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孺死而無後,其妻棄家改嫁,揚雄遂盡得林氏方言之書.後來揚雄作《囗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就是以林書為依據的.


    除師事近賢外,揚雄還遠慕前輩鄉賢司馬相如.自序說:"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仿照司馬相如,製作大賦.又曾奇屈原之文遠過相如,對屈原不遇明君,自沉於江的遭遇深表同情,惺惺惜惺惺,憫其人,"悲其文,讀之未嚐不流涕也".不過揚雄並不以屈原採取自戕的形式為然,"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將愛國情懷與老莊放達結合起來,這是揚雄的進步之處.於是作《反離騷》,自岷山投於江中,以祭屈原.此外,他還依傍《離騷》,引申其意,作《廣騷》;依傍屈原《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作《畔牢愁》.一則以展示他的惠思匠心,同時也藉以表現自己的愛國熱忱.這些賦大致作於而立之年,《廣離騷》有"漢十世之陽朔",陽朔是成帝年號,自前24至前21年,共四年;十世,自高祖、呂後至成帝為十世,後來雄作《甘泉賦》開篇即說"惟漢十世",亦是這種用法.陽朔年間,正雄30至34歲之時,其時尚在蜀中,茲後揚雄又作有《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和《成都城四隅銘》(《文選》李周翰注說還有《綿竹頌》)等辭賦,卻給揚雄斐聲京華帶來了契機.這些賦大都是對家鄉山水景物的歌頌.漢賦講究"弘麗溫雅",弘即博大,鋪張揚厲,氣勢磅礴;麗即富有文彩,華美可觀;溫即溫和含蓄,借物托意;雅即典雅,盛陳典故.總之即要求做到大氣勢、好文采、深寓意、大學問.一篇好賦,往往集作者辭章、才氣、哲思與數典於一體.賦其實也是文人才學識德等素質的綜合表演.因此許多文人為了一篇好賦,常常搜腸刮肚,冥思苦想,為收集典故和謀篇布局,耗費十數年功夫.張衡寫《二京賦》花了十年,左思作《三都賦》用了一紀(十二年).而揚雄在而立之年便已寫成這樣多賦篇,充分顯示了他的高情與逸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揚雄的才華不久便被當朝天子知道了.


    二、一賦動天子 京華賦奇文


    揚雄《答劉歆書》說:"雄始能草文,先作《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


    及《成都城四隅銘》,蜀人有楊莊者,為郎,誦之於成帝.成帝好之,以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見."《文選·甘泉賦》李周翰注:"揚雄家貧好學,每製作慕相如之文,嚐作《綿竹頌》.成帝時直宿郎楊莊誦此文,帝曰:‘此似相如之文.’莊曰:


    ‘非也,此臣邑人揚子雲.’帝即召見,拜為黃門侍郎."兩處所載,隻在賦名和篇數上有分歧,但為楊莊所薦則一致.揚雄自序亦謂:"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峙、汾陰、後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客"即楊莊.


    但是《漢書·揚雄傳》班固《贊》卻說:"初,雄年40餘,自蜀來遊京師,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薦雄待詔,歲餘,奏《羽獵賦》,除為郎,給事黃門,與王莽、劉歆並."《華陽國誌》卷10從之.似乎揚雄受知成帝,是王音所薦.這是不確切的.首先,班說揚雄年40餘接受大司馬王音召薦,在時間上有問題.揚雄生於甘露元年(前53年),40餘歲即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以後.


    考《漢書·成帝紀》和《百官公卿表》,陽朔三年(前22年)九月,王音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其時雄年32;永始二年(前15年)王音卒,其時雄年39.都不合"四十餘"之數.前人已注意及此,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在詳細排列了揚雄時間表後,說:"案古四字作至,傳寫時由三字誤加一畫,應正作30餘始合."今人亦有從其說者[注];其實班氏說"雄年40餘自蜀來遊師"在年歲上不誤,雄自序"客"薦揚雄時"上方郊祠甘泉泰峙"雲雲,又具體羅列了正月從調甘泉奏《甘泉賦》,三月從祠河東後土上《河東賦》,十二月從羽獵奏《校獵賦》,明年秋從胡人射獵長揚上《長揚賦》全過程.案之《漢書·成帝紀》及《郊祀誌》,甘泉泰峙、汾陰後土、雍五囗,陳倉陳寶四祠的恢複,在永始三年(前14年)十月.其後,成帝曾四幸甘沉泰峙,分見於永始四年、延元二年、四年、綏和二年的正月;四幸河東祠後土,分見於永始四年、延元二年、四年、綏和二年的三月.《成帝紀》元延二年載:


    "冬,行幸長揚宮,從胡客大校獵,宿長陽宮,賜從官."將冬十二月的羽獵與次年秋與胡客獵合為一事,並同歸於元延二年.《通鑑考異》斷本紀有誤,認為當從揚雄自序.但兩者記載元延二年冬成帝曾舉行狩獵活動卻是一致的,那麽,揚雄奏《羽獵賦》的時間就非二年莫屬(其餘《甘泉》《河東》二賦作於元年,《長揚賦》


    則作於三年).[注]班固《贊》語所說"待詔歲徐,奏《羽獵賦》(即《校獵賦》),除郎",也與自序所敘一年內的活動相符.揚雄時年43歲,則其被薦應在元延元年,時年42歲.如果是30餘歲,則在陽朔年間(前24一前21年),甘泉諸詞已罷,絕無"上方郊祠甘泉……"之事.可見"年40餘"之說不誣.隻是班團在.待詔年餘"前加入了"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一節,是不確切的.其次,班氏之說與揚雄自己的記述不符.《漢書·揚雄傳》前半部係采自揚雄自序[注],班氏在《贊》語中有明確交待,唯"贊曰"以後文字是班氏補充.如前所揭,揚雄自序稱"客"薦,《答劉歆書》又明雲"楊莊"所薦:俱不言及王音.一者出於揚雄自述,一者出於後人追記,從史料價值上看,當然自述可靠.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表示揚雄不願談到他和王音的關係",[注]但這種可能性不大.王音是王莽從叔,王太後遠房侄子,他雖是以外戚身份繼王鳳為大司馬,但在王氏諸侯中還是比較賢明的.《漢書·元後傳》說:"王氏爵位日盛,唯音為修整,數諫正,有忠節,輔政八年,薨."是可信的.看來揚雄如果真是得力於五音,沒有理由隱諱不言.又有人懷疑《漢書》"王音"是"王根之誤"[注]、或王商之誤[?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