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半小時後,阿良通過電話首次採訪了我。這便是千龍網上第一次將這件事情披露出來,題為《中國第一記者涉嫌剽竊——記者品行及作品真實性遭遇質疑》。時間為(20010104 01∶56∶18)。阿良認為:“這有可能成為新世紀第一件剽竊案。”
可以說阿良的文章有石破天驚的效果。文章刊出之後,我注意到網友們的反響極其強烈,盡管用詞有的激烈;有的欠妥,但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這起事件的態度,現選幾條實錄如下:網友 洱海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22∶42聽到這個消息,我不驚訝!張建偉是在我上大學時就已知道的人物,當時他曾被老師作為知名記者來講課,但大邱莊的報導足可以見其為人如何了,有才未必有德。現在的新聞記者又有幾人深夜捫心自問呢?
網友 老塗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21∶38
1碧說,張建偉採訪都不記筆記,隨手劃拉幾個自己認為重要的數據就行了。
2閉怕淶秸庖徊劍我為一向喜歡的編輯李大同感到難受——好人哪,說了張那麽多好話……(以下的話太難聽,故刪去)
網友 有一個很久都想問的疑問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21∶28
為什麽北京的媒體都不報“二張”事件?難道就僅僅因為他們背後是新華社和《中國青年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才是中國新聞界的悲哀!!
網友 爆震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19∶47
我就是記者,我不同意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記者,任何行業都有敗類。
當然,我對張建偉這樣的敗類除了憤恨,更多的是鄙視。
網友 反盜版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18∶27
我與張共事多年,張是一個功利心極強的人。
這樣的人是新聞界的恥辱,《中國青年報》和有關部門必須作出明確迴答。
網友 qwe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9∶54
張建偉本來就是靠和圈內人相互吹捧成名的。如此大段落大段落的抄襲,說明
張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獲得那麽高的獎項。
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他們當中有記者,也有張建偉身邊的熟人。但記
者與記者是不同的!我不知道張建偉看到這些網友的文字會作何反應。
第二天,我接到了書記的電話。他說張建偉又給他打電話了。從書記的口氣,我感覺到了張建偉已經看到了網上的文章了。他可能也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而且已經開始燃燒起來了。問題是,他所採取的態度。他怕火燒起來,他想撲滅火,但是,怎麽撲?他採取的方式令我無法接受,甚至越來越令我不能容忍!許多朋友事後都替他惋惜,說他應該主動找我賠禮道歉。而且,說這些話的朋友都深知我的為人,他們知道我是個經不住別人兩句好話的人,何況,都是吃寫作這碗飯的。其實,當初我們一同登台領獎時,我就在期待著張建偉能夠迴過頭來,能夠走到我的身邊,跟我說道說道。假如他當時能夠有點真誠的話,我肯定不會再追究這起抄襲事件了。人不可能不犯錯誤,厚道的人也不可能不給人家以承認錯誤的機會。事實上,後來即便走上了法庭,我也三番五次地給予了張建偉這樣的機會。
書記當時是用一種惋惜的口氣說:呀,網上像著了火一樣,張建偉不希望這樣。我說我也不希望這樣,但是,我得知道他想怎麽辦。書記說,他想要你的電話,我可以告訴他嗎?
我說當然可以。書記又息事寧人地勸了一番,當然,他也認為我的想法有道理。因為畢竟張建偉對於他的錯誤沒有承認,也沒有說要找我和解。
書記將我的電話給了張建偉。我想,可能他會給我打電話的。如果他打來了,那就好說了。這之後,我接過幾個電話,有北京方麵打來的,是我的熟人,也是張建偉的熟人。我感覺這樣的電話意義更多的是在試探我,或者說,對方很想知道下一步我會採取什麽措施。我等待著張建偉的電話,我也希望他能夠真誠地麵對自己的錯誤。用書記的話,你們兩個都是我的朋友,我不希望你們兩人成為仇敵。我贊同書記的說法,也並不希望與張建偉為敵,我願意給他機會,我始終在等待,我等待得太久太久了……
打官司的滋味兒(6)
既然已經在網上把冰層燒開了個窟窿,那就應該將所有的冰層烤化燃沸。我以為媒體會因此而形成一股熱潮,會喚起人們對於這起抄襲侵權事件的關注,從而給張建偉形成更大的壓力,使他受到教育,承認錯誤,挽迴影響。
但是,我還是想得太簡單了。我對將要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情估計太不足了!
阿良的文章似乎僅限於網絡,還沒有在平麵媒體構成多少衝擊。除了被《羊城晚報》等極少數的媒體轉載之外,更多的還是沉默與木然。
為了讓北京的主流媒體了解這起侵權事件,也是為了維護我的著作權益,我到北京搞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我要向與會的有關記者公布,我要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如果說我當初隻是想通過媒體將侵權者不那麽光彩的行為予以披露,使得更多人知道的話,那麽,這段時間媒體的沉默終於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是不訴諸法律,你就永遠討不迴公道。而訴諸法律,也隻能是在極其無奈的情況下。因為報紙有規定:如果沒有法律依據,他們就不能刊發此類文章,就是說,隻有法院受理了這個侵權官司,報紙才肯披露。
</br>
可以說阿良的文章有石破天驚的效果。文章刊出之後,我注意到網友們的反響極其強烈,盡管用詞有的激烈;有的欠妥,但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這起事件的態度,現選幾條實錄如下:網友 洱海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22∶42聽到這個消息,我不驚訝!張建偉是在我上大學時就已知道的人物,當時他曾被老師作為知名記者來講課,但大邱莊的報導足可以見其為人如何了,有才未必有德。現在的新聞記者又有幾人深夜捫心自問呢?
網友 老塗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21∶38
1碧說,張建偉採訪都不記筆記,隨手劃拉幾個自己認為重要的數據就行了。
2閉怕淶秸庖徊劍我為一向喜歡的編輯李大同感到難受——好人哪,說了張那麽多好話……(以下的話太難聽,故刪去)
網友 有一個很久都想問的疑問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21∶28
為什麽北京的媒體都不報“二張”事件?難道就僅僅因為他們背後是新華社和《中國青年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才是中國新聞界的悲哀!!
網友 爆震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19∶47
我就是記者,我不同意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記者,任何行業都有敗類。
當然,我對張建偉這樣的敗類除了憤恨,更多的是鄙視。
網友 反盜版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18∶27
我與張共事多年,張是一個功利心極強的人。
這樣的人是新聞界的恥辱,《中國青年報》和有關部門必須作出明確迴答。
網友 qwe 發表時間 2001年1月4日9∶54
張建偉本來就是靠和圈內人相互吹捧成名的。如此大段落大段落的抄襲,說明
張根本沒有能力和資格獲得那麽高的獎項。
從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他們當中有記者,也有張建偉身邊的熟人。但記
者與記者是不同的!我不知道張建偉看到這些網友的文字會作何反應。
第二天,我接到了書記的電話。他說張建偉又給他打電話了。從書記的口氣,我感覺到了張建偉已經看到了網上的文章了。他可能也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而且已經開始燃燒起來了。問題是,他所採取的態度。他怕火燒起來,他想撲滅火,但是,怎麽撲?他採取的方式令我無法接受,甚至越來越令我不能容忍!許多朋友事後都替他惋惜,說他應該主動找我賠禮道歉。而且,說這些話的朋友都深知我的為人,他們知道我是個經不住別人兩句好話的人,何況,都是吃寫作這碗飯的。其實,當初我們一同登台領獎時,我就在期待著張建偉能夠迴過頭來,能夠走到我的身邊,跟我說道說道。假如他當時能夠有點真誠的話,我肯定不會再追究這起抄襲事件了。人不可能不犯錯誤,厚道的人也不可能不給人家以承認錯誤的機會。事實上,後來即便走上了法庭,我也三番五次地給予了張建偉這樣的機會。
書記當時是用一種惋惜的口氣說:呀,網上像著了火一樣,張建偉不希望這樣。我說我也不希望這樣,但是,我得知道他想怎麽辦。書記說,他想要你的電話,我可以告訴他嗎?
我說當然可以。書記又息事寧人地勸了一番,當然,他也認為我的想法有道理。因為畢竟張建偉對於他的錯誤沒有承認,也沒有說要找我和解。
書記將我的電話給了張建偉。我想,可能他會給我打電話的。如果他打來了,那就好說了。這之後,我接過幾個電話,有北京方麵打來的,是我的熟人,也是張建偉的熟人。我感覺這樣的電話意義更多的是在試探我,或者說,對方很想知道下一步我會採取什麽措施。我等待著張建偉的電話,我也希望他能夠真誠地麵對自己的錯誤。用書記的話,你們兩個都是我的朋友,我不希望你們兩人成為仇敵。我贊同書記的說法,也並不希望與張建偉為敵,我願意給他機會,我始終在等待,我等待得太久太久了……
打官司的滋味兒(6)
既然已經在網上把冰層燒開了個窟窿,那就應該將所有的冰層烤化燃沸。我以為媒體會因此而形成一股熱潮,會喚起人們對於這起抄襲侵權事件的關注,從而給張建偉形成更大的壓力,使他受到教育,承認錯誤,挽迴影響。
但是,我還是想得太簡單了。我對將要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事情估計太不足了!
阿良的文章似乎僅限於網絡,還沒有在平麵媒體構成多少衝擊。除了被《羊城晚報》等極少數的媒體轉載之外,更多的還是沉默與木然。
為了讓北京的主流媒體了解這起侵權事件,也是為了維護我的著作權益,我到北京搞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我要向與會的有關記者公布,我要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如果說我當初隻是想通過媒體將侵權者不那麽光彩的行為予以披露,使得更多人知道的話,那麽,這段時間媒體的沉默終於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是不訴諸法律,你就永遠討不迴公道。而訴諸法律,也隻能是在極其無奈的情況下。因為報紙有規定:如果沒有法律依據,他們就不能刊發此類文章,就是說,隻有法院受理了這個侵權官司,報紙才肯披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