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二程一樣,把"理"作為最高的哲學範疇.他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以此理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書簡稱《文集》)宇宙間的一切都充斥著一個普遍流行和無所適而不在的"理",理生天地,成萬物之性,展現為"三綱五常".無論自然、社會和倫理道德領域,都體現了"理"的流行.理無所不在,這是對二程理一無論的繼承和概括.
在此基礎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極"這個概念,認為"太極"是"理"的總體.
他說:"總天下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下引此書,簡稱《語類》.)他還認為"太極"是"理"的最高體現;"至於太極,則又初無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極而謂之極耳."(《語類》)這就進一步完善了理一無論的世界觀,使之更加完備.朱熹的理一無論哲學體係,主要可分為以下三方麵.
首先,在理與氣、理與事的關係上,主張理氣統一.為此,他借用了張載氣化論的思想資料,對理本體論的世界觀作出了合乎邏輯的論證.其論證方式分兩個步驟:
第一步,就具體事物而言,朱熹斷言"萬物皆有理",如在自然界,四時變化,"所以為春夏,所以為秋冬"是理;在動物界,"甚時胎,甚時卵"是理;在植物界,"麻、麥、稻、糧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瘠,厚薄,此宜種某物,亦皆有理."(《語類》)這些"理"都是指具體事物的"當然之則"及其"所以然"之故.他說:"至於所以然,則是理也."(《語類》)這都表明理是事物的必然規律,也說明"理"在"氣"中,"道"在"器"中.朱熹說:"理是虛底物事,無邪氣質,則此理無安頓處","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理亦無掛搭處"."有理而無氣,則理無所立."(《語類》)在這裏,朱熹認為"理"寓於事物之中,把"氣"當做"理"的安頓處,掛搭處,立足處,主張"理未嚐離乎氣","道未嚐離乎器"、認為具體規律不能脫離具體事物,這一思想是正確的、合理的.
第二步,從理本體論的角度看,朱熹則說."理未嚐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語類》)說明理氣雖然不可分離,但理是具有無形體特徵的精神抽象,"氣"是有形體特徵的物質現象.就精神和物質形體的關係而言,豈能無先後之分?他又說:"理與氣本無先後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語類》)所以朱熹還是認為"有是理後生是氣".他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從邏輯上強調了理在氣先,"理"和"太極"是產生萬物、支配萬物的根本,"氣"隻是形成萬物的具體材料.這樣,朱熹就從宇宙的本原、本體上否認了理不離氣,而堅持了理為本的客觀唯心論.
在"理"和"物"的關係上,朱熹強調"理"在"物"先.他說:"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裏,隻是說這裏當初皆無一物,隻有此理而已."(《語類》)在宇宙萬物形式之前,隻是無形而實有的"理"存在著,"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語類》).這說明"理"存在於天地形成之先,是產生天、地、人、物的總根源.
"理""事"關係也是如此.朱熹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得有君臣父子,卻族道理入在裏麵."(《語類》)從常識上講,"未有這事,先有這理"無論如何都講不通,因為任何思想和道理都決不會憑空而來,如朱熹所講的"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朱熹這種"理在事先"的思想,隻不過是他顛倒了的世界觀的最高體現,為了證明封建道德和上下尊卑的等級關係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而且存在於自然界.朱熹說:"虎狼知父子能孝,蜂蟻知君臣能義,豺狼知報本能孝,睢鳩知別有能禮."(《語類》)所以他說:"理便是仁義禮智","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個公共道理."(《語類》)在朱熹看來,"理"實際上就是忠、仁、孝、義、禮、智等道德倫理的共性.
這樣,他就把封建的倫理道德上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理在事先"是朱熹一論的又一塊理論基石.
其次,在"理"的性質上,朱熹作了比二程更為抽象的論證和更明確的規定.
他把作為宇宙本體的"理"和具體事物的"理"嚴格區分開來.有人問:"未有物之時為何?"朱熹迴答說:"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語類》)這個"天下公共之理"就是總理"太極",它存在於萬物開始之先,而"物所具之理"則是以後才形成的,不是宇宙的本體.
朱熹給"理"規定了以下的性質:其一,理永不生滅,生於天地之先:"有此理便有天地";又存於天地既亡之後:"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在這裏."(《語類》)理是超時間的永恆存在.其二,"理"無形體,無方所,也是跨越空間的絕對精神.他說:"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嚐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嚐不存乎陰陽之中;以為貫通全體,無乎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文集》)通過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這個宇宙本體論的闡發,說明"太極"具有無形、無臭、無聲的特性,又說明它是貫通一切領域,既在無物之前,又在有物之後;既在陰陽之外,又在陰陽之中,是一個無處不存的精神實體.
</br>
卷70.下引此書簡稱《文集》)宇宙間的一切都充斥著一個普遍流行和無所適而不在的"理",理生天地,成萬物之性,展現為"三綱五常".無論自然、社會和倫理道德領域,都體現了"理"的流行.理無所不在,這是對二程理一無論的繼承和概括.
在此基礎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極"這個概念,認為"太極"是"理"的總體.
他說:"總天下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下引此書,簡稱《語類》.)他還認為"太極"是"理"的最高體現;"至於太極,則又初無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極而謂之極耳."(《語類》)這就進一步完善了理一無論的世界觀,使之更加完備.朱熹的理一無論哲學體係,主要可分為以下三方麵.
首先,在理與氣、理與事的關係上,主張理氣統一.為此,他借用了張載氣化論的思想資料,對理本體論的世界觀作出了合乎邏輯的論證.其論證方式分兩個步驟:
第一步,就具體事物而言,朱熹斷言"萬物皆有理",如在自然界,四時變化,"所以為春夏,所以為秋冬"是理;在動物界,"甚時胎,甚時卵"是理;在植物界,"麻、麥、稻、糧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瘠,厚薄,此宜種某物,亦皆有理."(《語類》)這些"理"都是指具體事物的"當然之則"及其"所以然"之故.他說:"至於所以然,則是理也."(《語類》)這都表明理是事物的必然規律,也說明"理"在"氣"中,"道"在"器"中.朱熹說:"理是虛底物事,無邪氣質,則此理無安頓處","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理亦無掛搭處"."有理而無氣,則理無所立."(《語類》)在這裏,朱熹認為"理"寓於事物之中,把"氣"當做"理"的安頓處,掛搭處,立足處,主張"理未嚐離乎氣","道未嚐離乎器"、認為具體規律不能脫離具體事物,這一思想是正確的、合理的.
第二步,從理本體論的角度看,朱熹則說."理未嚐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語類》)說明理氣雖然不可分離,但理是具有無形體特徵的精神抽象,"氣"是有形體特徵的物質現象.就精神和物質形體的關係而言,豈能無先後之分?他又說:"理與氣本無先後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語類》)所以朱熹還是認為"有是理後生是氣".他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從邏輯上強調了理在氣先,"理"和"太極"是產生萬物、支配萬物的根本,"氣"隻是形成萬物的具體材料.這樣,朱熹就從宇宙的本原、本體上否認了理不離氣,而堅持了理為本的客觀唯心論.
在"理"和"物"的關係上,朱熹強調"理"在"物"先.他說:"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裏,隻是說這裏當初皆無一物,隻有此理而已."(《語類》)在宇宙萬物形式之前,隻是無形而實有的"理"存在著,"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語類》).這說明"理"存在於天地形成之先,是產生天、地、人、物的總根源.
"理""事"關係也是如此.朱熹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得有君臣父子,卻族道理入在裏麵."(《語類》)從常識上講,"未有這事,先有這理"無論如何都講不通,因為任何思想和道理都決不會憑空而來,如朱熹所講的"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朱熹這種"理在事先"的思想,隻不過是他顛倒了的世界觀的最高體現,為了證明封建道德和上下尊卑的等級關係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而且存在於自然界.朱熹說:"虎狼知父子能孝,蜂蟻知君臣能義,豺狼知報本能孝,睢鳩知別有能禮."(《語類》)所以他說:"理便是仁義禮智","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個公共道理."(《語類》)在朱熹看來,"理"實際上就是忠、仁、孝、義、禮、智等道德倫理的共性.
這樣,他就把封建的倫理道德上升到宇宙本體的高度."理在事先"是朱熹一論的又一塊理論基石.
其次,在"理"的性質上,朱熹作了比二程更為抽象的論證和更明確的規定.
他把作為宇宙本體的"理"和具體事物的"理"嚴格區分開來.有人問:"未有物之時為何?"朱熹迴答說:"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語類》)這個"天下公共之理"就是總理"太極",它存在於萬物開始之先,而"物所具之理"則是以後才形成的,不是宇宙的本體.
朱熹給"理"規定了以下的性質:其一,理永不生滅,生於天地之先:"有此理便有天地";又存於天地既亡之後:"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在這裏."(《語類》)理是超時間的永恆存在.其二,"理"無形體,無方所,也是跨越空間的絕對精神.他說:"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嚐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嚐不存乎陰陽之中;以為貫通全體,無乎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文集》)通過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這個宇宙本體論的闡發,說明"太極"具有無形、無臭、無聲的特性,又說明它是貫通一切領域,既在無物之前,又在有物之後;既在陰陽之外,又在陰陽之中,是一個無處不存的精神實體.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