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社會政治的極度混亂,一些加盟共和國「民主派」開始與蘇共爭奪權力,1989年
底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共產黨陸續公開分裂,甚至共和國權力落到民族主
義分子手中。公開性和民主化造成整個社會嚴重分化,蘇共黨內和社會的反對派勢
力迅速發展,社會意見多元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發展。因此政治體製改革不
僅沒有促進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卻使經濟形勢更加惡化。1989年蘇聯國民收人增
長率下降到2 .4 %,日常必需品緊張。
第三階段:1990年初至1991年「8 ·19」事件。蘇共完全喪失對改革進程的控
製力。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發生劇變,在這股強大衝擊波的影響下,戈巴契夫
及其支持者進一步加速向右轉。時至1990年,蘇聯的改革進程已開始失控,這在一
些民族共和國中尤為突出,那裏人民陣線等「非正式組織」實際上已發展成為與蘇
共爭奪領導權的政黨並得到相當多群眾的擁護。1990年2 月戈巴契夫在立陶宛講
話,承認多黨製的現實。隨後蘇聯第三次人代會修改了規定蘇共在政治體製中的領
導地位的蘇聯憲法第6 條。戈巴契夫在第三次人代會上當選蘇聯總統。
1990年7 月的蘇共28大上通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宣布
「改革的實質是從極權官僚製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蘇聯改革的目
標從「完善社會主義」轉向徹底摧毀原來的社會製度,向另一種新社會製度過渡。
改革的方向發生根本的轉變。之後,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布熱津斯基評價,「戈
爾巴喬夫在改革的過程中已逐步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他不僅要改變蘇聯的經
濟結構,還要修改蘇聯製度的思想基礎,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蘇聯的政治程序」,
「蘇維埃聯盟隨時可能解體」,「有朝一日黨甚至可能喪失對社會的壟斷控製」。
這一階段中,各加盟共和國同聯盟中央的權力之爭與民族矛盾和各派政治力量
的矛盾交織在起,進一步激化。1990年5 月29日葉爾欽競選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
主席。他上台後,立刻在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上製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
宣言》,向聯盟中央的權威發起挑戰。葉爾欽堅定地說:「我認為,現在應當拋棄
這樣的公式:一切為了強大的中央。隻有共和國強大,我們國家、蘇聯才會強大。
加盟共和國越強大,越獨立,中央,我們的聯盟就越強大。」
1990年6 月12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率先頒布了「主權宣言」,隨後烏茲
別克、摩爾達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五國等加盟共和國全部發表了「主權
宣言」。10月2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關於保證蘇聯法律效力》的法律,重申
:在聯盟範圍內,蘇聯的法律高於共和國的法律。同一天,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
發表《關於蘇聯機關文件在俄羅斯聯邦境內生效法》,規定蘇聯總統法令和全蘇最
高蘇維埃法令必須「經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批準後才能在俄羅斯境內生效」。於
是在蘇聯最高蘇維埃與不少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特別是與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
埃之間,爆發了持續不斷的主權戰。即圍繞著是蘇聯主權、法律高於加盟共和國主
權、法律,還是加盟共和國的主權、法律高於蘇聯的主權、法律而發生的爭執。而
波羅的海三國在同年3 —5 月間已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麵對聯盟解體的危險,為
了維繫聯盟關係,戈巴契夫一方麵要求於1991年3 月17日前就聯盟前途舉行全蘇
聯的全民公決,另一方麵竭力爭取同各共和國簽訂新的聯盟條約。1990年12月23日,
戈巴契夫向蘇聯、各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的最高蘇維埃提交新的聯盟條件草案。
(1 )把國名改為「主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去掉原國名中的「社會主義」
性質。
(2 )擴大加盟共和國的權力,規定每個共和國都是主權國家,在自己的領土
上擁有全部國家權力。(3 )在各共和國的領土範圍內,共和國的法律對所有問題
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屬於聯盟權限的問題方麵不在此列」。按照這個方案,
蘇聯將由聯邦變成了鬆散的邦聯國家。戈巴契夫的方案,獲得一部分共和國的支
持,然而為時已晚,分離主義和分立主義浪潮已勢不可擋。
在這階段,蘇聯經濟形勢越來越壞,1990年初出現了經濟的負增長勢頭。同1989
年相比,1990年國民收人下降4 %,1990年11月29日戈巴契夫在莫斯科市黨代會
上第一次公開承認「我們在工人階級麵前負有罪責——我也歸罪於自己」。12月7
日他在蘇聯國營企業領導人會議上承認:「蘇聯政治體製改革出現了重大的失誤,
造成了嚴重的、消極的、摧毀性的後果」。他說:現在已退到最後一道防線了,像
1941年在莫斯科城下和列寧格勒城下一樣,無路可退了,防守是防守不住的,必須
</br>
底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共產黨陸續公開分裂,甚至共和國權力落到民族主
義分子手中。公開性和民主化造成整個社會嚴重分化,蘇共黨內和社會的反對派勢
力迅速發展,社會意見多元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發展。因此政治體製改革不
僅沒有促進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卻使經濟形勢更加惡化。1989年蘇聯國民收人增
長率下降到2 .4 %,日常必需品緊張。
第三階段:1990年初至1991年「8 ·19」事件。蘇共完全喪失對改革進程的控
製力。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發生劇變,在這股強大衝擊波的影響下,戈巴契夫
及其支持者進一步加速向右轉。時至1990年,蘇聯的改革進程已開始失控,這在一
些民族共和國中尤為突出,那裏人民陣線等「非正式組織」實際上已發展成為與蘇
共爭奪領導權的政黨並得到相當多群眾的擁護。1990年2 月戈巴契夫在立陶宛講
話,承認多黨製的現實。隨後蘇聯第三次人代會修改了規定蘇共在政治體製中的領
導地位的蘇聯憲法第6 條。戈巴契夫在第三次人代會上當選蘇聯總統。
1990年7 月的蘇共28大上通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宣布
「改革的實質是從極權官僚製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蘇聯改革的目
標從「完善社會主義」轉向徹底摧毀原來的社會製度,向另一種新社會製度過渡。
改革的方向發生根本的轉變。之後,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布熱津斯基評價,「戈
爾巴喬夫在改革的過程中已逐步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他不僅要改變蘇聯的經
濟結構,還要修改蘇聯製度的思想基礎,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蘇聯的政治程序」,
「蘇維埃聯盟隨時可能解體」,「有朝一日黨甚至可能喪失對社會的壟斷控製」。
這一階段中,各加盟共和國同聯盟中央的權力之爭與民族矛盾和各派政治力量
的矛盾交織在起,進一步激化。1990年5 月29日葉爾欽競選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
主席。他上台後,立刻在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上製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
宣言》,向聯盟中央的權威發起挑戰。葉爾欽堅定地說:「我認為,現在應當拋棄
這樣的公式:一切為了強大的中央。隻有共和國強大,我們國家、蘇聯才會強大。
加盟共和國越強大,越獨立,中央,我們的聯盟就越強大。」
1990年6 月12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率先頒布了「主權宣言」,隨後烏茲
別克、摩爾達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中亞五國等加盟共和國全部發表了「主權
宣言」。10月2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關於保證蘇聯法律效力》的法律,重申
:在聯盟範圍內,蘇聯的法律高於共和國的法律。同一天,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
發表《關於蘇聯機關文件在俄羅斯聯邦境內生效法》,規定蘇聯總統法令和全蘇最
高蘇維埃法令必須「經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批準後才能在俄羅斯境內生效」。於
是在蘇聯最高蘇維埃與不少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特別是與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
埃之間,爆發了持續不斷的主權戰。即圍繞著是蘇聯主權、法律高於加盟共和國主
權、法律,還是加盟共和國的主權、法律高於蘇聯的主權、法律而發生的爭執。而
波羅的海三國在同年3 —5 月間已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麵對聯盟解體的危險,為
了維繫聯盟關係,戈巴契夫一方麵要求於1991年3 月17日前就聯盟前途舉行全蘇
聯的全民公決,另一方麵竭力爭取同各共和國簽訂新的聯盟條約。1990年12月23日,
戈巴契夫向蘇聯、各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的最高蘇維埃提交新的聯盟條件草案。
(1 )把國名改為「主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去掉原國名中的「社會主義」
性質。
(2 )擴大加盟共和國的權力,規定每個共和國都是主權國家,在自己的領土
上擁有全部國家權力。(3 )在各共和國的領土範圍內,共和國的法律對所有問題
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屬於聯盟權限的問題方麵不在此列」。按照這個方案,
蘇聯將由聯邦變成了鬆散的邦聯國家。戈巴契夫的方案,獲得一部分共和國的支
持,然而為時已晚,分離主義和分立主義浪潮已勢不可擋。
在這階段,蘇聯經濟形勢越來越壞,1990年初出現了經濟的負增長勢頭。同1989
年相比,1990年國民收人下降4 %,1990年11月29日戈巴契夫在莫斯科市黨代會
上第一次公開承認「我們在工人階級麵前負有罪責——我也歸罪於自己」。12月7
日他在蘇聯國營企業領導人會議上承認:「蘇聯政治體製改革出現了重大的失誤,
造成了嚴重的、消極的、摧毀性的後果」。他說:現在已退到最後一道防線了,像
1941年在莫斯科城下和列寧格勒城下一樣,無路可退了,防守是防守不住的,必須
</br>