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大聲一點——像個小孩,嚇死人!」


    「你為什麽加水在碗中?」


    「口渴就要喝水啦。」


    「誰口渴?」


    「總之有人要喝。」


    「——是——三樓的住客嗎?」小葉問:「他們自己不會燒嗎?」


    「你住幾樓?」


    「我新搬來不久,住四樓。」


    「你住四樓當然沒事。」阿婆道:「我住二樓就慘了!」


    「究竟三樓發生什麽事?」


    三樓曾經火災。


    為了生活,單親家庭的媽媽要上班,把小孩鎖在房子裏。小孩自己煮飯,竟全屋燒著了。小孩也活活燒死了。消防員破門而入時,他的手抓著門把,變成焦炭。


    「幾時的事?」


    「一年多以前了。」阿婆說:「業主把房子裝修好再出租,沒一個住客住得長——」


    小葉明白了。


    他明白那日自防盜眼望進去時,他見到什麽。


    「唉,我住二樓。小孩晚晚大力跺足,天花板怪響,吵得睡不著。他說唇幹舌燥,全身發滾,好辛苦,好口渴——要喝水。」


    她沉吟:


    「總之兩三天水一幹便跺足著我添。明明昨天早上才加滿的,不知為什麽,今早又在鬧——原來水潑瀉了,隻好再加。」


    水,是小葉慌亂之際踢翻的。


    他心知肚明。


    門,一度「倒轉」,方便困鎖在內的小孩外望。他沒有眼花。


    小葉終於也沒有搬走。


    他住四樓,小孩矮小,騷擾不到他,隻欺負樓下的阿婆。


    再者,為了便宜的租金,可省則省,他為何要浪費?


    比起失業、貧窮、病痛、朝不保夕的恐慌,小鬼算得上什麽?自己饑渴時,誰來同情添一碗水一碗飯?人,還得靠自己。


    他比它強多了。


    或者說,他已沒資格選擇怕不怕了。


    彩帶橋


    2009年11月19日


    「我們一家在彩東村長大。我四十多了,我和四個姐姐也嫁人了,不過每年阿爸生忌死忌,還有過年過節,都會迴村同阿媽吃飯,在老樹下擺一張大檯,女婿外孫一大堆陪著阿媽……阿媽已經七十八,在西村出世,嫁到東村,生了五個女,沒有仔,受了委屈,但阿爸沒怪她,大屋是老人家一塊一塊磚頭一根一根木條砌出來的,到今日仍很穩陣。阿媽不肯搬走,不肯跟我們出市區,她一心在村裏終老,生在那兒死在那兒……誰知政府說收就收,忽然派人來貼紙,在牆壁上寫編號寫日子……阿媽傷心得暈倒……」


    記者訪問彩東村一位老村民葉婆婆的女兒阿麗。一群手持「不遷不拆不走」標語紙牌請願的村民,一字一淚。


    正如阿麗所言,政府為了高速鐵路工程,便無情無義地把兩條農村連根拔起。村民的血肉與土地相連,有些地主得到賠償豬籠入水,當然歡天喜地,有些村民一輩子心血化為烏有,賠點錢又如何?


    愁雲慘霧籠罩了彩東村和彩西村已有一段日子。


    村民接受各界訪問,群起護村也有一段日子,為了這個卑微的願望,說的不累聽的亦累了。


    大勢已去。


    但他們仍盡最後一分力——因為受不了故居被夷平之痛。老人如老樹,無根便枯,何忍臨老不得過世?


    阿麗強調:


    「阿媽一聽到『收地』兩個字便心跳加速眼前一黑。現已昏迷入院多天,如果她有什麽三長兩短,政府是否賠我們一條命?——」


    正說得激動,手機響了。阿麗一聽,連聲道:


    「我馬上來!我馬上來!」


    是醫院來的電話。


    記者隻好找其它人訪問吐心聲。「順其自然」?對很多世代養豬養雞種菜默默耕耘與世無爭的村民而言,竟是奢望?


    阿麗飛車趕到醫院,因為大姐和二姐告訴她:「阿媽醒來了。」


    七十八歲的葉秀芳婆婆,半昏半醒過了多天。醫生知道她是彩東村村民,也明白老人傷心欲絕的前因後果,深表同情——根深柢固硬要遷拆移徙,不啻重創,甚至奪命。


    葉婆婆一直一言不發,隻躺著唉聲嘆氣,失神地望向虛空,她還以為自己死後也會埋在彩東村的。


    她生於彩西村。


    這兩條小小農村一河相隔,原本沒有名字也沒有太多村民,三四十年代開始,陸續有不少內地移民來港,也有同鄉落腳聚居。城市生活過不起,便在此養豬養雞,大多是種菜,自給自足,生活無憂。菜長好了割下推出市集售賣,人長大了卻落地生根。


    彩東村和彩西村命名,還是出自葉秀芳阿爸的意思,他是第一代生活的人家,當時隻得二、三十戶,既無百年祠堂亦無鄉親父老,阿爸讀過書識些字,不算「正式」村長,也是一位可以說事的戶主,久而久之,便被目為村長了。


    那時,西邊土地較肥沃,種出的菜甜。阿爸也肯教人施肥防蟲方法,深得民心。


    他見一河兩村,一東一西,而種植維生亦望收成青翠出彩,那個「彩」字好意頭,大家十分贊同。一叫便叫了幾十年,直到今天。


    秀芳一九三一年在村中出生。簡陋的農村沒學堂也無私塾,阿爸不想女兒目不識丁,便著她學《三字經》、《增廣賢文》……


    那年她六歲。


    阿爸下田前把在河邊捉魚的頑皮芳女揪迴家,叫她認字。


    一知半解念口簧般: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芳女活潑好奇,自小像個男仔頭,夥同村童不是跑山爬樹,便是偷摘荔枝龍眼,她不愛吃芒果,否則無一幸免。由西村玩樂到東村,當年水淺,可涉水踩石頭過河。把阿爸阿媽氣個半死。


    「生個女兒卻像兒子?不能繼後香燈,有什麽用?」


    「……」


    「你的肚皮得爭爭氣氣,懷上個『慈菰椗』!」


    「……」


    生不出兒子來,是女人的遺憾。努力造人成為阿媽的重責。


    日子過去。


    歲月悄然無聲,但災難防不勝防。


    記得那一年打大風,傾盆大雨下了十幾天,如子彈如皮鞭,狠狠抽打農村。鋪天蓋地的雨不但清洗兩村菜田,急流還把一道小河衝擊得如崩裂的缺口,水位高湧,破壞河邊的房子。兩村生生隔阻難通。無家可歸的村民都擠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狂風暴雨仍是駭人,有死有傷。


    待得風靖雨停,兩村滿目瘡痍苦待收拾。秀芳的阿媽也因這場災禍小產了。大夫渡河來時已晚了。


    「阿嫂從此不能生育……」大夫告訴葉村長這個噩耗。


    那已是七十多年的前塵往事——但白發蒼蒼的葉婆婆永遠記得她阿爸那絕望的表情。


    七十二年前。


    奇怪,葉婆婆的記憶忽地清靈,一切曆曆在目。


    此時病房的門開了,阿麗衝進來,一邊問:


    「阿媽阿媽,你怎麽了?」


    她還一個勁兒安慰老人:


    「我們堅持不遷不拆,同政府抗議,你放心,我們一定盡力爭取。阿媽你別想太多,交給我們幾姊妹吧——」


    誰說女兒沒用?五個女兒就是心肝寶貝,為她的晚景奔忙。


    但所有人都料不到,葉婆婆多日無語,一開口,竟道:


    「拆吧,讓他們拆吧!」


    她的語氣沒有怨恨沒有不甘,反而非常通透:


    「早就應該拆了——」


    女兒們麵麵相覷:


    「阿媽是不是失心瘋?精神分裂?老人癡呆?為什麽一下子變了另一個人?」


    葉婆婆忽地對著大家身後的空氣長嘆一聲:


    「唉,健仔,對不起,我們全家欠你!」


    「健仔?健仔是誰?」


    老人詭異的眼神轉向她們幾姊妹,叮囑:


    「拆屋拆牆拆田拆路,拆吧——一定一定要拆橋——」


    「橋?」


    「就是兩村中間的『彩帶橋』。」


    「阿媽,那橋早就廢了。」


    「必須要拆!」葉婆婆拚盡全力悽厲一喊。大夥嚇了一跳。


    更受驚的,是老人掙紮著地,無故下跪,喃喃:


    「健仔,芳女給你叩個響頭……」


    幾個女兒慌了,馬上合力把葉婆婆扶起:


    「阿媽,你說什麽?給誰叩響頭?」


    二姐已把醫生喊來,也顧不得禮貌:


    「醫生醫生,我媽是不是瘋了?——抑或,迴光返照?」


    說著,急得哭了。


    把老人安頓在床上。醫生檢驗一下,葉婆婆還有點激動地喃喃自語: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碧華短篇小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碧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碧華並收藏李碧華短篇小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