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隊讀書的還有很多周圍自然村的村民的學生。在我成年以後,懂得了有工人階級一說。當我在工廠當合同製工人時,因為徵用土地而進工廠當工人的農民出身的工人依然會被城市戶口的工人階級看不起。雖然那時我們幹的是一樣的工種,一樣的活兒,但戶口不一樣,所以就有優越感,就覺得腰板硬朗。
一九七幾年的時候好像正好相反,地質隊子弟學校從來沒有將自然村的村民的孩子趕迴家不讓讀書。對於他們,至少我是非常羨慕的,主要是羨慕他們能有更豐富的食品和擁有更豐富的自然資源。那時候我們的業務活動除了玩以外,更多的是拾柴火,揀煤渣。這些主要都是在地質隊裏就可以完成的正常家務勞動,但有的時候是要上山耙草的。所謂耙草就是把山上的枯草用耙子收集起來,綑紮好,背迴家,放在家裏的柴草棚裏,用於做飯的燃料。那時地質隊每家都用的柴火灶,所以柴火隻能去山上耙,割草是不允許的,因為山不是地質隊的,是村民的,村民允許用竹耙耙草,但不允許用鐵絲耙耙草,是擔心傷了草根,影響來年草的生長,破壞地表植被。
耙草不算最大的事情,最大的事情是農民收穫花生的時候,農民在山上的花生地裏收花生,地質隊的孩子就拎著籃子在一邊等,等農民將花生都收完了,我們再進去收一遍,總能收到農民漏下的。花生在土裏,我們就將土整個再扒拉一遍。說老實話,我現在認為,農民絕對已經將花生地翻了個遍,幾乎是不太可能給我們留下點什麽了,但,我們還是會更加細緻地再翻上一遍,通常有幾十個孩子再翻數遍,翻到最後,恐怕一個都不會落下的。
除了花生還有山芋,還有泥水裏的荸薺,都是農民收完了我們再進去揀漏,農民能寬容我們,我猜是因為可憐我們吧。
我的同學很多是周圍自然村的村民的孩子,他們都比我強,比我對農事的認識更深刻,技能也更全麵,而我連水牛都騎不好。
變化是後來逐漸發生的。有一年,地質隊的住房是一排排的平房,結構一樣,模樣也一模一樣,屋前都有一個柴火棚,自己搭建的,裏麵堆放做飯用的柴草,還有馬桶,屋前屋後都是自留地,種著應季的蔬菜,屋裏的地麵是土的,和我住在農村的同學家一樣。後來,地質隊出資給每家都進行了一次家庭裝修。就是將地麵全都抹成水泥地,讓每家都欣喜萬分。水泥地呀,光溜溜的,夏天能光著身子睡在上麵,多麽豪華的裝修呀!
這種欣喜後來被更大的欣喜和困惑取代了。幾年以後,那個龐大的地質隊開始有人遷走,開始因為工作的原因分成很多的小分隊,小分隊不斷地調離,到新的地方。有人先搬家了,去了城市,帶來消息,說,城市住的是樓房,樓房裏一戶一戶的,地麵都是水泥地,而且,家裏就有廁所。
那時,我想,老天,廁所在家裏,那家裏該有多臭呀,就在家裏拉屎,方便是方便,就是太不衛生。
跟我和我姐描述城市裏的廁所的人是我姐的同學毛丫,毛丫不屑跟我解釋廁所是如何在家裏存在的,以至於十多歲以後,我也搬家了,搬進了城市,才知道。
原來是這麽一迴事。
很多年過去了,同一塊土地養活大的人們卻有了很大的差別,不知道我的農民同學是否住進了新房,是否也能在家裏方便地拉屎。是否還能像當年一樣吃飽,甚至吃好。
不知道,但從報紙上看,好像離城市近的地方就很好,離城市越遠,就越差。
61、生意人(圖)
我們生活的地方有個代銷店,所有的生活用品,如食鹽、糖果等都是從那裏採購,上萬人都在那裏採購。但那個小店六尺櫃檯裏並沒有什麽人,我們會常去,不過隻是拖著大長鼻涕,咂巴著手指頭看看而已。
那裏的糖果是我們所無比嚮往的,還有一種好吃的,叫麻餅,和月餅差不多吧,外邊有芝麻,裏麵有餡,餡裏有大塊的冰糖。買麻餅是需要糧票的,如果在一年之內能夠有幸吃上一迴麻餅的話,那一年就簡直是太闊了。
代銷店的售貨員是個長期咳嗽的老人,等他去世了以後就換成了我的同學的媽媽。那個時候我曾經立下過長大了也要做個代銷店售貨員的美好誌向。那該多美,能天天守著糖果和麻餅的生活該是多麽美好的生活呀。
當然,那隻是我這樣一個小屁孩的無知想法,地質隊的生活並非隻有代銷店那麽大的範圍,離地質隊五裏遠的地方我們稱之為“街上”。節假日“上街”是件很重大的事情,當然大多數“上街”都隻是逛一逛,逛新華書店,逛百貨商場。
那是一個縣城,現在看來無比的小,但當時那是我們全部的世界和全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裏,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買本小人書看。當然,買小人書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多數的小人書都是互相借閱的。好在我的鄰居俞家姐妹從不吝嗇把她們的小人書借給我看,我的好朋友蔡大頭和他的弟弟也從來是把自己的小人書和我一起分享,而且,整個童年,我還分享了他們家訂閱的雜誌《兒童時代》。
這本雜誌是很多人都不能夠分享的。
我和蔡氏兄弟希望能自己賺到錢購買小人書,因為我總是在家裏偷我爸媽兜裏的零錢,幾分幾分的偷,最大的偷兩角的,但經常事發,遭到懲罰。每次我都嘴硬說不是我偷的,但每次都被打服了,不僅老實承認了,而且還痛哭流涕地表示以後再也不敢了。我動過念頭自己賺錢,逮到過一隻特別大的蜈蚣,然後賣給了中藥店,掙了幾角錢,收集過一夏天的橘子皮,賣了兩塊錢,買了幾本小人書。
</br>
一九七幾年的時候好像正好相反,地質隊子弟學校從來沒有將自然村的村民的孩子趕迴家不讓讀書。對於他們,至少我是非常羨慕的,主要是羨慕他們能有更豐富的食品和擁有更豐富的自然資源。那時候我們的業務活動除了玩以外,更多的是拾柴火,揀煤渣。這些主要都是在地質隊裏就可以完成的正常家務勞動,但有的時候是要上山耙草的。所謂耙草就是把山上的枯草用耙子收集起來,綑紮好,背迴家,放在家裏的柴草棚裏,用於做飯的燃料。那時地質隊每家都用的柴火灶,所以柴火隻能去山上耙,割草是不允許的,因為山不是地質隊的,是村民的,村民允許用竹耙耙草,但不允許用鐵絲耙耙草,是擔心傷了草根,影響來年草的生長,破壞地表植被。
耙草不算最大的事情,最大的事情是農民收穫花生的時候,農民在山上的花生地裏收花生,地質隊的孩子就拎著籃子在一邊等,等農民將花生都收完了,我們再進去收一遍,總能收到農民漏下的。花生在土裏,我們就將土整個再扒拉一遍。說老實話,我現在認為,農民絕對已經將花生地翻了個遍,幾乎是不太可能給我們留下點什麽了,但,我們還是會更加細緻地再翻上一遍,通常有幾十個孩子再翻數遍,翻到最後,恐怕一個都不會落下的。
除了花生還有山芋,還有泥水裏的荸薺,都是農民收完了我們再進去揀漏,農民能寬容我們,我猜是因為可憐我們吧。
我的同學很多是周圍自然村的村民的孩子,他們都比我強,比我對農事的認識更深刻,技能也更全麵,而我連水牛都騎不好。
變化是後來逐漸發生的。有一年,地質隊的住房是一排排的平房,結構一樣,模樣也一模一樣,屋前都有一個柴火棚,自己搭建的,裏麵堆放做飯用的柴草,還有馬桶,屋前屋後都是自留地,種著應季的蔬菜,屋裏的地麵是土的,和我住在農村的同學家一樣。後來,地質隊出資給每家都進行了一次家庭裝修。就是將地麵全都抹成水泥地,讓每家都欣喜萬分。水泥地呀,光溜溜的,夏天能光著身子睡在上麵,多麽豪華的裝修呀!
這種欣喜後來被更大的欣喜和困惑取代了。幾年以後,那個龐大的地質隊開始有人遷走,開始因為工作的原因分成很多的小分隊,小分隊不斷地調離,到新的地方。有人先搬家了,去了城市,帶來消息,說,城市住的是樓房,樓房裏一戶一戶的,地麵都是水泥地,而且,家裏就有廁所。
那時,我想,老天,廁所在家裏,那家裏該有多臭呀,就在家裏拉屎,方便是方便,就是太不衛生。
跟我和我姐描述城市裏的廁所的人是我姐的同學毛丫,毛丫不屑跟我解釋廁所是如何在家裏存在的,以至於十多歲以後,我也搬家了,搬進了城市,才知道。
原來是這麽一迴事。
很多年過去了,同一塊土地養活大的人們卻有了很大的差別,不知道我的農民同學是否住進了新房,是否也能在家裏方便地拉屎。是否還能像當年一樣吃飽,甚至吃好。
不知道,但從報紙上看,好像離城市近的地方就很好,離城市越遠,就越差。
61、生意人(圖)
我們生活的地方有個代銷店,所有的生活用品,如食鹽、糖果等都是從那裏採購,上萬人都在那裏採購。但那個小店六尺櫃檯裏並沒有什麽人,我們會常去,不過隻是拖著大長鼻涕,咂巴著手指頭看看而已。
那裏的糖果是我們所無比嚮往的,還有一種好吃的,叫麻餅,和月餅差不多吧,外邊有芝麻,裏麵有餡,餡裏有大塊的冰糖。買麻餅是需要糧票的,如果在一年之內能夠有幸吃上一迴麻餅的話,那一年就簡直是太闊了。
代銷店的售貨員是個長期咳嗽的老人,等他去世了以後就換成了我的同學的媽媽。那個時候我曾經立下過長大了也要做個代銷店售貨員的美好誌向。那該多美,能天天守著糖果和麻餅的生活該是多麽美好的生活呀。
當然,那隻是我這樣一個小屁孩的無知想法,地質隊的生活並非隻有代銷店那麽大的範圍,離地質隊五裏遠的地方我們稱之為“街上”。節假日“上街”是件很重大的事情,當然大多數“上街”都隻是逛一逛,逛新華書店,逛百貨商場。
那是一個縣城,現在看來無比的小,但當時那是我們全部的世界和全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裏,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買本小人書看。當然,買小人書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多數的小人書都是互相借閱的。好在我的鄰居俞家姐妹從不吝嗇把她們的小人書借給我看,我的好朋友蔡大頭和他的弟弟也從來是把自己的小人書和我一起分享,而且,整個童年,我還分享了他們家訂閱的雜誌《兒童時代》。
這本雜誌是很多人都不能夠分享的。
我和蔡氏兄弟希望能自己賺到錢購買小人書,因為我總是在家裏偷我爸媽兜裏的零錢,幾分幾分的偷,最大的偷兩角的,但經常事發,遭到懲罰。每次我都嘴硬說不是我偷的,但每次都被打服了,不僅老實承認了,而且還痛哭流涕地表示以後再也不敢了。我動過念頭自己賺錢,逮到過一隻特別大的蜈蚣,然後賣給了中藥店,掙了幾角錢,收集過一夏天的橘子皮,賣了兩塊錢,買了幾本小人書。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