有一事尚未解決。
以前岩間角兵衛曾向他推舉佐佐木小次郎,到現在他還沒決定是否要聘用此人。
雖然角兵衛向他推薦時曾說:
"雖然小次郎還年輕,但也得二百石以上才聘得了他。"
但是問題不在這筆高薪。
養一個武士談何容易?尤其是新人,更得三思而後行。忠利的父親細川三齋也經常耳提麵命。
第一是人;第二是和。再怎麽需要這個人,也要顧慮到細川家能有今日,是世代功臣累積的成果。
一個藩所,就像一座石牆。不管多巨大的石頭,質地有多好,如果它無法與其他石頭砌在一起,就無法使用。一個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即使再優秀也不能成為藩裏的一員。
天下之大,有很多偉材巨石,卻被埋沒於荒郊野外。
尤其是關原戰後,人才更是數不勝數。然而,大部分的將軍所用的是隨時都可嵌入任何石牆的石頭。如果碰到較奇特的石頭,不是稜角太多,就是無法妥協,無法立刻用在自己的藩所。
在這一點上,小次郎不但年輕而且武功高強---有足夠的資格仕佐細川家。
何況,他尚未成為一塊可用的石頭,還是塊璞石。
細川忠利一想到佐佐木小次郎,內心自然會聯想到宮本武藏。
他從老臣長岡佐渡口中第一次聽到武藏的名字。
佐渡在一次君臣言歡時,突然對忠利說:
"最近我看中一位奇特的武士……"
並談到法典草原開墾的事情。後來佐渡從法典草原歸來時,嘆了一口氣:
"可惜,武藏已不知去向!"
但是忠利仍不死心,堅持要見此人。
</br>
"在。"
"聽說你的槍術進步了?"
"的確進步了。"
"哪有自己誇自己的!"
"大家都說我進步,如果我再謙虛,不是落得說謊之嫌?"
"哈哈!說得臉不紅心不跳。好!下次讓我看看你到底進步多少?"
"我期待著自己能早日派上用場,可是一直沒有戰爭的跡象。"
"沒有戰爭才好呀!"
"少主人可聽過最近的流行歌謠。"
"什麽歌謠?"
"---槍手滿天下,岡穀五郎次第一。"
"你亂唱。"
忠利笑著說。
大家也都笑了。
"那首歌應該是這樣吧---名古穀山三排第一---"
"哎呀!原來您知道?"
"當然!"
忠利本想與部下多談一點,好探知民情,卻謹言慎行,改變了話題。他問道:
"平常你們多少人練槍?多少人練刀?"
在場七人當中,有五個人迴答:
"在下練槍。"
隻有兩人迴答練刀。
忠利又問:
"為何練槍?"
大家一致迴答:
"因為在戰場上,槍比刀有用。"
又問:
"那麽,練刀的人呢?"
練刀的兩個人迴答:
"因為刀不管平時或戰時都有用。"
槍有用?抑是刀有用?
這個問題經常引起爭議。練槍人持的意見是:
"平常的雕蟲小技,在戰場上不管用。隻要手持得住,武器是越長越好。尤其槍有三益:能刺、能撲,又能打。而且打鬥時,即使槍柄斷了,仍可當刀來使用。大刀則不行,刀彎了就不能用了。"
第四部分:
養一個武士談何容易?尤其是新人,更得三思而後行。忠利的父親細川三齋也經常耳提麵命。第一是人;第二是和。再怎麽需要這個人,也要顧慮到細川家能有今日,是世代功臣累積的成果。一個藩所,就像一座石牆。不管多巨大的石頭,質地有多好,如果它無法與其他石頭砌在一起,就無法使用。一個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即使再優秀也不能成為藩裏的一員。天下之大,有很多偉材巨石,卻被埋沒於荒郊野外。
認為刀有用的人則說:
"戰場並非武士活動的惟一場所。行、住、坐、臥,刀經常帶在身上,是武士的靈魂。因此,練刀等於是磨鍊魂魄。雖然用在戰場上略遜一籌,但它本來的含意便是磨鍊武士的心誌。如果刀法能貫通武道的精髓,其理亦通於槍術,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
這種議論總是沒有結論。忠利不偏袒任何一方,卻對著剛才贊成練刀的鬆下舞之允說道:
"舞之允,剛才你說的不像是你的論調,你跟誰學的?"
舞之允認真答道:
"不,是我自己的論調。"
忠利卻識破他的謊言:
"不可能,我聽得出來。"
舞之允隻好承認:
"老實說---有一次我受邀到岩間角兵衛先生位於伊皿子的住處。當時也出現相同的爭議,寄居該處的佐佐木小次郎贊成練刀較好。他的言論正好與我的意見吻合,我才會把他的說詞當作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無欺騙大家的意思。"
忠利聽了苦笑:
"你看!我說的沒錯吧!"
說完,他突然想起藩裏有一事尚未解決。
以前岩間角兵衛曾向他推舉佐佐木小次郎,到現在他還沒決定是否要聘用此人。
雖然角兵衛向他推薦時曾說:
"雖然小次郎還年輕,但也得二百石以上才聘得了他。"
但是問題不在這筆高薪。
養一個武士談何容易?尤其是新人,更得三思而後行。忠利的父親細川三齋也經常耳提麵命。
第一是人;第二是和。再怎麽需要這個人,也要顧慮到細川家能有今日,是世代功臣累積的成果。
一個藩所,就像一座石牆。不管多巨大的石頭,質地有多好,如果它無法與其他石頭砌在一起,就無法使用。一個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人,即使再優秀也不能成為藩裏的一員。
天下之大,有很多偉材巨石,卻被埋沒於荒郊野外。
尤其是關原戰後,人才更是數不勝數。然而,大部分的將軍所用的是隨時都可嵌入任何石牆的石頭。如果碰到較奇特的石頭,不是稜角太多,就是無法妥協,無法立刻用在自己的藩所。
在這一點上,小次郎不但年輕而且武功高強---有足夠的資格仕佐細川家。
何況,他尚未成為一塊可用的石頭,還是塊璞石。
細川忠利一想到佐佐木小次郎,內心自然會聯想到宮本武藏。
他從老臣長岡佐渡口中第一次聽到武藏的名字。
佐渡在一次君臣言歡時,突然對忠利說:
"最近我看中一位奇特的武士……"
並談到法典草原開墾的事情。後來佐渡從法典草原歸來時,嘆了一口氣:
"可惜,武藏已不知去向!"
但是忠利仍不死心,堅持要見此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