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忌兒童偶年入學,但是王夫之4歲時就隨長兄介之入塾問學了.他的聰明以及對古文化的興趣令人不敢置信,到7歲時他就初步通讀了文字艱深的十三經,10歲時他父親還做監生,教他學了五經經義,14歲考中秀才.越二年,開始致力於詩文,在短短的兩年間閱讀了《離騷》、漢魏《樂府》曆代詩人的佳作名篇約10萬餘首,這需要何等頑強的毅力!


    少年時代的王夫之大約也不乏普通兒童的調皮淘氣.晚年迴首往事,他說那時常犯"口過","早歲披猖",惹得父親不高興,常常十天半月不再理他,直到他內心自覺認錯,涕泣求改時才給以教訓,氣極了有時也會"夏楚(戒尺)無虛旬,麵命無虛日".不過父親不愛翻舊帳,一經說過,終生不提往事.他不總是向孩子板起麵孔,有時把他們兄弟召集在一起,一麵飲酒,一麵勸導他們做人要謙遜和氣,遠利蹈義,說至動情處,間或還掉下眼淚.他允許孩子們有正當的遊戲,讓他們擺棋對奕,但從不許學博囗(又名六博、格五)擊球和遊俠生事.迴憶往事是令人恰悅的,尤其是孩提時代的事情,即便在當時是教人頭痛、傷心的事情,迴味起來也會滋味無窮.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王夫之不僅在經、史、文學方麵打下很深厚的基礎,而且在人格形成方麵接受了感染.他少年時攻讀的書籍多數是儒家經典,家庭成員篤行禮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觀念.古來把忠孝與愛國看做是同一個思想體係,他後來以一介書生,招募義兵,抗擊清人,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


    王夫之父子也許受名教影響太深了,正像我們一開始所開列的儒者的品格一樣,他們不把入仕做官看做是謀取貨財的手段,而把它看做行道濟世的資籍,君臣合義,合則盡力事之,不合則毅然去之,這叫做"易祿而難畜",他們有明確的是非界線,同誌合道、忠良正直則引為知己,奸詐邪惡則嫉之如仇,所以他父親不惜離鄉背井在京城蹉跎10年,不肯納賄取辱,王夫之日後追隨永曆流亡政府,奸邪當道,便很快引退.至於學問之道,這個家庭教給他的最重要的東西恐怕就是獨立思考和求實精神.


    二、國難當頭 誌圖匡複


    崇禎已卯(1639年),王夫之20歲在鄉學讀書時,他與同鄉人文之勇(字小勇)、郭鳳躚(字季林)、管嗣裘(字冶仲)等人效仿東林、複社,成立了一個旨在抨擊時弊,評論朝政,議論改革的團體,叫做"匡社",這幾個人都是武夷先生及門弟子,自幼意氣相投.次年(庚辰,1640年)東林著名黨人高攀龍的侄子高世泰(字彙旃)督學湖廣,此人少時侍從父講席,晚年以東林先緒為己任,於梁溪(江蘇無錫)創辦過麗澤堂,與祁州(河北安國)的習包有南梁北祁之稱.他本人崇尚理學,督學湖廣時曾在衡州立朱熹、張載祠堂,令學子向學禮拜,這樣的人掌管湖廣的學政,諸生很容易習染東林黨人激濁揚清的風氣.王夫之參加匡社說明他當時已經留心現實的政治生活,他的長兄有一次提醒他說:"此漢季處士召禍之象也,文章道喪,不十年而見矣."然而高世泰卻在評價夫之製藝文章時大加讚賞,稱之為:


    "忠肝義膽,情見乎詞."匡社是南嶽一隅幾個關心時政的青年鬧起來的,它沒有在全國發生多少影響,如果要說它對後來的事情還有一點影響,那就是永曆元年清兵入衡陽,諸生舉義幟,而當時起義的領導人就是匡社的發起人.


    明朝的科舉,每逢子、午、卯、西之年秋八月,各省照例要舉行鄉試,崇禎壬午(1642年),王氏三子都準備赴武昌應試,結果,次子參之因父母春秋已高,留在家中服侍雙親沒有成行,介之、夫之三場試畢,同榜中舉.那一年衡陽共有7人中舉,王氏獨居其二,其餘5人李國相、管嗣裘、鄒統魯、郭鳳躡、包世美,除了武夷門人,便是夫之兄弟的好友.不過這時候明朝的江山已經危在旦夕,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越剿越盛,橫行大江南北,督撫州縣無能禦之;崛起山海關外的清人屢犯邊關,守軍節節敗退;而貴戚官僚卻仍在覆巢之下爭權奪勢,貪汙盜竊,一些政治敏感性較強的士大夫已經察覺了亡國的兆頭,內心充滿了憂懼不安.武昌鄉試華亭人沔陽知州章曠擔任分考,考試結束後接見了王夫之這位年輕的考生,談話中意味深長地將夫之引為知己,互相勉勵;五年後,降將孔有德率清兵進入兩湖,這位在國難深重之際才被永曆皇帝推上閣臣高位的官吏率孤立無援之師日夜轉戰於荊楚各地,其間王夫之與他不斷書信往來,獻計獻策,然而明亡已成定局,他們努力的結果除了以身殉國便別無選擇.另一位分考官是長沙推官晉江人蔡道憲,出場後與夫之也談到國勢不支,相互砥礪的話,第二年就死於張獻忠入湘之役了.


    人如果真能事事前知,便不會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因此無論以後如何,目下還是該怎樣做便怎樣做.這年冬天王夫之與兄介之到南昌上計,作北上人監的準備,不料次年(1643年)五月張獻忠由南京沿江而上攻占武昌,殺死楚王,長沙大震,當時長沙還有一部分兵力,湖廣巡撫王聚奎率一部駐袁州,承天巡撫王揚基所部千餘人駐嶽州,長沙推官蔡道憲募練鄉勇5000餘人,他們先守嶽州,但二王畏敵如虎,八月,張獻忠兵至嶽州,很快就攻陷城池,他們隻好退守長沙.堅守三日,王聚奎為了保全實力,以出戰為名,抽身先逃了.不久城破,張獻忠進占長沙.長沙既下,又分兵經略衡、永,王氏兄弟聞訊,哪裏還有進取功名的心思,於是倍道兼程趕迴衡陽.衡州失陷後,稍有資財的人都逃到山中避兵去了,王氏三兄弟也簇擁著70多歲的父母逃到南嶽蓮花峰下.張獻忠在長沙拆桂王府起造宮殿,選拔官吏,王氏兄弟既然是新中的舉人,正好是起義軍物色的人才,但是受過長期儒家思想薰陶的儒生都把起義軍視為賊寇,不肯替他們服務,王夫之與仲兄參之都曾被義軍巡邏兵強迫去做官,但他們誓死不從,要不是義軍很快退卻,幾乎首領不能保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