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船中飽覽兩岸美景,經過了我媽媽的家鄉崇福後,不久石門的南皋橋在望。
南皋橋是先生多麽稔熟的名字呀,但是,此刻他怎麽也認不出來了,過去它是用條石砌成的環洞古橋,現在已變成鋼筋水泥的現代化新橋了,據說將來公路通了,載重十九噸的大卡車也可以通過。大概由於現今橋身又高又大的緣故,索性連“皋”字也改成“高”字了,橋上寫著“南高橋”三個字。“變了樣了,不認識了。”先生為故鄉不斷前進,發出多麽喜悅的讚嘆。
汽船從大運河駛入後河經緣緣堂遺址時,岸上已有人在向船裏人打招唿。但爸爸此行的目的地是南聖浜,所以駛過木場橋,出了通市橋,徑向西北方向開去。南聖浜離石門鎮水路七裏。
船開十數分鍾後,又遇到一座古老的石橋,往上望去,橋欄上刻的是“畫書橋”,多麽優雅的名字呀。據先生迴憶,橋邊昔年還有一座蕭王廟,從前每逢廟會,蕭王廟的花台戲是遠近聞名的。花台者,乃是用鮮花紮成的戲台,在這個台上演戲,就叫做花台戲。先生兒時曾在這裏看過花台戲。他說:“有一次,我在台上看到一個漂亮的花旦,在卸裝後再看到他的時候,卻是一個穿著竹布大褂、頭頸下拖著一根長辮子、手裏拿著旱菸筒的中年男子。”先生說來有聲有色,津津有味,這位白發老翁頓時迴複到他那甜蜜的童年時代的境界裏去了。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分享了先生兒時的幸福。如今蕭王廟早已不存,而花台戲的詩情畫意,還在石門灣周圍流傳。
船過畫書橋,河道更見狹小。汽船停了火,改用竹篙撐行前進,有點像桃花源裏緣溪行的味道,不過兩岸不是桃林,而是桑林。四月裏的桑樹,嫩綠滿枝,其景之美,不亞於落英繽紛。桑地裏的豆花,隨著微風一陣陣飄來清香,使人心曠神怡,我們猶如進入了迷人的仙境。
須臾,正東過來說:“到了。”他一麵說,一麵用手指向前方大約二百公尺的盡頭處。我順著他的指頭看去,不禁大吃一驚。我疑心自己的視力不佳,帶著驚疑的眼光問正東:“這兩岸,都是……?”正東首肯地答道:“是呀!都是我們的村裏人,都要見見娘舅。”他接著為難地又說:“我們總算保密了,但消息還是給泄漏了。”原來這是一群自願的、樸素的歡迎隊伍。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兩岸望去,蓊蓊然總有一二百人,有老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衣著楚楚像是經過打扮的,也有連鋤頭鐵搭還未放下而擠在人群中的。船越撐越近,“夾河”歡迎者的笑臉,徐徐地向我們掠過。他們笑得那麽坦然,那麽誠懇。等到我們上了岸,年老的紛紛過來,向先生問好招唿,他們又是那樣親切,那樣真摯。這個感人的鏡頭,在我的腦子裏,久久不能磨滅。想想“四人幫”一夥,費盡心機貶低和否定子愷先生,妄圖破壞先生在人民群眾中的美好形象,對比之下,這是多麽愚蠢,多麽可憐。
第二天,讓先生安靜地休息一天,我和林先抽空先到石門鎮去兜一轉,憑弔了緣緣堂遺址,瀏覽了石門鎮市容,雖說草草一掠,也可算是先睹為快了。
到第三天,四月十五日,先生和我們,還有南聖浜的幾個陪客和撐船的親戚,一行十餘人,乘木船至石門鎮。原打算看看市容,訪訪故址,作整日遊。可是,船到鎮上,已經中午,我們在先生的堂侄坤益家吃了中飯。飯後,忽然天下雨了,雨越落越大,遊覽計劃全部打消。下午隻得原船迴南聖浜。
自此以後,天天陰雨連綿,農村道路泥濘,我們無法出門。再度遊石門鎮的計劃當然也無法實現。我和林先以及孩子們,有些不耐煩,不免抱怨天公不肯作美,還是先生風趣地勸我們,說:“勿急,這就叫‘落雨天留客’嘛,既來之,則安之。”神態是如此安詳,興致是如此勃勃。就在這雨窗的客舍裏,先生為我隨身帶去的一本《緣緣堂隨筆》的封麵上,親筆題了簽,落了款,筆力蒼勁挺秀,布局疏密相宜。我十分寶愛這本書,如今它已成為我石門灣之遊的珍貴紀念文物之一。
雨連下四天,卻並沒有給我們造成寂寞,來南聖浜探望子愷先生的鄉親絡繹不絕。他們不顧天雨路滑,有從二九裏(即十八裏)外練市來的,有從三九裏(即二十七裏)遠的崇福來的,從石門鎮和就近鄉村裏來的,當然就更多了。
先生乳名叫慈玉,所以來訪的客人,大多依照年齡不同,親切地稱先生為“慈哥”、“慈伯”、或“慈公公”、“慈爺爺”,叫人聽來,感到鄉土風味非常濃鬱。來客中有說今話舊的,有致意問好的,先生和藹可親地一一和他們交談;時而撫髯微笑,時而感慨係之。也有從未見過麵的年輕客人,當他們叫一聲“慈公公好!”之後,繼續自我介紹說:“我是某某某某的兒子。”這時,先生似乎有些想不起來,等到對方再補充一句“某某某是我的祖父”後,這才使先生哈哈大笑,連說:“曉得,曉得,你爺爺可好呀!”當年輕人說道:“爺爺早已去世了。”這時先生又感到悵然若失,低低吟出“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之句。來客中也有素不相識的求字求畫者先生慎重其事地,要我把他們的名字一一記下,後來在迴到上海後,都寫了畫了寄給他們。得畫得字的人都非常高興。在這裏,我要迴過去引用胡先生文章開頭的幾句話。他是這樣說的:
先生的幼女一吟,過去經常陪先生出遊,這次因工作關係不能同去,但她出於對父親的愛護,與我約法三章:謝絕應酬性赴宴;不要驚動鄉裏;不寫字作畫。一吟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在當時的氣候環境中,好端端的會來個無事生非,給先生帶來麻煩,因此小心謹慎一點是應該的。但是這三條中,隻有第一條我們是堅決做到了,這是因為先生從來就討厭那種虛偽客套的酬酢。第二條呢?盡管我們對自己的行止相當“保密”,但到底“泄了密”,因此也還是驚動了鄉裏。至於第三條,先生是這樣說的:“愛我畫的人,愛我字的人,總是愛護我的。愛護我的人,總不會是壞人吧!要畫的,要寫的,把名字記下。”都答應了。先生為人如此厚道,我複何言。
爸爸這番話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確實沒有碰到過愛爸爸作品的壞人。這並非偶然,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的作品能夠感動人心,喚醒人們的良知。爸爸在文章裏,在畫裏,寫的都是一個“愛”字:愛護人類,乃至愛護生物。他畫了450幅護生畫,為的就是喚醒人們心中的愛。他提倡護生,目的不僅要人們愛護動物;更重要的,是愛護自己的心。隻要人人都有一顆愛心,天下就會太平!
爸爸迴來後,給很多鄉親畫畫寫字。更多的是寫賀知章的那首《迴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迴,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跋》雲:離鄉三十九年,乙卯百花時節重遊舊地,但見建築全新,園林暢茂,如入一新世界。寫賀知章詩贈親友留念。(吟按:標點是我加的。)
</br>
南皋橋是先生多麽稔熟的名字呀,但是,此刻他怎麽也認不出來了,過去它是用條石砌成的環洞古橋,現在已變成鋼筋水泥的現代化新橋了,據說將來公路通了,載重十九噸的大卡車也可以通過。大概由於現今橋身又高又大的緣故,索性連“皋”字也改成“高”字了,橋上寫著“南高橋”三個字。“變了樣了,不認識了。”先生為故鄉不斷前進,發出多麽喜悅的讚嘆。
汽船從大運河駛入後河經緣緣堂遺址時,岸上已有人在向船裏人打招唿。但爸爸此行的目的地是南聖浜,所以駛過木場橋,出了通市橋,徑向西北方向開去。南聖浜離石門鎮水路七裏。
船開十數分鍾後,又遇到一座古老的石橋,往上望去,橋欄上刻的是“畫書橋”,多麽優雅的名字呀。據先生迴憶,橋邊昔年還有一座蕭王廟,從前每逢廟會,蕭王廟的花台戲是遠近聞名的。花台者,乃是用鮮花紮成的戲台,在這個台上演戲,就叫做花台戲。先生兒時曾在這裏看過花台戲。他說:“有一次,我在台上看到一個漂亮的花旦,在卸裝後再看到他的時候,卻是一個穿著竹布大褂、頭頸下拖著一根長辮子、手裏拿著旱菸筒的中年男子。”先生說來有聲有色,津津有味,這位白發老翁頓時迴複到他那甜蜜的童年時代的境界裏去了。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分享了先生兒時的幸福。如今蕭王廟早已不存,而花台戲的詩情畫意,還在石門灣周圍流傳。
船過畫書橋,河道更見狹小。汽船停了火,改用竹篙撐行前進,有點像桃花源裏緣溪行的味道,不過兩岸不是桃林,而是桑林。四月裏的桑樹,嫩綠滿枝,其景之美,不亞於落英繽紛。桑地裏的豆花,隨著微風一陣陣飄來清香,使人心曠神怡,我們猶如進入了迷人的仙境。
須臾,正東過來說:“到了。”他一麵說,一麵用手指向前方大約二百公尺的盡頭處。我順著他的指頭看去,不禁大吃一驚。我疑心自己的視力不佳,帶著驚疑的眼光問正東:“這兩岸,都是……?”正東首肯地答道:“是呀!都是我們的村裏人,都要見見娘舅。”他接著為難地又說:“我們總算保密了,但消息還是給泄漏了。”原來這是一群自願的、樸素的歡迎隊伍。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兩岸望去,蓊蓊然總有一二百人,有老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衣著楚楚像是經過打扮的,也有連鋤頭鐵搭還未放下而擠在人群中的。船越撐越近,“夾河”歡迎者的笑臉,徐徐地向我們掠過。他們笑得那麽坦然,那麽誠懇。等到我們上了岸,年老的紛紛過來,向先生問好招唿,他們又是那樣親切,那樣真摯。這個感人的鏡頭,在我的腦子裏,久久不能磨滅。想想“四人幫”一夥,費盡心機貶低和否定子愷先生,妄圖破壞先生在人民群眾中的美好形象,對比之下,這是多麽愚蠢,多麽可憐。
第二天,讓先生安靜地休息一天,我和林先抽空先到石門鎮去兜一轉,憑弔了緣緣堂遺址,瀏覽了石門鎮市容,雖說草草一掠,也可算是先睹為快了。
到第三天,四月十五日,先生和我們,還有南聖浜的幾個陪客和撐船的親戚,一行十餘人,乘木船至石門鎮。原打算看看市容,訪訪故址,作整日遊。可是,船到鎮上,已經中午,我們在先生的堂侄坤益家吃了中飯。飯後,忽然天下雨了,雨越落越大,遊覽計劃全部打消。下午隻得原船迴南聖浜。
自此以後,天天陰雨連綿,農村道路泥濘,我們無法出門。再度遊石門鎮的計劃當然也無法實現。我和林先以及孩子們,有些不耐煩,不免抱怨天公不肯作美,還是先生風趣地勸我們,說:“勿急,這就叫‘落雨天留客’嘛,既來之,則安之。”神態是如此安詳,興致是如此勃勃。就在這雨窗的客舍裏,先生為我隨身帶去的一本《緣緣堂隨筆》的封麵上,親筆題了簽,落了款,筆力蒼勁挺秀,布局疏密相宜。我十分寶愛這本書,如今它已成為我石門灣之遊的珍貴紀念文物之一。
雨連下四天,卻並沒有給我們造成寂寞,來南聖浜探望子愷先生的鄉親絡繹不絕。他們不顧天雨路滑,有從二九裏(即十八裏)外練市來的,有從三九裏(即二十七裏)遠的崇福來的,從石門鎮和就近鄉村裏來的,當然就更多了。
先生乳名叫慈玉,所以來訪的客人,大多依照年齡不同,親切地稱先生為“慈哥”、“慈伯”、或“慈公公”、“慈爺爺”,叫人聽來,感到鄉土風味非常濃鬱。來客中有說今話舊的,有致意問好的,先生和藹可親地一一和他們交談;時而撫髯微笑,時而感慨係之。也有從未見過麵的年輕客人,當他們叫一聲“慈公公好!”之後,繼續自我介紹說:“我是某某某某的兒子。”這時,先生似乎有些想不起來,等到對方再補充一句“某某某是我的祖父”後,這才使先生哈哈大笑,連說:“曉得,曉得,你爺爺可好呀!”當年輕人說道:“爺爺早已去世了。”這時先生又感到悵然若失,低低吟出“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之句。來客中也有素不相識的求字求畫者先生慎重其事地,要我把他們的名字一一記下,後來在迴到上海後,都寫了畫了寄給他們。得畫得字的人都非常高興。在這裏,我要迴過去引用胡先生文章開頭的幾句話。他是這樣說的:
先生的幼女一吟,過去經常陪先生出遊,這次因工作關係不能同去,但她出於對父親的愛護,與我約法三章:謝絕應酬性赴宴;不要驚動鄉裏;不寫字作畫。一吟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在當時的氣候環境中,好端端的會來個無事生非,給先生帶來麻煩,因此小心謹慎一點是應該的。但是這三條中,隻有第一條我們是堅決做到了,這是因為先生從來就討厭那種虛偽客套的酬酢。第二條呢?盡管我們對自己的行止相當“保密”,但到底“泄了密”,因此也還是驚動了鄉裏。至於第三條,先生是這樣說的:“愛我畫的人,愛我字的人,總是愛護我的。愛護我的人,總不會是壞人吧!要畫的,要寫的,把名字記下。”都答應了。先生為人如此厚道,我複何言。
爸爸這番話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確實沒有碰到過愛爸爸作品的壞人。這並非偶然,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的作品能夠感動人心,喚醒人們的良知。爸爸在文章裏,在畫裏,寫的都是一個“愛”字:愛護人類,乃至愛護生物。他畫了450幅護生畫,為的就是喚醒人們心中的愛。他提倡護生,目的不僅要人們愛護動物;更重要的,是愛護自己的心。隻要人人都有一顆愛心,天下就會太平!
爸爸迴來後,給很多鄉親畫畫寫字。更多的是寫賀知章的那首《迴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迴,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跋》雲:離鄉三十九年,乙卯百花時節重遊舊地,但見建築全新,園林暢茂,如入一新世界。寫賀知章詩贈親友留念。(吟按:標點是我加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