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罷飯,劉孟把碗筷往鍋裏一撂,說:“明天再洗。”
“明天一早你不是要迴家嗎?”我說。
“那就從家裏迴來再洗。”劉孟說。
我們出了廚房,走進劉孟的辦公室,坐在那張舊沙發上。白熾燈懸掛在頭頂,我能看見那發散成一束束的明晃晃的冷冷的光線,它射出門外,在黑暗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寒冷的霧汽從門外飄進來,漸漸瀰漫了整個房間。
劉孟側身坐在辦公桌旁,麵朝著我們。他一隻手耷拉著,另一隻手把玩著桌子上的墨水瓶。他說,他是六橫島台門人,1993年畢業於舟山水產學校,那是一所沒什麽名氣,也沒什麽前途的中專。他說話不太流暢,中途老是停頓,沒有表情,從談話中聽不出他的悲喜。
畢業分配時,因為沒有與睡下鋪的那位同學爭,他失去了留在沈家門的機會。他被分配到東極鎮(這種地方也能叫“鎮”)政府工作。鎮長很看重他,可是不久就調到沈家門去了,新的鎮長剛上任,就把他下到了東福山——東福山就東福山吧,反正是海島,就算在東極,日子也是這樣過。在東福山,他無事可幹。有時他會想起那段逝去的學生生活:他的一位同學二年級時害了精神病,老在睡夢中喊叫“不要吸我的血!”;他的另一位同學在船上實習時掉進了大海,消失不見了;有一次,他班裏的同學坐一輛軍用卡車出去遊玩,一根小小的樹枝打在一位同學的頭上,竟然把他給打死了……他們是那麽可憐。
時候不早了,肯定已過了八點——那是劉孟每晚最遲入睡的時間。不過現在從他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睡意。他說話的時候從來不做手勢,腦袋四平八穩,隻有那張鬍子環繞的嘴巴在夜色中不停地翕動。他好像並不關心我和旭光是否在認真地聽,也許在他看來,我們僅僅是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聽眾而已。雖然缺乏感染力,但他滔滔不絕。
睏倦在侵襲我們。小島多年來沉積的早睡氣氛包圍著我們,使我們不到八點時就哈欠連連。我問劉孟廁所在哪裏,他說隨便。我不懂他的意思,就看看旭光。旭光笑了笑,說,你跟我來。我們一起走出房間,沿著走廊往右走了幾步,那裏有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水泥陽台。旭光一聲不吭地解開褲帶。
“你把陽台當便池了?”我說。
“劉孟也是這樣。”旭光說。我環顧四周,但是找不到比這更適宜方便的地方。
我們迴到辦公室。劉孟已經給我們倒了水。
洗好臉,我問劉孟洗腳水倒在哪裏。他走過來,捧起臉盆往地板上一倒,水潑了一地。
我和旭光住在廚房後麵,那裏有兩張又矮又窄的木床。沒有墊被,隻有一張冷冰冰的蓆子。被子很薄,有很多處汙跡,散發著濃烈而古怪的黴味,劉孟說這是海水浸泡過的緣故,真讓人難以想像。我把被子卷得很細,然後像穿褲子一樣鑽進被筒。沒有枕頭,我在後腦勺墊了兩本書。書很硬。
白熾燈還亮著,此刻它是那麽柔和。睡意很快就襲上來。遠處傳來鵝的叫聲。在半醒半睡之間,我的腦海裏忽然升起一個強烈的念頭:住在這裏,永遠都不要離開,割斷和過去的所有聯繫,像島上的漁民一樣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簡單生活的人,那有多好。我一下子變得非常清醒,眼淚都要淌出來了。
旭光打死了一隻蚊子。隔壁有人在搓麻將,聽得出他們很快活,可惜這種快活隻能延續到十點鍾,因為十點鍾以後要停電,小島將陷於徹底的黑暗之中。
聽劉孟說,小島上絕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從溫州遷徙過來的,隻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小島。
1997年12月17日
早晨,那艘鐵鏽色的小輪船將從廟子湖開過來,八點整時開迴廟子湖。我們必須搭上這艘船,以便能趕上中午11點返迴沈家門的“東極”輪,否則我們將在東極多耽擱一天。
我們六點鍾起床。劉孟到樓下買了幾包方便麵,在煤氣灶上煮開。我們吃得很快,但是麵很燙,我的嘴巴被燙破了——能吃上方便麵,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吃罷早飯,我們動身去山頂的白雲庵。我們先是沿著一條羊腸小道往上爬到山口,然後順著盤山公路往上走。這是一條通往部隊偵察通訊站的簡易公路,用八方石塊砌成,非常狹窄,是條單行線,內側有一塊長方形空地,原先是部隊的籃球場,現在是雜草叢生的荒野。在齊腰深的茅草中間,立著兩根灰色的水泥籃球架,但是籃板已經被拆走。再往上走,可以看見一道道牆基——鄧小平百萬大裁軍以前,這裏駐紮著一個營的海防官兵,那時的小島肯定要比現在更有生氣些。部隊撤走以後,東福村的居民爬上山頂,一夜之間就把一幢幢的部隊營房得拆得幹幹淨淨,隻留下他們拆不動的牆基——他們隻需要這裏的已經加工過的石塊和木料——包括籃球架上的那兩塊。想像一下:他們像漫山遍野的螞蟻一樣爬上山來,像撕碎蜻蜓一樣拆卸部隊的營房,然後把這些戰利品拖下山,拖進他們像洞穴一樣的石屋裏。
公路外側還剩一幢未被拆走的房子,看起來還很結實,但是你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所有的門窗都已被拆走了。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僅僅隻拆門窗。
山口的風很大,仿佛要把我吹飄起來了。有幾次我感覺自己就要被狂風颳走,就彎下腰把手指伸進公路的縫隙裏,緊緊地抓住石塊。
偵通站建在前麵的山尖上,我們能看到它那白色的牆壁。公路繼續盤旋而上,我們則往右走上了一條貼著陡峭山壁的小道。再往前,就是白雲庵,建在一塊巨大的白色岩石的下麵,房子看起來是那麽小,像一滴從岩石上滲下來的小水珠。有一扇小門,上麵寫著一副玄奧無比的對聯:
“月朋□□通天地,日□晶□定幹坤。”
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很多字都不會念。從字麵猜測,它大概描述了一種理想的神話狀態。我看見庵堂裏有一位正在埋頭掃地的老人,就跑過去。
“大伯,您認得門口的字嗎?”我問他。
“認得。”老人說。
“請您教一下我。”我說。老人點點頭,拖著掃帚跟我來到門口。他指著字,嘰哩咕嚕地說了一通。我聽不懂。
我們在庵堂裏轉了轉就準備下山,因為得趕那趟八點鍾的航船。出了白雲庵,我朝身後的大海望去,發現有幾百艘船正快速朝山下的港灣聚集。
“要起浪了。廟子湖的航船可能開不過來。”劉孟說。
“那怎麽辦?”我有點擔心。我得趕緊迴去,不能再在外麵停留了。
“很難說。我們先下去看看。”劉孟說。
我們沿著盤山公路朝山下疾走。遠遠地可以看見東極三島:黃興、廟子湖、青浜,像水墨畫上不規則的黑塊。海麵上翻卷著白花花的波浪,它們像馬群一樣朝我們腳下的小島疾馳過來,一頭撞在岩石上。海麵上,船隻已經越來越少了。
“快要到八點了。”我說。
</br>
“明天一早你不是要迴家嗎?”我說。
“那就從家裏迴來再洗。”劉孟說。
我們出了廚房,走進劉孟的辦公室,坐在那張舊沙發上。白熾燈懸掛在頭頂,我能看見那發散成一束束的明晃晃的冷冷的光線,它射出門外,在黑暗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寒冷的霧汽從門外飄進來,漸漸瀰漫了整個房間。
劉孟側身坐在辦公桌旁,麵朝著我們。他一隻手耷拉著,另一隻手把玩著桌子上的墨水瓶。他說,他是六橫島台門人,1993年畢業於舟山水產學校,那是一所沒什麽名氣,也沒什麽前途的中專。他說話不太流暢,中途老是停頓,沒有表情,從談話中聽不出他的悲喜。
畢業分配時,因為沒有與睡下鋪的那位同學爭,他失去了留在沈家門的機會。他被分配到東極鎮(這種地方也能叫“鎮”)政府工作。鎮長很看重他,可是不久就調到沈家門去了,新的鎮長剛上任,就把他下到了東福山——東福山就東福山吧,反正是海島,就算在東極,日子也是這樣過。在東福山,他無事可幹。有時他會想起那段逝去的學生生活:他的一位同學二年級時害了精神病,老在睡夢中喊叫“不要吸我的血!”;他的另一位同學在船上實習時掉進了大海,消失不見了;有一次,他班裏的同學坐一輛軍用卡車出去遊玩,一根小小的樹枝打在一位同學的頭上,竟然把他給打死了……他們是那麽可憐。
時候不早了,肯定已過了八點——那是劉孟每晚最遲入睡的時間。不過現在從他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睡意。他說話的時候從來不做手勢,腦袋四平八穩,隻有那張鬍子環繞的嘴巴在夜色中不停地翕動。他好像並不關心我和旭光是否在認真地聽,也許在他看來,我們僅僅是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聽眾而已。雖然缺乏感染力,但他滔滔不絕。
睏倦在侵襲我們。小島多年來沉積的早睡氣氛包圍著我們,使我們不到八點時就哈欠連連。我問劉孟廁所在哪裏,他說隨便。我不懂他的意思,就看看旭光。旭光笑了笑,說,你跟我來。我們一起走出房間,沿著走廊往右走了幾步,那裏有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水泥陽台。旭光一聲不吭地解開褲帶。
“你把陽台當便池了?”我說。
“劉孟也是這樣。”旭光說。我環顧四周,但是找不到比這更適宜方便的地方。
我們迴到辦公室。劉孟已經給我們倒了水。
洗好臉,我問劉孟洗腳水倒在哪裏。他走過來,捧起臉盆往地板上一倒,水潑了一地。
我和旭光住在廚房後麵,那裏有兩張又矮又窄的木床。沒有墊被,隻有一張冷冰冰的蓆子。被子很薄,有很多處汙跡,散發著濃烈而古怪的黴味,劉孟說這是海水浸泡過的緣故,真讓人難以想像。我把被子卷得很細,然後像穿褲子一樣鑽進被筒。沒有枕頭,我在後腦勺墊了兩本書。書很硬。
白熾燈還亮著,此刻它是那麽柔和。睡意很快就襲上來。遠處傳來鵝的叫聲。在半醒半睡之間,我的腦海裏忽然升起一個強烈的念頭:住在這裏,永遠都不要離開,割斷和過去的所有聯繫,像島上的漁民一樣做一個默默無聞的簡單生活的人,那有多好。我一下子變得非常清醒,眼淚都要淌出來了。
旭光打死了一隻蚊子。隔壁有人在搓麻將,聽得出他們很快活,可惜這種快活隻能延續到十點鍾,因為十點鍾以後要停電,小島將陷於徹底的黑暗之中。
聽劉孟說,小島上絕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從溫州遷徙過來的,隻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小島。
1997年12月17日
早晨,那艘鐵鏽色的小輪船將從廟子湖開過來,八點整時開迴廟子湖。我們必須搭上這艘船,以便能趕上中午11點返迴沈家門的“東極”輪,否則我們將在東極多耽擱一天。
我們六點鍾起床。劉孟到樓下買了幾包方便麵,在煤氣灶上煮開。我們吃得很快,但是麵很燙,我的嘴巴被燙破了——能吃上方便麵,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吃罷早飯,我們動身去山頂的白雲庵。我們先是沿著一條羊腸小道往上爬到山口,然後順著盤山公路往上走。這是一條通往部隊偵察通訊站的簡易公路,用八方石塊砌成,非常狹窄,是條單行線,內側有一塊長方形空地,原先是部隊的籃球場,現在是雜草叢生的荒野。在齊腰深的茅草中間,立著兩根灰色的水泥籃球架,但是籃板已經被拆走。再往上走,可以看見一道道牆基——鄧小平百萬大裁軍以前,這裏駐紮著一個營的海防官兵,那時的小島肯定要比現在更有生氣些。部隊撤走以後,東福村的居民爬上山頂,一夜之間就把一幢幢的部隊營房得拆得幹幹淨淨,隻留下他們拆不動的牆基——他們隻需要這裏的已經加工過的石塊和木料——包括籃球架上的那兩塊。想像一下:他們像漫山遍野的螞蟻一樣爬上山來,像撕碎蜻蜓一樣拆卸部隊的營房,然後把這些戰利品拖下山,拖進他們像洞穴一樣的石屋裏。
公路外側還剩一幢未被拆走的房子,看起來還很結實,但是你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所有的門窗都已被拆走了。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僅僅隻拆門窗。
山口的風很大,仿佛要把我吹飄起來了。有幾次我感覺自己就要被狂風颳走,就彎下腰把手指伸進公路的縫隙裏,緊緊地抓住石塊。
偵通站建在前麵的山尖上,我們能看到它那白色的牆壁。公路繼續盤旋而上,我們則往右走上了一條貼著陡峭山壁的小道。再往前,就是白雲庵,建在一塊巨大的白色岩石的下麵,房子看起來是那麽小,像一滴從岩石上滲下來的小水珠。有一扇小門,上麵寫著一副玄奧無比的對聯:
“月朋□□通天地,日□晶□定幹坤。”
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很多字都不會念。從字麵猜測,它大概描述了一種理想的神話狀態。我看見庵堂裏有一位正在埋頭掃地的老人,就跑過去。
“大伯,您認得門口的字嗎?”我問他。
“認得。”老人說。
“請您教一下我。”我說。老人點點頭,拖著掃帚跟我來到門口。他指著字,嘰哩咕嚕地說了一通。我聽不懂。
我們在庵堂裏轉了轉就準備下山,因為得趕那趟八點鍾的航船。出了白雲庵,我朝身後的大海望去,發現有幾百艘船正快速朝山下的港灣聚集。
“要起浪了。廟子湖的航船可能開不過來。”劉孟說。
“那怎麽辦?”我有點擔心。我得趕緊迴去,不能再在外麵停留了。
“很難說。我們先下去看看。”劉孟說。
我們沿著盤山公路朝山下疾走。遠遠地可以看見東極三島:黃興、廟子湖、青浜,像水墨畫上不規則的黑塊。海麵上翻卷著白花花的波浪,它們像馬群一樣朝我們腳下的小島疾馳過來,一頭撞在岩石上。海麵上,船隻已經越來越少了。
“快要到八點了。”我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