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童早登金榜 終生服膺程朱
魏了翁字華父,鄧州蒲江(今四川蒲江縣)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於宋理宗嘉熙六年(1237年),自稱出生於一個"貧賤"的家庭.他的曾祖父魏大昕,祖父魏蘋,父親魏士行都未作過官.魏了翁原不姓魏,其生父為高孝(王壽),與魏士行是親兄弟,因魏了翁的祖母高氏之兄無後,乃將孝(王壽)過繼高家,孝(王壽)生有六子,了翁排行第五.後又因魏士行無子,再將了翁過繼給魏士行為子,又改姓魏.
了翁自幼聰明端重,"年數歲從諸兄入學,伊如成人.少長,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過目不再覽.鄉裏稱為神童."(《宋史》本傳)15歲時,他就寫出了很有見解的《韓愈論》,其文"抑揚頓挫,有作者風"(同上).由於他學有造就,才華出眾,21歲應省試,就在《易經》科中居經生之冠.慶元五年(1199年),22歲的魏了翁又中了進士,並且名列第三,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之職.
自青少時期開始,魏了翁就接受了理學思想,他17歲拜章寅臣為師,學習義理之學.當其成年入仕的時候,正是理學遭受打擊,被定為"偽學",嚴令禁止的時期.朱熹等59人被判為"逆黨",受到嚴重打擊.26歲擔任學官的時候,他"獲接四方之士而取師友",就在這時,魏了翁在臨安結識了朱熹的門人輔廣、李燔等著名學者,與之結為學友,經常和他們共同探討學問.自此以後,魏了翁便逐步加深了對程朱理學的了解.他從輔廣和李燔那裏受贈了一些朱烹的著作,開始係統研究朱熹的思想.魏了翁非常崇拜朱熹,稱其為"集濂、洛之大成"的學者,並頌稱"朱子之功不在孟子下".(《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朱文公年譜序》,以下簡稱《文集》)
公元1207—1210年間,魏了翁迴到故鄉,其間三次辭去朝廷之聘召,築室於白鶴山下,與諸友研習經書.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在家鄉蒲江創建了著名的鶴山書院,開門授徒,傳授程朱理學.在這時,四川的讀書人"爭負笈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宋史》)與此同時,他又將輔廣所贈之朱熹著作大量地加以刊印,使其廣泛地流行於四川各地.經過魏了翁的講學授徒活動,理學就在四川各地傳播開來.加之他於較長時期在四川一些地方作官,所到之處積極從事講學活動,對理學在四川的振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魏了翁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權貴,遭受貶謫.在他謫居靖州(今湖南靖縣)期間,又在當地辦了一所鶴山書院.由於他的名聲很大,一時各地學者雲集,"湖南江浙之士,不遠千裏負書從學."(同上)謫居靖州期間,他還撰寫了《九經要義》100卷.從公元1225年到公元1231年,達6年之久的謫居時期,他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了授徒講學與著述活動.紹定六年(1233年),來理宗親政,56歲的魏了翁才被召迴朝廷,擔任了中央政府的要職,這段時期,宋理宗對於他的理學治國主張和政治改良意見表示欣賞,並被進爵為臨邛郡開國侯,又麵賜禦書"鶴山書院"四個大字,用以表彰他的講學活動.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逝世,終年60歲.卒後十日*詔以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致仕."(同上)這個職稱,在宋代隻授給罷政之宰相或其他地位顯要的大臣,是從政官員的最高虛銜.後來,魏了翁再"詔贈太師,諡文靖,賜第宅蘇州,累贈秦國公."
魏了翁一生的著作很多,其大部分被後人彙編為《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共110卷.
另外,他還著有《九經要義》多卷,《古今考》1卷,《正朔考》1卷.
二、適應政治需要 樹立理學權威
產生於北宋時期的理學思潮,在其初步發展時期,雖然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但並未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特別重視.理學的基本思想是以儒家的經典為依據,又以其精巧的哲學思辨來論證"三綱""五常"的至高無上性,竭力為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政治服務.然而,它又繼承了儒家的"王道"政治思想,主張對大地主、大官僚的過分驕奢淫逸和無限製的橫徵暴斂、腐敗貪殘等傷天害理行為進行適當的限製.基於這個原因,它必然要受到特權階層的限製和壓抑,雖然有一些崇尚或支持理學的官僚士大夫竭力為之提倡和爭取,但仍得不到順利的發展,乃至在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中受到牽連或壓抑,其倡導者甚至遭到打擊排斥.南宋前期出現的"慶元黨禁",曾使理學遭受厄運.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理學勢力相當可觀,當時有朱熹、張栻、呂祖謙和陸九淵等著名理學家聚徒講學,其影響很大,理學發展十分迅速.朱熹等人還藉助於給皇帝講書的機會來幹預朝政,因而引起了一些官員的敵視和反對,如鄭丙、陳賈、林栗等人就十分敵視理學人士,先後奏請禁止理學.到來寧宗慶元年間(1195一1200年),在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以趙汝愚同韓囗胄為代表的兩派政治勢力的權力之爭.當時身居相位的趙汝愚,引用了朱熹等理學家擔任要職,而韓囗胄則在朝中一批反理學官員支持下,與趙汝愚爭奪權力.結果是韓囗胄得勢,趙汝愚被迫下台.這就使理學勢力在政治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理學被定為"偽學"而被嚴令禁止,又將朱熹等59人列為"過黨"加以打擊排斥.此後,理學便開始處於低潮時期.
魏了翁在上述情況下,於1199年考中進士.到了慶元年間(1205—1207年),韓囗胄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以鞏固自己的權勢,冒然發動了對金戰爭,結果失敗被誅.嘉定改元(1208年),史彌遠為相,以韓囗胄為代表的主戰派勢力受到挫敗.
</br>
魏了翁字華父,鄧州蒲江(今四川蒲江縣)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於宋理宗嘉熙六年(1237年),自稱出生於一個"貧賤"的家庭.他的曾祖父魏大昕,祖父魏蘋,父親魏士行都未作過官.魏了翁原不姓魏,其生父為高孝(王壽),與魏士行是親兄弟,因魏了翁的祖母高氏之兄無後,乃將孝(王壽)過繼高家,孝(王壽)生有六子,了翁排行第五.後又因魏士行無子,再將了翁過繼給魏士行為子,又改姓魏.
了翁自幼聰明端重,"年數歲從諸兄入學,伊如成人.少長,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過目不再覽.鄉裏稱為神童."(《宋史》本傳)15歲時,他就寫出了很有見解的《韓愈論》,其文"抑揚頓挫,有作者風"(同上).由於他學有造就,才華出眾,21歲應省試,就在《易經》科中居經生之冠.慶元五年(1199年),22歲的魏了翁又中了進士,並且名列第三,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之職.
自青少時期開始,魏了翁就接受了理學思想,他17歲拜章寅臣為師,學習義理之學.當其成年入仕的時候,正是理學遭受打擊,被定為"偽學",嚴令禁止的時期.朱熹等59人被判為"逆黨",受到嚴重打擊.26歲擔任學官的時候,他"獲接四方之士而取師友",就在這時,魏了翁在臨安結識了朱熹的門人輔廣、李燔等著名學者,與之結為學友,經常和他們共同探討學問.自此以後,魏了翁便逐步加深了對程朱理學的了解.他從輔廣和李燔那裏受贈了一些朱烹的著作,開始係統研究朱熹的思想.魏了翁非常崇拜朱熹,稱其為"集濂、洛之大成"的學者,並頌稱"朱子之功不在孟子下".(《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朱文公年譜序》,以下簡稱《文集》)
公元1207—1210年間,魏了翁迴到故鄉,其間三次辭去朝廷之聘召,築室於白鶴山下,與諸友研習經書.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在家鄉蒲江創建了著名的鶴山書院,開門授徒,傳授程朱理學.在這時,四川的讀書人"爭負笈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宋史》)與此同時,他又將輔廣所贈之朱熹著作大量地加以刊印,使其廣泛地流行於四川各地.經過魏了翁的講學授徒活動,理學就在四川各地傳播開來.加之他於較長時期在四川一些地方作官,所到之處積極從事講學活動,對理學在四川的振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魏了翁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權貴,遭受貶謫.在他謫居靖州(今湖南靖縣)期間,又在當地辦了一所鶴山書院.由於他的名聲很大,一時各地學者雲集,"湖南江浙之士,不遠千裏負書從學."(同上)謫居靖州期間,他還撰寫了《九經要義》100卷.從公元1225年到公元1231年,達6年之久的謫居時期,他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了授徒講學與著述活動.紹定六年(1233年),來理宗親政,56歲的魏了翁才被召迴朝廷,擔任了中央政府的要職,這段時期,宋理宗對於他的理學治國主張和政治改良意見表示欣賞,並被進爵為臨邛郡開國侯,又麵賜禦書"鶴山書院"四個大字,用以表彰他的講學活動.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逝世,終年60歲.卒後十日*詔以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致仕."(同上)這個職稱,在宋代隻授給罷政之宰相或其他地位顯要的大臣,是從政官員的最高虛銜.後來,魏了翁再"詔贈太師,諡文靖,賜第宅蘇州,累贈秦國公."
魏了翁一生的著作很多,其大部分被後人彙編為《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共110卷.
另外,他還著有《九經要義》多卷,《古今考》1卷,《正朔考》1卷.
二、適應政治需要 樹立理學權威
產生於北宋時期的理學思潮,在其初步發展時期,雖然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但並未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特別重視.理學的基本思想是以儒家的經典為依據,又以其精巧的哲學思辨來論證"三綱""五常"的至高無上性,竭力為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政治服務.然而,它又繼承了儒家的"王道"政治思想,主張對大地主、大官僚的過分驕奢淫逸和無限製的橫徵暴斂、腐敗貪殘等傷天害理行為進行適當的限製.基於這個原因,它必然要受到特權階層的限製和壓抑,雖然有一些崇尚或支持理學的官僚士大夫竭力為之提倡和爭取,但仍得不到順利的發展,乃至在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中受到牽連或壓抑,其倡導者甚至遭到打擊排斥.南宋前期出現的"慶元黨禁",曾使理學遭受厄運.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理學勢力相當可觀,當時有朱熹、張栻、呂祖謙和陸九淵等著名理學家聚徒講學,其影響很大,理學發展十分迅速.朱熹等人還藉助於給皇帝講書的機會來幹預朝政,因而引起了一些官員的敵視和反對,如鄭丙、陳賈、林栗等人就十分敵視理學人士,先後奏請禁止理學.到來寧宗慶元年間(1195一1200年),在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以趙汝愚同韓囗胄為代表的兩派政治勢力的權力之爭.當時身居相位的趙汝愚,引用了朱熹等理學家擔任要職,而韓囗胄則在朝中一批反理學官員支持下,與趙汝愚爭奪權力.結果是韓囗胄得勢,趙汝愚被迫下台.這就使理學勢力在政治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理學被定為"偽學"而被嚴令禁止,又將朱熹等59人列為"過黨"加以打擊排斥.此後,理學便開始處於低潮時期.
魏了翁在上述情況下,於1199年考中進士.到了慶元年間(1205—1207年),韓囗胄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以鞏固自己的權勢,冒然發動了對金戰爭,結果失敗被誅.嘉定改元(1208年),史彌遠為相,以韓囗胄為代表的主戰派勢力受到挫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