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腦中想起另一個人,衛尉李平。


    李平和潘佑是莫逆之交,二人都喜好黃老,鑽研道術。潘佑對自己素來敬重,難道是李平從中作梗?


    說起李平,李煜心裏更是不由得來氣,這人在他眼裏,可比潘佑更可惡。


    李平本名楊訥,曾於嵩山作過道士,下山後投奔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李守貞叛漢之時,他又作為使者,欲圖南唐中主李景通支持。結果李景通尚未出兵,南唐軍中就傳出李守貞戰敗而死的消息。當時的李景通也見識過楊訥口舌生花的本事,也有幾分欣賞他的才學,同情他的遭遇,便挽留楊訥留在南唐。


    楊訥感激李景通的知遇之恩,便自改名為李平,意為要追隨李景通,為南唐平定天下。


    事實上李平的確是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為南唐社稷出謀劃策的。


    在李煜繼位後,他虔心輔佐李煜。在南唐衰微之時,李煜聽從他的建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時任司農的李平提出要健全南唐的戶籍製度,以備建立寓兵於農的兵役製度。並依據戶籍信息,按丁授田,依戶徵兵。並提出勸課農桑的措施,發展農業。這些措施直接觸及南唐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遇到極大的阻撓。


    李平改革還有一個巨大的缺陷,他的思想大部來自《周禮》所述,並未從南唐實情考慮,這類“托古改製”一旦失敗,改革施行者必會受百姓猜疑,流言四起。


    李煜首先發難,很快將李平打入監牢。


    李平蒙難後,潘佑想起自己的好友,不由心下淒楚。他對自己的命數,也有了估測。閉上眼睛,一切順從天意。


    李煜很快派人將潘佑壓入刑房。臨行,潘佑作《贈別》:


    莊周有言: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仆佩斯言久矣!夫得者如人之有生,自一歲至百歲,自少得壯,自壯得老,歲運之來,不可卻也。此所謂得之者時也。失之者亦如一歲至百歲,暮則失早,今則失昔,壯則失少,老則失壯,行年之去,不可留也。此所謂失之者順也。凡天下之事皆然也。達者知我無奈物何,物亦無奈我何也。其視天下之事,如奔車之曆蟻蛭也,值之非得也,去之非失也。


    燕之南,越之北,日月所生,是為中國。其間含齒戴發、食粟衣帛者是為人,剛柔動植、林林而無窮者是為物。以聲相命是為名,倍物相聚是為利,匯首而芸芸是為事。事往而記於心,為喜,為悲,為怨,為恩。其名雖眾實一:心之變也。始則無物,終複何有?而於是強分彼我。彼謂我為彼,我亦謂彼為彼;彼自謂為我,我亦自謂為我;終不知孰為彼耶?孰為我耶?


    而世方徇欲嗜利,繫心於物,侷促若轅下駒。安得如列禦寇、莊周者,焚天下之轅,釋天下之駒,浩浩乎複歸於無物歟?


    居於暗無天日的牢籠,潘佑留好遺書,安詳地閉上眼睛,懸好白綾,將足下的凳子點翻,懷著未完之夙願去了。


    知道好友的死訊,李平心裏也亮堂起來:既然無力禦寇,無力焚天下之轅,無力釋天下之駒,那何苦糾結於世?我亦隨潘兄之跡,就此別去。


    潘佑死後,李平也自縊於獄中。


    對於二位重臣之死,李煜先是茫然,滿是困惑,接著便又覺得一切都相安無事,他也不比再為該給二人施以如何刑法糾結了。


    李煜看的開,看的平淡,但這並不表示朝中大臣就不追究,就不受影響了。事實上,李平和潘佑之死,給整個南唐朝堂帶來巨大的衝擊,一時間人心惶惶,大部分官員都明哲保身、貌合神離,能進言者少之又少。


    最典型的是韓熙載,前文提及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韓熙載自汙以避免李煜任命。


    其實韓熙載是南唐數一數二且有遠大抱負的能人。 當年他渡江南下時,他的好朋友李穀曾經問韓熙載的誌向,韓熙載當時迴答說,“如果南唐以我為宰相,我定能為他雄兵一策,北定中原。”


    他的好友李穀針鋒相對道:“中原如果能用我為大將,出兵取江南如探囊取物。”


    事隔多年之後,二人這話仍在,豪氣依舊,可二人的遭遇卻是不盡相同。


    李穀受到了周世宗柴榮的重用,成為後周一員猛將。在後周與南唐的情勢對比中,莫說南唐割讓給後周的十四個周,就說南唐李景通和李煜對後周及宋朝的臣服卑曲態度,二人之間孰強孰弱、誰贏誰輸,毫無懸念。


    韓熙載當初開的不是傲口,他的確是有才華有謀略的。契丹入中原滅亡後唐時,韓熙載曾對李景通說:“契丹人南犯,陛下應當藉此機會發難,以圖恢複祖業。 一旦契丹北歸,後唐新立附庸契丹之主,情勢急轉直下,南唐便失了機會,望陛下思慮微臣所言。” 可是當時李景通陷入對閩國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 後周建立後,李景通和南唐老臣又開始討論北伐,韓熙載卻不趨炎附和。他直言當時不是北伐時機,後周基業穩固,南唐北伐不但會無功,陷入泥潭會損耗國力,招來災禍、惹禍上身的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可迂腐固執的李景通又再一次拒絕了見解獨到的韓熙載的建議,結果這此南唐元氣大傷,國家不國,一下子失去了半壁江山,江北的14個州全給了後周。


    李煜即位之後,此時的韓熙載已不是少年誌高氣遠,他眼光更是獨到老辣,可做事卻沉穩低調。李煜雖然對韓熙載很重視,可韓熙載並不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請所動,這並不是他對李煜老爹李景通對自己不重視耿耿於懷、心存芥蒂,實在是因為他認識到南唐已日迫西山,大宋雄心勃勃,而眼前的這位少年皇帝,還是和他的父親一樣,空有滿肚子墨水,卻實在不是治國良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江山猶是昔人非—李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漢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漢滴並收藏江山猶是昔人非—李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