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40-----------------------
一所簡陋的住房裏,深居簡出,以抄寫樂譜為生,過著清貧而淡泊的生活。 常常,這位孤獨的老人會走到巴黎的郊外,麵對大自然、幻想、追懷、冥思。 一度,他還迷上了植物學,搜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他的心靈太疲倦了,他 也不想再動筆寫作了,然而,他還是給後人遺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他也沒想 到要發表的手稿——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 他平靜地等待著死亡的來臨。1778年7月2日,一代奇才溘然長逝。他 的遺體被安葬在愛爾梅隆維爾園中美麗的楊樹島上,潔白的墓石上刻著:“自 然之子、真理之子長眠於此。”法國大革命後,他的遺骸以隆重的儀式遷葬 到了巴黎的偉人公墓,與伏爾泰的墳塋並排。 盧梭一生敏感、憂鬱、孤獨。他崇尚純樸、自然的生存狀態,並且在那 個已被文明所玷汙了的世界裏,以自然的行為、自然的性格,實踐了他的自 然人的主張。所以,他的性格裏有一種高貴的爽直;所以他敢愛敢恨、不加 掩飾;所以他被敵人汙衊而不被朋友理解;所以他隻能孤獨憂鬱,在自己開 辟的小路上踽踽獨行。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悲壯,所以他才偉大。
----------------------- page 41-----------------------
二、從破壞到建設 盧梭的思想是有著完整的發展軌跡的。與伏爾泰相反,他的觀點不是零 零散散乃至相互矛盾,而是有著較為完備的思想體係。從 《論科學與藝術》 開始,可以說他以後所有的理論著述和文學創作都是對他最初的觀點的補 充、修繕和發展。不過,若是想要了解他的社會政治學說,有兩本書不讀不 行。這就是他的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 在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第一部分裏,盧梭把人類的原始狀 態當作人類的黃金時代加以描繪。在他看來,人與動物的區別,並不在於人 有理性,而在於 “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太古時代漂泊於森林中的野蠻 人,過著自由自在、離群索居的孤獨生活。他們沒有任何社會聯繫,沒有農 工業、語言、教育,沒有野心、貪婪、嫉妒、競爭等文明社會中司空見慣的 欲望和觀念,也沒有戰爭。在這種粗野而質樸的狀態中度過了無數世代,人 類已經古老了,而人卻還是幼稚的。具體而言,盧梭不同意這樣三種觀點: 其一是 “人性本惡論”,其二是“私有財產係自然權利論”,其三是“暴力 出奴役論”。 但是,當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進入了文明社會之後,不平等開始產生了, 奴役開始出現了,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虛偽了、罪惡了,而不平等的起源就在 於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私有製的出現——這就是該書第二部分所論述的主要內 容。所以,盧梭一開篇就用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 “誰第一個 把一塊土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 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樁或者填 平溝壕,並向他的同類大聲疾唿: “不要聽信這個騙子的話,如果你們忘記 土地的果實是大家所有的,土地是不屬於任何人的,那你們就要遭殃了!” 這個人該會使人類免去多少罪行、戰爭和殺害,免去多少苦難和恐怖啊!” 在盧梭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文明社會就是私有製的社會。不過,盧 梭並不認為私有觀念的產生是某個人頭腦裏偶然想到的結果,而是 “一切事 物已經發展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下去的地步了”。 “自從一個人需要另 一個人的幫助的時候起;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據有兩個人糧食的好處的時 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製就出現了。” 盧梭認為,私有製產生之後,社會不平等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貧富 的分化和對立,使得富人和強者為了保護私有財產,製造了法律和執行法律 的官吏、國家和政府,隨之又出現了掠奪財富的戰爭,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代替平等的是奴役和壓迫。這是人類不平等的第一階段;而國家機器的出現, 又使人類不平等更為加深,這是第二階段;最後,專製的形成、暴君統治的 出現,是不平等的第三階段,也是不平等的頂點,“是封閉一個圓圈的終極 點,它和我們所由之出發的起點相遇”。既然曆史發展的邏輯是物極必反, 這種極度的不平等也就成為新的平等的起因。盧梭由此得出了啟蒙運動中最 激進的革命理論,即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專製政治是完全合理的。他滿懷激 情地預言:當時法國和歐洲的封建社會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 “大人物要變成小人物,富人要變成窮人,貴族要變成平民;你以為你能避 免命運的打擊嗎?危機和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這種昂揚、自信的理論主 張,難道不是對即將來臨的法國大革命的最真實有力的召喚嗎? 在這本書中,盡管盧梭存在著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去提出問題建構理論
----------------------- page 42-----------------------
的傾向,但是,不能否認,他的曆史的描述,他的鞭辟入理的分析,都比其 他啟蒙思想家的泛泛而論要深刻得多。如果說炸毀封建專製的大廈是當時許 多啟蒙思想家的共識,那麽,盧梭則是天才地提出了炸毀的必要性、合理性, 炸毀的時機、方式和具體位置。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破壞一個舊世界,《社會契約論》則 是要建設一個新世界。一破一立,兩部著作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係。 在 《社會契約論》中,盧梭論述的關鍵問題是人民和誰訂立契約的問題, 因此,他一開始就反駁了以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政治契約觀點。在他們看 來,締建國家和政府,就是人民和君主訂立了契約,一旦契約成立,全體人 民就轉讓了他們的自由,毫無保留地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權力或自然權利,而 成為國王的臣民;君主則擁有合法、至高無上的權威,藉以保護臣民的自由、 個人利益和私有財產,確保國內太平。盧梭認為,這種契約論的實質就是讓 人民無緣無故地奉送自由、出賣自己。在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裏,由於國王 的貪得無厭、橫徵暴斂、專斷蠻橫,他是不可能給人民以更多的自由的。不 僅如此,他還要想方設法地剝奪人民的自由,使自由成為他行使專斷的巧妙 偽裝,使自由成為名存實亡的騙局。當專製君主口口聲聲要把自由還給人民 而實際上幹的卻是奴役人民的勾當,以致把全國都變成了一座大監獄時,“監 獄裏生活也很太平,這就足以證明監獄裏也很好嗎”?盧梭因此發出了這種 義正辭嚴的責問。 所以,盧梭認為,真正的社會契約,不是在下的人民同在上的統治者建 立什麽約定,而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結成的政治共同體訂立契約。表麵看來, 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權利毫無保留地轉讓給了整體集體,他們似乎是仍然奉送 出了他們的自由;但是實際上,由於這個集體就是人民自己結合而成的,所 以個人服從契約隻不過就是服從他自己的另一種形式。他們喪失了天然的自 由,而重新獲得的是社會和道德的自由。而且,這種契約也沒有摧毀自然的 平等,而隻不過是把它發展成了道德和法律的平等。 這樣,在 《社會契約中》,盧梭也就很自然地提出了“人民主權”的思 想。他指出, “社會契約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契約”,“這就是說,人民作為 整體來說就是主權者”。當然,盧梭這裏所說的人民主要是指在當時占法國 人數最多的第三等級,它包括新興資產階級、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 他認為這些長期受統治、受壓迫的人,才是社會和國家的真正主體,他們應 當擁有“最高無上的權威”。而封建統治者則是契約的破壞者,由於他們實 行暴虐統治,人民完全有權廢止同他們所訂的契約,採取革命的手段擺脫桎 梏,重新獲得自由。 總體看來,盧梭的社會政治學說並沒有超出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範疇, 也沒有超越曆史唯心主義的範疇,所以他描繪的自由平等和全民幸福的理想 國家,並不能真正使全體人民擺脫奴役和貧困。但是,由於盧梭本人是一個 平民,由於他的思想是一種平民的思想,由於他代表了法國最下層貧苦人民 的共同聲音,由於他的學說在當時的所有學說中是最激進、最革命的,所以, 在法國大革命時代,盧梭本人成了革命領袖們崇拜的偶像, 《社會契約論》 成了雅各賓黨人的革命聖經。比如,馬拉在革命的年代跑到巴黎的大街上宣 讀盧梭揭發罪惡、討伐專製的檄文。到了1792年,馬拉又對人民說:“當你 們沒有麵包的時候,王位的繼承人是沒有權利吃飯的……準備組織軍隊吧, 應該把那些壞蛋的土地和財產分掉,他們把黃金埋在地下,準備讓你們餓死,
</br>
一所簡陋的住房裏,深居簡出,以抄寫樂譜為生,過著清貧而淡泊的生活。 常常,這位孤獨的老人會走到巴黎的郊外,麵對大自然、幻想、追懷、冥思。 一度,他還迷上了植物學,搜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他的心靈太疲倦了,他 也不想再動筆寫作了,然而,他還是給後人遺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他也沒想 到要發表的手稿——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 他平靜地等待著死亡的來臨。1778年7月2日,一代奇才溘然長逝。他 的遺體被安葬在愛爾梅隆維爾園中美麗的楊樹島上,潔白的墓石上刻著:“自 然之子、真理之子長眠於此。”法國大革命後,他的遺骸以隆重的儀式遷葬 到了巴黎的偉人公墓,與伏爾泰的墳塋並排。 盧梭一生敏感、憂鬱、孤獨。他崇尚純樸、自然的生存狀態,並且在那 個已被文明所玷汙了的世界裏,以自然的行為、自然的性格,實踐了他的自 然人的主張。所以,他的性格裏有一種高貴的爽直;所以他敢愛敢恨、不加 掩飾;所以他被敵人汙衊而不被朋友理解;所以他隻能孤獨憂鬱,在自己開 辟的小路上踽踽獨行。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悲壯,所以他才偉大。
----------------------- page 41-----------------------
二、從破壞到建設 盧梭的思想是有著完整的發展軌跡的。與伏爾泰相反,他的觀點不是零 零散散乃至相互矛盾,而是有著較為完備的思想體係。從 《論科學與藝術》 開始,可以說他以後所有的理論著述和文學創作都是對他最初的觀點的補 充、修繕和發展。不過,若是想要了解他的社會政治學說,有兩本書不讀不 行。這就是他的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 在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第一部分裏,盧梭把人類的原始狀 態當作人類的黃金時代加以描繪。在他看來,人與動物的區別,並不在於人 有理性,而在於 “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太古時代漂泊於森林中的野蠻 人,過著自由自在、離群索居的孤獨生活。他們沒有任何社會聯繫,沒有農 工業、語言、教育,沒有野心、貪婪、嫉妒、競爭等文明社會中司空見慣的 欲望和觀念,也沒有戰爭。在這種粗野而質樸的狀態中度過了無數世代,人 類已經古老了,而人卻還是幼稚的。具體而言,盧梭不同意這樣三種觀點: 其一是 “人性本惡論”,其二是“私有財產係自然權利論”,其三是“暴力 出奴役論”。 但是,當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進入了文明社會之後,不平等開始產生了, 奴役開始出現了,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虛偽了、罪惡了,而不平等的起源就在 於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私有製的出現——這就是該書第二部分所論述的主要內 容。所以,盧梭一開篇就用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 “誰第一個 把一塊土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 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拔掉木樁或者填 平溝壕,並向他的同類大聲疾唿: “不要聽信這個騙子的話,如果你們忘記 土地的果實是大家所有的,土地是不屬於任何人的,那你們就要遭殃了!” 這個人該會使人類免去多少罪行、戰爭和殺害,免去多少苦難和恐怖啊!” 在盧梭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文明社會就是私有製的社會。不過,盧 梭並不認為私有觀念的產生是某個人頭腦裏偶然想到的結果,而是 “一切事 物已經發展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下去的地步了”。 “自從一個人需要另 一個人的幫助的時候起;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據有兩個人糧食的好處的時 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製就出現了。” 盧梭認為,私有製產生之後,社會不平等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貧富 的分化和對立,使得富人和強者為了保護私有財產,製造了法律和執行法律 的官吏、國家和政府,隨之又出現了掠奪財富的戰爭,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代替平等的是奴役和壓迫。這是人類不平等的第一階段;而國家機器的出現, 又使人類不平等更為加深,這是第二階段;最後,專製的形成、暴君統治的 出現,是不平等的第三階段,也是不平等的頂點,“是封閉一個圓圈的終極 點,它和我們所由之出發的起點相遇”。既然曆史發展的邏輯是物極必反, 這種極度的不平等也就成為新的平等的起因。盧梭由此得出了啟蒙運動中最 激進的革命理論,即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專製政治是完全合理的。他滿懷激 情地預言:當時法國和歐洲的封建社會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 “大人物要變成小人物,富人要變成窮人,貴族要變成平民;你以為你能避 免命運的打擊嗎?危機和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這種昂揚、自信的理論主 張,難道不是對即將來臨的法國大革命的最真實有力的召喚嗎? 在這本書中,盡管盧梭存在著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去提出問題建構理論
----------------------- page 42-----------------------
的傾向,但是,不能否認,他的曆史的描述,他的鞭辟入理的分析,都比其 他啟蒙思想家的泛泛而論要深刻得多。如果說炸毀封建專製的大廈是當時許 多啟蒙思想家的共識,那麽,盧梭則是天才地提出了炸毀的必要性、合理性, 炸毀的時機、方式和具體位置。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破壞一個舊世界,《社會契約論》則 是要建設一個新世界。一破一立,兩部著作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係。 在 《社會契約論》中,盧梭論述的關鍵問題是人民和誰訂立契約的問題, 因此,他一開始就反駁了以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政治契約觀點。在他們看 來,締建國家和政府,就是人民和君主訂立了契約,一旦契約成立,全體人 民就轉讓了他們的自由,毫無保留地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權力或自然權利,而 成為國王的臣民;君主則擁有合法、至高無上的權威,藉以保護臣民的自由、 個人利益和私有財產,確保國內太平。盧梭認為,這種契約論的實質就是讓 人民無緣無故地奉送自由、出賣自己。在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裏,由於國王 的貪得無厭、橫徵暴斂、專斷蠻橫,他是不可能給人民以更多的自由的。不 僅如此,他還要想方設法地剝奪人民的自由,使自由成為他行使專斷的巧妙 偽裝,使自由成為名存實亡的騙局。當專製君主口口聲聲要把自由還給人民 而實際上幹的卻是奴役人民的勾當,以致把全國都變成了一座大監獄時,“監 獄裏生活也很太平,這就足以證明監獄裏也很好嗎”?盧梭因此發出了這種 義正辭嚴的責問。 所以,盧梭認為,真正的社會契約,不是在下的人民同在上的統治者建 立什麽約定,而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結成的政治共同體訂立契約。表麵看來, 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權利毫無保留地轉讓給了整體集體,他們似乎是仍然奉送 出了他們的自由;但是實際上,由於這個集體就是人民自己結合而成的,所 以個人服從契約隻不過就是服從他自己的另一種形式。他們喪失了天然的自 由,而重新獲得的是社會和道德的自由。而且,這種契約也沒有摧毀自然的 平等,而隻不過是把它發展成了道德和法律的平等。 這樣,在 《社會契約中》,盧梭也就很自然地提出了“人民主權”的思 想。他指出, “社會契約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契約”,“這就是說,人民作為 整體來說就是主權者”。當然,盧梭這裏所說的人民主要是指在當時占法國 人數最多的第三等級,它包括新興資產階級、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 他認為這些長期受統治、受壓迫的人,才是社會和國家的真正主體,他們應 當擁有“最高無上的權威”。而封建統治者則是契約的破壞者,由於他們實 行暴虐統治,人民完全有權廢止同他們所訂的契約,採取革命的手段擺脫桎 梏,重新獲得自由。 總體看來,盧梭的社會政治學說並沒有超出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範疇, 也沒有超越曆史唯心主義的範疇,所以他描繪的自由平等和全民幸福的理想 國家,並不能真正使全體人民擺脫奴役和貧困。但是,由於盧梭本人是一個 平民,由於他的思想是一種平民的思想,由於他代表了法國最下層貧苦人民 的共同聲音,由於他的學說在當時的所有學說中是最激進、最革命的,所以, 在法國大革命時代,盧梭本人成了革命領袖們崇拜的偶像, 《社會契約論》 成了雅各賓黨人的革命聖經。比如,馬拉在革命的年代跑到巴黎的大街上宣 讀盧梭揭發罪惡、討伐專製的檄文。到了1792年,馬拉又對人民說:“當你 們沒有麵包的時候,王位的繼承人是沒有權利吃飯的……準備組織軍隊吧, 應該把那些壞蛋的土地和財產分掉,他們把黃金埋在地下,準備讓你們餓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