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無共"、"無別"指對概念概括和限製的極度.荀子認為共名與別名既相區別又具有同一性,這實際上表達了概念上下間的邏輯關係."推而別之,別則有別",是說一個別名之下還有更小的別名,前者相對於後者,也就從別名轉化成了共名.
"推而共之,共則有共",是說一個共名之下還有更大的共名,前者相對於後者,就從共名轉化成了別名.那麽,處於這個推演係列中的任何一個共名或別名,除處於兩極的大共名和大別名外,它們本身既都是別名,又都是共名;既都是屬,又都是種,無不具有兩重性.對共名和別名這種邏輯關係的揭示,應是荀子的創造.
第四是"約定俗成"和"徑易不拂".荀子說: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輕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這裏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觀點.一是"名無固宜",即說表達概念的語詞與它所反映的對象之間沒有天然的、必然的聯繫.二是"約定俗成",說明名與實的關係是後天的,人為的,是社會選擇的結果.三是"名有固善",即肯定名的"約定俗成"又有其內在的合理性,這種"定"與"成"要為社會所接受又是有條件的,即要做到"徑易不拂",簡單明了而又不自相矛盾.
第五是"稽實定數".荀子說: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有可,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
"稽實定數",就是通過考察事物的多少來製定數量之名.比如說兩頭牛,它們雖然"同狀",但由於是"異所",雖可皆稱為牛,其實它們卻是兩個物體.一個人,從幼年到老年,"狀變"而"有化",但"實無別",我們就應"謂之一實".
這種"稽實定數"實質上提出了從空間("所")、時間("化")和事物的性質、屬性("狀")諸方麵去分析事物實體數量的思想.
此外,荀子還批評了"以名亂名"、"以實亂名"、"以名亂實"等"三惑"之論,捍衛了"名以指實"的原則.
荀子的性偽之分、明分使群、天人之分、虛壹而靜、名以指實等思想是荀子對於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貢獻,他的理論和學說不但影響了我們的先輩,而且還在影響著我們,並將繼續影響我們的後輩.
(廖名春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古學鼻祖 劉歆
(前50?—23)
自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後,儒學傳授出現了昌盛的局麵,當時所立學官一般概稱之為今文經學.到西漢末年,劉歆大力鼓吹古文經書"好惡與聖人同"[注],為之爭立學官,從而開啟了經學史上的經今古文之爭.
一、王侯世家
劉歆,字子駿,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賦等方麵都堪稱大家.章太炎說,孔子以後的最大人物是劉歆[注].顧頡剛稱劉歆為"學術界的大偉人".[注]劉歆的卓越學識確實
是為古今學者同聲讚譽的,然而,他又是幫助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建立新朝的最主要人物之一,政治上與王莽的不光彩事業捆在一起,而受到後人的唾棄.這是一個在政治上與學術上都名聲很大的人物,了解他的生平和學術,分析其在特定時代形成的特殊的人格與事業,確實是一種十分有趣的事情.
劉歆的生年,曆史上沒有記載.他是劉向的第三子,劉向生於公元前77年.從劉歆的生平交往看,他與王莽(公元前45一公元23年)年歲大體相近,但他又與著名學者揚雄交往較深,揚雄生於公元前53年,卒於公元19年.又《欲傳》雲,其"少以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注]將此事繫於成帝建始元年,即公元前32年.按"少"者,年輕人也.劉歆此時當已在20歲左右.由以上諸項看來,劉歆大體年長於王莽,而又稍晚於揚雄,出生時間可能在公元前50年(漢宣帝甘露四年)前後.[注]他是公元23年自殺的,享年大約為73歲.
研究劉歆,不能忽略他的宗室出身.他的六世祖名交,字遊,是漢高祖劉邦的同父異母弟.在劉邦撫定三秦,與項羽爭天下時,劉交一直隨侍左右,很受親信,所以在漢高祖六年被封為楚王.四世祖劉成有子五人,長子禮嗣,其餘諸子皆封侯.
吳楚七國之亂,劉戊兵敗自殺.其子劉富,因反對叛亂,事前已奔逃京師,得以更封為紅侯.富子辟強,學問出眾,但不肯出仕.辟強子德,為劉歆祖父,在昭、宣之世任宗正,賜爵關內侯,又封為陽城侯.劉向為德之次子,12歲時就以父蔭任為輦郎,20歲為諫大夫.其後曾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光祿大夫,領校中五經秘書,劉向"居列大夫官前後三十餘年",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年72卒.劉向學問淵博,著述宏富,撰有《尚書洪範五行傳論》、《五經要義》、《世說》、《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百餘卷.
可以說,劉歆的祖輩多數都有做學問的傳統.到劉歆成人之時,雖家世不如當初顯赫,卻仍憑著一個宗室的牌子在朝中占一職位,"家產過百萬".
出於嚴格的家學淵源和個人的天賦,劉歆很早就以才學聞名.成帝之初,親信大臣就推薦說"欲通達有異材".由此愛到召見,他"誦讀詩賦,(帝)甚悅之",[注]以至成帝想當場任其為"得入禁中"的中常侍.[注]隻是由於大將軍王鳳的反
</br>
"推而共之,共則有共",是說一個共名之下還有更大的共名,前者相對於後者,就從共名轉化成了別名.那麽,處於這個推演係列中的任何一個共名或別名,除處於兩極的大共名和大別名外,它們本身既都是別名,又都是共名;既都是屬,又都是種,無不具有兩重性.對共名和別名這種邏輯關係的揭示,應是荀子的創造.
第四是"約定俗成"和"徑易不拂".荀子說: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輕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這裏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觀點.一是"名無固宜",即說表達概念的語詞與它所反映的對象之間沒有天然的、必然的聯繫.二是"約定俗成",說明名與實的關係是後天的,人為的,是社會選擇的結果.三是"名有固善",即肯定名的"約定俗成"又有其內在的合理性,這種"定"與"成"要為社會所接受又是有條件的,即要做到"徑易不拂",簡單明了而又不自相矛盾.
第五是"稽實定數".荀子說: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有可,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
"稽實定數",就是通過考察事物的多少來製定數量之名.比如說兩頭牛,它們雖然"同狀",但由於是"異所",雖可皆稱為牛,其實它們卻是兩個物體.一個人,從幼年到老年,"狀變"而"有化",但"實無別",我們就應"謂之一實".
這種"稽實定數"實質上提出了從空間("所")、時間("化")和事物的性質、屬性("狀")諸方麵去分析事物實體數量的思想.
此外,荀子還批評了"以名亂名"、"以實亂名"、"以名亂實"等"三惑"之論,捍衛了"名以指實"的原則.
荀子的性偽之分、明分使群、天人之分、虛壹而靜、名以指實等思想是荀子對於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貢獻,他的理論和學說不但影響了我們的先輩,而且還在影響著我們,並將繼續影響我們的後輩.
(廖名春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古學鼻祖 劉歆
(前50?—23)
自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後,儒學傳授出現了昌盛的局麵,當時所立學官一般概稱之為今文經學.到西漢末年,劉歆大力鼓吹古文經書"好惡與聖人同"[注],為之爭立學官,從而開啟了經學史上的經今古文之爭.
一、王侯世家
劉歆,字子駿,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賦等方麵都堪稱大家.章太炎說,孔子以後的最大人物是劉歆[注].顧頡剛稱劉歆為"學術界的大偉人".[注]劉歆的卓越學識確實
是為古今學者同聲讚譽的,然而,他又是幫助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建立新朝的最主要人物之一,政治上與王莽的不光彩事業捆在一起,而受到後人的唾棄.這是一個在政治上與學術上都名聲很大的人物,了解他的生平和學術,分析其在特定時代形成的特殊的人格與事業,確實是一種十分有趣的事情.
劉歆的生年,曆史上沒有記載.他是劉向的第三子,劉向生於公元前77年.從劉歆的生平交往看,他與王莽(公元前45一公元23年)年歲大體相近,但他又與著名學者揚雄交往較深,揚雄生於公元前53年,卒於公元19年.又《欲傳》雲,其"少以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注]將此事繫於成帝建始元年,即公元前32年.按"少"者,年輕人也.劉歆此時當已在20歲左右.由以上諸項看來,劉歆大體年長於王莽,而又稍晚於揚雄,出生時間可能在公元前50年(漢宣帝甘露四年)前後.[注]他是公元23年自殺的,享年大約為73歲.
研究劉歆,不能忽略他的宗室出身.他的六世祖名交,字遊,是漢高祖劉邦的同父異母弟.在劉邦撫定三秦,與項羽爭天下時,劉交一直隨侍左右,很受親信,所以在漢高祖六年被封為楚王.四世祖劉成有子五人,長子禮嗣,其餘諸子皆封侯.
吳楚七國之亂,劉戊兵敗自殺.其子劉富,因反對叛亂,事前已奔逃京師,得以更封為紅侯.富子辟強,學問出眾,但不肯出仕.辟強子德,為劉歆祖父,在昭、宣之世任宗正,賜爵關內侯,又封為陽城侯.劉向為德之次子,12歲時就以父蔭任為輦郎,20歲為諫大夫.其後曾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光祿大夫,領校中五經秘書,劉向"居列大夫官前後三十餘年",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年72卒.劉向學問淵博,著述宏富,撰有《尚書洪範五行傳論》、《五經要義》、《世說》、《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百餘卷.
可以說,劉歆的祖輩多數都有做學問的傳統.到劉歆成人之時,雖家世不如當初顯赫,卻仍憑著一個宗室的牌子在朝中占一職位,"家產過百萬".
出於嚴格的家學淵源和個人的天賦,劉歆很早就以才學聞名.成帝之初,親信大臣就推薦說"欲通達有異材".由此愛到召見,他"誦讀詩賦,(帝)甚悅之",[注]以至成帝想當場任其為"得入禁中"的中常侍.[注]隻是由於大將軍王鳳的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