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人之大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大極,以主兩儀,以命萬物,不越諸此.……抑天地神明,不越此心也.(《文集》卷16,《論人主之心義理所安是謂天》)大哉心乎,所以主天地而命萬物也.(《文集》卷15,《論人心不能與天地相似者》)


    心焉者,理之會而氣之帥,貫通古今,錯綜人物莫不由之.(《文集·楊純公楊忠襄公祠堂記》)


    此心之神明則天也,此心之所不安,則天理之所不可.人心之外又所謂天乎?


    (《天集》卷56,《跋師原卿遇致仕十詩》)


    上麵的引文,充分說明魏了翁是把"心"作為他的哲學的最高範疇,在他那裏,"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最終極之根源."心"是理與氣的統率者,它貫穿於曆史發展的全過程.總之,心外無天,心外無理.作為宇宙本原的"心",不僅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支配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而且具有超時空的特性.他說:"心"昭昭者,固不與氣形俱為斯盡也."(《文集》卷84,《知威州陸君堅複墓誌銘》).雖然魏了翁講的心不僅指個人主觀的"心",但從他把"理"融於"心",以此為宇宙本原來看,應該屬於主觀唯心論,因為主觀與客觀畢竟是不可等同的,況且,這個"心"的內涵,主要是指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歸根結底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隻是他自己將其加上了一層薄薄的客觀外形而已.因此,魏了翁的哲學是以"心理合一"的特殊形式出現的主觀唯心論.


    (二)"致其知而明其明"的認識論


    在認識論上,魏了翁提出了"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他和朱陸一樣,認為"心"既是宇宙的來原,又是認識的對象和主體.在魏了翁看來,做學問不需認識外物,主要是向內用功,以發掘自己心中固有的"知"和"明".他說:"人之一心,廣大而精微,學問之道,所以致其知而明其明也."(《文集》卷47,《張行父忠恕拙齋記》)既然"心"能"主天地","命萬物",能"貫通古今"和"錯綜人物",是宇宙萬物之本原,所以認識的對象就是主體的"心"."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意思,就是通過對內心固有的"知"加以發掘光大,以達到通曉一切之目的.怎樣達到這一目的呢?魏了翁提出了一個"以敬為主"的方法.他說:"以敬為主,則聖門傳心之要也.是故敬焉者,所以此心而根萬善者也.""主靜"是二程和張栻的修養方法.所謂"主敬",是通過自我修養和抑製,使自己固有的善良之心保持專一不二、不為外物所動的修養方法,它類似於佛家的"定功".所謂"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實際上是陸九洲"發明本心"的修養方法和認識方法.


    魏了請也主張"先應乎其大者",他說:"大者立,則小者達焉"(《文集》卷49,《均州尹公亭記》).不過,他講"先立乎其大者"主要目的是為了克服朱熹學說的煩瑣、迂闊之病.其實,魏了翁在治學方法上並不贊成陸九淵不讀書、不窮理,靜坐而論道的治學方法.他主張"循環讀經,亦以此明此心",這是要求把朱熹的"格物致知"同陸九淵的"自存本心"結合起來,主張通過"致知"的途徑去"發明本心".他既主張以明本心為根本,又要求熟讀經書,既拋棄了朱熹"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支離無所歸宿的方法,又否定了陸九洲"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態度.這就是魏了翁"致其知明其明"的認識論之基本特點.


    (三)"欲有善不善存"的"理""欲"關係論.


    同其他理學家一樣,魏了翁也重視對人慾問題的研究.他認為,人慾產生於外物對人心的影響,如他認為,心體本靜,"感於物而心遂動,是性之所貪慾也."(《禮記要義》卷19)但他又認為,不是人的一切欲望皆惡,他說:"人之有欲,即從心出,……欲雖人之所有,然欲有善不善存焉."(《文集》卷32,《答虞永康》)把人慾分為善與不善,是魏了翁不同於程朱和陸九淵之處.從這一區分出發,他肯定了飲食男女是人心之最大欲求,他說:"飲食男女是人心之大端緒也;死亡、貧苦是人心所惡之大端緒也."(《禮記要義》卷9)這就是說,他肯定了人們維持自身生存欲望的合理性.因此,他不像其他一些理學家那樣籠統地反對人慾,對於人民正當的欲求持肯定態度.所以他主張"為政不害於民",在其改革方案中還提出了"先修裕民之政"的要求.對於不合於義理的"人慾",魏了贛也不主張"滅",而是進行"節製",他說:"物俗強時心節製"(《文集》卷96《即齋次的權縣約客》).這就是說,他不主張一概地滅人慾,而是先把人慾分為"善"與"不善"兩種,對於前者,如飲食男女之類的人類基本欲求,他不但不主張"滅",反而認為這是合理的、應該予以承認和適當滿足的要求,對於不善的欲望,要用"心"去加以節製,不使其惡性發展就可以了.魏了翁贊成其老師胡宏的看法,他說:"五峰謂天理人慾同體異用,同行異情,此語最完備."(《文集》卷109,師友雅言》)胡宏認為,天理和人慾同出於一個本體"天性",隻是各自所發生的作用不同.胡宏不籠統地排除人慾,他主張"欲而不淫",隻反對"飲而不止"(《知言》卷3,《紛華》).魏了翁進一步把人慾分為善與不善的思想,是受胡宏之啟發提出來的,他還從孟子那裏找到根據說:"聖賢言寡慾矣,未嚐無欲也."(《宋元學案·鶴山學案》)考《孟子》七篇,確實隻講"寡慾",不曾要求"無欲".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