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來說,靠在一畝三分地上做文章,要養育三四個孩子,僧多粥少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同時供幾個孩子上學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家庭通常在孩子可以幫助大人幹活的年紀,也正好是小學畢業的時節,他們已經可以認識自己的名字並且出門找廁所能識別男女的時候就讓孩子輟學了,所以農村孩子能讀完大學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曉荷的家在魯東南,她在家裏是老大,她上學的時候,弟弟妹妹還小,等到她小學畢業,學習的優勢漸漸顯露出來,以優秀的成績考上初中的時候,弟弟妹妹也陸續上學,財政開始吃緊。可是看到她的學習成績優秀,開明的父母十分不捨得讓她輟學,後來妹妹小學畢業,家裏實在供不起三個孩子,就讓她的妹妹輟學了,這是她一直感覺愧對妹妹的。
魏海東的家也在魯西南,隻是不在同一個鄉鎮,情況基本和曉荷一樣,不同的是魏海東考上的是本科,學的是比較熱門的計算機專業,曉荷考上的是大專,學的是語言類專業。
這樣看來,曉荷和魏海東顯然是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典範,到現在還是十裏八鄉的榮耀。但榮耀歸榮耀,他們畢業後麵對的卻是更為艱難的局麵,盡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了十幾年,但對於一些偏遠山村來說,影響卻是有限的,家鄉的經濟發展一直十分緩慢,盡管全家人齊心協力奮鬥,無奈條件限製,等到他們畢業的時候家裏幾乎都是家徒四壁了。
更令曉荷和魏海東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經過了十年寒窗的煎熬,就像鯉魚躍龍門一樣跳出的農村,卻遭遇了更大的尷尬,取消了畢業分配製度,他們要手裏拿著自己的檔案找工作,取消了糧油補助,他們要用自己的微薄的工資養活自己,取消了福利分房,他們要為有一個屬於自己擋風遮雨的房子奮鬥幾十年。
曉荷和魏海東是在一場老鄉會上相識的,年輕的心很快因為相同的成長背景而惺惺相惜,他們互相鼓勵,像一對怕冷的小動物一樣靠著取暖,相愛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業後他們一起留在了省城。
但他們的戀情同時遭到了雙方父母的反對,魏海東的父母認為好不容易供兒子讀完大學,兒子徹底跳出農門,怎麽也要找個城市的媳婦才算在城市紮了根,而曉荷的家和魏海東的家雖然不在一個鎮,但是互相打聽也能打聽到,他們認為曉荷還有弟弟妹妹在上學,以後的負擔肯定很重,於是當麵對魏海東提出反對。
曉荷家反對的理由更加明確,曉荷的母親雖然是農村人,但看事情是很有見地的,她對曉荷和魏海東的婚事很不看好,她對曉荷語重心長地說:“曉荷,我們供你上大學可是很不容易的,雖然不圖你迴報,但是我們希望你過得好,女孩子讀書就是為了找個好歸宿,現在趁著年輕,你就是不找個有權有勢的,起碼也要找個有房子的,農村的女孩子相親還要先看看房子呢,你已經窮了二十多年了,還想繼續窮下去嗎?你們兩個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讓我怎麽放心呢?”
七年之癢 七(3)
戀愛使人的智商下降為零,曉荷當時已經陷入了情海,哪裏聽進去這些話,她信誓旦旦地對母親說:“媽,你就放心吧,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我和海東以後都是有工作的人,房子隻是早晚的事情,我相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放心,用不了幾年我們就會有自己的房子的,到時把你接過去好好享幾年清福。”
千古以來,愛情都是愈挫愈勇的,他們的戀情因為家人的反對而彌堅,“兒大不由娘”,雙方家長看他們堅決的樣子隻好不再反對,於是曉荷在租來的房子裏做了魏海東幸福的新娘。
雖然沒有錢,沒有房子,但那時候的生活是幸福的,愛情是最好的調色板,他們因為年輕而豪情萬丈,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他們相信隻要努力,麵包會有的,房子會有的,所以貧困並不能阻礙他們幸福的生活,他們在租來的房子裏過得有滋有味。
但是生活是現實的,隨著婚齡的慢慢成長,他們的激情呈直線下降,生活很快向他們揭開了真實的麵紗。對於兩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來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一針一線都要自己置辦,而曉荷和魏海東畢業的前幾年,所有的工資除了自己吃飯,剩下都全部交給父母,用於改變家裏的狀況了,所以結婚後他們的生活基本是從頭開始。
曉荷從小是吃苦長大的,對於這樣的生活還比較適應,她最適應不了的是在這個城市每年都要搬幾次家,像候鳥一樣到處遷徙,她感覺自己的柔情蜜意和對生活的憧憬,一點一點在搬家的過程中消磨殆盡,每搬一次家她都像經期綜合症一樣煩躁不安。
人,之所以苦惱,是來自內心的欲望,說得冠冕堂皇一點是來自夢想。如果一個人衣食無著,他會渴望溫飽,等他有了溫飽,他會渴望安定,等他安定了,他會渴望奢華,曉荷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最初她渴望走出閉塞的農村,做一個體麵的城裏人,參加工作後她覺得自己第一個願望實現了,她開始渴望愛情,現在她的愛情也實現了,她開始渴望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沒有房子就是沒有自己的家,那個夢想中的家園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時刻吸引著曉荷這根鐵釘,她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隨著房價的飛漲,他們買房的夢想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高,遙不可及。
</br>
曉荷的家在魯東南,她在家裏是老大,她上學的時候,弟弟妹妹還小,等到她小學畢業,學習的優勢漸漸顯露出來,以優秀的成績考上初中的時候,弟弟妹妹也陸續上學,財政開始吃緊。可是看到她的學習成績優秀,開明的父母十分不捨得讓她輟學,後來妹妹小學畢業,家裏實在供不起三個孩子,就讓她的妹妹輟學了,這是她一直感覺愧對妹妹的。
魏海東的家也在魯西南,隻是不在同一個鄉鎮,情況基本和曉荷一樣,不同的是魏海東考上的是本科,學的是比較熱門的計算機專業,曉荷考上的是大專,學的是語言類專業。
這樣看來,曉荷和魏海東顯然是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典範,到現在還是十裏八鄉的榮耀。但榮耀歸榮耀,他們畢業後麵對的卻是更為艱難的局麵,盡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了十幾年,但對於一些偏遠山村來說,影響卻是有限的,家鄉的經濟發展一直十分緩慢,盡管全家人齊心協力奮鬥,無奈條件限製,等到他們畢業的時候家裏幾乎都是家徒四壁了。
更令曉荷和魏海東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經過了十年寒窗的煎熬,就像鯉魚躍龍門一樣跳出的農村,卻遭遇了更大的尷尬,取消了畢業分配製度,他們要手裏拿著自己的檔案找工作,取消了糧油補助,他們要用自己的微薄的工資養活自己,取消了福利分房,他們要為有一個屬於自己擋風遮雨的房子奮鬥幾十年。
曉荷和魏海東是在一場老鄉會上相識的,年輕的心很快因為相同的成長背景而惺惺相惜,他們互相鼓勵,像一對怕冷的小動物一樣靠著取暖,相愛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業後他們一起留在了省城。
但他們的戀情同時遭到了雙方父母的反對,魏海東的父母認為好不容易供兒子讀完大學,兒子徹底跳出農門,怎麽也要找個城市的媳婦才算在城市紮了根,而曉荷的家和魏海東的家雖然不在一個鎮,但是互相打聽也能打聽到,他們認為曉荷還有弟弟妹妹在上學,以後的負擔肯定很重,於是當麵對魏海東提出反對。
曉荷家反對的理由更加明確,曉荷的母親雖然是農村人,但看事情是很有見地的,她對曉荷和魏海東的婚事很不看好,她對曉荷語重心長地說:“曉荷,我們供你上大學可是很不容易的,雖然不圖你迴報,但是我們希望你過得好,女孩子讀書就是為了找個好歸宿,現在趁著年輕,你就是不找個有權有勢的,起碼也要找個有房子的,農村的女孩子相親還要先看看房子呢,你已經窮了二十多年了,還想繼續窮下去嗎?你們兩個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讓我怎麽放心呢?”
七年之癢 七(3)
戀愛使人的智商下降為零,曉荷當時已經陷入了情海,哪裏聽進去這些話,她信誓旦旦地對母親說:“媽,你就放心吧,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我和海東以後都是有工作的人,房子隻是早晚的事情,我相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放心,用不了幾年我們就會有自己的房子的,到時把你接過去好好享幾年清福。”
千古以來,愛情都是愈挫愈勇的,他們的戀情因為家人的反對而彌堅,“兒大不由娘”,雙方家長看他們堅決的樣子隻好不再反對,於是曉荷在租來的房子裏做了魏海東幸福的新娘。
雖然沒有錢,沒有房子,但那時候的生活是幸福的,愛情是最好的調色板,他們因為年輕而豪情萬丈,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他們相信隻要努力,麵包會有的,房子會有的,所以貧困並不能阻礙他們幸福的生活,他們在租來的房子裏過得有滋有味。
但是生活是現實的,隨著婚齡的慢慢成長,他們的激情呈直線下降,生活很快向他們揭開了真實的麵紗。對於兩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來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一針一線都要自己置辦,而曉荷和魏海東畢業的前幾年,所有的工資除了自己吃飯,剩下都全部交給父母,用於改變家裏的狀況了,所以結婚後他們的生活基本是從頭開始。
曉荷從小是吃苦長大的,對於這樣的生活還比較適應,她最適應不了的是在這個城市每年都要搬幾次家,像候鳥一樣到處遷徙,她感覺自己的柔情蜜意和對生活的憧憬,一點一點在搬家的過程中消磨殆盡,每搬一次家她都像經期綜合症一樣煩躁不安。
人,之所以苦惱,是來自內心的欲望,說得冠冕堂皇一點是來自夢想。如果一個人衣食無著,他會渴望溫飽,等他有了溫飽,他會渴望安定,等他安定了,他會渴望奢華,曉荷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最初她渴望走出閉塞的農村,做一個體麵的城裏人,參加工作後她覺得自己第一個願望實現了,她開始渴望愛情,現在她的愛情也實現了,她開始渴望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沒有房子就是沒有自己的家,那個夢想中的家園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時刻吸引著曉荷這根鐵釘,她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隨著房價的飛漲,他們買房的夢想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高,遙不可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