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儒家,到現代新儒家.大師名儒,數以萬計.他們都是值得大書特書、 認真研究的文化精英,但限於時間和精力,我們來不及對他們-一作出評介,本書隻 收錄了40餘位名儒,分別加以評述和介紹.力圖展現曆代名儒的生平和事業,也借 以勾畫出中國儒學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曆程.由於我們學識不足,其間定存在種 種不如人意的地方,敬請博雅方家,不吝賜教.
至聖先師 孔子
(前551—前479)
曲阜,東臨蒙山,北靠岱嶽,南阻峰山,西繞沂泗.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糧倉,很早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這裏便出現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稍後這裏又是傳說中古帝少吳氏定都之處,號稱"少昊之墟".曆夏經商,曲阜又成為魯周公封國的首都,肩負起鎮撫東夷,拱衛王室的曆史重任.在春秋時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禮樂資料,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造型的搖籃.利用這些豐富的曆史遺產,完成這種造型工程的總設計師,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學宗師——孔子.
一、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一生並不顯赫,但司馬遷的《史記》,為他作有《孔子世家》,與諸侯同列,以示對他的特殊優待.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古往今來君王賢人不少,在生時顯赫一世,風光一時,不可一世,但是死後就消聲匿跡,形同糞土.孔子則相反,在世坎坷,死後卻十分尊榮.曆代統治者對他加號進爵,黃屋左蠢,有王者之尊.其後代享其餘澤,至今世世不絕.在中國所有宗法家譜中,可能隻有孔氏家譜才是貨真價實、一脈傳衍的第一家族.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樣:孔子刪定了六經,為天下萬世提供了研之不盡的絕代經典;孔子一生嘉言效範,為天下萬世樹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樣.他是先師,他是聖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後世,宜其子子孫孫傳行無窮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幹)之一微子啟,即其遠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於宋,都於商丘.五傳至於弗父何,禮讓其國於其弟宋厲公,自為宋國大夫(《孔子家語》),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從此,厲公一係世掌宋國君權,維繫著並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一係則成為宋國輔政公族,保持著宋國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再三傳為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以謙謙君子知名後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於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樓背,三命而籌折,鞠躬如也.他連走路也靠牆循邊,不爭於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時,情況則大為惡化.嘉作來較公大司馬,窮兵領武,"十年而十一戰",民怨沸騰.可巧政敵太宰看上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與之相遇於途,"目逆而送之,曰:美麗艷"(《左傳》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濟私,利用國人的不滿情緒,捍然發動政變,殺孔父嘉.鼓公出麵幹涉,被就.太宰督納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結束世為大夫的貴族生涯,一落千丈,淪為平民.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難於魯,卜居於曲阜東昌平鄉之販邑.子孫襲姓孔氏,遂為魯人.心有餘悸的孔氏子孫,隱姓埋名,一連四世皆不顯,一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紐,才稍有事跡見載於史冊.
叔梁艷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約是其名,稱"叔梁給"是尊稱.長於吸邑,又稱販人給,或瞰叔紹.叔梁給腰圓體壯,雷力過人.嚐為大夫孟獻子武士,頗以勇武聞名於時.《左傳》襄公十年載:公元前563年,叔梁約隨諸侯軍討伐伯陽.倡陽雖是個附庸小國,卻長於詭計.當諸侯軍兵臨城下四麵楚歌之時,倡陽人大開城門,妄稱受降.諸侯軍不知其詐,狠然爭入,軍人方半,伯陽人猛然放下高懸的城門,諸侯軍有被攔腰截斷,各個殲滅的危險.叔梁給見勢不妙,雙手托住千斤城門,唿令諸侯軍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七年後,叔梁紀與大夫臧孫紀同守防邑,被齊軍團團圍困,眾寡懸殊,動彈不得.一天夜裏,叔梁給偵察好敵情,挑選精壯三百,披堅執銳,乘間突圍.將臧孫給送出重圍,然後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重返防邑堅守.一往一來,如入無人之境(《左傳》襄公十七年).由於他有謀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諸侯.後升為吸邑大夫.孔氏子孫終於向久違了的貴族集團邁進了一大步.
叔梁紐先娶施氏,連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腳.叔梁給為使先人香火有後,以便重振家業.於是,在60餘歲的翩翩老矣之年,還向顏氏求婚.顏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願意嫁給這位盡管是英雄的老人,但三女徽在卻慨然允婚,並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產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生時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禱於尼山,因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還有一個公案.《史記》說:"絕與徽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史記》三家注,說是給年長,徽在少,不合"壯室初等"之禮,非禮曰野,故曰"野合".或曰,野合為野外結合,則孔子為私生子.今存異焉.
叔梁艷喜添貴子,卻天不假年,他來不及把孔丘培養成人,便在愛子三歲時溘然長逝了(《孔子家語·本姓》).對小仲尼的哺育教養任務一齊落在年輕媽媽徽在的肩頭.為了避免叔梁艷那個多子女、多妻妾的家庭矛盾,微在毅然離開孔家,帶著小仲尼卜居曲阜城內,後稱閾裏.孔子少時,生活異常艱苦,他小小年紀也不得不幫助母親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他後來迴憶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論語·子罕)即指此情.有見識的孔母卻沒因生活的艱難而忽視孔子的教育和培養.曲阜,是魯國首府,是一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周公受封於此,其子伯禽赴國,帶來了許多西周禮樂文獻,素有禮義之邦的美名.晉國大夫韓宣子曾觀禮於魯,深有感觸地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也."孔母卜居曲阜,其用意也許還在於利用其文化氣氛以便教育孔子.孔子兒時,從不作無聊的遊戲,常常模仿大人演禮習儀,學習古法.《史記》說:"孔子為兒嬉戲,設俎豆,陳禮容."即指其事.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孔子對禮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15歲時,他留連禮樂,樂以忘返,立誌要對這種文化進行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研究.到17歲時,孔子已是彬彬有禮,在等級森嚴的貴族社會中,獲得了"知禮"的讚許.
</br>
至聖先師 孔子
(前551—前479)
曲阜,東臨蒙山,北靠岱嶽,南阻峰山,西繞沂泗.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糧倉,很早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這裏便出現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稍後這裏又是傳說中古帝少吳氏定都之處,號稱"少昊之墟".曆夏經商,曲阜又成為魯周公封國的首都,肩負起鎮撫東夷,拱衛王室的曆史重任.在春秋時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禮樂資料,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造型的搖籃.利用這些豐富的曆史遺產,完成這種造型工程的總設計師,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學宗師——孔子.
一、艱難困苦 玉汝於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一生並不顯赫,但司馬遷的《史記》,為他作有《孔子世家》,與諸侯同列,以示對他的特殊優待.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古往今來君王賢人不少,在生時顯赫一世,風光一時,不可一世,但是死後就消聲匿跡,形同糞土.孔子則相反,在世坎坷,死後卻十分尊榮.曆代統治者對他加號進爵,黃屋左蠢,有王者之尊.其後代享其餘澤,至今世世不絕.在中國所有宗法家譜中,可能隻有孔氏家譜才是貨真價實、一脈傳衍的第一家族.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樣:孔子刪定了六經,為天下萬世提供了研之不盡的絕代經典;孔子一生嘉言效範,為天下萬世樹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樣.他是先師,他是聖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後世,宜其子子孫孫傳行無窮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幹)之一微子啟,即其遠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於宋,都於商丘.五傳至於弗父何,禮讓其國於其弟宋厲公,自為宋國大夫(《孔子家語》),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從此,厲公一係世掌宋國君權,維繫著並不出色的世襲統治;弗父何一係則成為宋國輔政公族,保持著宋國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再三傳為正考父.正考父知書識禮,以謙謙君子知名後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於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樓背,三命而籌折,鞠躬如也.他連走路也靠牆循邊,不爭於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時,情況則大為惡化.嘉作來較公大司馬,窮兵領武,"十年而十一戰",民怨沸騰.可巧政敵太宰看上他年輕美貌的妻子,與之相遇於途,"目逆而送之,曰:美麗艷"(《左傳》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濟私,利用國人的不滿情緒,捍然發動政變,殺孔父嘉.鼓公出麵幹涉,被就.太宰督納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結束世為大夫的貴族生涯,一落千丈,淪為平民.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難於魯,卜居於曲阜東昌平鄉之販邑.子孫襲姓孔氏,遂為魯人.心有餘悸的孔氏子孫,隱姓埋名,一連四世皆不顯,一直到孔子父親叔梁紐,才稍有事跡見載於史冊.
叔梁艷是個武士.叔梁乃字,約是其名,稱"叔梁給"是尊稱.長於吸邑,又稱販人給,或瞰叔紹.叔梁給腰圓體壯,雷力過人.嚐為大夫孟獻子武士,頗以勇武聞名於時.《左傳》襄公十年載:公元前563年,叔梁約隨諸侯軍討伐伯陽.倡陽雖是個附庸小國,卻長於詭計.當諸侯軍兵臨城下四麵楚歌之時,倡陽人大開城門,妄稱受降.諸侯軍不知其詐,狠然爭入,軍人方半,伯陽人猛然放下高懸的城門,諸侯軍有被攔腰截斷,各個殲滅的危險.叔梁給見勢不妙,雙手托住千斤城門,唿令諸侯軍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七年後,叔梁紀與大夫臧孫紀同守防邑,被齊軍團團圍困,眾寡懸殊,動彈不得.一天夜裏,叔梁給偵察好敵情,挑選精壯三百,披堅執銳,乘間突圍.將臧孫給送出重圍,然後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重返防邑堅守.一往一來,如入無人之境(《左傳》襄公十七年).由於他有謀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諸侯.後升為吸邑大夫.孔氏子孫終於向久違了的貴族集團邁進了一大步.
叔梁紐先娶施氏,連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腳.叔梁給為使先人香火有後,以便重振家業.於是,在60餘歲的翩翩老矣之年,還向顏氏求婚.顏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願意嫁給這位盡管是英雄的老人,但三女徽在卻慨然允婚,並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產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生時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禱於尼山,因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還有一個公案.《史記》說:"絕與徽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史記》三家注,說是給年長,徽在少,不合"壯室初等"之禮,非禮曰野,故曰"野合".或曰,野合為野外結合,則孔子為私生子.今存異焉.
叔梁艷喜添貴子,卻天不假年,他來不及把孔丘培養成人,便在愛子三歲時溘然長逝了(《孔子家語·本姓》).對小仲尼的哺育教養任務一齊落在年輕媽媽徽在的肩頭.為了避免叔梁艷那個多子女、多妻妾的家庭矛盾,微在毅然離開孔家,帶著小仲尼卜居曲阜城內,後稱閾裏.孔子少時,生活異常艱苦,他小小年紀也不得不幫助母親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他後來迴憶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論語·子罕)即指此情.有見識的孔母卻沒因生活的艱難而忽視孔子的教育和培養.曲阜,是魯國首府,是一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周公受封於此,其子伯禽赴國,帶來了許多西周禮樂文獻,素有禮義之邦的美名.晉國大夫韓宣子曾觀禮於魯,深有感觸地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也."孔母卜居曲阜,其用意也許還在於利用其文化氣氛以便教育孔子.孔子兒時,從不作無聊的遊戲,常常模仿大人演禮習儀,學習古法.《史記》說:"孔子為兒嬉戲,設俎豆,陳禮容."即指其事.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孔子對禮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15歲時,他留連禮樂,樂以忘返,立誌要對這種文化進行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研究.到17歲時,孔子已是彬彬有禮,在等級森嚴的貴族社會中,獲得了"知禮"的讚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