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已入另案待審理的李實大起恐慌,悄悄托人向黃宗羲送上白銀3000兩,哀懇宗羲放他一條生路,不要出庭對質.這一手對大義凜然的黃宗羲不起絲毫作用,他當即上疏朝廷,說"時至今日,李實猶敢賄賂公行,他的申辯豈會符合事實!"審訊結束之後,宗羲組織被難諸家子弟,設奠於詔獄正門,公祭死難的父輩,一時悲聲大作,震天動地,旁觀者無不下淚……
宗羲這一係列行動顯示了他的果決剛毅的個性,他的大智大勇大孝大義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時名動京城,聲聞天下,人們都唿之為"黃孝子".這一年,宗羲19歲.
秋天,宗羲扶柩離京,迴到餘姚.
二、磨劍結客 複社中堅
宗羲對於科舉功名素不熱衷,尤其是在遭家難之後的這幾年中,作為長子,他或因昭雪父親的冤獄而南北跋涉,或為一家之衣食生計而東西奔走,雖然仍讀書不輟,卻"無暇更理經生之業"(《黃宗羲全集》一,《思舊錄》).不過,在那個時代,科舉的道路被天下視為讀書人立足社會施展抱負的正途.天啟三年(1630),宗羲到了南京,與沈壽民(字眉生,安徽宣城人,僑居南京)邂逅相識.這一年逢午,正是鄉試開科之期,壽民勸宗羲應考.如能中舉,對家人也是一種安慰,因此宗羲參加了庚午科南京鄉試,結果卻名落孫山.返鄉途中,在鎮江遇見文震孟(字文起,號湛持,江蘇蘇州人,崇禎八年曾一度入閣),兩人同乘一船,直到蘇州.
開中敘話,言及這次科考,宗羲便將自己的試卷呈上,請身為父執輩的文起先生指教;震孟閱後極為讚嘆,"嗟賞久之",對宗羲說:你日後"當以古文嗚世,一時得失,不足計也"(《思舊錄》).
這番經曆,使宗羲進一步認識到"科舉之學錮人生平",於是更為自覺地把精力集中在能夠經世致用的"實學"上.雖然後來宗羲也曾數度入場屋參加科舉考試,其實都是聊以應景,早已不存有博取功名之類的心思了.
當年尊素被逮入京時,曾諄諄告誡兒子:"學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年譜》);途經紹興,劉宗周(字起東,號念台,學者稱蕺山先生或念台先生,浙江紹興人,1578—1645)為尊素餞行,尊素在席上又囑咐兒子拜宗周為師.宗羲牢記父親的遺囑,迴到家鄉後便開始發憤治學.蕺山先生是當時名儒,曾在東林書院講學,政治上十分同情和袒護東林黨人;學術方麵提倡"慎獨"、"誠意",畢生研討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而對兩者又有所批評.宗羲在蕺山門下問學,致力於研究宋明以來的理學思想.地處浙東的紹興素為人文薈萃之區,講學論道之風極盛,所謂"自宋元以來,號為鄒、魯"(全祖望《鮚囗亭集》外編16《槎湖書院記》),宗周之學,出姚江學派(王陽明心學).崇禎二年(1629),宗周與陶爽齡一同講學於紹興證人書院,陶氏宗陽明學末流,喜歡援儒入釋,與弟子"授受皆禪","姚江之緒,至是大壞"(《梨洲先生神道碑》),宗周對此十分不滿,剛入蕺山門下的黃宗羲攘臂而起,約集"吳越中高材生六十餘人,共侍講席",破斥陶氏之說,使蕺山"慎獨"說更為發揚光大.在問學蕺山門下同時,宗羲又開始有計劃地閱讀史籍.
他從《實錄》入手,將本朝自太祖迄光宗共十三朝《實錄》細細研讀,然後再讀二十一史,"每日丹鉛一本,遲明而起,雞鳴方已,兩年而畢"(《年譜》),這樣,不但"通知"了本朝史事,還深入了解了中國上下數千年的史事,為"經世致用"奠定了堅實深厚的學問基礎;不僅此也,宗羲還多方搜求、廣泛涉獵,邀遊於中華學術的海洋中,"旁求之九流百家.既盡發家中藏書讀之,不足,則抄之同裏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齋黃氏,吳中則絳雲樓錢氏[注].窮年搜討,遊履所至,遍曆通衢委巷,搜鬻故書,薄暮,一童肩負而返,乘夜丹鉛.次日複出以為常"(《神道碑》),極為深入地鑽研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旁及天文、地理、曆算、音樂、釋老等各類書籍.這使他鍛鍊養成了別具隻眼的獨立思考能力,往往能"鑿空新義,石破天驚",生發出卓異而深刻的見解.
宗羲有四個弟弟,其中大弟宗炎(字晦木)、二弟宗會(字澤望),都由宗羲親任教導之責,一不數年,皆大有聲,儒林有‘東浙三黃’之目"(《年譜》).
這一時期,黃宗羲不過20多歲,卻一時名聲大噪,"所居雖僻遠城市,不乏四方之客"(《年譜》),他也因此結識了當時不少名流,與沈壽民、陸符(字文虎,浙江鄞縣人)、萬泰(字履安,與文虎同裏)最稱莫逆.
在發憤力學、刻苦攻讀的同時,宗羲仍然十分關心國家大事,以高度的責任感注視著天啟以後的政治風雲.
當時,雖然魏忠賢等已經伏誅,他的羽翼爪牙也被剪除,但是,閱黨殘餘遠未銷聲匿跡.盡管崇禎二年(1629)曾"欽定逆案",將閹黨分七等定罪,前六等俱處以流放,末等則"冠帶閑住",雖保留名位卻無實權,然而"其黨猶滿朝".他們雖蟄伏朝野,卻一直在窺測試探,待機翻案,企圖東山再起.崇禎三年(1630)六月,溫體仁入閣.體仁宇長卿,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貌似恭謹忠厚而內心殘刻,又頗具心機,巧於揣摸迎合皇帝的心意,因而很受崇禎寵信,居內閣掌朝政達8年之久.此人早在天啟年間就曾賦詩為魏忠賢歌功頌德,與東林黨則格格不入.崇禎初年廷推閣臣[注],禮部侍郎錢謙益名列第二,溫時為禮部尚書,但資望尚淺,不在被推薦者之中.他意會到崇禎對錢心存疑慮,便大張撻伐,翻出7年前已有定論的舊案,攻擊謙益受賄、"結黨欺君".結果,在其他大員一致認為謙益無罪的情況下,謙益仍被革職迴籍、等候處理,一些受此事牽連的官吏如瞿式耜等都遭貶謫;而錢氏曾被指為"東林惡黨",當年阮大鋮向魏忠賢上所謂"點將錄",將錢列為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巧星".由於這些緣故,當溫體仁入閣,不久又擢為首輔、大權在握之際,"魏忠賢遺黨日望體仁翻舊案、攻東林"(《明史·溫體仁傳》);而體仁亦"庇私黨,排異己,與舉朝為仇"(《明季北略·朱國弼劾溫體仁》),對正直勢力形成極大的威脅.
</br>
宗羲這一係列行動顯示了他的果決剛毅的個性,他的大智大勇大孝大義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時名動京城,聲聞天下,人們都唿之為"黃孝子".這一年,宗羲19歲.
秋天,宗羲扶柩離京,迴到餘姚.
二、磨劍結客 複社中堅
宗羲對於科舉功名素不熱衷,尤其是在遭家難之後的這幾年中,作為長子,他或因昭雪父親的冤獄而南北跋涉,或為一家之衣食生計而東西奔走,雖然仍讀書不輟,卻"無暇更理經生之業"(《黃宗羲全集》一,《思舊錄》).不過,在那個時代,科舉的道路被天下視為讀書人立足社會施展抱負的正途.天啟三年(1630),宗羲到了南京,與沈壽民(字眉生,安徽宣城人,僑居南京)邂逅相識.這一年逢午,正是鄉試開科之期,壽民勸宗羲應考.如能中舉,對家人也是一種安慰,因此宗羲參加了庚午科南京鄉試,結果卻名落孫山.返鄉途中,在鎮江遇見文震孟(字文起,號湛持,江蘇蘇州人,崇禎八年曾一度入閣),兩人同乘一船,直到蘇州.
開中敘話,言及這次科考,宗羲便將自己的試卷呈上,請身為父執輩的文起先生指教;震孟閱後極為讚嘆,"嗟賞久之",對宗羲說:你日後"當以古文嗚世,一時得失,不足計也"(《思舊錄》).
這番經曆,使宗羲進一步認識到"科舉之學錮人生平",於是更為自覺地把精力集中在能夠經世致用的"實學"上.雖然後來宗羲也曾數度入場屋參加科舉考試,其實都是聊以應景,早已不存有博取功名之類的心思了.
當年尊素被逮入京時,曾諄諄告誡兒子:"學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年譜》);途經紹興,劉宗周(字起東,號念台,學者稱蕺山先生或念台先生,浙江紹興人,1578—1645)為尊素餞行,尊素在席上又囑咐兒子拜宗周為師.宗羲牢記父親的遺囑,迴到家鄉後便開始發憤治學.蕺山先生是當時名儒,曾在東林書院講學,政治上十分同情和袒護東林黨人;學術方麵提倡"慎獨"、"誠意",畢生研討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而對兩者又有所批評.宗羲在蕺山門下問學,致力於研究宋明以來的理學思想.地處浙東的紹興素為人文薈萃之區,講學論道之風極盛,所謂"自宋元以來,號為鄒、魯"(全祖望《鮚囗亭集》外編16《槎湖書院記》),宗周之學,出姚江學派(王陽明心學).崇禎二年(1629),宗周與陶爽齡一同講學於紹興證人書院,陶氏宗陽明學末流,喜歡援儒入釋,與弟子"授受皆禪","姚江之緒,至是大壞"(《梨洲先生神道碑》),宗周對此十分不滿,剛入蕺山門下的黃宗羲攘臂而起,約集"吳越中高材生六十餘人,共侍講席",破斥陶氏之說,使蕺山"慎獨"說更為發揚光大.在問學蕺山門下同時,宗羲又開始有計劃地閱讀史籍.
他從《實錄》入手,將本朝自太祖迄光宗共十三朝《實錄》細細研讀,然後再讀二十一史,"每日丹鉛一本,遲明而起,雞鳴方已,兩年而畢"(《年譜》),這樣,不但"通知"了本朝史事,還深入了解了中國上下數千年的史事,為"經世致用"奠定了堅實深厚的學問基礎;不僅此也,宗羲還多方搜求、廣泛涉獵,邀遊於中華學術的海洋中,"旁求之九流百家.既盡發家中藏書讀之,不足,則抄之同裏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齋黃氏,吳中則絳雲樓錢氏[注].窮年搜討,遊履所至,遍曆通衢委巷,搜鬻故書,薄暮,一童肩負而返,乘夜丹鉛.次日複出以為常"(《神道碑》),極為深入地鑽研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旁及天文、地理、曆算、音樂、釋老等各類書籍.這使他鍛鍊養成了別具隻眼的獨立思考能力,往往能"鑿空新義,石破天驚",生發出卓異而深刻的見解.
宗羲有四個弟弟,其中大弟宗炎(字晦木)、二弟宗會(字澤望),都由宗羲親任教導之責,一不數年,皆大有聲,儒林有‘東浙三黃’之目"(《年譜》).
這一時期,黃宗羲不過20多歲,卻一時名聲大噪,"所居雖僻遠城市,不乏四方之客"(《年譜》),他也因此結識了當時不少名流,與沈壽民、陸符(字文虎,浙江鄞縣人)、萬泰(字履安,與文虎同裏)最稱莫逆.
在發憤力學、刻苦攻讀的同時,宗羲仍然十分關心國家大事,以高度的責任感注視著天啟以後的政治風雲.
當時,雖然魏忠賢等已經伏誅,他的羽翼爪牙也被剪除,但是,閱黨殘餘遠未銷聲匿跡.盡管崇禎二年(1629)曾"欽定逆案",將閹黨分七等定罪,前六等俱處以流放,末等則"冠帶閑住",雖保留名位卻無實權,然而"其黨猶滿朝".他們雖蟄伏朝野,卻一直在窺測試探,待機翻案,企圖東山再起.崇禎三年(1630)六月,溫體仁入閣.體仁宇長卿,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貌似恭謹忠厚而內心殘刻,又頗具心機,巧於揣摸迎合皇帝的心意,因而很受崇禎寵信,居內閣掌朝政達8年之久.此人早在天啟年間就曾賦詩為魏忠賢歌功頌德,與東林黨則格格不入.崇禎初年廷推閣臣[注],禮部侍郎錢謙益名列第二,溫時為禮部尚書,但資望尚淺,不在被推薦者之中.他意會到崇禎對錢心存疑慮,便大張撻伐,翻出7年前已有定論的舊案,攻擊謙益受賄、"結黨欺君".結果,在其他大員一致認為謙益無罪的情況下,謙益仍被革職迴籍、等候處理,一些受此事牽連的官吏如瞿式耜等都遭貶謫;而錢氏曾被指為"東林惡黨",當年阮大鋮向魏忠賢上所謂"點將錄",將錢列為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巧星".由於這些緣故,當溫體仁入閣,不久又擢為首輔、大權在握之際,"魏忠賢遺黨日望體仁翻舊案、攻東林"(《明史·溫體仁傳》);而體仁亦"庇私黨,排異己,與舉朝為仇"(《明季北略·朱國弼劾溫體仁》),對正直勢力形成極大的威脅.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