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作者:[美]傑克·威澤弗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211年,帶著跨越戈壁以及侵襲女真的決定,成吉思汗從事的不止是另一場中國邊界的戰爭:他點燃的將是最終焚毀整個世界的熊熊烈火。沒人能預見將來會發生什麽,即便是成吉思汗本人也不知道。他沒有顯示出任何企圖征服全球的野心,因為他每次都隻進行一場戰爭,而對他來說,這次隻是將要與女真人作戰。然而,從這次女真戰役一開始,訓練有素而又組織嚴密的蒙古軍隊就將要衝出高原故鄉,侵占從印度河到多瑙河、從太平洋到地中海的所有一切。轉瞬間,僅僅三十年時間,蒙古勇士就將擊敗他們所碰到的每支軍隊、奪取所有的要塞以及攻陷所有的城池。基督徒、穆斯林信徒、佛教徒以及印度教徒,很快就將拜服在野蠻蒙古騎兵那沾滿灰塵的靴子之下。
跨越廣闊的戈壁,需要做大量的準備。軍隊出發前,小分隊士兵要先行出去查探水源,以及報告草場和天氣情況。有位中國目擊者敘述了主力部隊到達之前,先頭部隊是如何去偵察每個山頭和所有地點的。他們想知道那一地區的所有民眾和資源的情況,而且他們還往往要去尋找以備撤退的退路。
蒙古人非常適合長距離遠行;每個人都精確地攜帶著他們所需的東西,其他的一點不帶。他們除穿著直到腳踝的傳統羊毛長袍——“迪爾”之外,還穿著褲子、戴著有耳扇的毛皮帽,並且蹬著厚鞋底的長靴。除帶著在惡劣天氣中起保護作用的衣服外,每位勇士還隨身攜帶著生火用的打火石、一個裝水和牛奶的革囊、磨利箭頭的銼刀、一根用於圍捕動物或捆縛戰俘的套索、縫補衣服的縫衣針、一把用於砍削的小刀和短柄斧,以及一個可裝所有東西的大皮袋。每個十人小班還帶有一頂小帳篷。
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和陣形取決於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使得他們明顯不同於任何其他傳統文明的軍隊。第一個因素是,蒙古軍隊完全由騎兵所組成,都是武裝騎兵,沒有一個步兵。與此不同的是,幾乎所有其他軍隊的主力都是步兵。在這次對付女真人的戰役中,大約六萬五千名蒙古騎兵,要麵對一支人數相當的騎兵部隊,加上另外的八萬五千名步兵,女真人具有兩倍的絕對優勢,但他們卻沒有蒙古軍隊的那種機動性。
蒙古軍隊的第二個獨特特徵就是,不同於那常伴士兵左右的巨大的馬匹儲備量,他們遠距離行軍,卻沒有一個軍糧庫或笨重的後勤補給線。前進途中,他們擠動物奶解渴,並且宰殺它們作為食物,或通過打獵及搶劫以自給。據馬可·波羅稱,蒙古勇士可以連續行軍十天而不必停頓下來生火做飯,他們渴飲馬血,每人都隨身帶著十磅重的幹奶團,每天將一磅奶團放入一個保溫皮革袋子的水中,作為一天的食物。勇士們隨身帶著數片幹肉和幹凝乳,可一邊行軍一邊慢嚼以食;有鮮肉可又沒時間煮的時候,他們就將生肉置於馬鞍之下,這樣很快就能使肉變軟可食。
令中原漢人極為詫異和憎惡的是,蒙古勇士可在長時間中行進,而且僅需少許食物和水就可生存下來;據某人的記載,因為他們無需生火做飯,整個軍隊紮營住宿,毫無煙火。相較於女真士兵,蒙古人顯得更加健康和強壯。蒙古人有規律地食用肉、奶、酸奶酪及其他的奶製品,而與他們作戰的敵人,則以各種穀物製成的稀粥為主食。農民戰士食用的穀物,阻礙他們的骨頭發育,腐蝕他們的牙齒,並且使他們變得虛弱而又易於生病。相反,最為窮困的蒙古士兵所食用的大部分是蛋白質,因此使得他們牙堅齒利,筋骨強健。不同於大量依賴含糖類食品為主食的女真士兵,蒙古人不需任何食物就能輕易地行軍一兩天。
傳統的軍隊是以長縱隊方式向前行進的,帶著大量食物的人,則以相同的路線行軍,緊隨軍隊之後。相比較而言,蒙古軍隊則是遍布在一個遼闊的區域上,這給牲畜提供了充足的牧場,也給士兵增加了打獵的機會。成吉思汗居中前行,右翼軍掩護西側,而左翼軍則掩護東側。一支小部隊擔任軍隊前衛,而另一支則護衛後方,因為後方有蒙古人的後備牲畜。成吉思汗軍隊的十進位組織,使其軍隊變化多端,極為機動。每支萬人部隊就像是成吉思汗主營的縮小樣板一樣,發揮著作用。萬戶長居於其千戶部隊的中央前行,並且他還按其所需,配置有其他九支部隊環繞四周。成吉思汗不是在建立一種軍隊等級製度,而是在將他的士兵組織進一組同心圓之中。
盡管蒙古人頻繁地遷移軍事營帳,但每支部隊的中央主營卻以一種精確的固定模式來加以布置,以便使新來的士兵在任何情況下都清楚,該到哪裏去報告,以及如何去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每支蒙古千人部隊都有自己的醫護部隊,這些醫護部隊通常是由漢人醫生所構成,他們負責看護病號和傷員。帳篷以特殊的形式被整齊地排列著,每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名稱及用意,甚至帳篷內部也用同樣的方式來精確地加以布置。經過一天的行軍、作戰或打獵之後,部隊紮營露宿時,將領處在中央營地,四周由衛隊和其他士兵守衛。夜間,馬匹保持戰備狀態,以備不時之需,而且在營地的邊緣,還設有環形的防禦帶。
與結構完整而又布置巧妙的中央營地比較起來,夜裏,大多數普通的勇士被分成一個個小群體,遍布在鄉間,安營露宿。他們會選擇黃昏的時候燃起小火,那時天色不昏不暗,近處看不清燃起的火光,而遠處又無法看清冒出的煙幕。就著火,他們快速地準備一天唯一的一頓熱食。飯後,他們並不閑逛或在火邊睡覺;而是分散成更小的群體,三五人一群,睡在遍布整個地區的隱蔽凹穴中。第二天天一亮,他們就開始仔細偵察前後左右。
</br>
跨越廣闊的戈壁,需要做大量的準備。軍隊出發前,小分隊士兵要先行出去查探水源,以及報告草場和天氣情況。有位中國目擊者敘述了主力部隊到達之前,先頭部隊是如何去偵察每個山頭和所有地點的。他們想知道那一地區的所有民眾和資源的情況,而且他們還往往要去尋找以備撤退的退路。
蒙古人非常適合長距離遠行;每個人都精確地攜帶著他們所需的東西,其他的一點不帶。他們除穿著直到腳踝的傳統羊毛長袍——“迪爾”之外,還穿著褲子、戴著有耳扇的毛皮帽,並且蹬著厚鞋底的長靴。除帶著在惡劣天氣中起保護作用的衣服外,每位勇士還隨身攜帶著生火用的打火石、一個裝水和牛奶的革囊、磨利箭頭的銼刀、一根用於圍捕動物或捆縛戰俘的套索、縫補衣服的縫衣針、一把用於砍削的小刀和短柄斧,以及一個可裝所有東西的大皮袋。每個十人小班還帶有一頂小帳篷。
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和陣形取決於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使得他們明顯不同於任何其他傳統文明的軍隊。第一個因素是,蒙古軍隊完全由騎兵所組成,都是武裝騎兵,沒有一個步兵。與此不同的是,幾乎所有其他軍隊的主力都是步兵。在這次對付女真人的戰役中,大約六萬五千名蒙古騎兵,要麵對一支人數相當的騎兵部隊,加上另外的八萬五千名步兵,女真人具有兩倍的絕對優勢,但他們卻沒有蒙古軍隊的那種機動性。
蒙古軍隊的第二個獨特特徵就是,不同於那常伴士兵左右的巨大的馬匹儲備量,他們遠距離行軍,卻沒有一個軍糧庫或笨重的後勤補給線。前進途中,他們擠動物奶解渴,並且宰殺它們作為食物,或通過打獵及搶劫以自給。據馬可·波羅稱,蒙古勇士可以連續行軍十天而不必停頓下來生火做飯,他們渴飲馬血,每人都隨身帶著十磅重的幹奶團,每天將一磅奶團放入一個保溫皮革袋子的水中,作為一天的食物。勇士們隨身帶著數片幹肉和幹凝乳,可一邊行軍一邊慢嚼以食;有鮮肉可又沒時間煮的時候,他們就將生肉置於馬鞍之下,這樣很快就能使肉變軟可食。
令中原漢人極為詫異和憎惡的是,蒙古勇士可在長時間中行進,而且僅需少許食物和水就可生存下來;據某人的記載,因為他們無需生火做飯,整個軍隊紮營住宿,毫無煙火。相較於女真士兵,蒙古人顯得更加健康和強壯。蒙古人有規律地食用肉、奶、酸奶酪及其他的奶製品,而與他們作戰的敵人,則以各種穀物製成的稀粥為主食。農民戰士食用的穀物,阻礙他們的骨頭發育,腐蝕他們的牙齒,並且使他們變得虛弱而又易於生病。相反,最為窮困的蒙古士兵所食用的大部分是蛋白質,因此使得他們牙堅齒利,筋骨強健。不同於大量依賴含糖類食品為主食的女真士兵,蒙古人不需任何食物就能輕易地行軍一兩天。
傳統的軍隊是以長縱隊方式向前行進的,帶著大量食物的人,則以相同的路線行軍,緊隨軍隊之後。相比較而言,蒙古軍隊則是遍布在一個遼闊的區域上,這給牲畜提供了充足的牧場,也給士兵增加了打獵的機會。成吉思汗居中前行,右翼軍掩護西側,而左翼軍則掩護東側。一支小部隊擔任軍隊前衛,而另一支則護衛後方,因為後方有蒙古人的後備牲畜。成吉思汗軍隊的十進位組織,使其軍隊變化多端,極為機動。每支萬人部隊就像是成吉思汗主營的縮小樣板一樣,發揮著作用。萬戶長居於其千戶部隊的中央前行,並且他還按其所需,配置有其他九支部隊環繞四周。成吉思汗不是在建立一種軍隊等級製度,而是在將他的士兵組織進一組同心圓之中。
盡管蒙古人頻繁地遷移軍事營帳,但每支部隊的中央主營卻以一種精確的固定模式來加以布置,以便使新來的士兵在任何情況下都清楚,該到哪裏去報告,以及如何去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每支蒙古千人部隊都有自己的醫護部隊,這些醫護部隊通常是由漢人醫生所構成,他們負責看護病號和傷員。帳篷以特殊的形式被整齊地排列著,每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名稱及用意,甚至帳篷內部也用同樣的方式來精確地加以布置。經過一天的行軍、作戰或打獵之後,部隊紮營露宿時,將領處在中央營地,四周由衛隊和其他士兵守衛。夜間,馬匹保持戰備狀態,以備不時之需,而且在營地的邊緣,還設有環形的防禦帶。
與結構完整而又布置巧妙的中央營地比較起來,夜裏,大多數普通的勇士被分成一個個小群體,遍布在鄉間,安營露宿。他們會選擇黃昏的時候燃起小火,那時天色不昏不暗,近處看不清燃起的火光,而遠處又無法看清冒出的煙幕。就著火,他們快速地準備一天唯一的一頓熱食。飯後,他們並不閑逛或在火邊睡覺;而是分散成更小的群體,三五人一群,睡在遍布整個地區的隱蔽凹穴中。第二天天一亮,他們就開始仔細偵察前後左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