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有為的精心組織下,萬木草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維新變法的幹部學校,這裏的許多學生如梁啓超等,都成了後來維新變法的骨幹和中堅.


    三、七上清帝書 籲清維新變法


    要變法,要圖強,"不得不假有國者之力"(《戊戌變法前後》),這就是康有為甘冒殺身之禍,犯顏直諫朝廷的最現實考慮.變法前,康有為曾七次上書清帝,係統地闡明了自己的變法主張,敦促光緒帝,下詔定國是,變法救中國.


    1.《上清帝第一書》


    1888年12月,康有為利用在京參加順天鄉試的機會,以一介微不足道的萌生資格,第—次向光緒帝上奏了《為國勢危感祖陵奇變請下詔罪己及時圖治折》.在這份奏章中,康有為闡述了中國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方今外夷交迫",而舉國"兵弱財窮",隨即提出了以變成法為核心的三點建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在這份奏摺中,他還力陳了中國急需變法的三條理由;一曰"今天下法弊極矣",非變法不可.二曰祖宗之法可變,"治國無法則亂,守而弗變則悖";"窮則變,變則通".三曰變法前途光明,"歲月之間,紀綱已振,十年之內,富強可致,至二十年,六道化成,以恢複屬地而雪恥下難矣."這是康有為第一次係統地向社會公開自己改革社會的政治主張,也是維新派發動變法運動的第一個信號.這次上書盡管未能送達清帝之手,但它卻對清廷政局產生了極大震動,人們都將此視為非常的舉動,引起了整個京師的譁然.康有為也為此而遭到了"朝士大攻之"(年譜).


    2.《上清帝第二書》——公車上書


    1895年春,康有為偕梁啓超等人再度赴京會試.時值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清廷同日本簽訂極其苛刻的《馬關條約》.該條約規定,割讓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賠款二萬萬兩白銀等等,其賠款之巨,割地之廣,喪權之重,使得舉國駭然.


    康有為目睹朝廷如此無能,山河破碎,悲憤難忍,拍案而起,大聲疾唿:"嗚唿噫嘻,萬裏之廣土,四萬萬之眾民,而可有此約哉!"(《中日和約書後》)他吸取了第一次孤軍奮戰的教訓,首先通過其弟子梁啓超去鼓動廣東、湖南的舉人聯名上書,然後進一步發動其它各省舉人行動起來,共同上書光緒,籲請朝廷拒絕和約.


    當時在京的18個省的舉人,紛紛響應康有為的號召,決定聯名上書.大家久慕康有為的大名,故公推他起草奏稿.康有為以滿腔悲忿,奮筆疾書,用一天兩夜時間,寫成一份18000餘言的上皇帝書,堅決反對《馬關條約》,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項救國主張.公車們建議光緒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第一,"下詔鼓天下之氣".康有為認為,割讓台灣,即亡國之舉,"諸國以中國之易欺也".如此下去,"民心先離,將有土崩瓦解之患".幻想通過割地以保都畿,"則自嘆其肉,手足腹心應時盡矣,僅存元首豈能生存?且行省已盡,何以為都畿哉!"出路僅僅在於拒絕和約,團結民心,救亡圖存.康有為籲請光緒,應該速下三詔:一下罪己之詔."責躬罪己,深痛切至,激勵天下同雪國恥."二下明罰之詔.對主和辱國的權臣,喪師失地的將帥,擅許割地、辱國通款的使臣,守禦無備的疆吏,或明正典刑,或予革職,黜退屍位大僚,無妨賢路."庶幾朝政肅然,海內吐氣,忭頌聖明,願報國恥."三下求才之詔."詔下九卿、翰詹、科道、督撫、兩司,各舉所知,不論已仕未仕,引見擢用,隨才器使.昔漢高之於樊噲,每勝增其爵級,其於韓信,一見即拜大將.凡有高才,不次拔擢.天下之士既懷國恥,又感知遇,必成致死力以報皇上."康有為預言,隻要三詔一下,賞罰得當,士氣鹹伸,"天下必距躍鼓舞,奔走動容以赴國家之急".


    第二,"遷都定天下之本".康有為認為,首都為天下之根本."方今旅順已失,威海已迴,險阻無有,京師孤立……無以為防守之計.""故非遷都,智者無所騁其謀,勇者無所竭其力,必將坐困脅割盡而後已.夫以一都城之故而亡其國,豈不痛哉!"所以當今最要緊的事之一,就是遷都西安.隻要一遷都,即使是失去舊京,也無足輕重,"而朝廷深固不為震懾".憑西安之險要,日本人是無法攻占的,則都城可保."或偏就駕馭,不必割地,和議亦成,即使不成,可以言戰矣,故謂遷都以定天下之本此也."


    第三,"練兵強天下之勢".康有為提出,用選鋒、選將、購械的辦法,訓練重兵,以待敵變.一夫用兵者,用其氣也".至於選將,則"貴新不貴陳,用賤不用貴".他還提出讓各地方紳士自辦團練,不拘一格推薦"忠義沈毅慷慨知兵之士".


    此外,康有為還清光緒帝"宜選精於製造操守廉潔之士,專購英黎姆斯槍十數萬以備前敵,並廣購毒煙空氣之炮、禦彈之衣,庶器械精利,有恃無恐,是謂購械."在康有為看來,隻要有精兵、猛將,再加武裝以精良裝備,就能穩操勝券了.


    第四,"變法成天下之治".這才是康有為此次上書的核心.在康有為看來,以上所陳三策,"皆權宜應敵之謀,非立國自強之策也".隻有變法,才足以自強立國,"非變通舊法無以為治".


    如何變法圖強?康有為提出了四項建議.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