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矣,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矣.(同上)
這就是說,有了天地之體,然後產生晝夜寒暑;然後有雨、風、露、雷;有了寒暑晝夜,然後產生動物、植物.經過上述變化,宇宙萬物就產生出來了.
說到這裏,要弄清一個問題,就是邵雍所講的產生萬物的"道"或"太極"的屬性問題."道"(太極)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認為,邵雍之作為宇宙本原的"道"、"太極"、"氣"都是同等程度的範疇.他說:
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觀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道之道盡之於天地類,天之道盡之於地矣;天地之道盡之於物史;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觀物內篇》之三)
作為天地之體的"道",可以從天地萬物與它的相互關係中看出其物質屬性.
前麵講過,天地為陰陽二氣所變,表現為"四時"、"四維"的空間形式,是物質性的,所以說,"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道之道盡於天,天之道盡於地,天地之道盡於物,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十分明顯,這裏的"道"不是精神實體,而是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物質範疇.
在另外一處,邵雍說出了天地之本是氣,認為天地為一氣所生.他說: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
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觀物外篇》上)既然本為一氣,就是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氣表現為陰和陽,陰陽是二而一(統一於氣)的,那麽,太極生陰陽同氣分陰陽這兩種說法就是一迴事了."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作為主,氣為次"的意思是:天體是以氣為主,其實體為次的物質(因為有形體的日月星辰,僅僅是無限的天體中的次要形式),地主要是由氣凝聚而成的有形實體,其中的氣態物質是次要的東西.總而言之,這就是莊周說的:"通天地一氣耳".在邵雍看來,天和地的分別,隻在於氣的聚散不同.如此看來,邵雍講的道生天地或太極生兩儀,實際上都是說的氣生天地.因此,我們認為,邵雍所說的"道"、"氣"、"太極",都是同等意義的範疇.
對上述說法,還可以從邵伯溫的一段話中得到證明:
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後而不為後,終天地而未嚐終,始天地而未嚐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嚐有先後始終也.有太極,則兩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卦也.雖謂之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一時具足.……是故知太極者,有物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後未嚐汙損,自古及今,無時不成,無時不在.
(《宋元學案》卷10)
邵伯溫是邵雍之子,象數學的正宗繼承人,對其父的學說最了解,’也是最忠實的繼承者,並對邵雍的著作有所發揮.在前麵引文中,將太極看做是與宇宙萬物同時存在、不可分離的東西,因為在天地產生之前,整個宇宙是個混沌未分的物質存在,它與天地萬物園融和會而不可分別.隻有在它分化之後,才有了萬物之別.
然而,這時的天地萬物仍然統一於太極,並且各具太極之性."太極"與天地萬物之別,隻在於"太極"是根本、是總體,並且具有超時空的永恆性和絕對性,而天地萬物則不具備這種特性.由此看來,產生天地萬物的"太極"隻能是物質性的,不能說它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了.
最後,邵雍講到了人.他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下》)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和動植物產生之後,當然也產生了人.人是什麽?邵雍認為,人也是萬物之一,但他們是宇宙發展的最高級產物.
他說:"人亦物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人者人之至者也."(《觀物內篇》)又說:"萬物之道盡於天矣,天之道盡於地矣,天地之道盡於物矣,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同上)所以人為萬物之靈.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靈於萬物之感官,能收萬物之聲色氣味,更重要的是人有思維,能通萬物之情.他還指出,萬物都受性於天,但又各有其性: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則為禽獸之性;在草木,則有草木之性."(《觀物外篇上》)這就指出了物質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並指出了人高於萬物的區別之所在.
以上的觀點,基本上是合理的,然而,當邵雍講到人的社會性時,立即便離開了唯物主義而滑向了唯心論.他說:"天有陰陽,人有正邪;正邪之由,繫於上(君)之好也."(《觀物內篇》),這就是說,人的正邪是由君上之愛好來決定的,歸根結底是由天之陰陽來決定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此外,邵雍又把人分為普通人和聖人,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世觀萬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日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焉;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同上)這就把聖人神秘化了,顯然是唯心主義論調了.
四、象教學派開山 一代理學宗師
在中國儒學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儒家學派形成之後,其學說代有傳人.這個學說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經受了無數次的考驗,兩宋理學(或稱新儒學)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儒學進入了一個新的複興階段.在理學的創立階段,邵雍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張、二程和司馬光並稱為道學的"六先生".上述諸人都是理學的創始人,他們的學說在理學陣營中各具特色,各成學派.然而,諸人都以儒學為宗,為探討、發揮"六經"、"四書"之義理,以振興儒學為職誌.
</br>
這就是說,有了天地之體,然後產生晝夜寒暑;然後有雨、風、露、雷;有了寒暑晝夜,然後產生動物、植物.經過上述變化,宇宙萬物就產生出來了.
說到這裏,要弄清一個問題,就是邵雍所講的產生萬物的"道"或"太極"的屬性問題."道"(太極)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認為,邵雍之作為宇宙本原的"道"、"太極"、"氣"都是同等程度的範疇.他說:
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以天地觀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道之道盡之於天地類,天之道盡之於地矣;天地之道盡之於物史;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觀物內篇》之三)
作為天地之體的"道",可以從天地萬物與它的相互關係中看出其物質屬性.
前麵講過,天地為陰陽二氣所變,表現為"四時"、"四維"的空間形式,是物質性的,所以說,"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道之道盡於天,天之道盡於地,天地之道盡於物,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十分明顯,這裏的"道"不是精神實體,而是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物質範疇.
在另外一處,邵雍說出了天地之本是氣,認為天地為一氣所生.他說: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
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觀物外篇》上)既然本為一氣,就是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氣表現為陰和陽,陰陽是二而一(統一於氣)的,那麽,太極生陰陽同氣分陰陽這兩種說法就是一迴事了."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作為主,氣為次"的意思是:天體是以氣為主,其實體為次的物質(因為有形體的日月星辰,僅僅是無限的天體中的次要形式),地主要是由氣凝聚而成的有形實體,其中的氣態物質是次要的東西.總而言之,這就是莊周說的:"通天地一氣耳".在邵雍看來,天和地的分別,隻在於氣的聚散不同.如此看來,邵雍講的道生天地或太極生兩儀,實際上都是說的氣生天地.因此,我們認為,邵雍所說的"道"、"氣"、"太極",都是同等意義的範疇.
對上述說法,還可以從邵伯溫的一段話中得到證明:
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後而不為後,終天地而未嚐終,始天地而未嚐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嚐有先後始終也.有太極,則兩儀、四象、八卦以至於天地萬物固已備矣.非謂今日有太極而明日方有兩儀,後日乃有四象八卦也.雖謂之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一時具足.……是故知太極者,有物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後未嚐汙損,自古及今,無時不成,無時不在.
(《宋元學案》卷10)
邵伯溫是邵雍之子,象數學的正宗繼承人,對其父的學說最了解,’也是最忠實的繼承者,並對邵雍的著作有所發揮.在前麵引文中,將太極看做是與宇宙萬物同時存在、不可分離的東西,因為在天地產生之前,整個宇宙是個混沌未分的物質存在,它與天地萬物園融和會而不可分別.隻有在它分化之後,才有了萬物之別.
然而,這時的天地萬物仍然統一於太極,並且各具太極之性."太極"與天地萬物之別,隻在於"太極"是根本、是總體,並且具有超時空的永恆性和絕對性,而天地萬物則不具備這種特性.由此看來,產生天地萬物的"太極"隻能是物質性的,不能說它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了.
最後,邵雍講到了人.他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下》)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和動植物產生之後,當然也產生了人.人是什麽?邵雍認為,人也是萬物之一,但他們是宇宙發展的最高級產物.
他說:"人亦物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人者人之至者也."(《觀物內篇》)又說:"萬物之道盡於天矣,天之道盡於地矣,天地之道盡於物矣,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同上)所以人為萬物之靈.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靈於萬物之感官,能收萬物之聲色氣味,更重要的是人有思維,能通萬物之情.他還指出,萬物都受性於天,但又各有其性: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則為禽獸之性;在草木,則有草木之性."(《觀物外篇上》)這就指出了物質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並指出了人高於萬物的區別之所在.
以上的觀點,基本上是合理的,然而,當邵雍講到人的社會性時,立即便離開了唯物主義而滑向了唯心論.他說:"天有陰陽,人有正邪;正邪之由,繫於上(君)之好也."(《觀物內篇》),這就是說,人的正邪是由君上之愛好來決定的,歸根結底是由天之陰陽來決定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此外,邵雍又把人分為普通人和聖人,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世觀萬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日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焉;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同上)這就把聖人神秘化了,顯然是唯心主義論調了.
四、象教學派開山 一代理學宗師
在中國儒學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是很高的.自儒家學派形成之後,其學說代有傳人.這個學說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經受了無數次的考驗,兩宋理學(或稱新儒學)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儒學進入了一個新的複興階段.在理學的創立階段,邵雍和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張、二程和司馬光並稱為道學的"六先生".上述諸人都是理學的創始人,他們的學說在理學陣營中各具特色,各成學派.然而,諸人都以儒學為宗,為探討、發揮"六經"、"四書"之義理,以振興儒學為職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