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癢 七(1)
風,夾裹著春天的氣息迎麵撲過來,像無數小手撫摸著臉龐,路邊的垂柳就在這春風的吹拂下一點點變綠,濟南的春天是稍縱即逝的,仿佛一眨眼的工夫夏天就會帶著驕陽來臨。
曉荷騎在自行車上,不緊不慢地蹬著自行車的腳蹬,春天來了,整個人仿佛舒展開了,渾身輕鬆了很多,她一邊蹬車一邊打量著路邊的樓盤。最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濟南的大街小巷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道路兩旁新開發的小區比比皆是,一棟棟居民樓像雨後的春筍一般拔地而起,樓房有古樸的,有新潮的,風格各異,但是這像森林一般密密匝匝的樓房,卻沒有一扇窗是為她而打開的,這讓在這個城市奮鬥了十年的曉荷十分不平。
人向來都是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的,曉荷雖然很熱愛自己的故鄉,但在這個城市十年了,她感覺自己漸漸融入了這個繁華的都市,熱鬧的人群,寬闊的馬路,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十分嚮往的生活環境,曉荷知道她身邊的一些本地人雖然在表麵上十分友好,但背地裏對他們十分不屑,因為對於一個外地人來說,你隻有在這個城市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算是在這個城市紮下了根。
曉荷看著路邊的一棟棟住宅樓心裏是說不清的感覺,明年天天就該上小學了,如果房子買不下來,戶口問題也就安定不下來,在這個城市是空掛戶口的孩子是沒有哪個學校願意接收的,即使接收也要交一大筆借讀費,錢還是其次,她真的不想讓孩子背著務工子女的身份開始他的求學生涯。
“貧賤夫妻百事哀”,現在想來,曉荷越來越覺得古語的精闢和凝練,那是古人一輩又一輩經過生活的考驗,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
可是這古語如果在七年前和曉荷說,她是絕對不會相信的,並且有一大堆話等著反駁,“誰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愛情的婚姻才是最悲哀的,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是可以創造奇蹟的,隻要有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她會一臉的不平與不屑,好像這句話褻瀆了她的愛情。
但是走進婚姻七年,曉荷終於體會到物質和金錢對於婚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嚮往美好悠閑的生活,這是天性使然,曉荷當然也不例外,她雖然是從農村的艱苦環境中走出來的,但要強的性格決定了她是一個不甘於平凡的人。
一直以來,曉荷對生活的期許是如果條件允許,她在家裏相夫教子,養養花,看看書,煲各種營養的靚湯調劑生活,每逢假期一家人去世界各地旅遊,讓孩子從小就見多識廣,孩子要從小要挖掘他的潛質,給他最好的教育,可是現實的生活是她住在租來的房子裏,每天醒來就開始一天接力賽,像個陀螺一樣不能停歇。
生活的局限遠的不說,就說房子吧,在她的想像中她的房子應該在新建成的小區,房子的樓下要有茂盛的綠色植物,還要有個兒童的遊樂廣場,這樣在天氣好的時候,她可以坐在陽光下,看孩子們來來迴迴地跑,是一種平凡的幸福,周圍都是年齡相仿的鄰居,那樣孩子也可以從小有著很多的玩伴,現在都是一個孩子,沒有玩伴的孩子性格註定不夠健全,在一個小區生活時間長了,說不定相處下來,她自己還可以找到一兩個知己。
對於房子本身,曉荷倒沒有太大的奢望,隻要陽光充足,除了他們的臥室,要有孩子獨立的房間,最好還要有間書房,看書是需要氛圍的,在一個獨立的空間看書絕對是一種享受。每當曉荷想像未來的家,就會忍不住無限嚮往,她想她會用全部的心思來布置他們的家,陽台上種植翠綠的吊蘭,房間的陳設不需要奢華,隻需要無盡的溫馨。
可是這樣對生活基本的願望都實現不了,這使曉荷對生活充滿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又不斷遭到自己的打壓,在結婚後的很多時間,曉荷隻好對著魏海東不厭其煩地描述他們未來的家,以排解自己不能實現願望的鬱悶,但是她看到了魏海東日漸厭煩的臉色。
七年之癢 七(2)
於是,這樣的嚮往最終成了她心口永遠的痛。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福的一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他們沒有經曆過抗日戰爭的硝煙,也沒有遭遇自然災害的侵襲,好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當他們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們是幸福的一代同時也是尷尬的一代,他們沒有趕上糧油補助,沒有趕上鐵飯碗,當然更沒有趕上福利分房,他們要自己全權負責自己的生老病死、娶妻生子。
九十年代後期,在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取消福利分房像給城市的房地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房地產開發成了城市最熱門的行業,城市裏到處開始如火如荼的建設,房子價格當然也水漲船高,如果不是父母做城市的先行者或者給予強大的經濟贊助,一對年輕人想要在城市買一套商品房成家,簡直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曉荷和魏海東的家都在農村,父母是典型的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閉塞的農村,千百年來信奉的是養兒防老,多生孩子就是多存錢,曉荷和魏海東的父母無疑對這個觀點當然也深信不疑,偏偏他們出生的年代是計劃生育沒有完全普及的年代,他們都是上有哥姐,下有弟妹的幸運兒。
</br>
風,夾裹著春天的氣息迎麵撲過來,像無數小手撫摸著臉龐,路邊的垂柳就在這春風的吹拂下一點點變綠,濟南的春天是稍縱即逝的,仿佛一眨眼的工夫夏天就會帶著驕陽來臨。
曉荷騎在自行車上,不緊不慢地蹬著自行車的腳蹬,春天來了,整個人仿佛舒展開了,渾身輕鬆了很多,她一邊蹬車一邊打量著路邊的樓盤。最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濟南的大街小巷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道路兩旁新開發的小區比比皆是,一棟棟居民樓像雨後的春筍一般拔地而起,樓房有古樸的,有新潮的,風格各異,但是這像森林一般密密匝匝的樓房,卻沒有一扇窗是為她而打開的,這讓在這個城市奮鬥了十年的曉荷十分不平。
人向來都是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的,曉荷雖然很熱愛自己的故鄉,但在這個城市十年了,她感覺自己漸漸融入了這個繁華的都市,熱鬧的人群,寬闊的馬路,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十分嚮往的生活環境,曉荷知道她身邊的一些本地人雖然在表麵上十分友好,但背地裏對他們十分不屑,因為對於一個外地人來說,你隻有在這個城市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算是在這個城市紮下了根。
曉荷看著路邊的一棟棟住宅樓心裏是說不清的感覺,明年天天就該上小學了,如果房子買不下來,戶口問題也就安定不下來,在這個城市是空掛戶口的孩子是沒有哪個學校願意接收的,即使接收也要交一大筆借讀費,錢還是其次,她真的不想讓孩子背著務工子女的身份開始他的求學生涯。
“貧賤夫妻百事哀”,現在想來,曉荷越來越覺得古語的精闢和凝練,那是古人一輩又一輩經過生活的考驗,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
可是這古語如果在七年前和曉荷說,她是絕對不會相信的,並且有一大堆話等著反駁,“誰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愛情的婚姻才是最悲哀的,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是可以創造奇蹟的,隻要有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她會一臉的不平與不屑,好像這句話褻瀆了她的愛情。
但是走進婚姻七年,曉荷終於體會到物質和金錢對於婚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嚮往美好悠閑的生活,這是天性使然,曉荷當然也不例外,她雖然是從農村的艱苦環境中走出來的,但要強的性格決定了她是一個不甘於平凡的人。
一直以來,曉荷對生活的期許是如果條件允許,她在家裏相夫教子,養養花,看看書,煲各種營養的靚湯調劑生活,每逢假期一家人去世界各地旅遊,讓孩子從小就見多識廣,孩子要從小要挖掘他的潛質,給他最好的教育,可是現實的生活是她住在租來的房子裏,每天醒來就開始一天接力賽,像個陀螺一樣不能停歇。
生活的局限遠的不說,就說房子吧,在她的想像中她的房子應該在新建成的小區,房子的樓下要有茂盛的綠色植物,還要有個兒童的遊樂廣場,這樣在天氣好的時候,她可以坐在陽光下,看孩子們來來迴迴地跑,是一種平凡的幸福,周圍都是年齡相仿的鄰居,那樣孩子也可以從小有著很多的玩伴,現在都是一個孩子,沒有玩伴的孩子性格註定不夠健全,在一個小區生活時間長了,說不定相處下來,她自己還可以找到一兩個知己。
對於房子本身,曉荷倒沒有太大的奢望,隻要陽光充足,除了他們的臥室,要有孩子獨立的房間,最好還要有間書房,看書是需要氛圍的,在一個獨立的空間看書絕對是一種享受。每當曉荷想像未來的家,就會忍不住無限嚮往,她想她會用全部的心思來布置他們的家,陽台上種植翠綠的吊蘭,房間的陳設不需要奢華,隻需要無盡的溫馨。
可是這樣對生活基本的願望都實現不了,這使曉荷對生活充滿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又不斷遭到自己的打壓,在結婚後的很多時間,曉荷隻好對著魏海東不厭其煩地描述他們未來的家,以排解自己不能實現願望的鬱悶,但是她看到了魏海東日漸厭煩的臉色。
七年之癢 七(2)
於是,這樣的嚮往最終成了她心口永遠的痛。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福的一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他們沒有經曆過抗日戰爭的硝煙,也沒有遭遇自然災害的侵襲,好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當他們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們是幸福的一代同時也是尷尬的一代,他們沒有趕上糧油補助,沒有趕上鐵飯碗,當然更沒有趕上福利分房,他們要自己全權負責自己的生老病死、娶妻生子。
九十年代後期,在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取消福利分房像給城市的房地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房地產開發成了城市最熱門的行業,城市裏到處開始如火如荼的建設,房子價格當然也水漲船高,如果不是父母做城市的先行者或者給予強大的經濟贊助,一對年輕人想要在城市買一套商品房成家,簡直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曉荷和魏海東的家都在農村,父母是典型的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閉塞的農村,千百年來信奉的是養兒防老,多生孩子就是多存錢,曉荷和魏海東的父母無疑對這個觀點當然也深信不疑,偏偏他們出生的年代是計劃生育沒有完全普及的年代,他們都是上有哥姐,下有弟妹的幸運兒。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