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園蜈蚣很多,而且很大。有一次媽媽在花園裏收衣服,一條蜈蚣竟爬進她衣服裏麵,她覺得胸前冷冰冰的,用力一抖,抖出一條大蜈蚣來。我也曾受蜈蚣青睞。有一次在吃晚飯時,我頭頂“啪”的一聲響,我本能地把頭往旁邊側了一下,一條二三十厘米長的蜈蚣從我頭上掉到了地上。它顯然是在天花板上爬不動才掉下來的。我中了“頭彩”。我們都怕蜈蚣,但爸爸還要在牆上畫一條大蜈蚣來給我們看,真是觸目驚心!


    爸爸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在龍崗園時請了浙大的學生周家駒來給姐姐哥哥們補理科,他自己教文科。我和元草哥也有幸受到爸爸親自教我們禮儀。至今我隻記得“戶外有二屨,言聞聲則入,不聞聲則不入”這幾句。還有例如給客人端茶,要用兩隻手端。如另一隻手不方便,必須對客人說“對不起,我用一隻手”。


    教課總是在戶外竹林下教。也不知從哪裏弄來了一些簡單家具,爸爸和大孩的房裏也有了一張桌子。大家坐在開明書店的箱包上,傍著桌子在油燈下做功課。有時去馬一浮先生留下的燕山村(後由王星賢先生居住)跟一位姓丘的女家庭教師學習。王星賢先生也教過兄姐們英文。


    空襲警報時時有。起初大家隻是在花園裏岩石邊躲躲。但有一次繼空襲警報後馬上發出緊急警報,而且敵機真的來投彈了。大家鑽進岩石下的縫闕中臥倒。幸而無恙。警報解除走出縫闕時,我發現自己的身體壓死了一隻癩蛤蟆。


    警報太多了,我們成了驚弓之鳥。有一次街上的一排排地攤中有一人打算迴家了,收起地攤,旁邊的人以為警報來了,也一一跟著收攤。頓時居民也紛紛逃警報。還有一人唿喚其孩“金寶!金寶!”大家當作警報,連忙逃跑。


    此後宜山又有一次警報,倒是真的。軟姐抱著新枚跟爸爸滿娘往野外跑,我也跟了去。遇到浙大七八個教師,一起來到一塊“v”字形的岩石旁。岩石中間有很大的縫闕,但內有黃蜂窩,我們起初不敢進縫闕。但緊急警報來了,我們隻好進去。縫闕中人多,爸爸便出來,一人臥倒在岩石的旁邊地上。九架敵機來迴四次投彈共百餘枚。地麵震動。爸爸說,這是他從抗戰以來最大一次受驚嚇。


    警報解除後,我們入城看被炸情況,知死傷六七人。公園中死的二人全是出於無知:旁邊有溝而不躲。我看見其中一人雖已死,但他那跪倒在地以手搭涼棚的姿勢,給我印象很深。我第一次看見這樣的死法。迴家後一直想著這件事。晚上睡在雙層床的上鋪時,不知背朝裏好還是朝外好:朝外怕一睜眼就看見那模樣;朝裏怕背後那鬼來襲。第二天我把這種心情講給家裏人聽,卻被爸爸大罵一頓,說長這麽大還那麽膽小!爸爸從來沒有這麽兇罵過我。估計他是把國讎家恨都發泄出來了。


    爸爸的這幅畫,生動真實的反映了抗戰時學生上課的背景


    事後,爸爸有《宜山遇炸記》一文記其事。他在文中憤慨地說:


    這一晚,我不勝委屈之情。我覺得“空襲”這一種殺人辦法,太無人道。“盜亦有道”,則“殺亦有道”。大家在平地上,你殺過來,我逃。我逃不脫,被你殺死。這樣的殺,在殺的世界中還有道理可說,死也死得情願。如今從上麵殺來,在下麵逃命,殺的穩占優勢,逃的穩是吃虧。死的事體還在其次,這種人道上的不平,和感情上的委屈,實在非人所能忍受!我一定要想個辦法,使空中殺人者對我無可奈何,使我不再受此種委屈。


    次日,我有辦法了。吃過早飯,約了家裏幾個同誌,攜帶著書物及點心,自動入山,走到四裏外的九龍巖,坐在那大岩洞口讀書。


    逍遙一天,傍晚迴家。我根本不知道有無警報了。這樣的生活,繼續月餘,我果然不再受那種委屈。……


    家裏分兩派:“膽小派”和“膽大派”。爸爸、滿娘屬膽小派,幾個大孩子並不一定膽小,但跟慣了爸爸,也就一起跟著去逃警報。恩狗由他們抱走。媽媽一向屬於“膽大派”,也許她是為了陪伴走不動的外婆。我和元草哥也總跟著媽媽留在家裏。


    我雖屬“膽大派”,大概出於好奇心,也跟“膽小派”們去過九龍巖。他們抬著一鍋稀飯,帶著點心和書,以及被單布、尿布等,一路分幾個休息點,輪流抱新枚。


    六十年後我和寶姐再度去宜山的那迴,龍崗園雖已不存,但那條溪水還在。寶姐指給我看她洗衣服時曾掉下水去的地方。我們靠當地政府和一位叫馬玲的女企業家的幫助,也尋訪了九龍巖,但已荒蕪不堪,雜草叢生。他們帶我們上去,馬玲女士的絲襪也被草叢鉤破了。九龍巖的洞內有了幾個墳墓,據說因為這裏風水好。我深深地感謝這裏庇護了一代藝術家,使他遠離敵機的侵襲。


    卻說這樣的日子過了一二十天,終非長久之計,而時局未見好轉,於是爸爸應學生歐同旺的邀請,把我們老幼6人送往宜山西北的思恩(今名環江)他大伯歐湘波家,自己和16歲以上的三女一男留在宜山開明的租房裏。教書的仍教書,讀書的仍讀書。


    我們到了思恩,住在歐湘波家名叫“榴園”的一座小樓上。六十年後我和寶姐也去過思恩。有緣遇到一位婦女知道當年歐家的情況,便帶我們去當年的“榴園”。那裏已成為一個建築工地,不過我們還是認出了那間用跳板架在灰堆上方的大廁所的原址。


    那年爸爸一到思恩,第二天腿部就患橫痃塊。幸得歐同旺介紹一位山農,有祖傳秘方,識山中草藥,對跌打損傷有藥到病除的功效。沒多久果然痊癒了。爸爸有《病中日記》(1939年9月8日至14日)記其事。


    爸爸腿愈即迴宜山。但時局越來越緊張。敵軍在南寧登陸,向西北進攻賓陽。浙大在我們一家未到宜山時就曾打算遷雲南,這時正商討學校遷往何處,賓陽竟淪陷了!來不急組織遷校,隻好“大難到頭各自飛”,以貴州都勻為集合點。於是爸爸又要帶領我們這支龐大的隊伍繼續逃難了。


    “藝術的逃難”


    這次逃難比以前困難的一點是我們家屬分居兩地。爸爸必須先設法叫我們思恩的人來到傍公路的德勝鎮,等他們從宜山僱車經德勝載我們。那時通訊遠非現在可比。我不記得爸爸給誰打了長途電話通知我們,那時一般私人家是沒有電話的呀。反正我們連夜準備行裝,打好鋪蓋,等待次日一早出發。


    說起打鋪蓋,對我們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大人們先把一大塊油布放在地上,然後一條條被褥平鋪上去,那時我們就可以脫了鞋子到上麵去打幾個滾。大人們自然要喝住我們。然後他們把油布從左右向內折一下,再從頭上往前卷。這時我們也可上前去“幫助”,其實是越幫越忙。


    全靠爸爸的朋友吳載之的幫助,次日雇了兩頂“滑竿”,給外婆和懷抱新枚的媽媽坐,其餘人步行三四十華裏,在吳載之先生的護送下來到了德勝。我們就住在爸爸送我們來思恩時住過的那家小客棧。次日持行李去公路旁的汽車站等候他們的車子經過。滿以為車子馬上就會來,豈料“過盡千帆皆不是”。我們隻好又迴小客棧住一夜。第二天早上再來,仍然等不到。晚上,我們已經睡下的時候,爸爸忽然來了!但隻有他一個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爸爸豐子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一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一吟並收藏我和爸爸豐子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