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頁。


    [131]參見尼爾?弗格森:《文明》,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132]阿諾德?湯因比:《曆史研究》,郭小淩、王皖強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頁。


    [133]崔瑞德、牟複禮主編:《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史衛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5頁。


    [134]《明史?食貨誌》:“召商輸糧而與之鹽,謂之開中。”


    [135]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6—11頁。


    [136]參見章嗣衡的奏摺及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


    [137]參見梁小民:《小民話晉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38]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張理京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頁。


    [139]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303頁。


    [140]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伍曉鷹、馬德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頁。


    [141]參見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史建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2]李鴻章:《妥議鐵路宜折》,1880年。


    [143]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黃純艷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頁。


    [144]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陳潮、陳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頁。


    [145]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孔凡、張文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頁。


    [146]大野健一:《從江戶到平成》,臧新遠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頁。


    [147]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4頁。


    [148]費正清、劉廣京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673—674頁。


    [149]侯宜傑:《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頁。


    [150]托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10頁。


    [151]楊小凱:《民國經濟史》,《開放時代》2001年第9期。


    [152]白吉爾:《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張富強、許世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239頁。


    [153]白吉爾:《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張富強、許世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頁。


    [154]今譯亨利?喬治,美國19世紀末期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和經濟學家,主張土地國有化。


    [155]張朋園:《梁啓超與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版,第162頁。


    [156]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楊品泉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頁。


    [157]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楊品泉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906頁。


    [158]參見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1年版。


    [159]帕克斯?小科布爾:《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楊希孟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頁。


    [160]費正清、費維愷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劉敬坤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46頁。


    [161]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5頁。


    [162]陳雲:《陳雲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頁。


    [163]薄一波:《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迴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頁。


    [164]費正清、羅德裏克?麥克法誇爾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謝亮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頁。


    [165]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頁。


    [166]薄一波:《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迴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頁。


    [167]桂勇:《私有產權的社會基礎》,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頁。


    [168]《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8頁。


    [169]羅德裏克?麥克法誇爾:《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魏海平、艾平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頁。


    [170]周天勇:《現代化要對得起為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7月9日。


    [171]劉小萌、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大潮》,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頁。


    [172]胡鞍鋼:《中國經濟政治史論(1949—1976)》(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36頁。


    [173]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伍曉鷹、馬德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頁。


    [174]吳曉波:《吳敬璉傳》,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89—96頁。


    [175]托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9頁。


    [176]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上卷)》,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頁。


    [177]參見吳曉波:《農民創世紀》,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178]袁庚:《關於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1978年10月9日。


    [179]《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1980年7月15日。


    [180]中國經濟的非均衡戰略的靈感,應該得自於匈牙利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內,他在《短缺經濟學》一書中雄辯地論證了計劃經濟的“均衡性缺陷”,此書於“巴山輪會議”之後的1986年在中國出版,影響甚大。


    [181]張五常:《中國的經濟製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頁。


    [182]《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1984年12月20日。


    [183]關於“新權威主義”,可參見蕭功秦的《新權威主義:痛苦的兩難選擇》一文,載於劉軍、李林編:《新權威主義——對改革理論綱領的論爭》,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8頁。


    [184]參見陸昊:《厲以寧評傳》,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85]在1987年,有九個課題組向國家體改委遞交了經濟體製改革的方案,厲以寧、吳敬璉二人的課題組分別代表了兩個流派。這九個方案被結集成《中國改革大思路》一書,由瀋陽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


    [186]朱鎔基:《朱鎔基講話實錄(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371頁。


    [187]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頁。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曉波並收藏曆代經濟變革得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