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15-----------------------
撒的故事。在這裏,凱撒是一個專製統治者,而他的對立麵則被寫成是忠於 共和的人物。 《穆罕默德》是伏爾泰最明顯的一本反對教權主義的劇本。當 時他因諱言自己的真實目的,就借用跟基督教為敵的伊斯蘭教的教徒和他的 創始人穆罕默德來作為描寫對象。但是,在這裏,穆罕默德是一切宗教迷信 創始者的象徵。在劇本中,伏爾泰把他描繪成一個陰險狡詐的惡棍,他欺騙 愚弄善良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秘欲,釀成了人們的不幸,他老奸巨滑,全憑 欺騙手段取得了群眾的迷信。通過此劇,伏爾泰無情地鞭撻了宗教迷信對人 的欺騙和危害。 悲劇 《查伊爾》同樣也表現了伏爾泰反對宗教迷誤的主題。它的故事背 景發生在十字軍東征時東方的耶路撒冷。主人公蘇丹奧洛斯馬勒和女俘查伊 爾相愛,但後來查伊爾發現自己是一個受洗禮的基督教徒,教規不允許他嫁 給伊斯蘭教的蘇丹,而奧洛斯馬勒又懷疑她另有所愛,出於嫉妒他殺死了查 伊爾。 這個愛情悲劇故事情節曲折,悲涼悱惻,感人肺腑,深深打動了同時代 人的心,甚至就連戲劇的敵人盧梭也稱這個悲劇是 “令人心蕩神怡的”。原 來伏爾泰寫作這個劇本的本意是想通過這個劇本來迴答那些責備他不會描寫 愛情、非難他戲劇衝突寫得枯燥乏味的批評家的。在一封私人信件中,他道 出了這個意圖:“所有的人都責難我,說我的劇本沒有注意到愛情問題。在 這一次,他們會發現愛情的,我可以向你保證。但是這不是一種風流韻事式 的愛情。”或許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寫作動機,才使得這個劇本除了有很強的 思想性外,還具有了很強的藝術性。 而且,在這個悲劇中,伏爾泰還提出愛情與嫉妒這個心理學上的問題, 這是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 《奧賽羅》影響下的結果。通過此劇,他還較為充 分地實現了他的美學主張:“悲劇要求熱情,要求良心的懺悔和流血的慘變。” 伏爾泰雖然也創作了一係列諸如 《冒失鬼》之類的喜劇,並且在當時也 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但卻是曇花一現。與悲劇相比,他的喜劇成就不高。不 過,在戲劇創作中,他有時也拋棄了那種不容有嚴肅和高尚因素的古典主義 的 “純粹”喜劇,有意把可愛和感人結合在了一起。 作為詩人,他寫過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作品,其中包括史詩、哲理詩、 諷刺詩、雜感詩、詩體小說和抒情詩,而他的啟蒙運動傾向又在他的全部詩 作中表現了出來。當時,赫爾岑就曾說:“沒有一行詩不是滲透著他的思想。 無論是他對丹麥王的歌頌,或者對夏特萊夫人的讚辭,幾乎處處都是一樣 的。” 所以詩是伏爾泰與封建專製和教會勢力鬥爭的另一武器。 《亨利亞特》 是伏爾泰最著名的史詩,這首詩出版後很快被譯成英文、義大利文、德文、 荷蘭文、拉丁文、俄文廣泛流傳,伏爾泰因此獨步啟蒙時代的法國詩壇。詩 中,伏爾泰用雋永的語言描繪了宗教戰爭造成的法國曆史上最悲慘的一頁, 同時熱情歌頌理性的勝利,痛斥迷信和宗教狂熱,激發了人民對教會的仇恨。 《奧爾良的處女》是伏爾泰另一首著名的史詩。這首敘事詩以1431年被宗教 裁判所判為異端處以火刑的法國著名民族女英雄貞德為題材,傾吐了作者對 宗教偏執和教會殘暴行為的憎惡,揭露和抨擊了教士的偽善、卑鄙和荒淫無 恥。 《奧爾良的處女》出版後,被專製政府判處當眾焚燒,甚至排印這首長 詩的印刷工人也被判服苦役。 如果說伏爾泰的史詩是長矛,那麽他的許多即興諷刺詩卻是匕首。這些
----------------------- page 16-----------------------
詩因其短小精悍而鋒利無比,所以往往把封建專製和基督教信仰體係刺得體 無完膚,每一首都有一針見血的效果。比如他在《題在裝殮遺體的小匣子上》 一詩中,笑罵了天主教會的頑固執迷及其愚弄教徒的欺騙手法: “愚昧”收到了一隻匣子, 這是 “偏見”送給她的禮物。 我親愛的,可不許向 “理智”亂說那迴事: 教會的榮譽不是開玩笑的東西。 當法國官方對作曲家葛列特利才能的優點沒有予以推崇時,伏爾泰寫 道: 巴黎把花冠戴上你的額頭, 但宮廷卻用冷漠接待你。 呀,我的葛列特利, 大人物常常長著一對大耳朵。 驢子的耳朵很長,伏爾泰藉助比喻把大人物諷刺成了笨如蠢驢的東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伏爾泰的詩歌在藝術形式上並沒有自己的獨創。 尤其是他的史詩,大都是模仿之作。比如 《亨利亞特》的創作意圖和事故情 節,模仿的是羅馬詩人魏吉爾歌頌羅馬帝國開創者的史詩 《伊尼德》和羅馬 詩人塔索的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而《伊尼德》又是對希臘史詩的模仿。 在這種傳遞式的模仿中,史詩的文體精神已經蕩然無存了,更何況社會發展 到十八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粉碎了人們的幻想,也粉碎了隻有在這種 幻想的土壤上才能生長出真正史詩的可能性。當馬克思指出古希臘藝術隻有 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隻有在那樣一個未成熟條件下才能蓬勃成長,才能顯示 出一種“真”的魅力的時候,伏爾泰精心製作的史詩也就隻能是“偽”史詩。 所以馬克思這樣諷刺了伏爾泰的模仿: “既然我們在力學等等方麵已經遠遠 超過了古代人,為什麽我們不能也創作出自己的史詩來呢?於是出現了 《亨 利亞特》來代替 《伊利亞特》。”
----------------------- page 17-----------------------
二、莎士比亞沒有審美趣味 伏爾泰一生雖然創作了大量的戲劇,但是他基本上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的 忠誠捍衛者,在戲劇方麵他沒有提出多少建設性的理論主張,同時,時間的 流逝也沒能使他的戲劇經受住考驗。在這一點上,他既不能與他同時代的狄 德羅媲美,也無法與稍稍晚於他的博馬舍並肩。因為前者以建構一種嚴肅喜 劇或市民劇的新型理論著稱於世,後者則以 《費加羅的婚姻》等經典劇作享 譽文壇。 伏爾泰的美學觀和文學主張是零碎的,不係統的。他寫過 《論史詩》一 書,較為全麵闡述了他的文學主張,其它則散見於 《哲學通信》和《哲學辭 典》等書中。 對於文學進行的宏觀把握實際上是建立在他的那種曆史觀之上的。所 以,他不相信在文明或文學上具有連續的始終一貫的進步,卻贊同那種被稱 為循環前進的看法。他認為人類已經曆了四個偉大的文學鼎盛時代:伯裏克 利 (約前495—前 629,雅典政治家)當政的雅典,奧古斯都 (前63—公元 14,羅馬皇帝)統治的羅馬,列奧十四 (1475—1521,羅馬教皇)執政的羅 馬和路易十四統治的巴黎。在時代與時代之間,有過徹底衰落的低潮時期或 一片黑暗的年代,文學上有過壞的趣味和野蠻主義的時代。由於這樣一個觀 點,所以當伏爾泰對高乃依等人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時候,我們也就不奇怪了。 在 《論史詩》中,他提出了要以客觀的態度承認各民族在審美趣味上差 別,同時也主張從各民族的史詩和語言風格、時代風尚中來探尋史詩的共同 法則和鑑賞標準,即追求一種共同的藝術欣賞趣味。 在他的 《哲學辭典》中,當他解釋“什麽是美”時,他舉出了幾個很有 意思的例子: 請您問問一隻哈蟆什麽是美、偉大的美,它必然會迴答說,就是那隻小 腦袋上有兩隻凸出的大眼睛、扁平的大嘴巴、黃肚皮、赭脊背的牡蛤蟆。請 再問一個幾內亞黑人:他必然會說,在他看來,美就是油光閃閃的漆黑皮膚, 一對深凹的眼眼、塌鼻梁兒。再問魔鬼:他必然會跟您說美就是在一對犄角, 幾隻爪子和一條尾巴上。 排列的幾個例子非常形象地說出了美感的相對性和主觀性。 所有這些零散的論述就像一種智性的火花,卻又總是一閃即逝。能夠比 較集中地體現出他的文學主張的還是表現在他對莎士比亞的態度上。 我們知道新古典主義是產生於十七世紀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新古典主 義以笛卡爾的唯理主義為哲學基礎,崇古乃至泥古在為它的重要美學特徵。 表現在文藝領域,它要求體裁種類以古典為得體 (史詩、悲劇、喜劇等), 題材以古典為高雅 (大半用古代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詩歌以謹嚴的亞曆 山大格為準則,戲劇嚴守三一律等。所謂三一律就是要求劇本的情節、地點、 時間必須完整一致,即每劇必須限於單一故事情節,事件始終在一個地點, 並於一天之內完成。 三一律是建立在對亞裏士多德 《詩學》的演繹和誤解和基礎之上的。跟 中國的八股文一樣,它雖然體現了一種形式的規律,而且有利於劇作情節結 構的緊湊、集中和簡煉化,但它並不適用於一切題材,更不能適用於一切戲 劇形式。新古典主義的戲劇原則發展到最後,完且成了一種形式主義,教條 主義的東西,束縛了戲劇創作的手腳。
</br>
撒的故事。在這裏,凱撒是一個專製統治者,而他的對立麵則被寫成是忠於 共和的人物。 《穆罕默德》是伏爾泰最明顯的一本反對教權主義的劇本。當 時他因諱言自己的真實目的,就借用跟基督教為敵的伊斯蘭教的教徒和他的 創始人穆罕默德來作為描寫對象。但是,在這裏,穆罕默德是一切宗教迷信 創始者的象徵。在劇本中,伏爾泰把他描繪成一個陰險狡詐的惡棍,他欺騙 愚弄善良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秘欲,釀成了人們的不幸,他老奸巨滑,全憑 欺騙手段取得了群眾的迷信。通過此劇,伏爾泰無情地鞭撻了宗教迷信對人 的欺騙和危害。 悲劇 《查伊爾》同樣也表現了伏爾泰反對宗教迷誤的主題。它的故事背 景發生在十字軍東征時東方的耶路撒冷。主人公蘇丹奧洛斯馬勒和女俘查伊 爾相愛,但後來查伊爾發現自己是一個受洗禮的基督教徒,教規不允許他嫁 給伊斯蘭教的蘇丹,而奧洛斯馬勒又懷疑她另有所愛,出於嫉妒他殺死了查 伊爾。 這個愛情悲劇故事情節曲折,悲涼悱惻,感人肺腑,深深打動了同時代 人的心,甚至就連戲劇的敵人盧梭也稱這個悲劇是 “令人心蕩神怡的”。原 來伏爾泰寫作這個劇本的本意是想通過這個劇本來迴答那些責備他不會描寫 愛情、非難他戲劇衝突寫得枯燥乏味的批評家的。在一封私人信件中,他道 出了這個意圖:“所有的人都責難我,說我的劇本沒有注意到愛情問題。在 這一次,他們會發現愛情的,我可以向你保證。但是這不是一種風流韻事式 的愛情。”或許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寫作動機,才使得這個劇本除了有很強的 思想性外,還具有了很強的藝術性。 而且,在這個悲劇中,伏爾泰還提出愛情與嫉妒這個心理學上的問題, 這是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 《奧賽羅》影響下的結果。通過此劇,他還較為充 分地實現了他的美學主張:“悲劇要求熱情,要求良心的懺悔和流血的慘變。” 伏爾泰雖然也創作了一係列諸如 《冒失鬼》之類的喜劇,並且在當時也 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但卻是曇花一現。與悲劇相比,他的喜劇成就不高。不 過,在戲劇創作中,他有時也拋棄了那種不容有嚴肅和高尚因素的古典主義 的 “純粹”喜劇,有意把可愛和感人結合在了一起。 作為詩人,他寫過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作品,其中包括史詩、哲理詩、 諷刺詩、雜感詩、詩體小說和抒情詩,而他的啟蒙運動傾向又在他的全部詩 作中表現了出來。當時,赫爾岑就曾說:“沒有一行詩不是滲透著他的思想。 無論是他對丹麥王的歌頌,或者對夏特萊夫人的讚辭,幾乎處處都是一樣 的。” 所以詩是伏爾泰與封建專製和教會勢力鬥爭的另一武器。 《亨利亞特》 是伏爾泰最著名的史詩,這首詩出版後很快被譯成英文、義大利文、德文、 荷蘭文、拉丁文、俄文廣泛流傳,伏爾泰因此獨步啟蒙時代的法國詩壇。詩 中,伏爾泰用雋永的語言描繪了宗教戰爭造成的法國曆史上最悲慘的一頁, 同時熱情歌頌理性的勝利,痛斥迷信和宗教狂熱,激發了人民對教會的仇恨。 《奧爾良的處女》是伏爾泰另一首著名的史詩。這首敘事詩以1431年被宗教 裁判所判為異端處以火刑的法國著名民族女英雄貞德為題材,傾吐了作者對 宗教偏執和教會殘暴行為的憎惡,揭露和抨擊了教士的偽善、卑鄙和荒淫無 恥。 《奧爾良的處女》出版後,被專製政府判處當眾焚燒,甚至排印這首長 詩的印刷工人也被判服苦役。 如果說伏爾泰的史詩是長矛,那麽他的許多即興諷刺詩卻是匕首。這些
----------------------- page 16-----------------------
詩因其短小精悍而鋒利無比,所以往往把封建專製和基督教信仰體係刺得體 無完膚,每一首都有一針見血的效果。比如他在《題在裝殮遺體的小匣子上》 一詩中,笑罵了天主教會的頑固執迷及其愚弄教徒的欺騙手法: “愚昧”收到了一隻匣子, 這是 “偏見”送給她的禮物。 我親愛的,可不許向 “理智”亂說那迴事: 教會的榮譽不是開玩笑的東西。 當法國官方對作曲家葛列特利才能的優點沒有予以推崇時,伏爾泰寫 道: 巴黎把花冠戴上你的額頭, 但宮廷卻用冷漠接待你。 呀,我的葛列特利, 大人物常常長著一對大耳朵。 驢子的耳朵很長,伏爾泰藉助比喻把大人物諷刺成了笨如蠢驢的東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伏爾泰的詩歌在藝術形式上並沒有自己的獨創。 尤其是他的史詩,大都是模仿之作。比如 《亨利亞特》的創作意圖和事故情 節,模仿的是羅馬詩人魏吉爾歌頌羅馬帝國開創者的史詩 《伊尼德》和羅馬 詩人塔索的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而《伊尼德》又是對希臘史詩的模仿。 在這種傳遞式的模仿中,史詩的文體精神已經蕩然無存了,更何況社會發展 到十八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粉碎了人們的幻想,也粉碎了隻有在這種 幻想的土壤上才能生長出真正史詩的可能性。當馬克思指出古希臘藝術隻有 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隻有在那樣一個未成熟條件下才能蓬勃成長,才能顯示 出一種“真”的魅力的時候,伏爾泰精心製作的史詩也就隻能是“偽”史詩。 所以馬克思這樣諷刺了伏爾泰的模仿: “既然我們在力學等等方麵已經遠遠 超過了古代人,為什麽我們不能也創作出自己的史詩來呢?於是出現了 《亨 利亞特》來代替 《伊利亞特》。”
----------------------- page 17-----------------------
二、莎士比亞沒有審美趣味 伏爾泰一生雖然創作了大量的戲劇,但是他基本上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的 忠誠捍衛者,在戲劇方麵他沒有提出多少建設性的理論主張,同時,時間的 流逝也沒能使他的戲劇經受住考驗。在這一點上,他既不能與他同時代的狄 德羅媲美,也無法與稍稍晚於他的博馬舍並肩。因為前者以建構一種嚴肅喜 劇或市民劇的新型理論著稱於世,後者則以 《費加羅的婚姻》等經典劇作享 譽文壇。 伏爾泰的美學觀和文學主張是零碎的,不係統的。他寫過 《論史詩》一 書,較為全麵闡述了他的文學主張,其它則散見於 《哲學通信》和《哲學辭 典》等書中。 對於文學進行的宏觀把握實際上是建立在他的那種曆史觀之上的。所 以,他不相信在文明或文學上具有連續的始終一貫的進步,卻贊同那種被稱 為循環前進的看法。他認為人類已經曆了四個偉大的文學鼎盛時代:伯裏克 利 (約前495—前 629,雅典政治家)當政的雅典,奧古斯都 (前63—公元 14,羅馬皇帝)統治的羅馬,列奧十四 (1475—1521,羅馬教皇)執政的羅 馬和路易十四統治的巴黎。在時代與時代之間,有過徹底衰落的低潮時期或 一片黑暗的年代,文學上有過壞的趣味和野蠻主義的時代。由於這樣一個觀 點,所以當伏爾泰對高乃依等人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時候,我們也就不奇怪了。 在 《論史詩》中,他提出了要以客觀的態度承認各民族在審美趣味上差 別,同時也主張從各民族的史詩和語言風格、時代風尚中來探尋史詩的共同 法則和鑑賞標準,即追求一種共同的藝術欣賞趣味。 在他的 《哲學辭典》中,當他解釋“什麽是美”時,他舉出了幾個很有 意思的例子: 請您問問一隻哈蟆什麽是美、偉大的美,它必然會迴答說,就是那隻小 腦袋上有兩隻凸出的大眼睛、扁平的大嘴巴、黃肚皮、赭脊背的牡蛤蟆。請 再問一個幾內亞黑人:他必然會說,在他看來,美就是油光閃閃的漆黑皮膚, 一對深凹的眼眼、塌鼻梁兒。再問魔鬼:他必然會跟您說美就是在一對犄角, 幾隻爪子和一條尾巴上。 排列的幾個例子非常形象地說出了美感的相對性和主觀性。 所有這些零散的論述就像一種智性的火花,卻又總是一閃即逝。能夠比 較集中地體現出他的文學主張的還是表現在他對莎士比亞的態度上。 我們知道新古典主義是產生於十七世紀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新古典主 義以笛卡爾的唯理主義為哲學基礎,崇古乃至泥古在為它的重要美學特徵。 表現在文藝領域,它要求體裁種類以古典為得體 (史詩、悲劇、喜劇等), 題材以古典為高雅 (大半用古代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詩歌以謹嚴的亞曆 山大格為準則,戲劇嚴守三一律等。所謂三一律就是要求劇本的情節、地點、 時間必須完整一致,即每劇必須限於單一故事情節,事件始終在一個地點, 並於一天之內完成。 三一律是建立在對亞裏士多德 《詩學》的演繹和誤解和基礎之上的。跟 中國的八股文一樣,它雖然體現了一種形式的規律,而且有利於劇作情節結 構的緊湊、集中和簡煉化,但它並不適用於一切題材,更不能適用於一切戲 劇形式。新古典主義的戲劇原則發展到最後,完且成了一種形式主義,教條 主義的東西,束縛了戲劇創作的手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