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舉的西部情結--《西部生命》(5)
我們的人口在增多,我們的沙化麵積在增多,我們的抱怨情緒也在增多,而我們的最可寶貴的水資源卻在與日益減少而且汙染日趨嚴重。一路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沒有水的地方就沒有人煙。這條大走廊如此開闊如此坦蕩就是因為它太缺少水了。我不會再為這裏的開闊而激動了,也不會因此而抱怨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住宅。這條大走廊給了我大的激動,也給了我大的冷靜和大的思考。在此之前,這種情況我還從未有過。
我們的好去處越來越少了,珍惜吧——這就河西大走廊給我的啟迪。
不過,城市還是比戈壁好。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城市。但是,我要選擇一個比我現在居住的城市更好的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威尼斯、巴塞隆納什麽的……
大連和青島也還行。
3 西部生命
——柴達木係列
劉元舉
稍有一點旅行常識的人都知道,3月,不是一個旅遊的季節。尤其是到西部。然而,我偏偏是在這樣的日子裏孤身前往柴達木。七年前,我有過一次孤身闖蕩黃河源的經曆。那一次,也是3月。
3月,是一個最真實的季節。蒼茫大漠在這個季節裏赤身裸體,無遮無掩,一副放浪睡態。風沙太容易動情,卻得不到迴應;而煌煌大日的持久親吻,使得巨大的肌膚蕩出一片熱烈,令我激動不已。
好久不曾有過這般激情了。一個進入不惑之年的文人,激情正在不知不覺中化作矯情。這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城市。城市的矯情必然要使生活在那裏的人失去原有的質樸。
可是,大西北不需要矯情,柴達木不需要矯情。一路上,幾番換車接觸了那麽多陌生的麵孔,他們都是為了賺錢而走大西北的,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行為。無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似乎一經踏上這片廣袤的大漠就變得豪爽健談起來。可我倒顯得有些不那麽合群。我說我不是來做買賣的。我強調我和買賣一點關係沒有。我說我就是要去柴達木看看,感受感受。聞者笑了:看光景也不是這個季節呀!
我說,我就是喜歡這個季節。人家以為我是扯謊。在他們那過於正常的思維中,我矯情得不可思議。然而,我真的是喜歡這個季節。我完全可以再等些日子,等到綠樹成陰鳥語花香時再到柴達木。可是,我沒有。因為我覺得那種時節不可能體現大西北的真正風格。
大漠在烈日的烘烤下和我一樣激動起來。這是一種博大的激動,漾漾蕩蕩,使得山樑、溝坎、土丘同時出現了一片舒暢的紋絡,渾然一體,橫無際涯。大戈壁大荒漠大西北就應該是這副樣子,不需要修飾,不需要裝潢,不需要賣弄風騷。綠色可以美化所有的山巒原野,卻獨獨美化不了戈壁灘。
所有的美化在這裏都未免顯得虛偽和矯情,因為它們沒有能力進行這種博大的覆蓋,充其量是幾個漂亮的紐扣而已。裸著身子要紐扣哪怕再漂亮的紐扣又有何用?不如幹幹脆脆來他個全裸,那有多麽痛快!
痛快的裸露便無法掩飾它的殘缺。大西北到處都是殘缺。幹涸的河床,龜裂的土地,斑禿狀的駱駝刺,還有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對於一個遊人來說,你可以不喜歡這種裸露的殘缺。你可以把它看得粗俗不堪。你甚至可以詛咒烈日下的座座殘丘像一萬個娼婦撅起的缺乏彈性的屁股什麽的,你可以任意馳騁醜陋的想像力,因為柴達木那片畸形的地貌會不斷地刺激著你。但是,我太偏愛這片土地了。
正是這種殘缺的地形地貌激活了我的才思。在我的眼裏,這一大片屁股狀的土丘神聖得好似萬千和尚那排列有序的高深莫測的頭顱。那皺褶般的沉積相全都是凝固的智慧。
柴達木是一個經受過巨大苦難的地方。那每一處的殘缺都在向我訴說著它遭受到的那一次次深重的摧殘——原始地塊的解體,元古代和古生代的南北邊緣裂穀,中新生代的斷陷、萎縮、扭曲,那種驚天動地的撕裂破碎,那種鬼神皆驚的翻騰沉降,使得一片美麗的汪洋大海,破敗成這片鹽澤漫布的醜陋荒漠。多少生命在這種巨變的災難中沉淪,被埋葬在2000多米深的泥岩層下。這兩億年前的災變使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從此進入了漫長的苦難期。
翻過當金山口,公路兩側越加荒涼。起初還能不時見到一簇簇駱駝刺、沙棘,它們盡管稀少,卻頑強地證明著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使再渺小,也是一種生命的現象。可是,僅僅一晃就什麽也看不到了。滿目皆是泛著硭硝的荒漠,鱗狀排列,平坦而破碎,蒼白幹燥得沒有一絲靈性,好像劃根火柴扔過去就可以點燃。
你覺得這就是在月球上或者到了火星上。
在沒有生命的地方行進,人的軀體內的水分迅速風幹。先是咽喉幹澀,吞咽困難,接著,雙唇就裂開了道道口子,不時滲著血絲。得不斷地喝水,不斷地潤喉,潤唇。公路單調乏味,筆直得幾十公裏不打彎兒。順著飄飄搖搖的柏油路望開去,就像一刀把個完整巨大的板塊切為兩片,烏黑的刀口無法癒合,板塊也就永遠無法合攏。
我不知道古往今來已經有多少人先後進入過柴達木。我也不甚清楚第一個闖進這片不毛之地的人究竟是誰。據說,早在一個世紀前,就有好幾位外國探險家走進了這片瀚海。有印度的探險家辛格,瑞典的斯文海定,匈牙利的斯俊儀。俄國的普列熱瓦爾斯基最具探險精神,他先後4次出入過柴達木。外國比我們中國擁有著更多的探險家。在廣袤的大西北,到處可見外國探險家的足跡。但是,這些人不過如過眼雲煙,他們很快就被瀚海淹沒。隻有一個人與這片土地構成了永恆,這個人就是阿吉老人。阿吉祖籍烏茲別克斯坦。1874年他的父輩逃荒來到新疆。據載阿吉第一次進入柴達木盆地是在1914年。從此,他就與這片土地相依相偎,須臾不曾離開過。人們都說他是一張柴達木的活地圖。他為解放軍剿匪帶過路,也為尋找石油的勘探者帶過路。他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老人。他的故事或者說他的業跡在柴達木已經是有口皆碑。我感興趣的並不是他為我們作了多少了不起的貢獻,而是他這位漂泊者的後代在廣闊的不能再廣闊的中國西部有得是可去之處,何以偏偏選擇了最不宜生存的柴達木,並且永不還家?
</br>
我們的人口在增多,我們的沙化麵積在增多,我們的抱怨情緒也在增多,而我們的最可寶貴的水資源卻在與日益減少而且汙染日趨嚴重。一路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沒有水的地方就沒有人煙。這條大走廊如此開闊如此坦蕩就是因為它太缺少水了。我不會再為這裏的開闊而激動了,也不會因此而抱怨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住宅。這條大走廊給了我大的激動,也給了我大的冷靜和大的思考。在此之前,這種情況我還從未有過。
我們的好去處越來越少了,珍惜吧——這就河西大走廊給我的啟迪。
不過,城市還是比戈壁好。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城市。但是,我要選擇一個比我現在居住的城市更好的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威尼斯、巴塞隆納什麽的……
大連和青島也還行。
3 西部生命
——柴達木係列
劉元舉
稍有一點旅行常識的人都知道,3月,不是一個旅遊的季節。尤其是到西部。然而,我偏偏是在這樣的日子裏孤身前往柴達木。七年前,我有過一次孤身闖蕩黃河源的經曆。那一次,也是3月。
3月,是一個最真實的季節。蒼茫大漠在這個季節裏赤身裸體,無遮無掩,一副放浪睡態。風沙太容易動情,卻得不到迴應;而煌煌大日的持久親吻,使得巨大的肌膚蕩出一片熱烈,令我激動不已。
好久不曾有過這般激情了。一個進入不惑之年的文人,激情正在不知不覺中化作矯情。這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城市。城市的矯情必然要使生活在那裏的人失去原有的質樸。
可是,大西北不需要矯情,柴達木不需要矯情。一路上,幾番換車接觸了那麽多陌生的麵孔,他們都是為了賺錢而走大西北的,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行為。無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似乎一經踏上這片廣袤的大漠就變得豪爽健談起來。可我倒顯得有些不那麽合群。我說我不是來做買賣的。我強調我和買賣一點關係沒有。我說我就是要去柴達木看看,感受感受。聞者笑了:看光景也不是這個季節呀!
我說,我就是喜歡這個季節。人家以為我是扯謊。在他們那過於正常的思維中,我矯情得不可思議。然而,我真的是喜歡這個季節。我完全可以再等些日子,等到綠樹成陰鳥語花香時再到柴達木。可是,我沒有。因為我覺得那種時節不可能體現大西北的真正風格。
大漠在烈日的烘烤下和我一樣激動起來。這是一種博大的激動,漾漾蕩蕩,使得山樑、溝坎、土丘同時出現了一片舒暢的紋絡,渾然一體,橫無際涯。大戈壁大荒漠大西北就應該是這副樣子,不需要修飾,不需要裝潢,不需要賣弄風騷。綠色可以美化所有的山巒原野,卻獨獨美化不了戈壁灘。
所有的美化在這裏都未免顯得虛偽和矯情,因為它們沒有能力進行這種博大的覆蓋,充其量是幾個漂亮的紐扣而已。裸著身子要紐扣哪怕再漂亮的紐扣又有何用?不如幹幹脆脆來他個全裸,那有多麽痛快!
痛快的裸露便無法掩飾它的殘缺。大西北到處都是殘缺。幹涸的河床,龜裂的土地,斑禿狀的駱駝刺,還有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對於一個遊人來說,你可以不喜歡這種裸露的殘缺。你可以把它看得粗俗不堪。你甚至可以詛咒烈日下的座座殘丘像一萬個娼婦撅起的缺乏彈性的屁股什麽的,你可以任意馳騁醜陋的想像力,因為柴達木那片畸形的地貌會不斷地刺激著你。但是,我太偏愛這片土地了。
正是這種殘缺的地形地貌激活了我的才思。在我的眼裏,這一大片屁股狀的土丘神聖得好似萬千和尚那排列有序的高深莫測的頭顱。那皺褶般的沉積相全都是凝固的智慧。
柴達木是一個經受過巨大苦難的地方。那每一處的殘缺都在向我訴說著它遭受到的那一次次深重的摧殘——原始地塊的解體,元古代和古生代的南北邊緣裂穀,中新生代的斷陷、萎縮、扭曲,那種驚天動地的撕裂破碎,那種鬼神皆驚的翻騰沉降,使得一片美麗的汪洋大海,破敗成這片鹽澤漫布的醜陋荒漠。多少生命在這種巨變的災難中沉淪,被埋葬在2000多米深的泥岩層下。這兩億年前的災變使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從此進入了漫長的苦難期。
翻過當金山口,公路兩側越加荒涼。起初還能不時見到一簇簇駱駝刺、沙棘,它們盡管稀少,卻頑強地證明著自己的存在方式。即使再渺小,也是一種生命的現象。可是,僅僅一晃就什麽也看不到了。滿目皆是泛著硭硝的荒漠,鱗狀排列,平坦而破碎,蒼白幹燥得沒有一絲靈性,好像劃根火柴扔過去就可以點燃。
你覺得這就是在月球上或者到了火星上。
在沒有生命的地方行進,人的軀體內的水分迅速風幹。先是咽喉幹澀,吞咽困難,接著,雙唇就裂開了道道口子,不時滲著血絲。得不斷地喝水,不斷地潤喉,潤唇。公路單調乏味,筆直得幾十公裏不打彎兒。順著飄飄搖搖的柏油路望開去,就像一刀把個完整巨大的板塊切為兩片,烏黑的刀口無法癒合,板塊也就永遠無法合攏。
我不知道古往今來已經有多少人先後進入過柴達木。我也不甚清楚第一個闖進這片不毛之地的人究竟是誰。據說,早在一個世紀前,就有好幾位外國探險家走進了這片瀚海。有印度的探險家辛格,瑞典的斯文海定,匈牙利的斯俊儀。俄國的普列熱瓦爾斯基最具探險精神,他先後4次出入過柴達木。外國比我們中國擁有著更多的探險家。在廣袤的大西北,到處可見外國探險家的足跡。但是,這些人不過如過眼雲煙,他們很快就被瀚海淹沒。隻有一個人與這片土地構成了永恆,這個人就是阿吉老人。阿吉祖籍烏茲別克斯坦。1874年他的父輩逃荒來到新疆。據載阿吉第一次進入柴達木盆地是在1914年。從此,他就與這片土地相依相偎,須臾不曾離開過。人們都說他是一張柴達木的活地圖。他為解放軍剿匪帶過路,也為尋找石油的勘探者帶過路。他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老人。他的故事或者說他的業跡在柴達木已經是有口皆碑。我感興趣的並不是他為我們作了多少了不起的貢獻,而是他這位漂泊者的後代在廣闊的不能再廣闊的中國西部有得是可去之處,何以偏偏選擇了最不宜生存的柴達木,並且永不還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